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种群的特征”一节的教学设计

2016-08-20杨宝秀

生物学教学 2016年11期
关键词:种群数量密度

杨宝秀

(山东省青岛市城阳区第一高级中学 266109)

1 教材分析

“种群的特征”是人教版高中生物学教材《稳态与环境》第四章“种群与群落”第一节的内容。从本章开始,学生将在群体水平上探讨生命系统的组成、结构和发展变化规律。本节介绍了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种群的数量特征和种群的空间特征,其中前两部分是教学的重、难点。教材围绕“种群的特征”,应用“问题探讨”探讨了如何准确估算种群密度的问题,在内容编排上将科学方法的论述放在突出的位置。按照教材的设计思路,笔者在教学中通过总结种群的本质,进而引出种群密度;通过PPT展示调查植物种群密度的样方法;应用演示实验模拟动物调查种群密度的标志重捕法;从资料分析入手,引导学生思考讨论,认识种群的其他数量特征及其内在关系。对种群的空间特征让学生简单了解。

2 教学目标

2.1 知识目标 知道种群的数量特征;理解各特征之间的内在联系。

2.2 能力目标 通过模拟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提高实践能力。

2.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认同“生物与环境是一个统一的整体”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3 教学过程

3.1 情境导入,引出新课 PPT展示一群在冰川上栖息的企鹅,雌雄老幼,济济一堂,彼此似乎正在交流着什么信息……冰川、寒风、企鹅,从个体到种群,启发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并思考“整体不是部分叠加,整体大于部分之和”。引领学生思考:从进化的观点来看,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也是基因库的最小单位;从生态学的观点来分析:种群既是生物繁殖的基本单位,又是生物群落的基本组成单位。通过例题,总结种群概念包含的3个要素。

例题:依据种群概念,请确认下列①~③是否看作一个种群?为什么?①集市上所有的鲤鱼;②某池塘中所有的鱼;③一块农田中全部长出玉米粒的玉米(都不是一个种群,由学生说明原因)。然后总结构成种群的三要素:①一定的自然区域;②同种生物;③全部个体。

3.2 引入核心概念“种群密度” 通过PPT事例分析:①牧民在承包的草场如何确认放牧量,从而既能保护草原,又取得最好的经济效益?②怎样控制害虫数量,以防止虫灾发生?得出研究种群的核心问题是种群数量的变化规律。认识和把握种群的数量特征很重要,种群的最基本的数量特征是种群密度,出示种群密度的概念和计算公式“种群密度=种群数量/面积或体积”,向学生强调面积是平面,体积是空间上的计算。

例如,计算某一池塘中鲤鱼的种群密度。至此抛给学生一个重要信息,如何调查不同种群的种群密度?指导学生阅读教材中样方法的概念,以及探究调查植物种群密度的内容。

3.3 课件展示样方法 为归纳出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通过图1设问:若三角形(或圆形或菱形)代表一个种群,则种群密度为多少?(4个/m2);若全部图形为一个种群,则种群密度为多少?(12个/m2)。引领学生分析:像这种调查分布范围较小,个体较大的种群时,可以逐个计数;分布较广、个体较多的情况下,逐个计数就非常困难,就要采取估算的方法。估算是一种重要的科学方法,很多领域都有运用;估算存在着误差,运用科学方法进行估算可以缩小误差,最大限度地保证得到的结果符合客观事实。例如,植物的估算常用到样方法( 图2)。要求学生思考问题,然后总结样方法的估算规则。

图1 假设背景1 m2内的种群

图2 调查草地中蒲公英(○点表示)的种群密度

PPT展示问题:选取样方的位置?多大?如何计数?如果每个样方计算的种群密度不同,应该如何处理?长方形调查区域取样方时和正方形调查区域相同吗?

引导经过小组讨论,采用教材的“五点取样”:在四个角各取一个样方,中间取一个样方。由此启发学生思考取样时应注意的问题:①取样的关键:随机取样,不能掺入主观因素;②常用取样法:五点取样法(调查群体为非长条形)或等距取样法(调查群体为长条形);③样方大小:草本1 m2正方形为宜,灌木16 m2,乔木100 m2;④计数的原则:计相邻两边及顶角个体数(计上不计下,计左不计右),种群密度的估计值为所有样方种群密度的平均值。然后,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对于植株上的蚜虫、跳蝻、蚯蚓等虽是动物,因活动能力较小仍用样方法。

3.4 演示实验:标志重捕法 以调查一片草地上田鼠的种群密度为例,先让学生阅读理解标志重捕法的概念,然后小组模拟演示实验。

材料与用具:黑棋子若干,同样大小的白棋子若干,2个大纸袋。

方法与步骤:①从黑棋袋中取出一把(或两把)黑棋子(M),计数后将同样数量的白棋子(模拟标记后的动物)放入黑棋子袋内;②充分混匀后,从黑棋袋中随机抓取一把(或两把)棋子(n),并计数其中白棋子数(m);③根据N=M×n/m,得黑棋子总数(N);④重复5次,求N平均值。

为突破这个难点,将全班学生分成3人一组做演示实验,启发学生思考在实际野外操作时应注意的问题,总结点拨注意事项:标志不能过分醒目;标志物和标志方法对动物没有伤害;标志符号必须能够维持一定的时间;两次捕获期间,动物没有较大规模的出生、死亡、迁入、迁出行为等。此后设计变式训练进行巩固:某研究机构对我国草原一种害鼠进行了调查,样方的总面积为2 hm2(1 hm2=10 000 m2),随机布设100个鼠笼,放置1夜后,统计所捕获的鼠数量,进行标记后放归;3日后进行重捕与调查。所得到的调查数据如表1。

表1 调查数据

该草地布氏田鼠的平均种群密度为______只/hm2。事实上田鼠在被捕捉过一次后更难捕捉,上述计算所得的平均种群密度与实际种群密度相比可能会偏______。(144只/hm2田;偏大)

3.5 从分析资料入手,分析其他数量特征,并认识各特征之间的关系 提供资料如下:

资料1:第六次人口普查显示,青岛市全市常住人口871万人,性别比例为101.58。年出生率8.27‰,年死亡率6.75‰,其中0~14岁的人口占总人口的13.44%;15~64岁的人口占总人口的76.30%;65岁及以上的人口占总人口的10.26%。每天流入城区的人口为27.3万人,每天流出城区的人口26.8万人。

资料2:甲乙两地的人口数目和面积都基本相等,但是甲地区人口中儿童占的比例高于乙地,而老人占的比例低于乙地。

设计问题:根据资料1分析,影响一个地方人口密度的因素有哪些?哪些是决定种群密度的直接因素?哪些是影响的间接因素?(年龄组成、性别比例、出生率与死亡率、迁入率与迁出率);根据资料2分析预测20年后两地区人口数目哪个多?(甲地区)。引领学生分析年龄组成(大致分为增长型、稳定型和衰退型),由教材的图示总结年龄组成分类的依据与种群密度的预测关系,并能做到由教材图形转换坐标曲线图的形式(图略)。关于种群的空间特征,根据教材提供的插图,让学生了解:种群的空间特征是研究种群密度的重要信息,空间分布情况往往多种多样,例如均匀分布、随机分布、集群分布等。

3.6 深化拓展 预测种群密度变化趋势的方法:①根据年龄组成预测种群密度的变化趋势(表2);②根据性别比例预测种群密度的变化趋势(表3 )。

表2 根据年龄组成预测种群密度的变化趋势

表3 根据性别比例预测种群密度的变化趋势

3.7 归纳小结 引导学生归纳种群数量特征之间的内在联系,将所学知识结构化(图3)。

4 教学反思

本节教学中,将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种群的数量特征作为重、难点,在突破重、难点时,运用课件展示植物样方法,并归纳掌握样方法应注意的问题;运用演示实验模拟动物标志重捕法,以提高学生参与实践的能力;让学生从资料分析中,归纳种群数量特征之间的内在联系。实践表明,这样的教学设计,既使学生系统学习了估算这一科学的解决问题的方法,掌握了重、难点,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情趣,提高了课堂的教学效果。

图3 种群的特征

猜你喜欢

种群数量密度
山西省发现刺五加种群分布
『密度』知识巩固
密度在身边 应用随处见
“玩转”密度
密度应用知多少
统一数量再比较
中华蜂种群急剧萎缩的生态人类学探讨
头发的数量
我国博物馆数量达4510家
岗更湖鲤鱼的种群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