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慕课”潮流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策略

2016-09-07于安龙

理论导刊 2016年8期
关键词:发展方向慕课变革

于安龙

摘要:“慕课”的兴起已经成为当前高等教育界不可阻挡的潮流,这自然会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一定的影响和冲击,但也为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开放性、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的自主性、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生动性提供了机遇。为实现转“危”为“机”,我们要善于吸取“慕课”教学的优点,改变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理念与教学模式,积极打造思想政治教育“慕课”精品课程,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慕课”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关键词:“慕课”;思想政治教育;发展方向;变革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7408(2016)08-0100-04

“慕课”(MOOC),是Massive Online Open Course的英文缩写形式,即大规模的网络开放课程。这场起自2011年、源于世界一些顶尖名校的教育风暴,正以其不可阻挡之势席卷整个高等教育界,引发了各界的密切关注,唤起了人们对教学模式的重新审视,标志着教育开始真正走出工业文明,步入数字化时代。[1]“慕课”的兴起彰显了人类技术的进步和教育理念的嬗变,甚至有人推测其将引发教育领域的重大变革。那么这场潮流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会有什么影响呢?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深思。

一、“慕课”潮流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之“危”

对于一些新鲜事物的产生,大惊小怪、惊慌失措是没有必要的,盲目作出价值评判同样是不理智的。根据社会历史发展的趋势,实事求是地进行利弊分析,以更好地趋利避害,才是明智之举。那么,对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来说,“慕课”的兴起会带来哪些不利影响呢?

1.加大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难度。众所周知,“慕课”缘起于美国、加拿大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这些国家先进的教育水平和优质的教育资源,是“慕课”兴起的现实基础。“美国拥有公认的世界上最好的大学,这些学校吸引了一部分全球最优秀的学者和学生。”[2]尤其是一些国家的名校历史悠久、大师云集,在世界范围内有着巨大的影响力和吸引力,使很多求学者慕名已久,难免心生向往与憧憬之情。正当他们的求学深造之梦在现实中遭遇种种困难之际,“慕课”为他们打开了另一扇窗,使理想的阳光照进了现实。但这是否就意味着教育可以跨越疆界,不同国家的优质教育资源可以真正开放共享呢?事实并非如此简单。“慕课”的兴起固然是教育领域的重大变革,在一定程度上有着积极、进步的意义,但其背后也有着复杂的政治、文化因素,夹杂着鲜明的意识形态色彩和思想价值导向,这一点是需要我们高度重视的。美国前总统理查德·尼克松曾坦言:“我们的另一种强花色是在思想领域。……透过极权主义的每一道壁垒传送西方的信息——无论是利用人员的交流,还是通过交换书籍或广播节目,将给这些壁垒后面的亿万人民以希望,并将逐渐侵蚀苏联制度的基础,正像渗出的地下水能够侵蚀一座监狱的基础那样。”[3]在前苏联不幸中招之后,一些西方国家已将和平演变的矛头集中对准了中国,且手段更加隐蔽,策略更加灵活。“慕课”恰恰就是这样一个新的载体和平台,它极大满足了西方国家思想侵蚀和价值输出的需求,宪政主义、自由主义、历史虚无主义等思潮皆可借助“慕课”,以名正言顺的形式与中国的青年学生发生联系。所以,“慕课”不是免费的午餐,“一些课程中包裹着的西方中心主义、宗教意识,对个人主义价值导向以及西式民主政治模式的偏执推销,凡此种种,都不可避免地会对我国的文化安全、政治安全、意识形态安全构成真实的冲击。”[4]因此,以“慕课”之名行文化殖民之实,极力宣扬西方资本主义思想观念,使得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所面临的形势更加复杂,无形中加大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难度。尤其是一些大学生满心欢喜地享受优质教育资源之便,却对其中的价值陷阱浑然不觉。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引导和启发他们的价值自觉,将是一项十分艰巨的任务。

2.弱化了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师生交流。从根本上来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要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以思想道德建设为基础,……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5]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固然需要一定的理论阐释,但更需要大学生的吸收与内化、外化与践行,促使他们真正产生自我教育、自我完善的需求。“慕课”的兴起虽然在课程的概括与凝练方面下足了工夫,但归根到底是一种“人机交流”模式,大学生所直接面对的是冰冷的机器和虚拟的空间。在这个过程中,“师生交流”“生生交流”等都无形中被弱化了。也许有人会说“慕课”能够实现在线交流、网上互动,如当前一些“慕课”课程都设置了教师答疑区、课堂交流区、综合讨论区等,但这些大多是陌生人之间纯粹的知识探讨与学术交流,并且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无法感知对方的语速语调、表情状态等,无法真正实现双方情感的交融和思想的共振,因此教育效果难免会打折扣。而思想政治教育从根本上来说是人与人之间的思想交流,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心灵的沟通和灵魂的碰撞,正如党的十八大报告所强调的:“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要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6]因此,只有真正走进大学生的生活场景与内心世界,成为他们的知心朋友和亲密伙伴,才能切实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生动性、实效性。所以,我们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注意教育对象的心理波动,关注教育对象的情感变化,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和高尚的道德情操,“当人们的情感与其所从事的认识活动发生共鸣时,认识就会受到情感的激化,从而激发人的认识潜能,加速认识的进行。反之,当人对从事某种认识活动缺少热情和情感,或情绪懈怠、消沉时,人的认识能力就受到抑制,认识进程就受到影响。”[7]显然,要及时把握大学生的心理波动,准确感知他们的情感变化,在目前来看是“慕课”所无法实现的。

3.削减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多样性。教育学强调要根据教育对象的不同特点,包括遗传素质、知识积淀、性格特征等,采取不同的教育手段和教育方式,做到因材施教、因势利导,以取得最大的教育效果。然而,在“慕课”潮流下,所有受教育者不论地域、不分年龄,都共同聆听一位教师授课、共同完成相同的课堂作业,毫无针对性和区分性。事实上,思想政治教育应该是最能体现教育者创造性和灵活性的。在这里,教育者应该根据每个学生不同的性情禀赋、能力水平,制定出不同的教育方案,并在教育过程及时发现学生的特长和优点、缺陷和不足,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活动,使受教育者能够发扬优点、克服不足,实现自身全面、协调发展。此外,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还应善于观察和洞悉学生的学习接受情况,对于学生不明白、不理解的地方,能循循善诱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做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提高他们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能力,而不是千篇一律地灌输和苍白机械地讲解。总之,要真正了解学生的特点,充分把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和心理倾向,以匠心独运的教学方法和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促进学生的成长与发展。应该说,规范的讲解和系统的阐释固然十分重要,但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也存在着一点即通、一言即悟的情况,很多时候教育者一个善意的微笑、一个理解的眼神或者颔首称赞、抚摸鼓励,都可能会使受教育者心灵受到触动、内心瞬间顿悟。但是,在“慕课”模式下,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咫尺天涯,虚拟空间的近在眼前弥补不了物理空间的远在千里,教育者更无法通过网络达到面对面的教育效果。更何况“慕课”条件下课程精华的高度浓缩,虽然有着言简意赅、提纲挈领的一面,但也存在着同出一辙、一成不变的问题,从而降低了思想政治教育的丰富性、多样性,使“慕课”逐步演化为流水加工线,使大学生日益成为一个个标准化的“产品”,这无疑是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初衷背道而驰的。

二、“慕课”潮流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之“机”

“慕课”的兴起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际上是祸福相依、利弊相随的。从机遇角度来说,“慕课”客观上有助于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开放性,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的自主性,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生动性。

1.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开放性。“慕课”的最大优点在于它具有公平参与性和资源共享性。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多是在固定的时间、固定的地点,面向固定教育对象、按照固定内容开展的教育活动,教育环境相对比较封闭,教育过程呈现出了一定的机械化、程式化。“慕课”则扩大了教育对象的范围,所有参与者都不分国别、肤色、年龄,只要有主动学习的内在兴趣、积极参与的强烈诉求,都可以加入到“慕课”队伍中来。这就在很大程度上扩大了思想政治教育的辐射范围和受众群体,提高了思想政治教育的覆盖率和渗透率。而在“慕课”条件下,人们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相应的课程,完全摆脱了时空条件的限制。至于在学习过程中进行多少前期准备,投入多少时间精力,进行何种形式和程度的交互等,皆由学习者根据实际情况自主决定,这也是其与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大为不同的地方。当学习活动变成“零门槛”“无障碍”时,几乎所有人都能平等地共享优质教育资源,就有利于缩小教育的城乡差距、地域差距,推进教育公平进程;就有利于促进不同国家、不同地区教育者的相互学习和交流,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开放性。面对网络时代的机遇和挑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能固步自封、自娱自乐,而应该解放思想、开阔眼界,借助“慕课”平台积极学习和借鉴国外公民教育、道德教育的成功经验与有益做法,积极开展与国外同行的在线交流和研讨,共同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和特点,向世人展示中国思想政治教育的巨大成果以及广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自信和风采,为消除国外一些人对中国的误解和质疑做出有益的贡献。同时,这也有利于提高中国文化软实力,改善中国的国家形象。所以说,“慕课”视域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平台更大、视野更宽,更有利于开展对外交流与合作。

2.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的自主性。思想政治教育最根本的是要在大学生心中植入性善因子,播下求真向善的种子,帮助他们学会正确处理自身与他人、社会和大自然之间的关系,构筑起科学的思想价值体系。在这个过程中,应该着重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自觉性,使他们主动选择合适的价值目标,自觉进行相应的价值修炼。而目前的思想政治教育多侧重于授之以“鱼”而非“渔”,侧重于硬性的灌输和理论的宣讲,教育者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居于主导性、支配性的地位。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被动参与者,大学生的主体地位不突出,缺少存在感和参与感,以致于他们学什么、如何学、在哪里学等都已被事先确定下来,长此以往难免会令人产生厌烦、逃避心理。所以,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到课率、抬头率、点头率都有着很大的提升空间。而“慕课”则主要基于学生的自发、自觉和自主,由学生自己选择学习什么样的课程、何时学习以及在何处学习等,更加注重学生的自主意识和独立精神,更加注重学生的自我修养、自我提高和自我完善。这样一来,大学生不再是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被动参与者,而是学习活动的规划者、主导者,其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角色和地位发生了巨大转变,从而能够极大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参与热情,极大提高他们的学习效率。尤其是在“慕课”中大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自主选择不同学校、不同老师的课程,而且在同陌生者的在线交流过程中,因为没有了顾忌和束缚,更有助于实现学习过程的平等交流、坦诚探讨。这种民主的氛围、顺畅的沟通,有效释放了学生心中的求知欲望,提高了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实效。所以说,“慕课”引发的教育变革不仅仅是教学手段的改变、教育设备的升级,更是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的重大嬗变。

3.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生动性。经过几十年的探索和发展,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在师资建设、人才培养等方面都有着较大的进展。但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也需要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严肃有余而活泼不足,庄重有余而生动不足等。具体而言,当前思想政治教育执鞭督促式教学或者照本宣科式讲解,使得课堂气氛较为沉闷和乏味,大学生的学习动力不足、热情不高。而一些老教师对于现代化的教学设备不甚适应,对网络视频、音频、图像、动画等教学资源的收集与运用还比较生疏,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基本上还停留于“手工作业”或“口头作业”的阶段,“讲解把学生变成了‘容器,变成了可任由教师‘灌输的‘存储器……于是,教育就变成了一种存储行为。学生是保管人,教师是储户。”[8]而新时期的青少年是“傍网而居”的一代,他们习惯于网络的丰富与生动,倾向于多种教学设备的综合运用,青睐于视听同步、音画合一的教学模式,而不是简单地老师讲、学生听,老师板书、学生记录。因此,积极学习和运用现代教学技术、教学设备,不断丰富教学内容和优化教学手段,将多媒体技术和“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引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现代化水平,是当前一项迫在眉睫的重要任务。而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在线课堂的强强联合,将交互式练习、社区化互动、个性化服务和即时化反馈等适当引入思想政治理论课,会使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堂更加生动、更加多彩,有助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通过相关的程序设计,“慕课”还可以使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更加符合大学生的学习习惯,更加契合大学生的心理特点,从而有利于提高教育活动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而演示文稿、视频讲解、在线交流等教学手段的综合运用,充分调动了大学生的视听要素,强化了他们的感官刺激,有效锻炼了他们的思辨、表达和沟通能力,改变了传统思想政治理论课昏昏欲睡、萎靡不振的课堂氛围,使大学生重新变得精神抖擞、兴趣盎然。

三、“慕课”潮流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转“危”为“机”之道

目前看来,“慕课”潮流已基本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对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不能无动于衷、袖手旁观,而是应该采取积极措施,实现转“危”为“机”,充分利用“慕课”为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服务。

1.积极利用:打造思想政治教育精品“慕课”。“慕课”的最大吸引力在于其超越了时空界限,集中了优质的教育资源,形成了一定的集聚效应。对于“慕课”的日益流行,我们应该善于扬其长而避其短,积极利用“慕课”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服务,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纵观当前国内的“慕课”平台,思想政治教育课程还比较稀缺,参与的学校和教师还不太多,学生的可选择范围比较小,这就形成了教育资源有限性与教育需求无限性之间的矛盾。为此,我们应该以校际联合为基础,积极组织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能手、教学骨干,包括全国高校优秀中青年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思想政治教育课教学名师等,试水和探索思想政治教育“慕课”教学,打造一批“慕课”精品课程。当前,一些高校推出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和“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慕课”课程,大都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和社会反响。在此基础上,我们应该高度重视“慕课”这一新的育人高地,不断完善“慕课”课程体系,有序扩大“慕课”试点范围,使“慕课”逐步覆盖“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形势与政策”等所有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大力扩充高校联盟数量,鼓励优秀师资力量加入“慕课”队伍,实现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并加强校际教师之间的沟通和协调,实现有效的分工合作,共同打造优质课程资源共享平台,扩大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辐射范围。政府和高校应该在技术支持、财力保障、人员调配、学分认证等方面,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慕课”建设提供支持和帮助,在全社会形成共同关心、协力推动“慕课”发展的良好氛围。只有打造一批拿得出、叫得响的“慕课”精品,才能真正为大学生所接纳和认同,才能有效抵御西方一些国家借助“慕课”所推行的价值输出和思想侵蚀,维护国家的意识形态安全。

2.加强引导:推动“慕课”与线下课堂有机结合。“慕课”固然有着自身显著的优点,但它的兴起并不意味着传统课堂就此走向了消亡。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慕课”将与传统课堂同时并存,优势互补,共同承担起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历史使命,将是大势所趋。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必须尝试把线上教育与线下教育结合起来,而不能偏废其一或者畸轻畸重。所以,作为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角,教师首先要及时转变自己的角色,即从思想政治教育课堂的主导者转变为引导者,变“灌输式”教学为“引导式”教学。具体来说,要根据“慕课”教学内容,引导学生适当做好“预习”工作,以为线上交流和线上测验做好准备;积极组织师生探讨和小组讨论,及时为学生解疑答惑、指点迷津,进一步巩固和深化“慕课”内容。“慕课”虽然浓缩了课程之精华,提炼了课程之至要,但毕竟线上交流时间有限,而大学生对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的正确理解、认识也不是一步到位的。例如,如何正确认识与评价抗日战争正面战场、敌后战场各自的地位和作用,如何正确理解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关系,如何正确把握共同富裕与共产主义社会的关系等,都需要大学生的逐步消化和掌握。在此情况下,根据大学生线上学习反馈情况,及时组织线下第二课堂,引导学生各抒己见、各陈其理,通过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交流探讨,帮助大学生廓清思想疑惑、升华认知境界、分清是非界限,以其软性、隐蔽的方式促进他们的观念转变和认知转化。此外,还应把“慕课”教学与校园实践、社会实践活动结合起来,针对“慕课”课堂的一些知识难点、重点,适当开展一些专家讲座、辩论比赛和知识竞答活动等,使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手段更加灵活多样,育人活动更加充实丰富。而一些社会实践调研、走访调查、个别访谈活动的开展,不仅能深化大学生的相关认知,使其做到知行合一、学以致用,而且这些调研成果也可以及时融入“慕课”教学中,如调研数据、访谈案例等。这样就形成了线上教学与线下教学、校内课堂与校外课堂的有机结合,构筑起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庞大网络,最大程度地发挥 “慕课”的育人效果。

3.推进变革:转变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理念。“慕课”并不是万能的,但它的出现确实能以其“倒逼”方式推动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理念的转变和教学手段的改善,从而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的长远发展。从根本上来说,“慕课”的发展短期内并不会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职业发展和学校的教学活动形成实质性的冲击,但“慕课”会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人们对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认识,推动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的与时俱进。具体而言,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我们应着重培养学生终生学习和自主学习的能力,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自己,让他们根据自身的个性化需求开展学习活动。一般而言,随着学生走上社会的不同工作岗位,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阶段性使命已经完成,但是“慕课”潮流所带来的自主学习和合作交流的能力,却对学生终身的成长发展至关重要。为此,思想政治教育应该改变当前死记硬背、理论灌输的模式,不能再以近乎强制命令的方式要求学生学什么、怎么学,而是应该善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从“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自主性往往是和选择性联系在一起的,而选择性又是以兴趣为基础的。在慕课环境下,学生的自主性得到了充分发挥。学习者基于兴趣,自主选择课程,选择教师,选择学校,等等。”[9]在这种模式下,教师的作用不仅在于知识的传授和理论的阐释,而更应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协助者、引导者和把关者,即通过为学生提供各种各样的学习资源、学习方法,以在线讨论、批改交流等形式,变知识的单向传播为双向互动,实现教学相长、共同进步。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师要善于营造民主、平等、包容的氛围,鼓励学生勇于交流、大胆创新,积极与他人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思考体会,而不是囿于己见、陈陈相因。要始终着眼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前沿问题,改变封闭保守的状态,积极吸收和借鉴国外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理念和最新成果,尝试探索思想政治教育跨地区、跨国别、跨文化的交流,不断提高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开放度。

结语

总之,对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来说,“慕课”的兴起是利弊相随的,看不到其缺点而一味地盲目追捧是十分不明智的。问题的关键是要顺应“慕课”潮流的发展,及时学习吸收其优势和长处,对传统教学理念、教学模式做出一定的调整和变革,实现转危为机、为我所用,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维护国家意识形态安全,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过程中继续发挥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陈玉琨,田爱丽.慕课与翻转课堂导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1.

[2][英]马丁·雅克.当中国统治世界:中国的崛起和西方世界的衰落[M].张莉,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10∶318-319.

[3][美]理查德·尼克松.真正的和平[M].张光远,译.北京:新华出版社,1985∶111-112.

[4]钟红,缪开金.灵韵的消散和话语权的争夺——慕课之隐忧与应对[J].红旗文稿,2016,(5).

[5]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册)[G].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179.

[6]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12年11月8日)[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32.

[7]李秀林.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5∶347.

[8][巴]保罗·弗莱雷.被压迫者教育学[M].顾建新,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24-25.

[9]艾四林.慕课: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机遇与挑战[J].北京教育·德育,2014,(10).

【责任编辑:张晓妍】

猜你喜欢

发展方向慕课变革
变革开始了
探讨企业工商管理现状及发展方向
分析医药市场营销的策略与发展方向
大学生对慕课的了解和利用
“慕课”教学的“八年之痒”
慕课环境下的学习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