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作业为主线进行“人体内废物的排出”的教学设计

2016-08-20霍文静

生物学教学 2016年1期
关键词:内部结构废物尿液

霍文静

(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实验中学 010010)

1 教材分析

“人体内废物的排出”是人教版生物学教材七年级下册第5章的内容。学生通过前3章的学习已经知道人体消化系统消化和吸收的简单营养物质,以及人体呼吸系统获得的氧通过循环系统运输到组织细胞并利用的过程。人体代谢后的废物又是如何排出体外的呢?对该内容的教学计划由2课时完成:第1课时主要讲述泌尿系统的组成和功能以及肾单位的结构和功能;第2课时主要讲述尿液的形成、排出及排尿的意义。其中,泌尿系统的组成、肾单位的结构及功能,以及尿液的形成过程是教学重点;肾脏的结构及功能是教学难点。第1课时是第2课时的基础,第2课时是第一课时的升华。两者内容层层递进,问题逐级升级,促使学生利用所学解释问题,建构重要概念的思维过程。

2 教学目标

2.1 知识目标 描述人体泌尿系统的组成;理解肾单位的结构和功能;概述尿液的形成和排出过程。

2.2 能力目标 通过对图片的观察和讨论,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和推理判断能力;通过“肾单位的结构”的探究和“尿的形成”的作业,培养合作交流的能力和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2.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认同肾脏的结构与它承担的功能相适应的观点。

3 教学过程

3.1 复习旧知,引入新知 引领学生回顾已学知识,进而引入“排泄”:细胞代谢产生的废物排出体外的过程称为排泄(强调排泄和排遗的区别)。明确指出排泄的主要途径是以尿液的形式排出的,尿液的形成和排出通过泌尿系统完成的。通过复习旧知,建构新知。

3.2 泌尿系统的组成 学生自主学习教材中“泌尿系统组成”插图,完成作业(1):泌尿系统是由哪些器官组成的?这些器官的主要功能是什么?教师展示教具并引导:输卵管、膀胱和尿道与输送、暂时储存和排出尿液息息相关,那尿液来自哪里?得出结论:肾脏是形成尿液的器官。通过自主学习,培养学生识图能力和合理的推理判断能力。

3.3 肾脏的结构——肾脏外部形态 教师质疑:尿液在肾脏中是怎样形成的?同时展示肾脏的外部形态示意图和血液循环示意图,让学生感知肾脏的外部形态特征并在认识人肾脏3根“管子”的同时完成作业(2):与肾脏相连的血管有哪些?血液是怎样进出肾脏的?结合肾脏颜色,推测肾脏里的血管是分布怎样的?肾脏是形成尿液的器官,又是血液循环必经器官,说明肾脏内两条通路(尿液的形成通路和血液循环通路),这两条通路有关联吗?

结合血液循环图形,引导学生联想整个血液循环中血液流经肾脏的过程,由此提出新的作业:血液流经肾脏时尿是如何形成的?

3.4 肾脏的结构——肾脏内部结构的探究 教师质疑:肾脏是如何从血液中“过滤”废物形成尿液的呢?学生根据提示完成探究作业(3):肾脏完成从血液中“过滤”代谢废物的功能,要有什么样的结构与其相适应呢?教师提示,引导学生,不断质疑,师生一起建构“肾单位”。

(1)肾脏内有两条通路,分别是尿液的形成通路和血液循环的通路:让学生根据提示画出两条相对独立的线路(图1)。

图1 肾脏内部结构模式图1

图2 肾脏内部结构模式图2

(2)小分子代谢废物要从血液中过滤出来进入尿路里,对血管有要求吗?让学生根据提示,知道肾脏内分布着丰富的毛细血管,毛细血管管壁薄,只有一层细胞,利于物质通过。

(3)一条毛细血管能高效地完成过滤血液中的废物吗?或怎样才能高效地完成从血液中过滤出废物的功能呢?让学生根据引导,将血液循环的通路改成毛细血管网(图2)。

(4)毛细血管壁薄,小分子的代谢废物能过滤出来,那简单的小分子营养物质葡萄糖等能否一起被过滤出来?

学生根据引导,认同进入尿路中的最初液体(原尿)包含小分子代谢废物,也包含小分子的营养物质葡萄糖等。

(5)透过毛细血管壁进入尿路的小分子营养物质葡萄糖等会随尿液的排出而排出体外吗?学生根据提示(4)(5),再结合生活经验,可以独立得出,透过毛细血管壁进入尿液形成通路的最初液体(原尿)肯定不是最终排出的尿液(为理解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打下基础)。

(6)猜想:进入尿路的最初液体(原尿)和最终排出的尿液之间发生了什么作用呢?(有的学生回答再次过滤,有的学生回答重新吸收)教师顺势引导:肯定有一部分有用物质被选择性的重新吸收到血液中,其中包括全部的葡萄糖等小分子的营养物质,所以将此生理作用称为重新吸收作用更恰当。

一些有用物质如葡萄糖等重新吸收回到血液,这一过程对血管有要求吗?进而师生共同得出模式图3。

图3 肾脏内部结构模式图3

(7)完善肾脏的内部结构模式:教师提示,血液循环是血液在心脏和血管所围成的封闭管道内循环流动的过程。据此,师生共同补全肾脏内部结构模式(图4)。

通过探究作业,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也利于学生形成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观

图4 肾脏内部结构模式图4

点。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引导学生, 验证肾脏的内部结构 :由学生阅读教材的相关内容,联系教材中肾的内部结构示意图,自主完成作业(4):肾脏的结构和功能单位是________,它包括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肾小球实质是________“球”;与肾小球相连的血管分别是________和________;肾小囊内壁有与________相邻,肾小囊与________相连?肾小管周围有丰富的毛细血管,一侧连________,一侧连________。尝试说说肾单位的血路和尿路。

通过作业(4),验证探究成果的科学性,认同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观点,同时为“尿的形成”铺垫。

3.5 尿的形成 教师展示图5,学生根据提示完成作业(5):尝试说出尿的形成过程中两个重要的生理作用A______,B______;数据显示:人体每天行程的原尿大约180L,而实际人体每天排出的尿液约1.5L,比原尿少了很多,说明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除了吸收了全部的葡萄糖,还吸收了什么物质?图表中X、Y、Z可能是血液、原尿和尿液中的一种,请判断:X为________,Y为________,Z为________。

图5 作业(5)图表

通过作业,让学生认识生成尿的形成具有两个重要生理作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推理概括的能力。

3.6 尿的排出和排尿的意义 为了拓展学生的视野,构建完整的知识结构,教师进一步质疑,引导学生尝试完成作业(6):肾脏内形成的尿液是如何排出体外的呢?人为什么排尿呢?

4 教学反思

本节课设计的作业(1)、(4)和(6)以自主学习为主,作业(2)和作业(5)以讨论为主,作业(3)以探究为主。其教学设计的特点一是设计了肾单位结构的探究作业,抛弃了传统自学模式、多媒体动画展示模式,以及模型制作模式;在探究过程中主动提出“肾脏要完成从血液中过滤出代谢废物的功能要有什么样的结构与其功能相适应呢”的问题,然后让学生根据提示进行合作探究;在探究问题上,准确把握引导、暗示、提示,作业层层递进,有机串联,为肾单位模型的构建创造生成条件,让学生认同肾脏的结构是与它承担的功能相适应的观点,同时为尿的形成过程的自然生成做了铺垫工作。二是生成尿的形成过程,通过肾单位的探究和对教材资料分析的改变,尿的形成过程自动生成,水到渠成。

本节的教学内容不多,因此教学设计拔高了课程本身的难度。例如,在导入部分,因学生刚接触生物学课程不到一年,对生物学知识之间的联系不能主动完成建构,大部分为教师主导,好在能够紧跟教师思维方向连续思维。在探究作业中,作业有一定难度,教师需准确把握学生的各项能力,预测学生对探究作业完成的程度,准确把握探究内容的时间,以保证在此面的教学中全部学生能高效地学习。

猜你喜欢

内部结构废物尿液
没听错吧?用污泥和尿液制水泥
尿液检测可能会发现侵袭性前列腺癌
深度睡眠或有助于有效排出废物
废物不废的西瓜皮
一种含内部结构的水下圆柱壳振动声辐射计算方法
盾构隧道内部结构全预制方案探讨
跟踪导练(三)
电子废物何处去
六流中间包内部结构优化的数值模拟及生产应用
尿液NT-proBNP水平在慢性心力衰竭诊断中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