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心经》要义(下)

2016-09-10杨剑平

现代养生·上半月 2016年2期
关键词:自性佛学涅槃

杨剑平

第三段,那么真空实相应是什么样子呢?即没有相对的绝对境界。所以心经中说:“舍利子,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其意即是说其存在没有生也没有灭而是永恒存在。“不垢不净”即本质上也没有好坏之别,在量上是“不增不减”永远如此。所以在道中没有五蕴之分,没有六根之别,没有六尘之异,没有外在物质世界,也没有内在精神世界,没有笨与聪明,没有老死与长生,没有任何所得也没有任何所失。一句话没有成佛与不成佛的区分,一切皆空,一切皆无分别才是究竟,这才是真正的空。

这里边有两个名词需要解释一下:“无明”指当人没有证得空性得道前闭起眼来内观体内是一片漆黑,故称无明,寓指“愚昧”;“无明尽”指得道后体内外一派光明,这是指有相之光。“无明”与“无明尽”是两个极端,真正得道后则一切分别没有了,只是自自然然地处于一团清静的幽光中。

“苦集灭道”是佛学中的“四谛”,代指佛学理论。“苦”乃人生八苦,“集”即召集痛苦的原因,总根子就是有我,有我就有所求,求不得则苦也。“灭”,如何消灭痛苦呢?只有进入涅磐而苦自灭;“道”乃实相般若本体得道则永生。意思是在真空实相中一切分别意识都已不存在了,如果还有个什么东西存在,还有个所得那就不是真空。所以在真空中一切都不存在,但一切又都存在。这才是真正的道体,即“非空非有,亦空亦有”。“空”、“有”二相是道的两种表相,故不是道的本质,道的实质是不可说的,是无法言明的,是绝对中的绝对。这就告诉我们修道中的强烈气感,即色不是道;眼中见到了光明也不是道;听到各种声音,那不是道;神通不是道,顽空更不是道,千万莫在有相的境界中迷失了修道的方向,一定要在自性真空中去求,正如六祖所言“何其自性,本自足一切”。证到了自性空就具有了一切,就成佛了。整部《心经》所讲的归结到一点就是一定要在心灵的空定上下功夫,要在无为上下功夫,“一切有相皆是虚妄”有所得便是坠入了另一种有相的泥坑中。正因为你无所住,无所得了故你才能无所不得,才能证得菩萨和佛的果报。很多修佛学道者往往执着与于过去所学过的“佛法”,这就形成了法执。殊不知,过了河,什么船也都无用了,可以放弃了,应轻装上岸继续前进。只有彻底的空才能得道。故此段重点说明一个道理:戒之在得。即使再好的理论方法也要空。“离四句,绝百非”。连“真空”也不要,才是究竟,一定要懂得“得而不得”的辩证关系。也就是说,修道有三个层次,第一是“有”,第二是“空”,第三是“无”,无乃真空也。

第四段,其意是说三世诸佛都是通过无所求而证到真空而成佛的,这是整部佛学中最大的秘密。凡是以有求之心而证得真空自性,那一切都是妄想。

故原文曰:“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菩提萨埵”即菩萨之意。正因为一切无所求,一切无所得,所以才修得菩萨成就。由于依照见五蕴皆空了而心中再无世俗的杂陈牵扰,所以也就没有患得患失的心态,同时也就远离了“颠倒梦想”。“颠倒”人追求的名、利、幸福,实际上都是虚幻不实的,人们都是在颠倒着看世界,到头来均是一场空。“梦想”,即胡思乱思。什么时候心空定下来了,也就证得了真佛实相。三世诸佛都是通过这个无所求的心态而证到本心的真空而成佛的。除此之外,任何方法皆不可能修成正果。“涅槃”进入永恒世界而不生不灭。有人解释说是“死亡”这是错误的。“涅槃”是超出了生死对立的相对,而进入一种不生不灭的寂乐之中的绝对境界。“阿耨多罗”无上或者是最高之意。“三藐”正等。“三菩提”正觉。连起来讲即获得至高无上的彻底的真正的觉悟与智慧,也即是真正得道的人。“求之不得”是本段之真谛。

第五段,《心经》的总结。进一步强调说《心经》的作用是威力巨大的,具有咒语般的惊人作用。其《心经》本身就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故说般若波罗密多咒”。“即说咒曰”如果非要说一个咒语出来

的话,那就是“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波罗僧”指的是众弟子,“大家”。“菩提”即觉悟。“萨婆诃”即“大”之意。意思既是“自度、自度、快快自度,大家一齐自度,早日大觉悟啊。”纵观整个《心经》实际上只讲了一个字“空”。无为方能证得真空,由“真空”才能证得妙明真心的般若正智,由般若正智才能获得大自在,由大自在才能获得成佛的果位。《心经》开始曾说过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文章结尾总结又说道,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所以这篇《心经》也可以说是如何消除人生痛苦的方法论。科学是向人体之外的自然界去寻求事物发展规律的学说,而佛学却是向内、向人的内在精神世界去寻求事物发展规律的超科学,两者是殊路同归。人获得知识的手段不仅仅是靠五官外求,而本心的超意识才是最根本,最彻底的获得宇宙一切知识的手段。能够证到超意识,得到了大自在才便是人生中永恒的幸福。所以说《心经》是如何脱离凡俗人生苦海的航标灯。本经言简意赅,对修佛证道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猜你喜欢

自性佛学涅槃
重思慧能的“自性”
——从体、相、用出发
Unique New Year
诗二首
未定义
禅悟·自性·高山流水
以荣格原型理论分析《天之骄女》中马琳的悲剧
浅论荣格心理分析的自性观
浅析儒释文化融合对石恪绘画的影响
苦厄的修行
佛学认知下的音乐表演理论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