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建设体育强国的体育产业指标体系构建

2016-09-03袁建国高宇飞王凯强

上海体育学院学报 2016年3期
关键词:体育用品体育产业强国

袁建国, 布 特, 高宇飞, 王凯强

(1.温州大学 体育学院,浙江 温州 325035; 2.惠州学院 体育系,广东 惠州 516007)



建设体育强国的体育产业指标体系构建

袁建国1,布特1,高宇飞2,王凯强1

(1.温州大学 体育学院,浙江 温州 325035; 2.惠州学院 体育系,广东 惠州 516007)

采用文献资料、专家访谈等研究方法,基于体育强国建设要求,构建我国体育产业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包含体育产业发展规模、体育产业国际竞争力、体育产业发展水平、体育消费水平4个一级指标和10个二级指标。在确定指标权重的基础上,分析在体育强国建设进程中各指标须达到的标准。

体育强国;体育产业指标体系;产业规模;国际竞争力;体育消费

Author’s address1.College of Physical Education,Wenzhou University,Wenzhou 325035,Zhejiang,China;2.Department of Physical Education,Huizhou Institute,Huizhou 516007,Guangdong,China

建设体育强国是现阶段我国体育发展的总体目标[1]。2014年,国务院出台《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 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国发〔2014〕46号,以下简称《意见》)把全民健身上升为国家战略,指出:“把体育产业作为绿色产业、朝阳产业培育扶持,破除行业壁垒、扫清政策障碍,形成有利于体育产业快速发展的政策体系。”[2]这将为我国体育产业发展带来强大推动力,本文拟基于《意见》精神,对建设体育强国的体育产业指标体系进行研究。

1 研究方法

1.1文献资料法查阅了有关体育产业著作,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截至2015年4月,共查阅与“体育产业指标体系”相关的文献11 168篇,与“体育强国指标体系”相关的文献1 635篇,为本研究提供前期文献基础。

1.2专家访谈法走访国家体育总局、北京体育大学、天津体育学院、华南师范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浙江大学的相关专家。从以上访谈专家中,最终确定了15位国内知名专家名单,其中社会科学界6人、体育界9人。① 将初步设计好的体育产业指标递交给专家审阅,并附上相关说明。② 将各位专家的评阅意见进行回收整理,形成文字意见再反馈给专家,以便他们能够给出详细、合理的评估意见,如此进行3轮调查。③ 根据第3轮专家的评阅结果确定体育产业指标体系。

2 体育产业指标体系构建的思路和原则

2.1体育产业指标构建的基本思路2014年国务院颁布的《意见》是包括体育产业在内的整个体育事业发展规划,更是构建建设体育强国体育产业指标体系的纲领性指导思想。① 坚持实施全民健身国家战略,将体育产业作为国民经济发展新的推动力,把体育产业指标设计与实施全民健身国家战略衔接,以体育产业发展提升全民健身国家战略的水平。② 坚持历史与未来统一设计体育产业指标体系,从我国体育产业现状出发,展望未来,特别是从经济结构调整和提高经济质量基点上思考和设计体育产业指标,使体育产业指标既符合我国发展实际,又凸显经济发展的前瞻性。③ 坚持体育结构和功能统一性设计体育产业指标体系,保证体育产业各指标相互衔接、融合贯通,促进全民健身,使大众从体育产业发展中得到实惠,享有体育产业发展成果。

2.2体育产业指标构建的原则① 科学性。体育产业指标的设计应同体育产业范畴的科学含义相一致,指标的数量取决于实际体育产业部门的需要和体育产业理论研究的完善程度,反映我国体育产业发展客观实际。② 实用性。指标设计应适应于体育产业发展水平,反映国民经济的不断发展、产业升级和经济结构调整的变化,对于体育产业不同的产业结构、不同产业集群、不同发展技术路径,其指标设计应有差异性,突出侧重点和中心区域。③ 相对可比性。体育产业指标设计应在现有体育产业统计数据、发展体育产业的条件、时间、价格、消耗费用等方面可比的条件下进行,即相对条件下设计体育产业指标体系。体育产业是我国体育发展重要目标之一,由于我国与发达国家之间存在国情、环境、体制的差异性,体育产业发展指标不具有绝对可比性,而具有相对可比性。

3 体育产业指标体系的构建及指标权重

如何才能衡量我国的体育产业发展水平?要达到什么程度才能称得上是体育强国?体育产业包括很多方面,如体育制造业、体育旅游业、体育服务业等,它们的发展规模决定着体育产业的市场份额。要向体育强国转变就应扩大市场,将体育产品品牌推向世界,让其他国家了解中国的体育事业,这就需要体育产业拥有强大的国际竞争力。当然,一个行业能否可持续发展,除了它的外部条件外,还要看它每年所创造的价值能否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只有当人们的消费意识增强、体育消费水平提高,才能促进体育产业的快速发展,增强其国际竞争能力,扩大发展规模,为社会创造更多财富,为我国由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过渡创造有利条件。

笔者初步把“体育产业发展规模、体育产业国际竞争力、体育产业发展水平、体育消费水平”等内容作为建设体育强国体育产业的主要指标,并附有较为详尽数据资料说明向15名专家发放征询问卷,请专家给出各个指标的分项和总体权重,并附确定权重说明。总体权重等于分项权重之和,一般等于1,计算出平均值和离差值。然后将第1轮的统计结果和第2轮征询调查的主要目的及填写要求再次向专家发放,同时,附上补充说明材料,请每位专家阅读和斟酌后,给出新的估计值,回收并计算平均值和离差值。最后,将第3轮专家给出的指标估计值进行回收,取平均值,最终确定体育产业各指标的分项和总体权重(表1)。

4 体育产业指标体系的指标分析

4.1体育产业发展规模

4.1.1体育用品制造业数量世界排名体育用品制造业对于扩大居民就业率、带动相关产业链以及周围经济的快速发展起到了巨大作用,是劳动密集型行业的一种,而中国廉价的劳动力又为体育用品企业生产了大量物美价廉的体育活动用品,扩大了企业在国内外市场上的份额。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消费意识和消费水平以及对自身的身体健康素质的关注程度逐渐提高,促进了我国体育产业的发展。我国的体育用品制造业在国际上拥有一定的规模,并且成为其他国家体育用品的主要输出国。欲增强体育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应在保证体育制造业数量的同时,提高体育用品和服务的质量,提升我国体育用品制造业数量在世界上的排名,使其在国际舞台上拥有更多的话语权。这不仅能够带动我国体育产业的快速发展,促进人们体育消费意识的增强,激发他们体育锻炼的积极性,更为我国实现体育强国奠定物质基础。通过综合评估分析之后,笔者认为当我国体育用品制造业的数量进入世界前5名时,才称得上是体育强国。

表1 体育产业指标体系

4.1.2体育服务业数量世界排名体育服务业即体育产业中的体育服务产业,是通过体育市场进行资源配置的体育事业[3]。它具有排他性、非实物性等特征,其发展程度直接影响我国体育产业市场的前景,是我国体育产业走向成熟的一个重要标志。为了促进我国体育产业的快速发展,国务院在《意见》中明确提出:“到2025年体育产业总规模超过5万亿,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2 m2,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达到5亿。”[2]体育产业成为推动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重要动力。这不仅为我国体育服务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更为我国体育产业的繁荣以及体育强国的实现奠定了物质基础。我国体育服务业虽然规模越来越大,从业人数逐年增多,但与世界体育强国相比,我国的体育服务行业发展还很落后,服务水平还不高。例如,美国作为西方体育产业最发达的国家之一,其体育服务业约占体育产业总量的33.4%[4]。由此可见,中国体育及相关产业的内部结构还不完善,体育服务行业的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通过对国内外体育服务行业数量在体育产业中所占的比重,以及我国正处于市场转轨的特殊发展时期的分析,笔者认为,体育服务业数量在世界的排名情况是衡量我国是否为体育强国的重要指标。

4.2体育产业国际竞争力

4.2.1体育企业产品具有国际知名度品牌数量世界排名体育品牌是一个企业综合素质的象征,能在无形之中影响消费者的消费行为,影响体育用品的市场结构和服务水准,它对于带动我国体育产业的发展具有催化作用。据统计,目前我国已经有超过400万家体育用品企业,其中,李宁、特步、安踏、361度、匹克和中国动向等6家体育企业已成功上市[5]。我国只能称之为体育用品大国而非品牌强国,我国在国际市场上的知名体育品牌不多,面对世界知名体育品牌每年几十亿美元的品牌价值和几十亿美元的销售量,我国的体育用品企业所创造的价值微乎其微[6]。主要原因是有些品牌疏于经营管理,缺乏长远的规划,一味追求品牌效应而忽略了品牌文化建设,对我国体育产业的发展产生了不良影响,加大了我国与世界体育强国之间的差距。

4.2.2体育产业增加值世界排名增加值是指单位生产过程中创造的新增加值和固定资产的转移价值之和。按生产法计算,它等于总产出减去中间投入;按收入法计算,它等于劳动者报酬、营业盈余、生产税净额和固定资产折旧之和,是一个企业或单位向社会提供全部劳动产品的综合反映。通过计算增加值可以客观、有效地评价我国体育产业发展规模、总体发展水平以及对整个国民经济的贡献。据国家体育总局不完全统计:我国的体育及相关产业从业人员、体育产业增加值呈逐年递增趋势,尤其是体育产业增加值增长迅速,从2006年的995.05亿元增加到2012年的3 135.95亿元,增长215%;并且在国民生产总值中占的比重越来越高,由2006年的0.46%增加到2012年的0.6%,增长0.14%[7]。说明我国的体育产业发展带动了当年GDP的快速攀升,为我国经济的增长作出了巨大贡献;也从另一个方面反映出人们的体育消费意识逐渐增强,体育消费能力逐渐提高,促进我国全民健身行业的兴盛和保障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

有资料显示,2007年欧盟体育产业增加值达到29 600亿元,约占欧盟GDP的3.3%;同年,日本体育产业增加值为58亿元,约占当年GDP的2.5%;2010年美国体育产业增加值为27 783亿元,约占GDP的3%[8]。2012年我国的体育产业增加值为3 136亿元,仅占GDP的0.6%。这表明我国体育产业发展程度与发达国家存在很大差距,对国民经济的贡献能力十分有限,还处于初级发展阶段;但我国体育产业的发展空间还很大,这将推动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

4.2.3体育产业国际专利数量世界排名专利不仅是国家创新能力不断发展的源泉,更是其在某一领域有独特造诣的象征以及保证人类劳动成果得到合法保护的重要手段。它凭借自身独特的魅力不断推动人类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促进世界各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不断发展,是人类社会知识流、能量流和信息流不断循环流动的重要途径。截至2007年,我国的体育产业申请专利量为38 755件,其中国内35 601件,占总量91.86%,国外3 154件,占总量的8.14%;授权量为22 042件,其中国内20 918件,占总量的94.9%,国外1 124件,占总量的5.1%[9]。由此可见,我国的体育产业国际专利对世界的贡献度还很小。通过提高我国体育产业国际专利数量的世界排名,进而向世界展示我国体育产业成果,将不断带动我国综合国力的提升和体育产业的蓬勃发展。

4.2.4各类体育企业进入世界同行前50名数量世界排名体育用品企业在我国体育产业中占有很大比重,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我国体育产业的发展速度。据统计,国内仅有李宁、安踏2家企业入选2012年世界十大品牌[10],其他国内较知名的体育用品企业却排在了世界百名之外。说明我国体育产业的发展还很不平衡,与世界体育强国相比还存在很大差距。综合考虑我国当前的基本国情以及社会的发展速度和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笔者认为,只有当各类体育企业进入世界同行业前50名的数量达到体育强国的75%时才能称得上是体育强国。

4.3体育产业发展水平

4.3.1体育产业产值占GDP的比重体育产业产值作为体育产业所创造出来的财富值的量化统计指标,是有效评估体育用品及服务业消费市场前景的重要依据。2012年体育产业增加值为3 135.95亿元,约占当年GDP的0.6%,从业人员增加至375.62万人,可比价比2011年增长了14.44%[11],但是与世界体育强国相比,我国体育产业的投入与产出严重失衡。美国体育产业对经济的贡献率高达11%,而中国仅有0.7%[12]。2014年国务院出台的《意见》也明确指出:“到2025年体育产业总规模要超过5万亿元。”因此,笔者认为,体育产业值占GDP的比重可以作为反映我国体育产业发展水平的一个有效指标,并且通过量化分析之后,认为只有当体育产业值占GDP的比重达到2.42%时,才能称为体育产业强国。

4.3.2体育服务业产值占体育产业产值的比重体育服务业和其他产品相比具有有限的排他性、非实物性、不可存储性、生产与消费同时性等特征。近年来,随着我国服务行业的逐渐兴盛,体育服务业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影响体育产业的发展。据统计,截至2011年,我国体育服务业增加值已由2006年的168.15亿元增加到432.26亿元,增长157%[7]。体育服务业增加值虽然逐年上升,但在我国体育产业当中占有的比例还很小,发展速度还很缓慢。世界体育强国的体育产业越发达,体育服务业所占的比重就越大,并且英国、美国等一些体育强国的体育服务业所占的比例均已超过了体育用品业。我国的体育服务业和体育用品业的差距还很大,体育用品业在体育产业中所占的比重远远超过体育服务业,我国体育产业内部结构发展的不平衡性,也再次证明了我国体育服务业正处于初级阶段。因此,本文以平衡我国体育用品制造业和体育服务业为基准,将体育服务业产值占体育产业产值的比重作为建设体育强国的体育产业指标之一。

4.4体育消费水平

4.4.1人均体育消费支出占人均消费总支出的比重在体育消费支出方面,我国居民和国外体育发达国家相比仍然存在很大差距。据统计,目前中国成年人人均体育消费不足100元,约占人均消费总支出的0.83%,而欧美等发达国家的年人均体育消费在1 800~3 000元,约占人均消费总支出的10%[12]。我国居民的体育消费意识还很落后,体育消费能力十分有限,对于购买体育用品或观看体育比赛的积极性与发达国家居民相比还存在很大差距,这对于我国体育产业发展不利。因此,通过国内外居民体育消费能力以及消费意识的对比和对自身经济的发展水平分析,笔者认为,只有提高居民的体育消费在总支出中的比重,才能促进我国体育产业的快速发展,进而加快实现体育强国的步伐。

4.4.2人均体育消费的国际比较人均消费水平是一个国家经济实力的外在表现,对于拉动内需,促进国民经济增长具有重要作用。据统计,2011年我国人均社会消费总额为13 420元,美国为96 596元,这还不及美国同时期人均消费的1/7[13]。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质量的提升,对自身健康和健身关注程度越来越高。2014年,我国年人均体育消费水平已经由2008年的593元提高到645元[14]。然而,日本1992年人均体育消费就达3万多日元(约合2 000元),加拿大1996年人均体育消费约为1 500元,欧美等发达国家的年人均体育消费也都在1 800~3 000元。由于体育消费不是刚性需求,也不是绝对消费指数,人均体育消费国际化比较是一个模糊概念。体育消费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一个国家体育产业发展水平和层次,因此,我国促进体育消费,提升人均体育消费水平,是建设体育强国,特别是促进体育产业发展不可或缺的指标。通过综合分析,考量我国人口基数、产业发展现状等因素,认为当我国年人均体育消费达到1 636元或达到世界体育强国的30%时,才算进入体育产业发达国家行列。

[1]刘鹏.深入贯彻习近平讲话 从体育大国迈进体育强国[EB/OL].[2015-09-08].http://www.people.com

[2]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 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国发〔2014〕46号[S].2014-10-20

[3]吴香芝.我国体育服务产业政策研究[D].上海:上海体育学院,2012:27

[4]袁鹏.美国体育服务业主导产业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3,47(7):50

[5]谢强.我国体育用品品牌发展的现状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12:23

[6]小西.中国体育用品急待品牌塑造[N].体育产业信息,2003-11-12(1)

[7]国家体育总局.中国体育年鉴[M].北京:中国体育年鉴社,2013:16-20

[8]荀玉根.海通策略精彩“体”现——体育产业专题报告[N].楚天金报,2014-09-04(1)

[9]殷鼎.我国体育专利发展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11(9):77

[10]博思数据研究中心.2012年中国十大体育运动企业品牌排行榜[EB/OL].[2014-12-18].http://www.bosidata.com

[11]王镜宇.2012年中国体育产业实现增加值3135.95亿元[EB/OL].[2015-10-07].http://www.xinhuanet.com

[12]体育产业规划发布:增加值将破4000亿 3股利好[N].人民日报,2011-05-17(2)

[13]胡笑红.我国年人均消费额不及美国1/7[EB/OL].[2015-10-07].http://www.xinhuanet.com

[14]黄志阳.我国年人均体育消费645元[N].北京日报,2014-08-07(1)

Index System of Sports Industry for a Sports Power Construction∥

YUAN Jianguo1,BU Te1,GAO Yufei2,WANG Kaiqiang1

The study tried to build the index system of sports industry for a sports power with the methods of expert interview,literature review,questionnaire survey,and so on.The system includes 4 first-class indicators,that is,the sports industry development scale,its international competitiveness,its development level and sports consumption level,as well as 10 second-class indicators.After the index weight was determined,each index was analyzed concerning how to reach the standard in the process of sports power construction.

sports power; sports industry index system; industry scale; international competitiveness; sport consumption

2015-10-12;

2015-12-03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12BTY004)

袁建国(1960-),男,黑龙江齐齐哈尔人,温州大学教授;Tel.:13634271588,E-mail:485845660@qq.com

G80-05

A

1000-5498(2016)03-0030-04

10.16099/j.sus.2016.03.005

猜你喜欢

体育用品体育产业强国
请党放心 强国有我
请党放心 强国有我
3KG北京智滔伟业体育用品有限公司
强国有我
秦晋争霸
应用于体育用品的先进复合材料的高性能脱模系统
取经美国体育产业发展
2017年全球体育产业人物风向标
关于《国家体育产业统计分类》的几点思考
娃娃画报体育用品认知挂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