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基因的分离定律”教学中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

2016-08-20殷晓悦严重威

生物学教学 2016年11期
关键词:孟德尔紫花配子

殷晓悦 严重威

(上海市天山中学 200336)

随着上海市二期课改的深入发展,科学思维方法的教学显得越来越重要。实践表明加强科学思维方法在课堂教学中的比重,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减轻学生的过重负担,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现以上海科技版高中生命科学教材“基因的分离定律”一节的教学为例,说明深入挖掘科学思维方法的教学。本节课是学生初次接触遗传学研究,新概念多,研究方法新,故而多数教师采用“讲解说明”的教学方法。学生边听、边读、边思考。学生的表现仍是比较被动的接受。如果要促进学生的自主思维,教师应当鼓励学生摆脱对教材的依赖,然后组织学生像孟德尔那样思考分离现象,探究其规律,让学生在自己的思维与科学事实、孟德尔思维的碰撞对比中,学习科学思维方法,感悟科学家的思维品质,更好地理解分离规律的实质。具体课堂教学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深入:

1 重视操作性知识的介绍,体会科学研究的一丝不苟

只有学生坚信实验操作严谨可靠,才能在此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进行理性的思考。由于学生缺少杂交操作的常识,故而有两点必须讲清:一是所选相对性状均能用肉眼明显地加以区分。例如,高茎豌豆的株高为1.2 m~1.6 m,而矮茎豌豆的株高在0.5 m以下,没有中间性状,便于简易判断与记录。这是孟德尔将34个豌豆品种试种两年后精选出来的。二是孟德尔选用豌豆作为实验材料。当时豌豆的培育和人工选择在欧洲成为热点,许多科研工作者做了大量的杂交实验,因此豌豆是一种被了解得非常清楚的实验材料。从可操作性的角度来说,豌豆有三大好处:首先,豌豆花大,便于操作。在花未成熟时去雄,套袋,按选择的亲本进行授粉操作,再套袋并做记录,使学生深信产生的F1是杂交的结果;其次,豌豆结实率高,产生种子多,便于统计;再次,豌豆是严格的自花传粉植物,因此有性繁殖容易受到控制,又省去了F1自交的操作。从经典的遗传研究考虑,亲本必须是纯种,而只有长期自交而不发生分离的个体才符合这个条件。生物学研究史证明实验材料的选取是遗传研究成功的关键之一[1]。凭着敏锐的直觉,孟德尔选对了材料。

2 大胆猜想,在猜想与实验结果的碰撞中激发兴趣,理解概念

思考后的猜想是一种直觉思维,是建立在原有知识、能力、心理、经验等基础上短时间内的整体显示,是介于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之间的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雏形。本节课需要学生对F1和F2的表现发挥猜想:

教师告知学生父本和母本的性状后,要求学生猜想子代F1的花色。大多数学生猜测既有紫花又有白花,甚至有学生认为子代花红白相间。学生的理由是:F1像父母!当教师告知F1只有一种颜色时,多数学生转向淡紫色,理由是:父母的颜色调和成中间色。当他们看到实验结果“F1植株全部开紫花”时,非常惊奇,急于知道原因。教师要求学生自己找原因:是由于种子长在紫花母本中发育造成的吗?如何证明该假设?用白花植株作母本与紫花父本杂交。根据原来的推测,F1应全为白花豌豆,但结果F1仍全为紫花豌豆,从而否定了母本影响的假设。当学生接受科学事实,即F1只能全部表现为紫花时,教师才给出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的概念。此时提出概念才能正确定义并强化记忆。经过正交和反交的验证,学生才彻底信服显隐性的存在,但内心对此解释并不满足。

对于F2表现的推测,大多数学生理直气壮地猜紫花豌豆,理由是:紫花与白花杂交后代是紫花豌豆,那么紫花与紫花杂交,后代更应为紫花,紫花是显性性状。教师告知实验结果:F2中出现了白花植株,且有224株之多,紫花豌豆也不过705株。学生又一次感到非常惊奇:显性的紫花双亲竟然生出了隐性的白花后代!教师在此时提出“性状分离”概念,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3 注意概率统计,培养思维的严谨性

F2紫花植株和白花植株两者的数量比是3.15∶1,轻易估读为3∶1不严谨。孟德尔对7对相对性状杂交结果连续追踪多代,经过200多次杂交试验,观察植物27225株,得到了“孟德尔豌豆试验的结果”(见教材),学生看到那么多的实验结果才比较信服地承认F2代的分离比为3∶1。对此教师尚可以深入挖掘。事实上,教材的表8-1中显示的数量比,都与3∶1有或大或小的差距,这些差距是如何形成的?教师要求学生从7组数据中找出两个与“3∶1”差距最大和两个差距最小的例子进行分析。差距大的是豆荚颜色(2.82∶1,仅统计580株)和植株高度(2.84∶1, 仅统计1064株),差距小的是子叶颜色(3.01∶1,共统计8023粒)和种子形状(2.96∶1,共统计7324粒)。学生自然发现:一般情况下,F2代统计的样本数量越小与“3∶1”的差距就越大,即误差是子代统计数量不够引起的。这与概率的特点相符,即“随着试验次数的增加,该事件发生的频率会稳定在某个常数上”,这里即为3∶1。这时才达到概率统计教学的要求,才能让学生理解运用数学方法处理实验数据的严谨性。

4 站在历史唯物主义角度,抓住问题本质进行假设

“孟德尔分离现象的假设”教学中有两个困难:一是给人印象深刻的3∶1为什么没进入假设?这个困难较易解决:不同亲本杂交结果不同,“分离比”只是现象而不是本质,而假设是要抓住本质的。二是为什么在假设中提遗传因子及其行为?如果直接把“假设”告知学生,学生会因为符合基因的概念和减数分裂中染色体行为,很容易接受。因此,多数教师都走这条捷径。但这并不是孟德尔的想法,因为当时尚未发现减数分裂和基因。这样教学还会产生一种副作用:对于这一超时代的思维,学生会认为是“理所当然”,产生“换我也行”的自大心理!因此,教师在教学时应站在孟德尔的时代背景下,讲解他的所思所想,这才是历史唯物主义的态度。

在猜想F1的性状时,多数学生认为F1是紫色和白色调和后产生的淡紫色。这种假设就是融合遗传,是当时生物界的主流思想。孟德尔当然知道。但F1全为紫花豌豆,而且与亲本一样紫,说明不是融合!而白色性状消失一段时间后,又在F2中重新出现,且仍然白得那么纯净,丝毫没有受到紫色的玷污!孟德尔因此推断F1中控制白色性状的物质并没有消失,仍独立地存在着,丝毫不受紫色性状的影响,只是没被表现出来而已。所以,它不是一种可调和的物质,而是一种独立存在的结构——遗传因子!遗传因子决定性状。大量事实否定了融合遗传,孟德尔坚定地提出了“颗粒遗传”——遗传因子假说。这在当时是反潮流、反权威的,因而埋没了几十年。

在F1细胞内,紫色和白色遗传因子同时存在,因此孟德尔假设“生物体的遗传性状是由成对的遗传因子决定的”。当时科学界已经知道雌雄配子结合形成的受精卵发育成后代,所以孟德尔推测配子中只有成对遗传因子中的一个,受精作用使成对的遗传因子在子代中恢复成对存在,因此假设“在形成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彼此分开,分别进入不同配子中去…”。配子的种类和比例一旦确定,则父本配子和母本配子受精机会相等,随机结合产生的后代的性状及比例也就确定,所以关键是配子形成时遗传因子分配的机制,假设正是抓住了这个“关键”。

5 “测交验证”应针对“假设”进行实验设计

验证实验是用于检验“假设”是否正确,所以“验证实验”应当针对“假设”进行设计,看假设中预测的实验结果是否与事实相吻合。多数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重视后者,而忽视前者。教师直接告知学生用F1与隐性亲本杂交(即测交)即可。如要加强思维方法的训练,就要补上这一课。按孟德尔假设,F1基因型为Aa,能形成等量的两种配子,即A和a,因而只需证明两种配子是等量的即可。配子只有受精后才能发育表现出性状,所以问题变成给F1的配子配什么遗传因子的配子,才能表现出配子的A性状和a性状?A配子不论配A还是a配子都表现为A性状,而a配子只有配a配子才能表现出隐性性状。学生自然会意识到F1只有与aa个体杂交才能表现出配子的种类和比例。而这个aa就存在于亲代中,于是学生得出:“杂种子一代与隐性亲本杂交”能测出未知F1的基因型,故而称为“测交”。

6 运用分析、归纳、演绎等方法,形成概念的网络结构

众多遗传学概念在本节内容中密集出现,教师要注意:一是在学生已有充分的感性认识后适时提出概念(如显性性状、性状分离等);二是尽量分散概念出现的时间(如随着花色遗传研究的过程以及假设过程逐步出现不同概念)或成对地出现概念(如显性性状与隐性性状,显性基因与隐性基因,表现型和基因型,纯合子和杂合子等);三是注意分析概念间的区别和联系,并归纳为知识的网络结构。本课概念的主线是:染色体上有基因,基因决定遗传性状。由此可以形成知识结构如图1。

图1 概念网络结构

猜你喜欢

孟德尔紫花配子
纪念遗传学奠基人孟德尔诞辰200周年
历史的另类解读——论孟德尔之幸与不幸
高效液相色谱法同时测定舒筋活络丸中绿原酸、阿魏酸及紫花前胡苷
独立遗传规律在群体中的应用
紫花泡桐(节选)
紫花泡桐(节选)
他热爱那些美丽的花朵
有没有脚印,我都走过
紫花
利用“配子法”建构计算种群基因频率的数学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