APP下载

玉屏风散加减治疗慢性荨麻疹临床回顾性分析

2016-09-11王怡敏刘英杰

浙江临床医学 2016年5期
关键词:血虚防风风寒

王怡敏 刘英杰

玉屏风散加减治疗慢性荨麻疹临床回顾性分析

王怡敏 刘英杰

目的 回顾性分析玉屏风散加减治疗慢性荨麻疹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80例慢性荨麻疹患者临床资料资料,观察玉屏风散加减治疗慢性荨麻疹的疗效、症状积分及复发情况。结果 慢性荨麻疹患者治疗后总有效率88.8%,复发率13.8%,风寒型、血虚型、风热型的总有效率及复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后比较,患者症状积分显著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玉屏风散加减治疗慢性荨麻疹的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玉屏风散 慢性荨麻疹 辨证施治 中医

慢性荨麻疹以血管性水肿、风团为主要特征的皮损发生,疾病反复发作>6周,是临床常见的慢性皮肤疾病。中医认为慢性荨麻疹的病因病机为禀赋不耐,阴阳失和,卫气失固,邪风侵袭所致。由于本病病程较长,且患者自觉瘙痒剧烈,因而对日常生活及工作产生严重影响。本文对玉屏风散加减治疗慢性荨麻疹临床效果进行分析。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2012年4月至2014年4月瑞安市中医院皮肤科慢性荨麻疹患者80例,男38例,女42例;年龄20~60岁,平均(35.5±7.8)岁。病程8周~4年,平均(1.8±0.6)年。诊断参照《皮肤性病学》(第六版)[1]、《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2]及荨麻疹诊疗指南制定标准[3]:突发性,皮损境界清楚,呈形状不一、大小不等的水肿性斑块;皮疹剧烈瘙痒,时起时落,落后无痕迹;可伴有腹泻、腹痛、发热等症状,严重时可引起呼吸困难或窒息;皮肤划痕试验阳性。纳入标准:所有患者均符合慢性荨麻疹的诊断标准,<1周未曾应用抗组胺药物、<1个月未曾应用糖皮质激素治疗。排除:严重肝肾功能异常;妊娠及哺乳期妇女;合并恶性肿瘤;试验药物过敏。证候分类:(1)风寒型:皮疹色白,寒时加重,暖时缓解;畏寒,舌淡红,苔薄白,脉浮紧。(2)血虚型:皮疹迁延数日,反复发作,夜间加重;肢体倦怠,伴头晕,易失眠;舌质淡,脉沉细。(3)风热型:皮疹色红,剧烈瘙痒,热时加重,冷时缓解;咽干,伴发热;舌红,苔薄黄,脉浮数。

1.2治疗方法 均以玉屏风散为基础方,根据慢性荨麻疹的不同证候及临床表现加减。风寒型:以“疏风散寒、益气固表”为原则,采用玉屏风散合麻杏石甘汤加减治疗,方药由炙甘草、杏仁、黄芪、麻黄、生石膏、白术及防风组成。血虚型:以“补血养血、益气固表”为原则,采用玉屏风散合四物汤加减治疗,方药由当归、熟地、黄芪、炙甘草、白术、白芍及防风组成;多汗体虚加五味子,脾虚者加山药,疹出不畅者加浮萍和蝉蜕。风热型:以“凉血止痒、疏风清热”为原则,采用玉屏风散合消风散加减进行治疗,方药由白术、炙甘草、苦参、黄芪、生石膏、生地、知母、蝉蜕、荆芥、当归及防风组成。1周1个疗程,4个疗程后观察疗效。

1.3观察项目 (1)症状积分:参照欧洲MILOR研究[4],应用4级评分法进行症状评分。0分:无风团、瘙痒症状,皮肤无划痕。1分:风团数目1~10个,发作1d/1次,持续时间<4h,轻度瘙痒,划痕略高。2分:风团数目11~20个,发作3次/d,持续时间12h,中度瘙痒,划痕条隆起。3分:风团数目>20个,发作1d/3次,持续时间>12h,重度瘙痒,划痕条隆起。(2)疗效判定:参照荨麻疹诊疗指南制定疗效标准。治愈:皮损消退,瘙痒症状消失,患者>6个月无复发。显效:皮损、瘙痒症状基本消失,患者发作次数减少。有效:患者疹块及发作次数轻微减少,发作间隔时间较长,瘙痒症状有一定缓解。无效:<3个月症状无明显改善。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6.0软件。计量资料以(±s)表示,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表示,用Z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慢性荨麻疹患者治疗后总有效率88.8%;其中风寒型、血虚型、风热型总有效率分别为89.5%、86.7%、88.9%,各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患者临床疗效比较(n)

2.2患者复发情况的比较 慢性荨麻疹患者的复发率13.8%,其中风寒型、血虚型、风热型复发率分别为13.2%、13.3%、14.8%,各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患者复发情况的比较(n)

2.3患者治疗前后症状积分比较 慢性荨麻疹患者治疗后症状积分显著下降,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患者治疗前后症状积分比较[分,(±s)]

表3 患者治疗前后症状积分比较[分,(±s)]

时间 n 症状积分治疗前 80 13.35±3.76治疗后 80 2.12±2.88 t值 21.2076 P值 <0.05

3 讨论

荨麻疹俗称“风疹块”,是皮肤科常见疾病。根据发病特点,一般分为急性和慢性荨麻疹两种类型。其中,慢性荨麻疹患者皮损反复发作>6周,具有病程长,瘙痒难忍,皮疹发无定处等特征[5]。

玉屏风散是益气固表的代表方,用于治疗表虚卫外不固之证。其基本方由白术、防风、黄芪组成,三药相互辅助,益气固表。方中黄芪具有健脾补气之功效,可补肺脾元气,实卫固表,属全方君药。白术为方中臣药,与黄芪合用可资中焦气血之源,脾气旺,则肌表充实,卫表得固。防风甘温和缓,不燥不峻,走表而祛风邪,与黄芪合用可增强黄芪之功效,故为佐药。现代药理研究表明,白术、黄芪与防风相伍,固表不留邪;黄芪、白术与防风相配,祛邪不伤正;黄芪、白术与防风协同,散不伤正,补不留邪,具有疏散风邪、益气固表功效。本资料结果显示,慢性荨麻疹患者的总有效率88.8%,复发率13.8%,治疗后症状积分显著下降,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以玉屏风散为基本方,对慢性荨麻疹进行治疗,可获得满意疗效,且复发率明显降低,与相关报道结果基本一致。现代药理研究表明玉屏风散具有抗病毒、抑制细菌、调节机体免疫功能及抗变态反应等作用,且对T细胞数的增加及淋巴细胞转化率的提高具有一定效果。研究[6]认为观察玉屏风散对小鼠免疫功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玉屏风散对HC所致小鼠AFC的功能、ADCC活性的抑制等均有逆转作用,进一步表明玉屏风散作为免疫增强调节剂对免疫功能低下性疾病的治疗具有可靠效果。

中医学治疗疾病,重在辨证施治。目前,慢性荨麻疹的辨证分型较多,本资料根据患者的临床特点,主要将慢性荨麻疹患者分为风寒型、风热型、血虚型三种常见证型。风寒型方药组成:黄芪30g,生石膏25g,白术、防风、党参、生地各20g,炙甘草、当归、白芍各15g,麻黄7.5g。麻杏石甘汤源自于《伤寒论》[7],现用于治疗风寒化热、内热外寒之症。本方具有解肌宣肺、散寒清热功效,而风寒型因外感风寒之邪,风寒之邪侵入所致。方中麻黄是治外感第一要药,可增强散寒解表宣肺之力;白芍、当归具有养血补血功效,若加入茯苓、陈皮可增强行气健脾功效。诸药合用,益气固表、疏散风寒。风热型方药组成:生石膏30g,黄芪、防风、荆芥、白术、当归、生地、知母、蝉蜕、苍术各20g,炙甘草15g,苦参10g。消风散是治疗风热风湿浸淫血脉的代表方剂。风热型为风热侵袭,体内湿热合邪,郁于肌腠。故采用蝉蜕、防风、荆芥可疏风止痒;苦参可清热燥湿;苍术可散风祛湿;重用生石膏,配以知母可清热泻火。诸药与玉屏风散合用,既渗利湿热自下而去,又疏散风邪外出,具有止痒、调畅血脉功效。血虚型方药组成:黄芪30g,防风、白术、生地、白芍、五味子、当归、党参、山药各20g,浮萍、炙甘草、苍术、蝉蜕、荆芥各15g。血虚型的病程一般较长,患者素体肺气亏虚,阴血长期耗伤,则血虚生风、阴虚生内热。方中当归可补血活血,党参可气血双补,合用五味子可益气敛阴生津;浮萍、蝉蜕、荆芥可疏风透疹止痒;加苍术、山药可燥湿健脾;加桂枝与白芍合用可调和营卫。两方合用,具有固表、养血、补气功效。本资料结果显示,风寒型、血虚型、风热型总有效率分别为89.5%、86.7%、88.9%,复发率分别为13.2%、13.3%、14.8%,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根据慢性荨麻疹患者的不同证型,采取辨证施治策略进行临床治疗,合用玉屏风散随证加减,可获得满意疗效。

1 张翠月,高征,刘银伟,等.从脾辨治慢性荨麻疹临床研究.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3,19(8):298~301.

2 李红,李宛谕,李莉敏,等.120例自身免疫性荨麻疹临床分析.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杂志,2013,12(4):229~231.

3 孔丹暘.加味玉屏风散治疗慢性荨麻疹6 4例.河南中医,2015,35(2):359~361.

4 Sharma V,Singh S,Ramam M,et al.A randomized placebo-controlled double-blind pilot study of methotrexate in the treatment of H1 antihistamine-resistant chronic spontaneous urticaria.Indian journal of dermatology, venereology and leprology,2014,80(2):122~128.

5 Koti I,Weller K,Makris M, et al.Disease activity only moderately correlates with quality of life impairment in patients with chronic spontaneous urticaria.Dermatology:international journal for clinical and investigative dermatology,2013,226(4):371~379.

6 樊凯芳,赵建平,冯振宇,等.玉屏风散配方颗粒汤剂与传统饮片汤剂对免疫抑制小鼠T细胞亚群影响的比较.中国中医急症,2013,22(4):550~551.

7 袁定贵,高进.玉屏风散对原发性获得性寒冷性荨麻疹临床疗效观察.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2014,9(9):962~964.

310053 浙江中医药大学(王怡敏)

325200浙江省瑞安市中医院 (刘英杰)

猜你喜欢

血虚防风风寒
火针联合西药治疗血虚风燥型特应性皮炎的临床疗效观察
冬读古诗御风寒
港口大型机械防风安全发展形势及防风安全体系建立
石榴补血糖浆对血虚小鼠造血功能的影响
大楼的防风攻略
感冒,要分清风寒还是风热
Regularity of Wind-dispelling Medication Prescribed by LI Dong-Yuan: A Data Mining Technology-based Study
血虚≠贫血
感冒,要分清风寒还是风热
血虚≠贫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