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心灵没长大的“大男人”

2016-09-10马志国

现代养生·上半月 2016年4期
关键词:夫妻关系躯体农夫

马志国

心理症状:越想越感觉没有活路了

张先生四十出头,人在中年,年富力强,身强体壮,可是落座心理咨询室,却说自己是个简直没有活路的病人。

我请张先生谈谈症状,张先生说起来愁苦不堪:

我主要就是失眠,整宿整宿的睡不着觉,大眼瞪着,白天也不困。一睡不着,就着急,就心烦,就烦躁不安,就起来坐下,就在屋子里来回走动,把自己闹得很苦,也把家里人闹得很苦。

这样整宿的睡不着觉,白天虽然不困,还是感觉越来越没有精神了,身体也不行了,就开始闹病了。有时候闹肚子疼,有时候浑身出虚汗,浑身没劲。慢慢地工作做不了,就呆在家里养病。

可是,呆在家里,心里更难受,就更胡思乱想,越想越烦躁不安,越想越没有活路了,甚至想还不如死了算了。有时候,心里受不了,就在妻子面前,甚至父母面前,像个孩子似的痛哭流涕。

家里人吓坏了,不知道我到底怎么了,就陪我跑医院。中医西医都看了,吃了不少药,也没管什么事。

没有无源之水,张先生症状的源头在哪里?

张先生说,我本来就小心眼,有点事就想不开。最初是几个月前,妻子提出要买一套楼房,当时我就感到很有压力,就不愿意买,结果妻子还是坚持买了下来。交了首付,还有20多万的贷款。就这样,一想起贷款我就紧张,就提心吊胆。时间长了,买房子的事儿好像过去了,心里也不再那样担心了。可没想到,我却病了,不能外出挣钱了。这样呆在家里更是胡思乱想:想起了买房的事,想起了贷款的事,想起我这病真的好不了怎么办,想起我不能上班挣钱还有那么多贷款怎么还,想起我这样总闹病妻子再跟我分手怎么办……

就这样胡思乱想,一件件的烦心事,越想越多,越想越乱,越想越烦躁不安,越想越感觉自己没有活路了……

心理处方之一:学习不再放大烦恼

至此可以明显看出,张先生是个很会给自己放大烦恼的人。其中,不良人格特征这个心理背景是显而易见的。现在,首先需要帮助张先生重新认清自己面对的问题,尝试学习不再放大烦恼。

于是,我讲了两只青蛙的故事。一位农夫来到城里一家餐馆,向老板打听是否需要青蛙腿,说他那儿有上成千上万的青蛙。餐馆老板问农夫从哪儿找到那么多青蛙!农夫回答说:是这么回事,我家附近有个池塘,里面有成千上万的青蛙。一到晚上它们就开始叫,叫声太厉害了,我都快被它们逼疯了!于是,农夫和餐馆签订了一项协议,在接下来的几个星期里向餐馆供应青蛙,每次100只。很快第一次交货的时间就到了。农夫再次来到了餐馆,可是,他的手里只拎着两只青蛙。老板很奇怪:不是每次100只吗?怎么就两只青蛙?农夫回答说:是我搞错了,池塘里只有这两只青蛙,那么多的噪声就是它们两个的叫声。

随后,我有讲了一个鸡蛋的故事。有一个主妇,不小心打破了一只鸡蛋。这本是一件很平常的事情,但是,这个主妇却想:一只鸡蛋孵化后会变成一只小鸡,小鸡长大后变成母鸡,而母鸡又能够下很多的蛋……主妇如此想下去,仿佛自己失去了一个养鸡场,越想越痛苦。

张先生的悟性很好,我的两个故事刚讲完,就说出了自己的感悟:我知道了,人的痛苦和烦恼,都是自己想出来的,都是自己放大的,其实没那么严重。

于是,我们一起来讨论张先生的烦恼。慢慢地,张先生自己清楚地看到,说到底自己的烦心事不过就是两件:一件是买房子的事,一件是不能去打工挣钱的事。进一步讨论下去,两件事其实就是一件事,就是打工挣钱这件事。

张先生自己认为,是身体不行了,才工作不了,才挣不了钱了。我告诉张先生,他的身体没问题,他的睡眠没问题,面对张先生疑惑的目光,我作了具体解释。

张先生说的“整宿整宿的睡不着觉”,其实是主观的自我夸大。人在入睡前的清醒阶段,对自己的意识活动有所记忆,加之失眠者在睡不着时又感到非常痛苦,记忆就更深,也就感到未眠这段时间特别长。在睡着之后,人处在无意识状态,因此就会感到整夜似乎都没有睡着。这叫做“主观失眠”。失眠对身体有多大的影响?对主诉彻夜未眠的失眠者的实验结果表明,他们的生理功能几乎都在正常范围之内。心理学家还进行过睡眠剥夺实验,结果发现,即使真的一夜没睡,对第二天人的身心活动也基本没有什么影响。更何况像张先生这样的主观失眠,对身心更没有多少影响。也就是张先生说的,整宿不睡觉白天却不困的道理。

张先生“感觉身体不行了”,在心理学上叫做躯体化现象,就是在遇到生活困境难以面对的时候,潜意识里会让心理压力转换成某种躯体症状,不知不觉间扮演病人。躯体化现象实际上是一种心因性反应,是心病跑到身体上。就是这样,人的身心有着很奇妙的互动关系。人心理上有了闹病的需要,躯体上往往就会很好地配合,出现躯体化现象,有时候还会真的出现躯体疾病。人的心灵总难免需要避难的时候,病症就成了心灵避难所。

心理处方之二:在人格重塑上下功夫

大约一周后,张先生和妻子一同来访。

初步沟通了解到,第一次咨询有效果,张先生心态比较好了,睡眠也比较好了,并且,已经开始找了一份工作。但是,因为夫妻闹了一次冲突,张先生又感觉身体不好了,也没敢去工作。由于妻子看到了丈夫的变化,决定陪同再次来访。

于是,通过心理暗示实例的介绍,帮助张先生破除了消极的心理暗示,确信了三点:第一,我没病,我很正常;第二,我要精神起来;第三,我要工作。从而,坚定了他去工作的信心。

同时,通过引导,张先生也发现了自己很多时候还是比较好的,而且自己有了积极自我改变的行动。从而,促使张先生学会关注正向的力量,学会自我助长。

张先生一个40岁左右的男人,为一点小事,为失眠,为身体感觉不好,不仅自己又哭又闹没完没了,而且在家人面前,哭天喊地,闹死闹活,简直就是一个懦弱的小孩子。很明显,这反映了张先生的不良人格特征:幼稚,依赖,退缩。

生活往往很奇妙,弱势的男人,往往会遇上强势的女人,组成一个女强男弱的婚姻。张先生夫妻正是这样,所以,买房的事妻子一人说了算。妻子在场,张先生居然不敢说话。可见他们夫妻关系的女强男弱。张先生自己也坦言:怕妻子,憷妻子,家里的事都是妻子说了算。这样的夫妻关系,又进一步强化了张先生的人格特征,也就更加依赖,更加幼稚,更加退缩。

不难理解,在这样的生活状态中,人很难有成熟的自我感。一旦找不到自我,心里就会恍惚空虚,生活中稍有风吹草动,就会心神恍恍,担惊受怕,放大烦恼,陷于绝望。

因此,张先生要真正走出困境,还要从人格重塑上下功夫,矫正消极的人格特征,培养积极的人格特征。人格特征的重塑过程,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首先,需要张先生积极的自我改变,关键是要学会自立自强。同时,还需要家人的积极配合,特别需要调适夫妻关系。为此,建议张先生的妻子,在夫妻关系中学会示弱,对丈夫少一些挑剔,多一些鼓励,少一些责难,多一些肯定。

猜你喜欢

夫妻关系躯体农夫
“维生素”大口吃
躺在树下的农夫
农夫和蛇
遗失的斧头
最后的晚餐
现在干什么?
夫妻感情
搬家
农夫卖猫
你和猪什么关系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