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阎肃:星斗其文 赤子其人

2016-08-30于溟跃

传记文学 2016年3期
关键词:阎肃童心阿姨

文 于溟跃

阎肃:星斗其文 赤子其人

文于溟跃

2016年1月27日,年节将近,北京城区的一些街道、胡同早早挂起大红灯笼,给寒冷的冬日增添了祥和、温暖的元素。这天的空军总医院依旧静谧肃穆,哨兵整齐列队、军纪严整、神情专注,环境安然有序。夜色阑珊时分我们来到这里,对阎宇先生进行专访。就在我们身后重症监护室厚重、紧闭的大门之内,躺着他的父亲、几个月前还活跃在文艺界一线舞台、一生为祖国和人民辛勤奉献的德艺双馨的老艺术家阎肃先生。假如阎老不曾生病住院,我想他现在也许正奔走在春晚的排练后台,以及各种文艺晚会的彩排现场,激扬智慧、谈笑风生,在他热爱的岗位和事业上,继续散发着光和热。

王蒙曾经说过:“青春和耄耋并不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什么叫耄耋?就是一道青春一道青春落到后面就是耄耋;什么叫青春?就是把耄耋之年切成薄片,让它透明一点,就是青春。青春太多了,压缩成了耄耋。耄耋切成薄片,又恢复到了青春。”对于阎老来讲也是如此,他虽身处耄耋之年,生命中却满满的都是青春的活力。85岁的他还经常笑称自己是“80后”,并且他工作的劲头丝毫不输给真正的“80后”。听阎宇讲,过了80岁的每一年,阎老都会这样问:“80岁了还这么忙的人,没几个吧?”阎老在意自己的人生价值,可以说他人生的每一个“薄片”都是精彩的篇章。然而,从阎宇先生的口中,我找到了一个工作之外、家庭之中的、别样的阎肃。在这里,我们看到的是舞台和荧屏之外的阎老的日常生活和情感故事,是一位顽皮、孩子气的老爸和憨憨的、又不乏爱心的丈夫。

“不太严肃的阎肃老爸”

阎老曾有这样的感悟:“永远要有一颗童心。每个人在历史长河中,不管你活多大,在天地之间都是一个孩子。岁月你是挡不住的,生命规律不可抗衡,但你的心可以永远年轻。我总是像孩子一样快乐。”的确,阎老面对人生、工作以及其他各种各样的问题时,始终怀着一颗童心。同样,在家里、在子女眼中,他也像一个“老顽童”,是一个名副其实的“不太严肃的阎肃老爸”。

阎老“阎肃”名字的由来,首先就是一个小故事。从他年轻的时候起,由于为人处世过于亲切谦和,无论遇到谁都会笑眯眯地首先向对方打招呼,长此以往,便有人打趣说他太不严肃。一听这话,阎老想,反正自己也姓阎,索性将名字改成“阎肃”吧!他的这一做法用当代比较新潮的词汇来讲,便是不免带有几分自嘲和自“黑”的成分。阎老性格乐观,善于与己谐谑,可以说他的一颗童心起到了根本作用。

采访过程中,阎宇向我们讲述了许多阎老在家中的趣事。阎宇满月后不久的一天,阎老和夫人文辉阿姨外出逛街,按照以往的惯例,文辉阿姨在前面挑选货品,阎老跟在身后。那天,阎老怀里抱着阎宇,可是至今都不知何故,阎宇忽然从阎老的手中“飞”了出去,“咣当”一声砸在了玻璃柜台上,当即大哭起来。文辉阿姨当然很是生气,狠狠地瞪着阎老。谁知阎老竟无辜地说:“我什么都没动,他自己像颗炮弹飞出去的。我怎么也不可能把自己儿子扔了啊,真是他自己飞出去的!”惹得周围的人都笑了。虽然原因已不需再去追究,但阎老以几句“生动形象”的形容和辩白,十分巧妙地化解了可能发生的家庭矛盾。

在阎宇的童年时期,也留下了许多与父亲相处、玩耍的珍贵记忆。阎宇从沈阳的姥姥家回到北京后,阎老的工作依然很忙,经常天南地北到处跑。每当阎老回家与家人团聚时,都是一家人最快乐的时光。阎宇回忆道,遇到父亲回家了,大家都很开心,他就像是家里的开心果,丝毫没有家长的架子,只要有他在就很热闹。一家人凑齐时,通常会打扑克玩,阎宇和姐姐总是抢着和阎老一伙,因为阎老总能赢,即使牌不好,他也能想办法糊弄过去。姐弟俩喜欢听阎老讲故事,三人经常有说有笑、没大没小地闹个不停。文辉阿姨也时不时批评阎老,和孩子们在一起没个“正形儿”,一点不像大人。有一次,阎宇在家里玩弹弓,他把姐姐当成自己的靶子,瞄准的时候阎老在一旁看到了,说:“你别老打你姐姐啊!”阎宇狡辩道:“我没打她,我是在瞄准她头上边的那根灯绳呢。”听了这话,阎老竟生出了好奇心,出其不意地问道:“你能一枪就打着吗?”于是姐姐又好气又好笑地跑开了。那时阎宇还喜欢和父亲玩一种叫 “双肩着地”的游戏,即看谁能把谁压在身下,使其双肩着地,保持3秒钟以上就算赢。阎老总是不按规矩“出牌”,喜欢搞突然袭击,假装不经意地走过来,嘴里胡乱说些无关紧要的事,眼睛也假装看着窗外,趁阎宇不备时,突然把他摁倒,来个“双肩着地”。这个游戏父子俩百玩不厌、乐此不疲,一连玩了很多年。甚至到阎老晚年的时候,父子之间这样的游戏情趣依然没有减少,他还是很喜欢和儿子逗趣。比如说,在阎老遇到创作困境时,为了缓解压力、寻找乐趣,他会像孩子一样绷直身体躺在床上,嘴里不停地发出各种声音,以吸引阎宇的注意;他还会像与阎宇小时候玩游戏那样,不时来个突然袭击,猝不及防地从背后紧紧抱住阎宇,令人动弹不得。用“老顽童”来形容阎老,真是再恰当不过了。

阎老把给自己准备的笔名“阎宇”送给儿子做大名,却并不曾给他起过小名,取而代之的是经常给他起各种怪异的外号。这在阎宇看来,不仅是一种少见的奇异趣味,也是自己爸爸与别人父亲之间的不同之处。例如,由于阎宇小时候哭起来声音很响亮,就连泪珠也比一般的孩子大,所以阎老笑称他“雨豆”,这外号既好听又有趣。此外,还有许多外号只叫了一两次就被他们抛诸脑后,因为新的外号层出不穷,就连阎宇自己也记不住。在阎宇第一次带妻子回家时,阎老也送给儿媳一个外号作为见面礼,亲切地叫她“娜小宝”。儿媳刘莉娜是一名歌唱演员,所以阎老和她打招呼时,特意用了高八度的声调,说:“要和小美女聊天了,我润润嗓子。”这使刘莉娜紧张的情绪一下子消失了,很快地融入阎家和乐的氛围之中。可见,阎老的童心、童趣对于融洽家庭关系、活跃家庭气氛往往会产生极佳的艺术效果。

阎老在生活当中不拘小节,甚至有些惧怕生活带来的琐碎和麻烦,有时心态就像个小孩子一样。他曾经出过一次“洋相”,在带阎宇去公园的时候衣装没有整理好,被值勤的卫兵提醒要注意军容风纪;系好风纪扣,他又不敢吃东西,便趁没人注意时,偷偷地咬一大口面包在嘴里慢慢吃。在吃猪肉的时候,他总会选择红烧肉,而其他人一旦点错菜,点成了肘子,他甚至会大发脾气。同样都是猪肉,阎老为何如此生气呢?阎宇说,是因为他嫌肘子内部有骨头,吃起来浪费时间,太过麻烦。相比而言,红烧肉就可以一口吃一块,在他看来,这道菜既好吃,又容易吃。想来阎老的这一饮食“习惯”也有其一定的道理,正是从各种场合、各个细节中节省出时间,才成就了其丰硕的作品果实。

玩电脑游戏

谈到阎老的敬业,阎宇还讲了一个自己小时候和父亲发生的故事:当年阎老为了创作一部歌剧,专门找到香山的一处清静而隐秘的地方,一待就是很多天。阎宇跟着他到山上玩耍,只要他工作累了,就会出门来陪阎宇玩一会儿。一天,阎宇发现一棵年岁很久、十分粗壮的大树,他便和阎老一起,想要合抱住这棵树,可是树实在太大,两人的手根本无法碰到。于是阎宇开始沿着树移动,想要抓住父亲的手,可他一直移动,却一直摸不到父亲的手。原来是阎老突然来了灵感,来不及告知阎宇,便匆忙进屋创作了!和儿子玩耍时也对工作念念不忘,阎老对于自己的事业也真如孩子一般认真。

“老顽童”阎老晚年还特别喜欢打电玩,对老人来说是新鲜事物的游戏机和电脑,没有任何抗拒,反而醉心其中。据阎宇讲,90年代初,他买了一套游戏机回家,阎老喜欢得不得了。阎老不擅长玩“魂斗罗”“超级玛丽”那样的动作类游戏,他喜欢那些操作方便、容易上手的,比如“俄罗斯方块”,他玩得最多,也最熟。每当阎宇回到家,阎老都会兴致勃勃地要给儿子“表演”,他会故意夸张地摆动手臂,一边玩一边做出一些高难度的动作,显得非常得意。他也会拉着阎宇和他一起玩,在看着阎宇玩“超级玛丽”的时候,他会眉飞色舞、哈哈大笑,看起来甚至比阎宇都要有活力。后来电脑普及,阎老又迷上了纸牌游戏“空当接龙”,他对这个游戏的喜爱几乎达到痴迷的程度,每天必玩,在出牌时还会念念有词:“山人自有妙计,非尔等凡夫俗子能窥豹矣。”

世间最为可贵的是童心。我想,童心也给艺术以滋养,阎老之所以被称为“智多星”“点子大王”,参与策划了百余台晚会,与他永葆一颗童心关系巨大。同时,他能创作出那么多脍炙人口的词作精品,也与他始终童心未泯直接相关。正如明代思想家李贽在《童心说》中指出的:“天下之至文,未有不出于童心焉者也。”因为童心就是真心,它“绝假纯真”。

“哥们儿”和精神教父

阎宇曾经不止一次说过,他和阎老的关系早已超越了传统意义上的君臣和父子,两人相处起来就像“哥们儿”一样,十分亲切、随意和轻松。阎老在他的人生中,担当着使他从男孩变成男人的精神导师的角色,他对自己的父亲有着一种发自内心的敬佩和崇拜。我想,阎老之所以能与自己的儿子形成良师益友一般的良性关系,除去他以童心待人的原因,更重要的是他对子女的教育方式较为独到,既使孩子不致叛逆、不反感自己,又实在地起到了教化作用。

对于每个人来讲,获得鼓励和肯定都是一件足以激励自己、令人开心的事情。在阎宇的童年中,他所得到的第一句夸奖就是来自于父亲,这也是给他留下最深刻印象的事情之一。他说,自己从小就特别淘气,总是和其他小朋友打架,在老师、邻居和几乎所有人的眼中,他都是个“坏孩子”。虽然总是调皮捣蛋,他却非常聪明,考中学的时候考了个第一名。那时家里人在为他高兴的同时也十分担忧,有个亲戚这样说:“考上了是不错,可别被开除了啊。”听了这话,阎老立刻“反驳”道:“这孩子厚道。”就是这简简单单的5个字,对小阎宇心灵的震撼特别大,那是他印象中自己得到的第一次称赞。在其他人都认为他是个“坏孩子”的时候,父亲能够看到他的优点,第一个站出来为他撑腰、为他辩解,向所有人宣告自己的儿子本性其实很好、很厚道,这是对他的一个莫大的鼓励和肯定。用他自己的话来说,那5个字就像一个“政治上的鼓励”,对他的人生影响深远。

阎宇小时候曾在沈阳的姥姥家住了3年,有一次,阎老出差路过沈阳,顺路去看阎宇。那时阎宇还不到两岁,阎老便表现出了对儿子教育的重视,临走的时候,他对阎宇的几个舅舅和姨妈说:“让小宇背些诗词吧!”功夫不负有心人,阎宇两岁多的时候,就已经超过了一般的小孩,能够流利地背出几十首毛主席诗词了。后来阎宇回到北京上幼儿园,有一天惹了一个大麻烦:因为他与幼儿园的阿姨吵架,被园长罚站,他气不过,索性将几个盛菜的桶都给踢翻了。回到家免不了要挨一顿教训,文辉阿姨这一次选择让阎老来管教他。阎老得了“命令”,出来对阎宇说:“你这个坏小子,怎么能把菜桶都踢翻了呢?你们老师让我好好教育你,那我就只好教育教育你。”话音刚落,阎宇的屁股就挨了几巴掌,然后阎老转身走进卧室,这次“教育”就算是结束了。阎宇说,对于那次父亲打他,他并不曾记恨过,因为他知道父亲和他是“哥们儿”,父亲打自己也实属被逼无奈。

在阎宇与父亲同住京剧团的几年时间里,父子之间也留下了许多个值得怀念和回味的瞬间。那时候,阎老对阎宇基本上属于“散养”,在阎宇心中,自己老爸的形象就是一辈子定格在书桌旁的人。他说:“我从小长这么大,一直见过他的这个形象就是在桌子旁,除了吃饭,没有在别的地方。老爸就是坐在屋里面,要么在看书,要么就是在写东西。……我们爷俩单独住京剧团,有时候他要出差,找不着我,也就干脆不打招呼就走了。等他出差回来好几天,我才知道他回来了。他一找就是好几天,我这儿子在谁家呢?有时在饭堂能碰上,有时他开会去饭堂晚了,那就碰不着了。他就四处打听,我那儿子在谁家呢?”一个父亲需要从别人的口中打听自己儿子的“下落”,除了有点不可思议外,更说明阎老的确是一个“为工作而生”的人,他几乎把自己的全部精力都放在了工作上,自然也就对阎宇有些“疏忽”。不过,这些都没有影响到父子俩的感情,毕竟经历了几年时间的“相依为命”,两个人的感情这一辈子都很好。阎宇在京剧团找到了许多新的乐趣,其中他最喜欢的就是“斗蛐蛐”。对于儿子的这一新爱好,阎老很是支持,他专门找来了各种养蛐蛐的家伙,包括用完的墨水瓶、罐头瓶等等。有一次,他还捧着一个报纸卷回来,说是抓到了一只蛐蛐,结果打开一看,是只蝈蝈。虽然抓错了,阎老的心意却令阎宇很感动,他对我们说,父亲一直都是他最好的盟友,不会像其他父亲一样只知道管教和约束,或者不停地讲大道理。阎老是属于那种很“哥们儿”的父亲,大多数情况下都不会阻拦,而是会帮助自己。

阎宇上学之后,阎老也很少管他上学和学习的事,在潜意识中,阎老是相信儿子可以自己搞定学业方面的事的,不需要他过分操心。只要空闲下来,阎老都会和阎宇谈论些关于“玩”的事,对于自己“玩”不懂的地方,还会虚心请教。不过,阎老也并非完全不管孩子,他喜欢唐诗,也会指导儿女和外孙背些唐诗。有一次,他还采取了一种婉转的方式教育孩子:有一天他下班,急匆匆地跑进门来说:“快快,来看飞碟。”阎宇和姐姐当然非常感兴趣,连忙跑出去看。谁知阎老竟指着一个在路灯下看书的青年给他们看:“好好学学!我就是让你们看看,人家是怎么用功的。”阎老采取这种善意的“谎言”以及诸如此类的轻松愉快的方式来教育子女,不仅独树一帜,而且总是能够获得积极的效果,也和孩子们建立了良好的关系,我想,这也是当前许多家长所亟需的“育儿经”和教育法宝。

阎宇长大后,曾有一段时间事业连续受挫,情绪十分低落。阎老为了开导他,专门给他写了两首短诗:

杭州西湖底,

笼囚任我行。

十年不见日,

乃有令狐冲。

春秋太史公,

武穆风波亭。

古今多少怨,

都付一笑中。

阎老告诉儿子,如果犯了错误,就要像个男子汉一样勇敢地承担责任,必须为自己的行为负责。但如果没有错误,也不能轻易被人冤枉。这正像他的人生名言所说:“风风雨雨岂能尽如人意,真真实实但求无愧我心。”阎宇说,阎老的教诲和笑傲挫折的人生态度深深感染了他,也引导着他从一个大男孩变成了真正的男人。在家里,他不仅是一个“哥们儿”般的慈父,更是切实指导教育着子女的精神教父。

不离不弃的金婚情缘

阎老与妻子李文辉到现在已经走过了55年的风雨人生,对“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做了最好的诠释,从青丝黑发到满头霜雪,数十年不离不弃。生活并非总是风花雪月,而常常是琐琐碎碎的“一地鸡毛”,但他们磕磕绊绊终不悔,风风雨雨总相随。

阎老在家里虽然和孩子们相处起来很是活泼随意,但面对文辉阿姨,他就成了个众所周知的“妻管严”。当年他们经人介绍相识相恋,一个在北京,一个在东北,用现在的话讲是“异地恋”,交往方式也是鸿雁传书,书信往来中文辉阿姨渐渐被阎老的才华吸引,被他的文笔打动。文辉阿姨首次见到阎老,觉得他相貌平平,并非文如其人,但第二次见面时还是决定嫁给他。

阎肃夫妇

听阎宇讲,他的父母属于那种典型的吵吵闹闹过一辈子的夫妻,母亲的个性比较强势,是家中的“绝对权威”,而且重视衣食品位和生活情趣,而阎老总是一心扑在工作上,对生活细节不是很在意,所以两人时不时会有一些小矛盾发生。对此,阎老的应对方式就是两个字——躲着,避免不必要的争执,也就避免了“战火”的升级。他认为,夫妻间没有必要事事分出高低,人在社会上都知道要活得豁达、超脱,在家里难道不是更应该这样么?我们不该让自己最亲近的人难过,家是讲爱的地方,不是讲理的地方。阎宇还给我们讲述了阎老的恋爱观:阎老很推崇一部苏联的老电影,里面讲一位乡村女教师一生只见过丈夫两面,一次是结婚,一次是丈夫重伤快要牺牲了,被人抬回家。在这样的情况下,两个人对彼此依然是“不抛弃,不放弃”,共同将生命献给了祖国和事业。阎老由衷赞美对革命事业和美好爱情的忠贞和牺牲。阎老夫妇在某种意义上也做到了这一点:“文革”时《江姐》曾被批为“毒草”,阎老因此遭遇不公,并随时有被发配下放的可能,他怕连累妻子和孩子,出于爱与亲情提出和妻子分开。文辉阿姨坚决不同意,她当即表明,无论发生什么事,都要和阎老在一起。

在一篇文辉阿姨写的文章中,她说道:“和老阎过了金婚,总感觉他身上有那么一股子劲儿。最先感受到的是那股憨劲儿,他憨,但有时憨得可爱。”字里行间都透着浓浓的情意和情趣。平日里,也是文辉阿姨一个人顶着家里的所有家务活,就连搬家这种大事,也是她一手操办。她很能体谅阎老工作的辛苦,总是自己把一切安排好,不让阎老跟着操心。遇到忙乱的时候,她还会让阎老找个清静的地方先住下,等家里收拾利落再回来。应该说阎老之所以能一心扑在艺术事业上,有这么高的艺术造诣,也和文辉阿姨分担家庭重负、不使他分心有直接的关系。这让我们想起那句话,文辉阿姨可谓是成功男人背后的女人。

老一代的夫妻之间很难听到甜言蜜语,往往更谈不上花前月下了。但他们也有爱,只不过爱的表达常常是含蓄的,或者体现在实际行动中。阎宇就讲述了许多他父母之间的温情故事。比如,阎老对老伴儿包的白菜肉馅儿饺子百吃不厌。有一次,阎老趁文辉阿姨还没下班,自己在家和面、弄馅、擀皮,一口气包了几十个饺子,就是为了妻子一回来就能有口热乎饭吃。文辉阿姨当然又惊又喜,她嘴上说饺子味道不敢恭维,但心里却一定是甜甜的,哪个女人会不在意丈夫的疼爱?性格再强势的女人面对丈夫的柔情也会软化的。还有一阵子,阎老每天都会提前到地铁站等着接文辉阿姨下班,他对阎宇这样说:“地铁站离家不太近,要走十多分钟,你妈妈每天要拎着好些菜回来,去接她呢,一则能帮她拿拿东西,省得她累;二则能一路陪她说说话,省得她闷。”后来,阎老在阎宇的婚礼上致辞时,从兜里拿出一张稿纸,说:“前些天,我写了首歌词,其实是给我老伴儿写的,儿子他妈快70岁了,想想一路走来也很不容易,所以今天呢,就把这首歌也送给你们小夫妻,也算是一种嘱托,是一些真情实感吧。”歌名叫做《伴君行》,里面这样写道:

缘分早注定,心海已相通,

携手坎坷路,遥对夕阳红。

把惆怅、怨恼、寂寞、悲凉都抛却,

将忠诚、理解、宽容、和善拥怀中。

人生难得是相逢,

记得年年定情夜,香缥缈,月朦胧。

许多宾客听后眼睛都湿润了,更何况文辉阿姨呢?文辉阿姨在阎老生病后有许多遗憾和愧疚,比如说,没给阎老做更多他喜欢吃的红烧肉、榨菜肉丝面,还有酸酸甜甜的冰糖葫芦……其实文辉阿姨心里也很苦,50多年相濡以沫、阎老病重后她接受采访时说,她一生最大的奢望是阎老能多陪她说说话、聊聊天。病中的阎老对老伴儿文辉阿姨表达了歉疚:“咱们这个家就像个帐篷,文辉你才是中间那根顶梁柱!家里大事小事都靠你,我陪你实在太少了,亏待了你……”阎老一生时间大半潜心于读书创作,奔走于艺术现场,成就了辉煌的艺术人生。阎宇对我们说,他和姐姐、妈妈,还有家里所有的人都特别爱阎老,这辈子能与阎老有这么深的缘分成为亲人,真的是一件特别开心和幸福的事情。

责任编辑/胡仰曦

如今,阎老因病在他人生的舞台上优雅离席,虽然令人惋惜,却能够像阎宇所说的,终于可以好好休息休息了。媒体报道中都在盼望阎老能够早日醒来,可不幸的是这篇稿子写就时,传来了阎老逝世的噩耗。笔者心中不禁阵阵悲戚叹惋,但回想起来,阎老留给世间的是那张开怀笑脸、是他睿智幽默的言谈和那些脍炙人口的优美词作。星斗其文,赤子其人,愿阎老在另外一个世界也能纵情创作,继续从事他深爱的艺术事业,就像他在歌词中写的那样:

我乘春风去,

我随杜鹃喊,

我在天边唱,

我在土里眠。

待来日花开满神州,

莫忘喊醒我,

九天之上,

笑看——

这万里春色,

满家园!

猜你喜欢

阎肃童心阿姨
我的“话痨”阿姨
童心向党
童心向党 快乐成长
“牛人”钟点工王阿姨
童心加油,战“疫”必胜
童心绘天下
《老阿姨》剧照
阎肃:勇于自嘲,变难为易
成全
成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