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来华留学生的管理与经济贡献上

2016-09-10史娟娟张婧

经济师 2016年1期
关键词:来华留学生

史娟娟 张婧

摘 要:当前随着国际化的推进和我国来华生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来华生的管理工作日益显露出其重要性。文章从来华生的招生与教学、来华生生活的日常管理、短期来华学习项目的建设与完善以及当前来华生们对中国的经济和文化贡献几个方面,介绍与评论了来华生管理工作的一般任务与存在的相关问题。了解和重视留管工作及留管人员的任用,将会进一步帮助来华生这一群体对中国的经济发展发挥其相应的积极作用,同时为中国其它领域面临的国际化问题的处理,提供有价值的借鉴与样本,这能够帮助中国在世界的舞台上,产生更加深远的影响。文章将分为两部分分别在本刊2016年1、2期刊出。

关键词:来华留学生 来华生的日常管理 来华生的经济文化贡献 留管领域中的问题

中图分类号:F12;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6)01-029-04

国学大师季羡林(1994)曾经这样评价留学生:留学生可以比作报春鸟,比作普罗米修斯,他们的功绩是永存的。可见留学生自古是国与国之间联络的重要纽带,是一支敏感的政治、经济变化的传感神经,是大事件发生之前的报春鸟。鉴于留学生研究是一个朝阳产业(章开沅,2003),留学生的日常管理工作也随之需要从头梳理。有学者(杨军红,2009)指出了若干当前我国来华留学管理中存在的問题,如帮助来华生尽快适应入学后的学习和生活配套辅助项目少,工作效率低,管理观念陈旧,学分互认、学位等值的问题的存在,课程设置没有多样化,等等。不可否认的是,在这一新兴的管理领域,行使管理时的确有“前无古人”指引的感觉。虽然许多发达国家积累了不少接纳外国学生的经验,但就中国国情而言,许多解决问题的方法无法照抄照搬。

我国自隋唐时期开始接受外国留学生至今,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新中国的来华留学生教育是从建国以后才开始起步的,文革中一度中断,文革后期,也就是从1973年到1977年,来华留学生教育终于得到了恢复发展。当前,大多数来华生管理圈子之外的人可能还没有注意到:2005年中国实现留学逆差,即来华留学生的人数大幅超过了出国留学的人数。而到2014年,共有来自203个国家和地区的377054名各类外国留学人员在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775所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和其他教学机构中学习。也就是说,中国吸引来华留学生的规模正在高速增长。

上世纪30年代,我国的来华留学生主要来自东欧国家,当前,随着中国的影响力在不断攀升,留学生的生源国别已经多样化,但是目前绝大多数高校的生源国仍主要为发展中国家。中国已和41个国家和地区签署了学历学位互认协定。2014年来华留学生中的学历生占总来华留学生人数的43.6%,具有鲜明特色的中国政府奖学金生已经达到约3.7万,占来华生总数的9.8%。这意味着来华留学建设正在逐渐常规化、规范化;更重要的是,在与世界教育体系接轨的同时,中国文化与教育特色也正在日益影响着世界的教育体系的完善与发展。

根据目前的来华状况与国际化政策的指引,中国各级政府正在不断完善接收来华生的政策与教育、管理体系。随着越来越多的高校开始接收来华生以及国际化政策指引的加强,留学生管理系统(以下简称“留管”)正在注意做好以下各方面的工作:

一、进一步扩大来华生的招生与尽力辅助教学工作

(一)面对招生工作中的难点

1.技术革新。目前招生工作需要的计算机辅助系统软件等,正在逐步完善,国家相关部门也在大力协助,努力使这一工作更加普遍化与规范化,争取覆盖各个高校,最大限度地减少招生工作中可以避免的工作难度。目的是使招生的数据处理、招生资料的在线管理、进一步方便外国学生在线报名与咨询等工作简化、标准化。一旦网络招生系统出现问题,招生人员就必须不停地收发电子邮件与接打电话。辅助系统不完善,会严重影响招生工作的效率与质量。

来华生的招生工作平时一般不需要挑战高智商。由于是在招收外国学生,这项工作在许多高校每年几乎都在不间断地进行,如何把这一流程不断完美地程序化、规范化,应该是留管人员与辅助部门的共同目标。使来华生招生工作规范化、流程化,不仅可以减少工作负担,还可以达到便于梳理、评估与交接的目的。每每听到新加入留管队伍的工作人员希望找到相关的、有效的工作手册,便是这个原因。

除了必要的物理技术支持,招生工作当前面临的一个最大技术问题是面对世界各国的教育体系认证与接轨。不同国家的教育体系导致持相同或相似学历的学生的水平参差不齐,仅仅按照表面的学历或分数认定和招入留学生,常常导致某些来华生入学后,无法适应中国大学的教育,或者是达不到进入大学的学习水平。在给这部分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补习的同时,也要求招生部门将相关问题汇总提交到上级部门,直至与生源国接洽,尽最大限度地帮助生源国的来华生,让他们在来华前具备基本的大学学习能力与素质。值得一提的是,帮助梳理世界范围内的教育体系工作,将是我国为世界教育事业做出的一份重要贡献。

2.扩大招生的战略战术。有些留管人员认为,来华招生发展至今,已经快到一个类似瓶颈期的阶段。无论后续的会是“井喷”还是细水长流,只要是想进一步迎合推动国际化政策、继续扩大来华招生规模,至少要考虑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进行:

(1)借鉴国外招生办法,结合自身优势,做好宣传工作——“表达自己”。根据招生经验,来华生如果能接受到更加接近本国招生方式的宣传,他们接纳中国高校的可能性也会变大。同时利用好学校人员出国、出访的机会,召开招生宣传会,布置并指导他们进行实地招生。借鉴国外招生宣传方法,通过召开毕业生座谈会、留学生导师恳谈会等,深化了解来华生对学校的建议和意见,动员现在已招收留学生硕士、博士的导师们也把来华招生工作纳入到工作日程中,他们也可以借助自己的平台,通过出国访问的机会宣传本校的优势学科,扩大影响。

高校必须努力学习如何将各国留学生在华的学习、活动、生活等各个方面加以有效地包装宣传,必要时可以多考虑借鉴一些常规商业运作模式。但是切忌为了招生把宣传材料或网站等的宣传工作做得商业味过重。

招生宣传工作做得好,还有助于该高校有机会成为某生源国官方认可学位的大学,从而事半功倍地进一步促进招生工作质与量的提升。

(2)加强对来华生生源国的进一步了解,知己知彼——“了解对方”。来华招生人员不仅是坐在办公室电脑前进行招生系统的操作工作,还必须走出去调研来华生生源国的实际需求或地方特色,以及他们学校的培养模式,知己知彼,向学校反馈,使之能与本校的培养模式更好地融合。比如,某些大学在若干特定国度的招生效果会显得非常好,能从申请者中筛选出较优秀的生源,这多半是因为招生部门对该国市场的充分了解才使得招生、教学等培养模式与之相匹配,培养出的毕业生也能谋得良好的工作岗位,口碑越传越好,就形成了良性循环。

客观而实际地说,可以把招生工作看作是全世界的高校在人才市场上的一个较量。

(二)尽力辅助提高来华生的教育教学水平

1.目前体现出的文化差异问题——如何兼容并包。我国的大学教育水平在世界范围一直享有较高的评价。虽然目前越来越多的高校推出纯中文授课的学位招生项目,但是许多高校除了中国政府奖学金生与汉语语言生外,对来华生都是用英语授课和授予学位的。这就对教师队伍的英语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同时,文化上,如笔者所在的大学,有来华生在大学内小圈子里的公开演讲时竟称“Conformity is malicious.(趋同是邪恶的。)”他想要表达的是强调“共性”的中国式教育有很大弊端。然而另一方面,国内的有些学者包括许多留管领导等却认为应该实行具有本国特色的趋同管理。对此可以看到的是:一方在热情推广趋同式教育,想让来华生被当作普通学生一样对待,消除隔阂;另一方却对对方的热情不为所动,甚至把趋同的文化视作敌人。来华生不是不想被接收国认同,只是首先还没有接收中国特色的文化。这种在教育中的文化比较是不容易忽视的课题。对于已经存在的反感,是国际化工作万不可忽视的攻坚对象。

那么,如果来华生暂时无法兼容我们的文化与教育方式,我们是否需要考虑多少顺其意志兼容并包他们呢?感觉这个问题需要高层部门的指引,而不是等到某天发现做错了事情处罚具体的留管人员。同时,来到大学读书的来华生们分属各民族、种族,他们彼此之间也存在碰撞与融合的问题。除了以“和事老儿”的身份加以疏导,我们似乎更应尽量培养作为第三方的宏观协调能力。

具体教学细节方面,也不能简单认定谁对谁错。举例而言,笔者所在的大学有的老师曾反映,国内学生的实验报告感觉大同小异,而骨子里强调个性的来华生的实验报告生动活泼、各展所长、各有千秋,让老师感觉审阅不再枯燥。诸如此类的国与国之间的文化教育水平的微观碰撞,如果善于吸收、利用及改善,将对我国的教育事业产生深远影响。

2.提升中国文凭的含金量——定价与物有所值。留学一般涉及到较高的学费与生活费,而且许多留学生如果拿到含金量较高的中国文凭,将来会在本国谋到很好的职位,所以许多来华生对中国教学的质量非常看重,希望所花费的时间、金钱、精力等都能物有所值。虽然不能抱着“收人钱财,与人消灾”的心理行事,但是应时刻提醒来华生有许多是负债在读,并缴纳了较中国学生更多的学费与生活成本(见以下列表),虚心接纳他们对教育教学的建议并作出改进,将对我国的来华教育事业起到更加正面的推动作用。

3.中国政府奖学金生的现状——语言障碍与推广中国文化。中国政府奖学金生是中国政府大力支持的来华生教育招生项目。这是学习了国际上的一些通行做法。中国政府奖学金生不但不需要缴纳学费和住宿费,还可以每月领到中国政府下发的工资。鉴于来华生属于特殊群体,而且相当一部分学生因为要保持本国的生活习惯而显示在中国有较高的消费需求和习惯,以及他们每年需要支出的往返机票等费用的压力,2015年1月,财政部、教育部联合印发了《关于完善中国政府奖学金资助体系和提高资助标准的通知》,进一步提高了资助标准。

然而中国政府奖学金生也要付出很大的代价:他们一般都无法在短时间内完全听懂中文授课,即便是中文已经学得不错的学生也会遇到这样的问题。因为是受中国政府资助,他们必须与中国学生一同上课,任课老师在授课时,一般要照顾班上绝大多数的中国学生,因此,授课时所用的语速和有时稍带的一点口音或语言习惯,成为这些学生的巨大学习障碍。即便是上过一年左右语言预科班的学生也是如此。如何帮助这部分学生顺利通过语言关,是当前需要攻坚的一个课题。不能仅仅依靠降低及格分数线等的辅助教学管理方式,同时,还应疏导中国本土学生们的接纳心理,避免班级中产生不应有的排外情绪(如,不想让老师放慢速度说话照顾留学生等),让中国学生能和任课教师一同照顾到中国政府奖学金生这个群体。

当前,北京大学来华生的本科教育一律是中文授课,让来华生与中国学生一起接受教育,并且不为来华生设立专门的学院,是留管领域的先行者。还有一些大学也已经逐渐推出了一些中文授课的本科教育项目。那么这些来华生遇到的语言障碍与中国政府奖学金生是一样的。如果将来来华生的发展和教育趋势是毕业一律拿到一纸中文文凭的话,那么帮助来华生们先克服语言障碍,即学好很难的中文后进入专业学习,是“趋同”教育前必须被攻下的难题。

推广中文、推广中国文化,需要推广与接受方都付出极坚韧的心态与意志。很多人认为汉语难学,也有学者认为是这种观点有误。如果有合适的教材与教学内容,同时辅以很好的教师与教学方法,开展有针对性的汉语教学是可行的。

4.来华生们的教务细节安排——考虑变通。来华生毕竟是大学生,而且绝大多数能走出国门的学生比一般学生都有更強的社会适应能力,这就决定了跨国的留学生在许多方面比国内同龄学生要更加成熟一些。不宜总是把他们当小孩子一样管得过多过死。

在教务教学管理细节上,可以考虑顾及到这些因素。比如考试科目时间不必安排到放假前的最后几天,而且最好每学期能更早地通知留学生放假时间,让留学生们可以合理安排返乡时间、做好机票预订等工作。这里值得一提的是,欧美许多国家的大多数教务安排通知都是提前很长时间发布的。

另外,除更加合理地要求上课出勤率外,还应考虑早晨上课的安排。由于来华生们尤其是刚刚入学的新生们,晚上可能用互联网与本国亲人或朋友联系,以及一些其它因素导致的生活规律,可以考虑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安排新生们早上上课的时间。也就是说,如果一时半会儿达不到“趋同”式管理,或无法让来华生们像中国学生一样守时守纪,那么应该考虑在某种程度上做出相应的变通,目的是在多个约束条件的作用下,保证起码的教学效果。

目前在大多数高校中,来华生们一般都是被独立地、单独地授课的一个群体,有专门的管理部门或学院加以管理,所以整体调节关于他们的教务安排是可行的,但是需要留管工作人员及任课教师们首先在思想观念上做出相应调整或通融。无论作何安排,出发点都应以学生的学习为目标,与其它留管工作的安排一起相互作用,让来华生拿到含金量很高的一纸文凭。

5.欠费把关——“多管齐下”。由于目前许多高校的留学生大多来自非洲及其它发展中国家或地区,学费欠费情况一直是一个难题。单纯地让教务环节把关,即学生不缴清学费不让参加考试等,并不是非常积极可取的行为或措施。所以,除了在招生环节应该考虑适度加强对经济担保的要求外,平时对留学生们自己和家庭的经济生活关注也是必不可少的工作。另外,逐渐适度放开对留学生勤工俭学的相关规定,可以帮助他们进一步缓解经济上的压力。

如果来自各个渠道的奖学金能够配套帮助来华生的话,有助于来华生们避免在焦虑的状态下进行学业(奖学金评定是来华生们非常看重的一项留管教务工作。关系到为家里节省学费,更好地安排自己的学习与生活)。

为了支持和推进国际化、进一步扩大招生,一般从中国各级政府到高校本身都设立了不同种类的奖学金,帮助优秀的留学生进一步安心地学习与研究。一些企业奖学金的加入,除了为来华生们提供了更多的学习保障外,也从另一个角度,依靠交流时借来华生们的“外脑”,促进了我国企业乃至地区经济的发展。

来华生的教务安排工作十分繁琐,以上只是目前最突出的几个大问题。笔者所在大学的领导积极鼓励与支持各相关学院和部门为留学生群体的招生与管理下力量、作变通。具体到留管部门如果时时刻刻地专注于首要目標,就不易被各种庞杂纷乱的因素所干扰。从而在教务安排上,完成国际化诉求所提出的全新任务。

二、尽力保障来华生的日常生活

(一)来华生生活的基本保证方面

1.居留证件的要求与国际接轨问题。自2013年9月1日起开始实施的最新《中国人民共和国出入境管理法》,除了对来华生办理居留证件的具体做法有了变动外,首次以法律法规的形式明确允许来华生在中国境内勤工俭学。

但是与发达国家对留学生与本国学生的打工要求基本一致的做法相比,目前对于来华生勤工俭学的政策仍趋于保守和力求稳定,这给来华生们勤工俭学造成了一些不便。比如,来华留学生居留证件上注明的用人单位如须更改必须重新申请和更换居留证件这一项,就与学生勤工俭学本身包含的频换工作的性质和特点,有一定程度上的背离。一些发达国家,如加拿大,对待所有学生的勤工俭学要求一视同仁,即在这一小点上做到了“趋同”:留学生只要按常规申请获得工作许可,即可兼职工作。但是对学生每周工作的小时数有一定的严格限制(违反者会被驱逐出境,笔者在加期间见证了一例),以确保学生是以学为主的。

相信随着对来华生们的观察与信任的加深,越来越多的相关法律法规也会更加地符合现实的要求,做到人性化的“趋同”。

2.保险理赔的进一步规范化。当前,对于自费来华生,保险理赔已经基本做到出险即完全赔付,免去了学生和家长们的后顾之忧。但是中国政府奖学金生的保险理赔和某些省市的理赔,仍然主要按照国内保险理赔的一些作法:即要达到若干条件的情况下,才予以理赔,而且关键是要自己负担一部分金额。

实际上,对于来华生这个骗保率很低的群体,保险公司应该考虑放宽规定,或及时与国际作法接轨。从这一方面,可以进一步保证我国实施教育方面的国际化一直都是规范化的。

3.衣、食、住、行工作要开好头。来华生来自多个国度,他们的诉求各种各样。但是起码的衣、食、住、行,需要留管部门细心关怀。有时高校内部及社会上的热心人也会给予关怀,比如有的退休教职工会发起给贫困的来华生们捐赠衣物的活动(值得一提的是,不同文化表达方式不同。如果要求所有来华生都能明显地表达出感激之情,有时效果会是极度的失望)。

在这里,特别要留意的是来华留学新生的生活与学习的适应过程。大家普遍知道适应跨国文化会有Culture Shock(文化冲击)阶段。留管工作中,如果不能开好头,不能让新生们很好地从这一阶段过渡,就会出现一些作息时间混乱、无故旷课甚至酗酒的学生。这些不良行为往往是他们在异国他乡求学遇到挫折后产生的精神压力的外在表现。忧虑、无所适从这些负面情绪不能及时得到外部引导和自我调适时,就会出现所谓的“文化适应失败”,最终可能导致留学生活的失败。也就是说,新生报到后的素质教育与心理测评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工作。

某些来华生们还有一个重要特点,就是显得比中国学生更加容易轻信和被骗,这与他们身处陌生的环境是有关的,并不是他们本国没有骗子或者欺骗,而是不同的文化背景骗术不太相同,他们刚刚接触时不懂如何识别。笔者所在的城市每年到年关等一些骗子们缺钱的时候,公安机关就会不停地接到来华生的投诉与报案。所以,对每一批新生的学前教育都不能放松,尽可能地把有可能发生的负面事件提前让来华生们有一定的认知。这样不仅可以尽量减少日后留管工作的工作量,让来华生及其家长们有更多地安全感,也能进一步扩大招生的宣传力度,有效推进国际化进程。

4.来华生们的心理问题。与中国学生相比,来华生的心理问题呈现更加的多样化,有些心理问题对没有过相关经验的人来说,可能是闻所未闻。其中,最主要的是思乡和认同感的求索、宗教信仰冲突、本国的历史背景和文化与中国当地文化的冲突等。

对于思乡情绪,除了多组织来华生们参加中国当地庆祝的各种节日(如端午、中秋节等),同时应该尽量允许他们小规模地、有序地庆祝自己的节日(如伊斯兰教的古尔邦节、印度的排灯节等)。一小部分来华生可能会因为经济原因或政治原因(如战乱等),几年都无法回国探亲。让来华生们感到自己对于本国、对于中国,都是很重要的一个群体,尽量给予他们温暖,是非常必要的。让来华生多参加健康的群体活动,也有助于减少青春期独处容易导致出现的不健康的幻想型思维,如感觉自己当下就可以胜任一国的元首之职等看似荒唐的想法。

来华生们大多会尊重彼此的宗教信仰,宗教或背景冲突如果出现,一般是在安排宿舍、安排活动小组等利益相关事件时会发生。鉴于中国的客观条件,许多高校能提供给来华生们的住房仍然紧张,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来华生们分享一个房间通常是不可避免的。安排同一背景和宗教信仰的学生在一起住是很重要的。避免宗教背景的冲突,需要留管人员在平时的工作中多加留意。如果出现争端,及时制止升级是首要任务。

许多高校来华生涉及的国度都达到几十个甚至上百个,在留管工作中应该不断地学习与更新自己的世界史及当代世界发展方面的知识,对学生之间、学生与大学等机构之间的冲突有一个更全面的认识。认识到这一点,可以在他们对某些事产生讨债般怨恨的时候予以化解,及时解释疏导不必要的种族心理冲突。

(二)如何正确引导来华生的文化生活

1.对来华生们的帮扶教育。来华留学生远离家乡,又属于社会中的少数人群体,非常需要安全感与认同感。无论是泡吧、彻夜狂欢,还是东奔西跑找老乡等,都是希望能和“自己人”尽可能多地在一起,享受自己早已习惯的文化。对此,来华生管理工作,应本着疏导的心态进行合理的安排与教育。让来华生在不影响自己和他人学习与生活的同时,有序地安排自己的娱乐生活。

值得一提的是,支持来华生们组建自己的各类社团是一种积极的引导做法,至少让他们在自己的领域里,能“发出自己的声音”,拥有话语权,从而丰富他们的学习与娱乐生活。更让他们有机会把他们极度反感的一些事物可以适度反馈出来,保证教育领域的稳定发展。

另外,一些学生多少感染了一些他们认为是“特色”的东西,如青春期堕胎。这方面,来华生们不像中国学生那么羞涩与腼腆,他们有时会要求学校给予适当的性教育。这一点,应该正面地看待,及时对每一批新生进行相关的性教育,避免他们在青春期犯下过多损失身心健康的错误,不让这种不良的回忆伴随来华生的终生,是刻不容缓的一项任务。

2.来华生家长们的密切配合。来华生中的有些人可以说是被视为家族的未来和希望所在。有些家长会护送子女来中国报到。家长们一般而言是非常积极配合的。孩子如果被反映在学校出了什么事,也会很快不远千里、万里飞过来,帮助一同解决问题。所以,不必太担心来华生的家人不配合,反而应当尽量帮助学生一起想办法安排父母、亲属来访、陪伴等事宜。

同时,对于有关来华生的网站建设不容忽视。那里是来华生的家人们了解他们情况的一个重要窗口。对于新闻、通告和其它信息的文字把关,也就显得尤其重要。许多来华生的国内亲友,在通过来华生本人的大力推荐与观察相关的对外网站之后,主动申请入学。也就是说,重视做好每一项宣传工作,都非常有助于扩大招生规模、进一步促进国际化发展。

(未完待续)

参考文献:

[1] 杨军红.来华留学生跨文化适应问题研究[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9

[2] 程家福.来华留学生教育结构历史研究(1950-2010)[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12

[3] 周棉.留学生与中国的社会发展(二)[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8

[4] 程星.大学国际化的历程[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4

[5] (英)皮特·斯科特主编.高等教育全球化——理论与政策.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6] 董泽宇.来华留学教育研究[M].北京: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12

[7] 徐为民主编.来华留学生教育的理念与实践[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1

[8] 于富增.改革开放30年的来华留学生教育(1978-2008)[M].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9

[9] 姚力虹主编.陕西来华留学生教育发展研究[M].西安: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11

[10] 付昕.从习练太极拳看体验式活动对留学生跨文化适应的作用[J].教育进展,2015(5)

[11] Kim,Y.Y.Becoming Intercultural:An Integrated Theory of Communication and Cross-cultural Adaptation. Sage, Thousand Oaks.2001

(作者单位:江苏大学生命科学研究院,江苏大学海外教育学院 江苏镇江 212013)

(作者简介:史娟娟,管理学博士、副研究员,2015年1月前在江苏大学海外教育学院从事了2年多的留学生管理工作;张婧,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硕士,从2010年至今在江苏大学海外教育学院从事留学生管理工作。)(责编:若佳)

猜你喜欢

来华留学生
我国来华留学生教育政策变迁的路径与特点
高校来华留学生管理工作经验探讨
来华留学生跨文化适应问题研究
全英文授课临床本科留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
来华留学生使用汉语电商平台意愿的影响因素调查研究
全英文授课医学本科留学生防御方式调查分析
来华留学生中国古典舞蹈文化教学初探
互联网时代来华留学生文化调适研究
高校来华留学生辅导员队伍建设现状调研报告
高校来华留学生“校企合作”模式现状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