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醒脑通督针法治疗中风后痉挛状态临床观察*

2016-08-29王建芳杨发明王维峰郝重耀

光明中医 2016年13期
关键词:通督醒脑痉挛

王建芳 杨发明 王维峰 郝重耀



【针灸探骊】

醒脑通督针法治疗中风后痉挛状态临床观察*

王建芳杨发明王维峰郝重耀△

目的观察醒脑通督针法治疗缺血性中风后偏瘫痉挛状态的疗效。方法将60例缺血性中风后痉挛性偏瘫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30例和治疗组3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针刺方法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醒脑通督针法治疗,以修改的Ashworth量表、Barthel氏ADL指数、简式Fugl—Meyer评价法等项目的测评成绩作为观察指标,观察其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有效率90.0%,优于对照组的63.3%。结论醒脑通督针法可有效治疗缺血性中风后偏瘫痉挛状态。

醒脑通督; 缺血性中风;偏瘫;痉挛

缺血性中风属中医学“中风病”范畴,占脑卒中的70%~80%[1],发病率、死亡率、致残率均很高,严重威胁人类的健康。我国每年新发病的人数约为1.3万~1.5万, 其中有60%~80%的患者都会遗留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其中脑卒中后偏瘫痉挛状态是最主要的功能障碍之一,严重影响患者的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使其生活质量下降,同时给家庭及社会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缺血性中风后偏瘫痉挛状态是中风后恢复过程中的必经阶段,多于发病2 周后出现,常持续3~6个月。不及时或不恰当的治疗,可使这种痉挛状态持续存在甚至加重,造成肢体挛缩甚至功能完全丧失,直接影响患者预后。多年来,我院采用醒脑通督针法治疗本病,效果满意,现将临床观察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60例均为2014年10月—2015年5月间就诊于山西中医学院第三中医院脑病科和康复科的住院及门诊患者,按照就诊号,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30例。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病程、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等资料经统计学处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详见表1。

表1 2组缺血性中风后痉挛性偏瘫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例,%)

1.2诊断标准西医诊断标准参照1997年版中国内科年鉴《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2];中医诊断标准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协作组于1996 年制订的《中风病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试行)》[3]:以猝然昏倒、神识昏蒙、偏瘫、言语謇涩或不语、偏身感觉异常、口舌歪斜为主要症状。

1.3纳入标准①年龄在18岁至75岁之间。②符合缺血性中风的中西医诊断标准。③经头颅CT或MRI确诊。④生命体征平稳、意识清楚、发病在15d以上。⑤改良的Ashworth痉挛量表(MAS)检测痉挛级别为2~3级、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NDS)中肢体功能缺损评分累计10分、Brunnstrom脑卒中恢复期在Ⅱ~Ⅳ级,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1.4排除标准①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弛缓性瘫痪者、意识障碍者。②经检查证实神经功能缺损由脑肿瘤、脑外伤、脑寄生虫病、心脏病、代谢障碍等疾病引起者。③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④妊娠或哺乳期妇女。⑤中风次数>3次者。⑥改良的Ashworth痉挛量表(MAS)检测痉挛级别为4级者。⑦合并心、肝、肾、造血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等严重原发性疾病、精神病患者,过去发病未遗留有神经功能缺损者。

1.5治疗方法

1.5.1对照组在山西中医学院第三中医院脑病科和康复科医生的指导下进行常规治疗,包括减轻脑水肿、营养脑神经、抗血小板聚集、改善脑微循环等;常规康复训练;中医辨证施治:中药及常规针刺治疗上肢取肩髃、曲池、手三里、内关;下肢取环跳、阳陵泉、委中、阳辅、解溪、昆仑。头针取穴根据焦顺发头针理论[4]取顶颞前后斜线,针尖向下沿皮刺0.8~1寸,得气后快速捻转200转/分,捻转1~2分钟。每日1次,10次为1疗程,疗程间隔2天,连续治疗2个疗程后统计疗效。

1.5.2治疗组在以上西医治疗及康复训练基础上运用醒脑通督针法。选穴:百会、四神聪、风府、风池、华佗夹脊穴(蛇形刺)、陶道、长强。操作方法:百会,平刺0.5~0.8寸,得气后快速捻转200转/分,捻转1~2分钟;风府,向下颌方向缓慢刺入0.5~1寸,得气后行补泻手法;陶道,斜刺0.5~1寸,得气后平补平泻;长强,斜刺,针尖向上与骶骨平行刺入0.5~1寸,得气后快速捻转200转/分,捻转1~2分钟与百会穴同步行针;华佗夹脊穴“蛇行刺”,斜刺0.5~0.8寸、腰2~骶1夹脊穴可斜刺0.8~1.0寸,采用平补平泻手法;每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疗程间隔2天,连续治疗2个疗程后统计疗效。

1.6疗效观察

1.6.1观测指标①痉挛程度:采用改良的Ashworth评分法评定。②运动功能:采用简式Fugl-Meyer评价(FMA)。③日常生活能力:采用Barthel氏ADL指数法评定。

1.6.2疗效评定标准所有入选病例在治疗前后均采用目前临床上常用的改良Ashworth痉挛量表进行评定,以肘关节、膝关节为观测对象,采用评分量表进行四级评判。显效:Ashworth等级评分降低2级以上;有效:Ashworth评分降低2级;改善:Ashworth评分降低1级; 无效:Ashworth评分不变或上升。

2 结果

2.1两组患者Ashworth痉挛量表评分比较两组患者疗效比较,治疗组30例,显效19例,有效6例,改善2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90.0%;对照组30例,显效9例,有效4例,改善6例,无效11例,总有效率63.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Ashworth痉挛量表评分比较 (例,%)

注:与对照组比较,1)P<0.05

2.2两组患者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比较治疗后各组内比较,治疗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比较 (例,

注:治疗后治疗组运动功能评分与对照组比较,2)P<0.05

2.3两组患者Barthel日常生活能力评分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患者Barthel日常生活能力评分比较 (例,

注:与对照组比较,3)P<0.01

3 讨论

缺血性中风后偏瘫痉挛状态的病理性质从中医角度分析多为本虚标实[5],即在肝肾阴虚、气血亏虚基础上瘀、痰等阻滞经脉使筋脉失濡,治疗以补肾填精,活血化痰通络为第一要务。

现代医学治疗中风后痉挛状态仍以针灸和康复训练为主,针对气虚血瘀,临床针灸选穴多以阳明经穴位为主。阳明经为多气多血之经脉,具有益气活血,舒经通络之功效,有利于痉挛肢体的功能恢复。虽然理论上认为针刺足阳明经对改善缺血性中风后痉挛症状有较好的疗效,但在临床上针刺阳明经效果并不如意,疗程较长,且在此过程中往往引起疼痛诱发痉挛加重,令患者难以坚持治疗。康复训练对于改善缺血性中风后痉挛状态虽然有一定的效果,但医师与患者手把手、一对一的训练使得康复过程冗长而繁重,效率降低,且不能兼顾患者机体内在的治疗与调养,对于已经固定强化的痉挛模式效果并不显著。

另外,传统中医理论认为广义的“神”指人体一切生命活动的外在表现,视听、运动、感觉、共济、情感、思维、智力等皆为“神”所主,受“神”的支配和调节。中风后患者表现出的肢体不遂、言语謇涩、神志异常等均为失神表现,即“元神之府”失用,脑窍闭塞则神无所依,肢无所用,现已明确中风病的根本病机为“窍闭神匿,神不导气,经络痹阻”,治当以醒神开窍、舒经活络为法,以针刺方法治疗偏瘫痉挛状态失神表现,上述两种治法通过调理督脉经络是可以统一起来的。

“醒脑通督”针法是经过总结多年临床实践经验并查阅大量资料而创立的,适用于肝肾不足,髓海空虚所衍生的一系列脑系疾病,如:失眠、中风后遗症、多系统萎缩等。取穴:百会、四神聪、风府、风池、华佗夹脊穴(蛇形刺)、陶道、长强。督脉为人体中“阳中之阳”“督为阳脉之海”,督脉旁通足太阳经,并与之多处重叠,经气交通,共主一身之阳。以通督调神,舒经通络为治疗原则,用以治疗缺血性中风。现代研究证实[6~8]针刺督脉经穴为主治疗中风偏瘫、痉挛、失语等症均有较好疗效,且能使患者血黏度显著降低,使脑组织供血量增加,促进脑和神经功能的恢复。华佗夹脊穴为脏腑之气疏通出入之处,内应于脏腑,反注于背部,是五脏六腑在体表的“窗口”,也是脏腑生理病理状态在体表的机能感应点。针刺华佗夹脊穴,一针兼顾二经,使全身气血流通,阴阳调和,故能起到督脉和背俞穴同样的治疗作用。本研究表明,运用醒脑通督针法治疗缺血性中风后偏瘫痉挛状态有效率为90.0%,优于对照组(运用传统针刺手法)的63.3%,具有醒神益精填髓,健脑补肾的作用,可以有效解决中风后痉挛性偏瘫的“元气亏虚、痰瘀痹阻”证候,达到缓解肌肉痉挛的目的。此种方法具有标本兼治、安全、简便经济、无不良作用等特点,可以有效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目前现代医学治疗中风后痉挛性偏瘫较全面有效的药物与疗法中,本疗法可弥补其不足,值得在临床上推广运用。

[1]张微微,张茁.什么是治疗缺血性卒中最理想的方法[J].世界医学杂志,2003,7(4):1-4.

[2]中国内科年鉴编委会.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M].上海:第二军医大学出版社,1997:523-524.

[3]任占利,王顺道,王永炎,等.中风病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试行)[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1996, 19(1): 55.

[4]焦顺发.焦顺发头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208-211.

[5]邢宏义.针刺治疗缺血性中风的机理评述[J].中国针灸,1996,16(5):56.

[6]李保良.针刺督脉经为主治疗中风偏瘫的临床研究[J].上海针灸杂志,2002,21(1):13-15.

[7]张闻东,陈幸生,韩为,等.针刺督脉为主治疗中风后肢体痉挛的临床研究[J].上海针灸杂志,2005,24(5):11-12.

[8]夏晨,王珏,吴旭,等.针刺督脉及舌体治疗中风失语症临床观察[J].中国针灸,2001,21(9):519-521.

中和医派基本学术观点

中医定义:中医,是以中医基本理论为指导,以望闻问切“四诊”为主要手段采集临床信息,通过四诊合参,运用辨证论治诊断疾病及其证候,采用天然药物组方或采用非药物疗法,实施预防、治疗、保健的医学行为主体。

中医药五大特色:个性化的辨证论治求衡性的防治原则人性化的治疗方法多样化的给药途径天然化的用药取向

中医药六大优势:临床疗效确切,用药相对安全,服务方式灵活,文化底蕴深厚,创造潜力巨大,发展空间广阔。

养生总则三个字: 和则安

养生要诀三个词: 上善中和下畅

养心法则三句话:是非审之于己毁誉听之于人得失安之于数

养生方法四点:童心蚁食猴行龟欲

中医药文化核心理念:以人为本效法自然和谐平衡济世活人

中医医院中医药文化建设三点:主题是突出中医药文化核心价值关键是充实中医药文化内涵重点是彰显中医药文化特征

临床学术观点:扶正祛邪益中和存正抑邪助中和护正防邪固中和

临床基本原则:慈悲为本仁爱为先一视同仁中和乃根

临床思辨特点:调气血平升降衡出入达中和

临床基本处方:调气活血抑邪汤

中和医派临床三要:一要善于调气血二要善于平升降三要善于衡出入

中医“治未病”“三强调”特征:强调以人为本,防重于治,强调形与神俱,和谐平衡,强调天人合一,效法自然。

中医药文献研究“四有”原则:有渊源有依据有类比有归纳

中医药文献研究要有“四强”:可信性强导向性强实用性强拓展性强

——摘自《明医薪传——北京同仁堂中医大师孙光荣教授学术经验传承》

Clinical Observation on Xingnao Tongdu Acupuncture Therapy in the Treatment of Post-stroke Spasticity

WANG JianfangYANG FamingWANG WeifengHAO Chongyao

(Encephalopathy Department, The Third Hospital of Shanxi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Shanxi, Taiyuan 030006, China)

ObjectiveTo observe the curative effect of Xingnao Tongdu acupuncture therapy in the treatment of spasticity after ischemic stroke. Methods60 cases of spasticity after ischemic stroke patients, according to random number table, were divided into control group of 30 cases and treatment group of 30 cases. The control group used conventional treatment. The treatment group used Xingnao Tongdu acupuncture therapy on the basis of conventional treatment. Considering the modified Ashworth scale, short form Fugl-Meyer evaluation method and the Barthel's ADL index test project evaluation scores as observation index, the clinical curative effect after treatment was assessed. ResultsThe effective rate of the treatment group was 90.0% which was better than 63.3% of the control group. ConclusionXingnao Tongdu acupuncture therapy can effectively reduce spasticity after ischemic stroke.

Xingnao Tongdu; Ischemic stroke; Spasticity; Spasm

山西省卫计委青年基金项目(No.201301046)

山西中医学院第三中医院脑病科(太原 030006)

△指导老师

10.3969/j.issn.1003-8914.2016.13.038

1003-8914(2016)-13-1914-03

(本文校对:赵振海2015-10-29)

猜你喜欢

通督醒脑痉挛
自拟醒脑汤联合体外反搏治疗癫痫所致精神障碍的效果
补阳还五汤联合通督开窍法针刺对脑梗死恢复期患者神经功能及生活质量的疗效观察
张世卿运用益气通督法治疗小儿腹泻验案1则
“通督启神”法电针治疗阿尔茨海默病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
调心通督针刺法对血管性痴呆大鼠海马内Ang-1表达影响的实验研究
Evaluation of the Curative Effect of "Xingnao Kaiqiao"Acupuncture Based on Brunnstrom Staging on Upper Limb and Hand Motor Function in the Recovery Period after Stroke
根管治疗意外治愈面肌痉挛1例
护理干预对人工流产术后子宫痉挛痛的影响效果
醒脑静联合依达拉奉治疗急性中重型颅脑损伤38例
星蒌醒脑汤联合西药治疗急性脑梗死32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