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热力环流”教学设计

2016-08-31孙秀青上海理工大学附属中学上海210093

地理教学 2016年5期
关键词:薯片热力环流

孙秀青(上海理工大学附属中学, 上海 210093)

资料集锦

“热力环流”教学设计

孙秀青
(上海理工大学附属中学, 上海 210093)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气压和影响气压大小的因素;能够理解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出现的类似地理现象。

过程与方法:通过活动模块的学习,参与演示气压分布及合作分析讨论,运用热力环流的基本原理解释生活中的地理现象,掌握简单的问题阐述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提升学习地理的好奇心和兴趣,体会合作的愉悦,收获完成任务的满足感和同学的友谊。

【教学重点】

影响气压大小的因素;热力环流形成的基本原理。

【教学难点】

用语言描述热力环流形成的基本原理;解释局部的热力环流现象。

【教材分析】

本节课主要内容是热力环流,其原理学习在第二篇学习中起到承上启下的关键作用,已有“太阳辐射、地面、大气三者间的热力传送关系”的知识铺垫,“热力环流”的学习为后面的气压带、风带、季风气候、气旋、反气旋等内容的学习打下基础。所以阐述热力环流基本原理是本节课的重点。

【教学设计思路】

本教学用湘教版教材,课本这部分内容文字较少,只有三段话。教学设计时在内容上作了一些补充,作为铺垫和拓展。教学内容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铺垫,了解气压的相关知识(如气压和等压面的概念、分布规律等内容);第二部分着重分析热力环流原理;第三部分为拓展,认识生活中的热力环流;第四部分是巩固练习。

在教学设计时注重凸显以下几个方面。

问题驱动。设置悬念贯穿于整个课堂教学中。如通过拍摄洗发水广告导入课题,设置问题悬念进行教学。

凸显地理生活化。从生活导入理论学习,再以理论解释生活中地理现象,从生活中来,再回到生活中去。如课初的“拍摄洗发水广告”、课中的“一袋薯片的命运”、课尾的海陆风、山谷风、城郊风等,大多是学生生活中可以感受到的自然现象,更显地理教学的实用性,彰显地理课标的宗旨。

原理浅显化。适当处理教材,深入浅出,上一节学生易懂的课。如在讲等压面知识时不做深入讲解,点到为止。

复习巩固时让学生教学内容自编1~2个问题,互相提问,生生互动、师生互动,放开束缚,进一步调动学生思维。

【教学流程】

问题驱动——实验演示——原理讲解——拓展探究——小试牛刀——总结

【教学过程】

设置情境,导入新课

放映PPT图片,提出问题:晴日当空,风力较大,在海边拍摄洗发水的广告,设想长发模特该如何站立?要考虑什么因素?通过今天的学习,希望大家能够解决这个问题。

(设计意图:设置情境,提出问题。学生虽生活在海边,并不一定都知道白天吹海风还是陆风,学生可能有各种回答,但教学时不立即评判他们的回答,而是让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去寻找答案,这样可以设置悬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活动模块一:了解气压

请同学用磁铁演示某一高度单位面积空气柱大气分子的分布,讨论得出气压的概念及影响气压大小的因素(气温高低、海拔高低、大气运动等)。

请同学摆放磁铁,演示单位面积空气柱气体分子的大致分布状况;分析不同海拔气体分子分布差异,思考一袋薯片的命运:从青岛带一袋薯片去拉萨会怎样?从拉萨带一袋当地生产的薯片回青岛会怎样?(提示:是用密封袋装薯片)

教师总结:一般海拔越高,气压越低。

(设计意图:在进行气压大小的教学时,以学生熟悉的薯片命运为切入点,由于青岛和拉萨的海拔差异很大,导致薯片要么袋子爆开,要么薯片被压碎,较为生动形象,贴近生活,学生非常感兴趣,能很好地调动课堂气氛)

活动模块二:探究等压面

由刚才同学摆放的磁铁演示不同高度同一水平面上气压的差异,引出等压面的概念。

读图分析:等压面是大气中气压值相同的点构成的面。读图1,说出地表受热均匀时大气等压面分布的状况。

图1 地表受热均匀时大气等压面

教师总结:对同一地区而言,气压永远是上低下高。大气等压面分布规律:上方数值小,下方数值大,呈水平分布。

提出问题:当地表受热不均时,大气等压面将如何分布?

(设计意图:在这里用了一个铺垫,即先讲解“地表受热均匀时等压面分布规律”,再以“地表受热不均时,等压面将如何分布”导入活动模块三,一步步演示热力环流形成原理,进入本节课主题)

活动模块三:探究热力环流形成原理

分析近地面出现受热差异时大气产生的上升运动和下沉运动及其引起的气压变化。

读图分析:读图2,说出地表受热不均匀时大气等压面分布的状况(与地表受热均匀时大气等压面分布进行比较,找出差异并探讨差异的形成原因)。

图2 地表受热不均匀时大气等压面

教师总结:地表受热不均时,大气等压面分布规律:上小下大(上方数值小,下方数值大),等压面不再是水平的,出现高高低低(高压的地区等压面凸向高处,低压的地区等压面凸向低处)。

读图分析:利用图3分析热力环流的形成。

图3 热力环流形成示意

教师总结:地面受热不均——近地面大气气温差异——大气发生垂直运动——同一水平面气压差异——气体由高压流向低压(即风)——形成热力环流。

(设计意图:因为教材后面章节中会对风的形成有详细讲述,所以在讲解热力环流原理后,简单介绍了风和风向的概念,点到为止,为主要教学任务节省了时间)

活动模块四:拓展探究

呼应洗发水广告,导入生活中的热力环流,分组合作讨论生活中的热力环流现象。

要求学生绘制海陆之间、城郊之间、山坡和谷地之间形成的热力环流图,阐述海风和陆风、城郊风、山风和谷风的形成原理,小组代表及其他同学讲述时注意语言的逻辑性、原理的科学性(各组完成一种热力环流)。

(设计意图:此处也是与学生互动最多的教学环节,每组讨论完成后推荐一名同学上台给大家演示,边绘制图边讲解其形成原理,气氛活跃。在交流时会出现错误,大家一起纠错,对内容的掌握效果明显)

活动模块五:小试牛刀

根据本节课所学内容独立或小组讨论设计1~2个问题向其他小组挑战。

(设计意图:复习巩固的方式有多种,采用让学生自编问题,可反映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反映他们对这节课的理解和掌握情况。让各小组根据自编问题相互提问,生生互动、师生互动,显示学习能力、应变能力、思维能力,还显示合作能力。这种方式不仅可达到检查学习效果的目的,更为学习能力和素养的提升提供平台)

总结:用歌曲形式

let’s go——歌曲《奔跑》版“热力环流”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是以歌曲总结今天上课内容,以羽泉《奔跑》为基调,改写歌词,如:“生活是很精彩,登山时是越高越寒,那热气球升空自在,其中缘由请你来猜,受热的膨胀上来,受冷的就沉下来,水平方向气压有别,之后现象如何呈现?”师生和着播放的乐曲一起唱,使课堂气氛达到高潮)

教师总结:我们今天讲述的是局部范围的热力环流。同学们想过吗,如果以全球受热状况来看,低纬和高纬之间会形成大范围的热力环流吗?大气运动除与受热状况密切相关,还受哪些因素影响?这些问题将在下节课作进一步探讨。

猜你喜欢

薯片热力环流
内环流控温技术应用实践与发展前景
热力工程造价控制的影响因素及解决
热力站设备评测分析
最佳损友
吃薯片
周六福520爱跑节1000人登陆西安城墙 热力开跑
热盐环流方程全局弱解的存在性
脆不脆?
薯片藏哪儿
谜底大揭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