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丁村明清民居窗棂艺术初探

2016-09-06董娅娜

文物季刊 2016年3期
关键词:窗棂寓意民居

□ 董娅娜

丁村明清民居窗棂艺术初探

□董娅娜

丁村民居大部分属于明清时期建筑,布局沿袭明清时期的院落布局特点。在对丁村民居实地考察以及深入了解的基础上,分析了丁村民居窗棂的特点以及雕刻图案,在不同的时期窗棂的变化,是我国宝贵的文化遗产之一。对于研究明清建筑及居民窗棂艺术,具有重要的参考与研究价值。

丁村民居窗棂艺术

一、前 言

窗棂,也叫窗格,即窗子里面的隔断。在传统土木结构建筑中,窗棂也指隔扇门、屏风等的窗棂。传统的建筑木结构房屋,窗棂的形状各不相同,每种不同样式的窗格,成为某一时期特定的建筑特色,窗棂文化也是历史文化之一,浓缩了古文化的精华。在我国古建筑中,丁村的民居建筑中窗棂别具特色,对丁村明清时期民居的窗棂艺术进行研究与探讨,对我国历史文化遗产的弘扬和继承有重要的作用。

二、丁村简介

丁村位于山西省襄汾县城南4公里处的汾河东岸,目前丁村的民宅建筑当中,有30多座院落属于明清时期的建筑,房舍大约500间左右,村中大部分民居均属于明清住宅建筑,布局古老、造型独特,传统的明清特色鲜明,1988年被列入全国重点保护文物单位。

不仅丁村的建筑具有明清时期的建筑风格,丁村人在50万年以前,在旧石器时代,即在这块土地上繁衍生息,丁村在1954年发掘出旧石器及小孩儿牙齿和顶骨残片化石。丁村历史悠久,是我国仅存的古文化遗迹之一,从其明清时期建筑来看,也属于我国古代及近现代珍贵文化遗产。

三、丁村明清建筑窗棂特色

1.丁村民居建筑特色

丁村的明清民居建筑,经历了400多年的历史,能够保存至今,这在历史上也是十分罕见的。建筑风格属于中国北方汉民族四合院的民居特色,是北方四合院的典型标本建筑。建筑中的木雕、石刻图案美观、精妙,显示出了古代工匠的精湛技艺与建筑技术。建筑的雕刻图案既有生活中常见的图案,也有戏曲中的人物雕刻等。石雕及篆刻是明清民居建筑的一大特色,尤其是建筑的廊角、亭台、楼阁、窗棂、匾额、阶石、大大小小的门墩等,都雕刻得精美绝伦。那些雕凿得巧夺天工的装饰物点缀着古老的建筑,为古香古色的建筑平添了一份神秘与庄重,无处不散发着锦绣光辉[1]。明清民居窗棂的修建,依据这种建筑特色,逐渐形成了别具一格的风格。

2.丁村窗棂特色

图一 丁村民居窗棂

在明朝万历年间,丁村居民在窗棂的设计上比较传统,古朴、耐用、坚固,主要以牢固为设计主体风格(图一),但是在采光与通光性能上较差。窗户属于木质线条结构,通风的格子虽然有个别的地方大些,但是窗户却属于凹进建筑物的形式,且建筑廊檐比较宽大,所以比较遮光。这种窗棂风格一直延续到道光年间,为利于光线照射,在设计上稍有改观,但是却丧失了这种古朴美。

图二 隔扇门窗棂

图三 为采光而设计的“亮窗”

窗棂的设计中,厅堂的窗设计是最为复杂的,尤其是隔扇门的设计。在四合院当中,隔扇门做为前廊内的正面门,成为前廊正面的主要建筑物(图二)。均为六抹,每间六扇,也有十二扇的。隔扇门窗棂花的设计,在明代经常用六出梅花或者是球纹饰样雕刻,工艺精美、繁琐,花型上打破了传统的对称观,出现不对称图案。

丁村民居四合院中的厢房窗,清朝道光年间为了牢固安全,在窗棂的设计上,直棂的腰部加了两根横穿的棍,形似栅栏,但是对于采光十分不利。为了采光,在窗的山墙处,又增开了个“亮窗”口,装一扇能够自由拆卸的板门,开启后即可以得到充足的光线,但是这种“亮窗”(图三)的设计,是在靠近炕的里面位置,为了便于妇女做针线活而设计的,这种设计对妇女的活动也起到了一定的限制作用,更加限制了妇女的活动空间,可以说是封建礼教在建筑设计上的体现[2]。

四、丁村明清民居窗棂雕刻图案

丁村的民居建筑群,是丁氏家族数百年间持续建造的住宅,目前保存完好的有40座院落,明朝时期的有6座,清朝雍正时期的3座,道光时期2座,明代建筑大多以四合院格局为主,进入清朝以后基本格局为二进院模式,这对我们研究明清窗棂的艺术风格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价值。

丁村的民居当中,厅堂主要用做供奉神祇、接待宾客。厢房住人,三间二室客楼格局。厅房的门窗精工细琢,尤其是大门及二门,在万历年间,窗棂的设计上,比较古朴,多数采用的是直棂窗,并且门棂也是采用各种直窗棂形式,这种装饰简洁大方朴素,坚固耐用,比较有传统色彩。但是到了道光年间,窗棂的设计上,便有了新的发展,窗棂设计比较考究,除了雕有吉祥的喜禄封侯、喜庆的图案,窗棂的背景图也越来越丰富起来,有各种人物、吉祥物、寓意浮雕等。俗话说,艺术来源于民间,从丁村的窗棂图案的来源上就可以看到丁村的窗棂艺术特色。

1.直窗格、方格

明朝万历年前间的窗棂图案单一,以格子或者是直窗棂为主,古朴简洁。以方格子形状,或者是加大方格,或为直窗棂,这种设计利于通风,但是对于采光上,稍有欠缺。大多建筑高大,房檐由于石雕及砖雕图案,雕工考究,突出显示了这些建筑部位,从而对窗棂的遮光现象较为严重。为了改善这种情况,并为了采光,在后来建造的建筑上,丁村民居木雕图案渐渐应用到窗棂的设计中。一些丁村的窗棂雕刻,在窗户的棂框的设计上,造型逐渐丰富起来,有万字形的窗格、多角纹、回纹、十字格等窗棂图案。

2.以吉祥图案作为雕刻的主要题材

自古以来中华民族的传统思想是多福多寿、吉祥平安为人们对生活美好的追求与向往。对福禄寿所产生的渴望,不仅发自于心,也冀图得以实现。在窗棂图案的设计与雕刻上,题材多以此类福、禄、寿等吉祥饰物或者是象征福禄寿的图案为主,例如刻财神代表禄、寿星图案代表寿、子女满堂图案代表多子多福。除了福禄寿的吉祥图案以外,还有一种是寓意表达,例如喜鹊登梅寓意喜上梅梢,还有丹凤朝阳等一些图案。具有这类寓意的

还有喜(鹊)禄(鹿)封(蜂)侯(猴)等图案,都以吉祥寓意表达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些图案应用于屏风及室内隔扇门的居多。

为了寄托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的愿望,借物寓意,还借助于植物花卉来表达人们对美的追求。丁村的门饰及窗棂装饰图案,大多用代表传统的祥瑞植物雕刻装饰,造型独特,寓意丰富,代表了丁村人们祈盼的延年益寿和招财纳福的美好愿望。例如屏风上代表富贵的牡丹花、山、水、松、竹子、梅花、菊花等等。窗棂古朴而美观,雕刻精妙、造型千姿百态。在寓意吉祥的同时,也表达了人们追求清高安逸的雅趣。

五、结束语

丁村明清民居窗棂艺术,是我国民间艺术的精华,具有深厚的底蕴与民众质朴的思想情感,浓缩了民族传统文化的精华,丁村民居既是我国古代民宅装饰艺术的杰出代表,更是我国的建筑文化遗产之一[3]。丁村经历数百年来历代的变迁,依旧风貌依存,这不能不说是历史留给我们的难能可贵的珍惜遗迹。从美学的角度来看,更表现出了民族文化的精神特质,反映了我国古代明清时期建筑的质朴与技术的精湛,同时反映出了明清时期人们在传统封建思想影响下的精神追求,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期望。

本文为太原科技大学青年科技研究基金项目“山西明清民居装饰艺术研究——以丁村为例”(项目编号:20143018)的阶段性研究成果;2015年度山西省哲学社会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山西晋南民居装饰艺术与文化研究”(晋规办字[2015]3号文件)研究成果。

[1]张道一、唐家路《中国古代建筑石雕》,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10年。

[2]陶富海《丁村》,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年。

[3]张敏军、郑军《解读丁村及其明清建筑》,《建筑》2010年。

(作者工作单位:太原科技大学艺术学院)

猜你喜欢

窗棂寓意民居
江南窗棂文化在拼布服饰品中的运用
美好寓意品芝麻
民居摄影
民居书画
民居智库
民居摄影
盛放的寓意
《绿野仙踪》中隐含的颠覆性寓意
羊城快速通道
最特别的旅行小贴士:寻找故宫里的窗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