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靳育德作品二题

2016-09-10靳育德

群文天地 2016年1期
关键词:达坂塔尔寺

靳育德

中达坂行

从西宁翻达坂山到大通河流域有三条路径,分别为下达坂、中达坂和上达坂。从使用率上看,这三条路中上、下达坂最繁忙。上达坂过大通城关,进宝库峡,傍黑泉水库,翻山处即为上达坂。由于下山即到门源青石嘴,加之目前又有达坂山隧道,所以过往车辆多取此道。下达坂在互助,过威远镇,进柏木峡,翻山处即是下达坂。下达坂连着有名的十二盘,加之近年来互助北山名声日隆,许多人是很熟悉的。只有中达坂地处“深闺”,少为人知。其实在上世纪50年代以前,中达坂是人们赴门源的主要路径,只不过近几十年由于种种原因,渐渐退出了人们的视线。

为了减轻上达坂交通拥堵问题,保护黑泉水库安全,按照上级有关部门的规划,中达坂公路扩建工程已经开始。一个偶然机会,听中达坂扩建一承包段负责人介绍,他们在中达坂路面扩展中,推土机偶尔推出一块碑座,莲花座刻工特别精细,凿痕依然清晰,而且碑座石质与当地石料完全不一致,是否可去看看?好奇之下,于是促成了我中达坂之行。

中达坂西连大通东峡,东通门源阴田乡,只要你过东峡衙门庄,在欣赏广惠寺、鹞子沟美丽景致之时,不觉间已到了向化乡地界。这里天蓝地绿,流水潺潺,在青山绿野之间,有着流水口、将军沟、三角城等一个个掩映在绿色之中的村庄,三角城所在地地势开阔,东侧川原平缓,由于它扼达坂峡与川原结合处,古人在此设城堡,是很有战略眼光的。半个多世纪以来海内升平,事过境迁,三角城城墙已平毁殆尽,农家庄廓和村树之间,依稀尚能见到一些城郭残基。惟有“三角城”的村名,让人们感受到悠悠历史的沧桑。三角城西侧川原之中,兀立着一座孤零零、高约百余米的小石山,人称其为“圆山”。圆山山坡上遍布耐寒的灌木,青螺翠黛,像西宁大南川里的牛心堆一样,天造地设,可称为天地奇观。

达坂峡大致呈西东向,峡尽处即是高山。其山由片状土褐色裂碎岩构成,峡中两侧高山上除长有边麻(金露梅)外,遍布高山草甸型牧草,由于地势高寒,达坂峡北侧主峰浑圆如锥,岩石裸露,寸草不生。解放后新修的过山公路沿峡的北坡“之”字形延伸,经几个迂回,伸向山顶。在山顶辟出堑壑,然后过峰顶沿卡子沟下山,到门源阴田。中达坂公路为砂石路,山顶堑壑处两侧悬崖高达六七米,路侧树有路标,上书“大板山垭口,海拔3775米”,站在风飕飕的垭口上,远望北侧门源川,只见烟树朦胧,一片苍茫,虽然油菜花盛期已过,但远方仍呈现出一溜淡淡的金黄。

碑座距中达坂垭口还有一公里多路程处。因路面拓宽,碑座已翻滚到路右侧碎石中。走下路边泥泞的边坡,只见平整的碑座半掩在土石之中,它长1.12米,宽0.66米,高0.36米,石质为淡青色花岗岩。碑座制作精致,凿痕清晰,前后面为大莲花纹;座面刻有立碑凹槽,与碑座同长,凹槽中间插碑孔长约0.3米。但可惜的是,原碑不在,是否仍被乱石掩埋?不得而知。达坂山均由土褐色片状裂碎岩组成,碑座石料肯定不是当地所产,或许来自湟源峡或其他地方。但愿这一历史实物的来路,将来能得到破解。

千百年来,达坂峡里人行马踏所形成的古道依然可见,除了峡口今已遗弃一段古道仍然在谷底外,沿峡北坡的盘旋古道依旧留在苍翠的山坡上,虽被山草渐渐掩埋,但它仍像大山的一条伤痕,淡淡地记录着那段越来越远离我们的历史。

1936年冬,中国工农红军在河西走廊与马步芳部队激战,英勇的红军在与凶悍的马家军进行了数百次浴血奋战后,除万余健儿壮烈牺牲外,前后有六千余人被俘。1937年3月,被俘红军官兵在敌军的押解下,经扁都口、中达坂来到西宁。据史料记载,他们一个个被“绳捆索绑,衣着褴褛,惨不堪言”,他们中,有的是伤病员,有的是妇女少年。高原三月,中达坂仍是冰天雪地,多数人脚上只缠着一些破毡片,啼饥号寒,艰难步行,一些走不动的伤病员被马家军押送人员就地残杀,遗尸荒野。西宁西路军纪念馆就有当年红军路过中达坂时夜宿三角城等地的旧照片。如今,当年红军走过的山径依稀,野草摇曳,黄花绽开,“血沃川原肥劲草”,旧地重游,真使人感慨万端!

莲花山中刘琦庙

刘琦庙坐落在号称“八瓣莲花”的湟中鲁沙尔,你只要站在金碧辉煌的塔尔寺前北望,就会看见远处西山之腰,一处粉墙青瓦的殿宇,掩映在绿树丛中,那就是刘琦庙。

刘琦虽与《三国演义》中大名鼎鼎的刘玄德之侄刘琦同名,但他却是明代甘肃河州韩家集人。明永乐九年(公元1411年),刘琦考中进士,十七年(公元1417)年奉命进藏,任明王朝与西藏地方政府之间互通友好往来的交际官员。据《河州府志》记载,刘琦进藏后,潜心学习藏文,拜谒寺院,研究佛经,后皈依佛法。在任期间,他向当地民众介绍内地先进的农耕技术,改革生产工具,深得民心。因众望所归,后被聘为西藏“财贸官”。刘琦去世后,藏王追念他生前功绩,敕封其为“业斗侯”(地方护法神),并令藏区各寺院绘制其画像,供奉膜拜,以护佑地方安宁。广大牧民称其为“阿尼刘琦藕藕目拉”,即“财神爷”;老百姓尊称他为“阿尼刘琦”,即刘琦爷爷。数百年间,供奉处香火不绝。

清初,塔尔寺三世赛多活佛游历西藏,感念刘琦功德,从那儿请来刘琦护法神真容绘像,虔诚地供奉在塔尔寺祈寿殿内,以求护佑地方。清乾隆四十四年(公元1779年),六世班禅罗桑贝丹益西自西藏来青途中,夜梦自己被一身着汉式官服的长须老者相助脱险。后来他到塔尔寺后,无意间在祈寿殿中见到那儿供奉的刘琦画像竟与自己梦中所见老者分毫不差,深感灵异,感念刘琦在冥冥之中护佑之功,遂命四世赛多活佛寻找一处能看到塔尔寺全貌的地方,选址建庙,将“业斗侯”刘琦安置其内,以作为塔尔寺的“护法山神”。

塔尔寺所在地的莲花山实际上是拉脊山向北析出的一支余脉,它逶迤前来,至莲花山前一峰突起,横亘在湟中大源川前,登山一览,西面南佛山如画,照壁山似屏,大小康缠尽在眼前;东望大小南川,烟波浩渺,峰峦如骤,似万马奔腾;俯瞰莲花山,翠螺凝聚,八瓣四列,气象万千,真乃一方风水宝地,四世赛多活佛遂确定在此设庙址。清咸丰六年(公元1856年),刘琦庙在俯瞰塔尔寺的金麟山半坡山坳破土修建。建成之后,活佛特意从祈寿殿移来一棵菩提树,栽在庙内大殿之前。后赛赤活佛又在庙东侧主持建起一座佛塔,起名“太平塔”,寓意太平盛世保太平之意。太平塔塔座呈方形,塔身呈宝瓶形,上为十三层法轮,塔刹上仰盘托日月宝珠,寓意日月同辉。整个塔座用青砖砌成,伸缩有度,简洁明快,上有精美的砖雕藏八宝图案、白马送宝和白象驮宝图饰。庙旁有口泉,水质清冽,饮之可口提神,后人称其泉为“神泉”。流连其间,自然被一种神圣庄严的氛围所笼罩。可惜这样一座凝聚藏汉民众心血的古迹,竟毁于上世纪中叶。残墙败垣,蛛网挂梁,衰草委地,荒径人稀,委屈了将近30年。

1984年,政通人和,百废待兴,在各级政府的关心和四方民众的支持下,刘琦庙得以重建,经多年陆续修整,一座小巧而雅致的庙宇又重新安坐在金麟山坳。今天,当你沿盘山公路驱车上行,或沿鲁沙尔上十字清真巷上行,不久就到了斗拱飞檐的四柱三楼式金麟山山门下,石栏相扶,踏阶而上,仰望晴天丽日之间,梁枋彩绘,黄瓦丹柱,更觉肃穆。过山门右拐,平台之上,便是刘琦庙。迈进简朴的庙门,呈现在眼前的是一处洁净的小院,有塔尔寺喇嘛专门管理。院中央花栏内依然是棵枝叶繁茂的菩提树,据寺僧说,近50年前的那场变革中,菩提树也未能幸免,惨遭砍伐。说来也巧,1984年重建庙宇时,枯根竟重发嫩芽,经30年风雨,今又长成一株绿荫满园的大树。透过树荫,迎面便是一溜五间硬山式大殿,据说是仿照塔尔寺祈寿殿样式而建。两侧各是三间硬山式偏殿,三殿呈品字形拱立。迈过高高的正殿门槛,只见高高的敬台上,正中塑有慈祥的刘琦,“慈容带笑,鹤发童颜,风度飘逸”,据说这尊药泥神像是由塔尔寺活佛亲手塑成。活佛以这种虔诚而隆重的表达方式,倾注了对阿尼刘琦的尊敬仰慕。刘琦五绺长须,头戴汉式官帽,脚蹬官靴,身穿蟒袍,与两旁的阿尼麻欠、白马山神等穿戴式样完全不一样。两侧偏殿内供雷部天尊、土地爷、牛王马祖及红岭山神、虫王等。庙外绕墙一周,建有玛尼经筒;庙后高阜之上,建有祭拜阿尼刘琦的敖包,供人们抛撒“鹿马”,悬挂经幡。不时有各族善男信女携带哈达、鹿马和五色经幡,前来表达自己的心愿。

沿敖包(鹿马台)后台阶继续上行,一路绿环翠绕,山杏丁香,时现两侧。左侧是正在兴建的菩萨大殿和莲花宝殿等其他建筑群,雕栏画廊,金瓦彤柱,令人惊叹。转眼之间,过观景台,来到金麟山山顶。山顶建有六角攒顶的钟亭,檐角高翘,吻兽罗列,金顶耀目,彩绘焕然。亭中悬有吉祥如意钟。据说当年悬挂的钟铸于清咸丰年间,也随着那场激烈的变革,竟毁于炼铁炉中。亭南侧树有祈愿碑,亭北侧建有焚香炉,经幡四围,色彩斑斓。

站在这高山之巅,游目四望,感念600年前,刘琦栉风沐雨,前赴西藏,为社会发展、汉藏民族的团结和睦做出了卓越的贡献。试想一下,如果他没有坚毅果决的处事能力、公正亲和的人格魅力和赤诚严谨的办事态度,是不可能赢得西藏民众信任的、殁后还称其为“阿尼(爷爷)”,藏王也不可能将关乎政权稳固、社会安定的“财政大权”交给他的,更不可能在他死后,还给予他在各大寺院与诸佛同享、受万民百姓顶礼膜拜的殊荣。刘琦庙安卧在绿树丛中,它不是单纯意义上祭祀某人功绩的祠庙,而是彰显民族团结的象征,真正谱写了一曲感人肺腑的颂歌!

愿金麟山常青,刘琦庙永在!

猜你喜欢

达坂塔尔寺
我想记下这个夜晚的风(三首)
青海塔尔寺酥油花艺术中的宗教信仰
塔尔寺“夏雅舞”的身体研究
穿越狼塔C线 挑战中国最艰苦的徒步线
踏浪青海湖
塔尔寺之梦
沉寂的布喀达坂“魔鬼城堡”上的青海第一高峰
瓜州塔考辨
厚重与雄奇的天山古道:车师古道
通往伊犁盆地的达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