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论荣格心理分析的自性观

2017-11-17王文龙

科技视界 2017年19期
关键词:自性心理分析荣格

王文龙

【摘 要】荣格的“自性”是指个体内在心灵结构和秩序的准则,并把自性作为人格的核心;荣格的自性概念与弗洛伊德的“自我”概念和科胡特的“自体”概念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荣格对中国文化深感兴趣,其自性的概念与中国文化中的禅宗和道家等思想也存在着紧密的联系;荣格还提出了“自性化”的概念,即指一个人最终成为他自己,成为一种整合性的、不可分割的、但又不同于他人的发展过程;荣格认为心理分析不同于一般的心理治疗,其目的在于自性化,实现人格的整合与完善。以上观念构成了荣格自性观的主体内容。

【关键词】荣格;自性;自性化;心理分析

1 自性的概念

荣格将无意识分为个体无意识和集体无意识,个体无意识主要由情结构成,集体无意识主要由原型构成,而自性(Self)是集体无意识的核心。

荣格自性的概念主要用来描述:(1)类似于东方思想中天然合一的境界;(2)人的整体性;(3)对整体性和完整性的体验;(4)处于意识自我之外的主要组织力量;(5)无意识的组织核心;(6)自性涌现的部分。

荣格认为,自性是内在心灵结构和秩序的准则,代表了心灵的整体性。心灵是一个自我管理的系统,它总是趋于保持平衡,这种效果就源于作为心灵组织中心的自性。如果个体的意识态度过于失衡,那么自性就会通过无意识的补偿作用来使心灵获得平衡。

2 自我、自体与自性

弗洛伊德将自我(ego)定义为心理过程的连续的组织。意识附着于自我,它在白天活动,晚上睡觉。即使在睡觉时自我还对梦进行检查。它负责压抑和防御机制。但防御是无意识的。所以,自我的一部分是无意识的,而且像被压抑的东西一样表现自己,产生有力的影响。弗洛伊德认为神经症不是源于意识和无意识的冲突,而是源于连续的自我与被分离的压抑的自我的冲突。

在科胡特的术语中,自体(self)和自我在心灵中的表征(类似于客体表征)有关。他用“近似经验”来描述自体这一概念。自我则被用作一个抽象概念来描述和定义一个心理系统。自我是由对前俄狄浦斯期母亲赞成和反对内容的内射所组成的。

荣格将自性(Self)作为人格的核心。荣格自我的概念很像科胡特的自体,都是指近似于对主观我、客观我、和我的身份的体验和感受。荣格将自我作为意识的中心,但有些矛盾的是,他认为自我还是一种情结。荣格的自我是一种整合和组织的力量,它是在个体的身体与环境交互作用的过程中获得。自性指人格的整体性,自我是指与自我评价和自我身份相连接的主观的我。

事实上,自我的运作大部分时间是无意识的,就像心脏和肺的运作。而自体的运作是前意识的,它有感觉,可以感觉到好和不好。但当自体感觉不好时,自我也有可能很好地运作,就像什么事情都没发生一样。自性是创造力、自主性、目的性和生命力的能量源泉,一旦我们的自体感到安全,对更广大的人类经验持开放态度,这种能量就会在我们中流动。换句话说,自体是能接近自性的地方。

3 自性与中国文化

荣格对中国文化有着独特的兴趣,并且深受中国文化的启发。荣格自性(Self)的概念其实与中国文化中的许多重要思想都有着紧密的联系。

“自性”这一中文翻译其实源于禅宗的思想。慧能在《六祖坛经·行由第一》中有这样的阐述:“何期自性本自清静;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无动摇;何期自性能生万法。”自性即佛性,荣格认为人人都有自性,就像禅宗认为人人皆有佛性。但是这种佛性被无明所笼罩,只有打破这种无明才能照见佛性。自性也是如此,荣格认为心理分析的目的就是自性化。

在荣格的概念中,自性是人心灵的核心,它组织和规范着心灵的发展。但自性又是一个非常抽象、不可名状的东西,这就像中国文化的中的“道”。老子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道德经·第一章》)在此,道是宇宙万物运行的规律,类似地,自性也是人类心灵的核心和动力。

自性有自己象征性的表达方式,人们通过意象来感受和体验自性。而提到意象,就不得不提《易经》。《易经》有六十四卦,每一卦都是一个意象。荣格本人从卫礼贤那里获得关于《易经》的真实体验,这是他在心理学发展中最为关键的时刻。《易经》给他送去了东方的智慧,透过那卦爻意象之间的变化,荣格在感悟之间也获得了勇气与力量。他曾为卫礼贤《易经》的英译本作序,称《易经》给了他探索无意识的方法与途径。荣格这样评价:“《易经》中包含着中国文化的精神与心灵,包容着几千年来中国伟大智者们的共同倾注,历久弥新,至今仍对理解它的人展现着无穷的意义和无限的启迪。”

4 自性与自性化

自性化(individuation)是荣格分析心理学中的核心概念。它所表达的是这样一种过程:一个人最终成为他自己,成为一种整合性的、不可分割的、但又不同于他人的发展过程。

荣格在1921年出版的《心理类型》一书中做了对自性化的最初定义。其基本特征是:(1)自性化过程的目的,是人格的完善与发展;(2)自性化接受和包含与集体的关系,也即它不是在一种孤立状态发生的;(3)自性化包含着与社会规范的某种程度的对立,社会规范并不具有绝对的有效性。

荣格说:“自性化过程容易和自我的意识化相混淆,并随之把自我认作自性。这样自性化就仅仅是自我中心和自发的性欲……自性化并不与世隔绝,而是聚世界于己身。”自性化的目标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为自性剥去人格面具的虚伪外表;另外,消除原始意象的暗示性影响。

作为心灵结构的核心,自性推动着个体在自性化的过程中实现人格的完整性,自性的最终目的是达到人格得到整合。

5 自性化与心理治疗

心理分析不同于一般的心理治疗,其目的在于自性化。即不仅要祛除表明的心理病症,还要达到人格的整合与完善。

荣格把心理分析的过程定义为自性化的过程,强调自性,真正自我或内在本性的觉醒与成长。从临床心理分析或方法论的角度来说,自性化并不是由分析师所引起的,分析师不能将自性化给予病人,也不能要求病人的自性化的出现。因为,在荣格的理论中,自性化是一种源自无意识自然发生的过程。在心理分析的过程中,心理分析师所扮演的是引导者和守护者的角色。他要引导病人面对自己的无意识,并对无意识进行探索,同时也要保护病人,使他不至于被无意识所吞噬。在此,心理分析师所提供的是自由与保护的空间,在这个空间里病人可以进行独立自主的探索。分析的过程中,分析师对病人的共情具有重要的疗愈作用。而共情更多的是来自于无意识层面,是分析师和病人之间的一种心灵感应。

在整个心理分析的过程中,包括以一种开放性的态度来对待病人无意识的表现,认识与理解梦和原型意象的象征性意义,以及认识与理解自己的阴影,沟通自己的阿尼玛和阿尼姆斯等等,都是与自性化过程密切相连的工作。

以自性化为目的的心理分析不仅具有一般心理治疗的治疗功效,更是一种治愈,是一种人格的完善,是一种心灵境界的提升。

【参考文献】

[1]申荷永.荣格与分析心理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申荷永,徐峰,宋斌.心理分析与中国文化[J].心理科学,2004,27(6):1432-1434.

[3]Freud, S.The ego and the id[M].Std. Edn,1923,19.

[4]Kohut,H.The Analysis of the Self[M].New York,International University Press,1917.

[5]Jung,C.G.On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analytical psychology[M].Coll.Wks,1935,18,11.

[6]Wilhelm R.,Jung C.G.The Secret of the Golden Flowers:A Chinese Book of Life[M].New York:Causeway Books,1975.endprint

猜你喜欢

自性心理分析荣格
重思慧能的“自性”
——从体、相、用出发
如何读《坛经》
荣格十九周年谱新章
荣格 厚积薄发
六祖《坛经》开示语新解
荣格云商 聚焦农业互联
荣格宫心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