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小学生自信心的培养研究

2016-09-07王晴

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 2016年19期
关键词:树立期望值自信心

王晴

【摘要】自信心是学生健康发展的动力。它是学生不断克服困难,自强不息,逐步地自我完善,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而不懈努力,成为生活的强者。如果失去信心,也就失去了生活的动力,不只在学校里难有起色,将来也难以在人生的征途上承载远行。

【关键词】期望值 自信心 树立 成功教育 积极心态

【中图分类号】G6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19-0043-01

自信心是学生心理活动中最为基本的内在品质,学生自信心的强弱在很大程度上制约并决定着学生的发展。具有足够的自信心既是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又是学生学习成功的重要基础。目前,我国中小学生的学习自信心不容乐观,尤其在农村地区,中小学生学习自信心更低。 造成当前农村中小学生学习自信心不足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一、自卑心理

大多数中学生都来自偏远山村和贫穷家庭。他们总觉得自己是“乡巴佬”,总觉得什么都比不上别人;认为自己不是读书料,被人瞧不起,抱自己的脑袋笨,致使自信心丧失,破罐子破摔。他们的这种自卑心理放映在学习上就厌学和畏缩不前。学习效果差,丧失学习自信心。

二、不恰当的归因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每个人总会有这样或者那样的不足,很正常的事情。但农村中小学生的不足就被无限地放大,他们把自己的失败全部归因为自身能力或智力的低下,而没有考虑自己努力的程度和学习策略的运用。他们这种对自己学业失败不恰当的归因,最终导致他们对自己的学习没了兴趣和信心。

三、失败的移情心理

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认为,智力结构是多维和开放的,每一位学生都同时拥有智力的优势领域和弱势领域,表现为每一个个体智力结构的差异性和个体化。也就是说,一个天才数学家到了文学领域就可能变成一个“文盲”。农村中学小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可能会因他们认知能力、努力程度及学习策略等多方面的差异,在某个学科上学习成绩不理想。此时,他们便将学习的失败扩散、迁移到所学的其他学科上去,以至于对那些可能通过努力就能学好的学科也没了信心和勇气。

四、教师和家长守旧的教育观念与单一的教育方式使得体罚或变相体罚现象在农村小学和学生家庭较为普遍

从历史传承下来的这种“棍棒”教育观在一些教师和家长的脑海里仍旧根深蒂固,他们推崇“棍棒底下出孝子,讽、骂之中出成绩”的教育信条。在学校,学生不能回答问题没能做对作业,经常招来老师的教鞭、罚站、热嘲冷讽;在家里,只要学生的学习成绩下降或不理想,就会遭到家长的不理解和羞辱,总是以他们上学相威胁。学生的自尊心遭到扼杀,他们对学习心存的一点自信心在教师与家长的打骂中丧失殆尽。

五、留守儿童缺乏爱的守护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打工族成为农民的另一种身份。打工族从快速发展的中国经济中获利的同时,错失了对子女的教育。跟随祖父母长大的儿童已成为在农村学生的主要群体,他们一部分性格怪异、胆怯、对学习不感兴趣、没有信心。成人后也要追随父母打工,失去了学习动力。

怎样加强对学生自信心的培养,让学生树立自信,增强自信,学会自信,是教学中的一项重要任务。在具体工作中,我对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信心,进行了这样的尝试。

1.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自我暗示,克服自卑心理

所谓自我暗示,就是指个体在进行某种活动之前能使自己处于一种最佳竞技状态的心理活动。积极的最佳自我暗示是治疗学生自卑的心理的一副良药,是学生取得学习成功的前提基础。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设置一些积极的催人奋进的暗示语,以此来为自己打气。比如紧握拳头挥舞两下,充分感受自己的力量,如果做得好,就多给自己鼓励和奖赏。这样,学生学习自信心就会得到强化和增强,他们的自卑心理就会消除。

2.引导学生对所受的挫折做出恰当的归因

维纳的归因理论认为,如果学生将学习的成功归结于能力和努力等内部因素时,他们就会感到满意,信心十足;如果学生将他们的学业的失败归因为缺乏能力,他们就会产生自卑感,这种自卑感就会导致学生在学习面前退缩不前,逐渐失去学习的自信心。其实,许多农村中小学生学习的失败是由于自己学习策略的不当或努力不够造成的。教师有要引导学生对自己的学习结果进行积极、恰当的归因,使他们对自己的学习持一种积极的态度,胜不骄,败不馁。归因倾向是后天形成的,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恰当的归因训练,让他们养成积极的归因风格。

3.进行成功教育,让学生在学习中获得成功的体验

人的天赋及后天条件存在着差异,所以对中小学生来说,不能期望人人都成绩优异。要针对每个学生的实际情况,帮助他们教育他们不能好高骛远、眼高手低,避免因期望过高而难以实现,从而遭受心理挫折。对于年幼的学生来说,他们没有经历人生的坎坷和生活的磨砺,缺少韧性,往往经受不起大的挫折。过多的失败很容易摧毁他们对生活的美好希望,而导致其建立失败者的自我形象。而适度而成功体验往往提高学习兴趣,帮助他们形成成功者的自我认识,从而成为上进的动力源泉。因此,教师要创设各种有利的条件,让学生体验成功。通过创设顺境,增强学生对学校生活的积极美感,帮助学生构筑美好的自我形象。

4.家校协作,教师与家长需要树立现代教育观念

调查研究表明,学生的自信心与家长和教师影响有着极大的关系。因此,教师和家长要摒弃现代教育新观念陈旧教育思想,树立现代教育新观念。首先,教师要以“学生为本”,并且以“每个学生”为本,而不是只以“某一个或某一群学生为本”。其次,家长要理解、善待孩子,并且为孩子的“良父(母)益友”。另外,家长还应该与学校通力协作,通过举办家长学校,家长要自觉、积极的接受教育学、心理学及家庭教育等方面的知识培训,以此来提高自己对孩子的教育水平。通过教师与家长的有效协作,积极转变教育观念,形成一股强大的教育合力来助推学生学业成功的获得,有利于学生学习自信心的养成。狠抓教学质量,努力提高学生的基础知识。

5.发掘潜力,引导学生充分认识自身价值

自信的秘密是相信自己有能力。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性和长处,值得看重和发挥。帮助学生认识自己拥有的巨大潜能和广阔的发展可能性,使他们深信:只要自己在某些领域的努力持之以恒,就一定能做也突出的成绩。学生判断能力较弱,教师要帮助学生分析自己的长处与短处,针对每个人的特点和优势,帮助他们及早确立正确的奋斗目标,用美好的前景激励他们形成顽强的自信心和奋斗目标精神。如果你在写成绩报告册时,能评价他聪明能干。写些激励性语言,他就认为自己确实是这样,遇事敢于动手去做;如果你平时老是讲他傻、没出息等有损自尊的语言,他就觉得自己真的不行,失去自己动手去做的信心。从心理学的角度讲,我们为何不满足他呢?既能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让学生自主、自强、自信、自立。

实践使我体会到:对孩子自信心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工程。它并不是通过简单地说教或开展几个活动就可以实现的,它需要我们在孩子们的生活中、学习中、玩乐中,时时刻刻又不露痕迹地渗透。只有通过这点点滴滴的积累,孩子们的自信心才会一天天的增强。也只有坚持不懈,持之永恒,孩子们才会养成自信的习惯。

参考文献:

[1]谭广峰.“中小学生生命教育的实施及其管理研究”《云南师范大学》2007年

[2]朱小明、许桂香.“立足校本培养心理教育能力”《教育与管理》2004年

猜你喜欢

树立期望值自信心
基于改进数学期望值的沥青性能评价模型
重新审视你的期望值
浅谈高校辅导员如何引导大学生理性消费杜绝不良网络借贷
浅议思想政治工作者楷模形象的树立
三角模糊型属性值的期望值比重规范化方法
大学生薪水期望值下降释放的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