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医脾胃论中风病病机及其诊治

2016-08-19李华

中国实用医药 2016年21期
关键词:中风病

李华

【摘要】 目的 探究脾胃论中风病病机及其诊治。方法 回顾性分析44例中风患者临床资料, 采用补气活血法、通腑泻下法及健脾化痰法治疗, 比较治疗前后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 观察治疗效果。结果 治疗后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为(8.97±3.38)分显著低于治疗前的(24.78±5.32)分,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脾胃虚弱是引发中风病的主要病机, 采用补气活血法、通腑泻下法及健脾化痰法予以治疗, 可改善患者神经功能, 缓解中风后遗症, 疗效显著。

【关键词】 脾胃论;中风病;病机与诊治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6.21.138

中风又被称为脑卒中, 是心脑血管疾病的一种, 具有较高的致残率和死亡率。一旦发病, 容易产生并发症, 给患者生存质量造成严重影响。尽早诊断、尽早治疗是临床治疗中风病原则。现选取本院收治的44例中风患者, 就脾胃论分析其发病机制, 并给予针对性治疗, 取得显著效果, 现具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11月~2015年11月本院收治的中风患者44例, 所有患者均符合WHO关于中风诊断标准。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患者签署知情同意书。其中男24例, 女20例, 年龄43~75岁, 平均年龄(57.48±6.79)岁, 病程8~30 d, 平均病程(15.79±2.57)d。所有患者临床表现为不同程度舌头僵硬、面部僵硬及大小便失禁症状, 且伴有睡眠质量差、舌苔白滑、头晕、头痛和便秘等症状。

1. 2 方法 所有患者均给予补气活血法、通腑泻下法及健脾化痰法治疗。补气活血法药方成分:黄芪30 g, 党参、当归各20 g, 炙甘草、钩藤、陈皮、防风和焦白术各15 g, 柴胡、升麻各10 g, 水煎服, 1剂/d, 早晚各服用1次, 共200~300 ml;通腑泻下法药方成分:金瓜蒌、钩藤各30 g, 菊花24 g, 15 g

石菖蒲, 黄连、黄岑、杜仲各12 g, 栀子、姜竹茹各10 g,

1剂/d, 煎药2次, 取汁250~300 ml, 分3~4次口服。健脾化痰法药方成分:石决明、白术各15 g, 钩藤12 g, 半夏、夜交藤各9 g, 陈皮、甘草、天麻、茯苓各6 g, 大黄3 g, 水煎服, 1剂/d, 早晚各服用1次, 口服。

1. 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1.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比较 治疗后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为(8.97±3.38)分显著低于治疗前的(24.78±5.32)分,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 讨论

《内经》中, 将中风归为“仆击”、“大厥”和“薄厥”范畴[2]。中医认为风、气、虚、火、瘀、痰是诱发中风的关键因素。就脾胃论角度分析, 脾胃虚弱是引发中风的关键, 人体气血之根本是脾, 供养人体脏器营养之根本是胃, 肝、心、肾、肺等脏器的正常运转需由脾提供精气, 可见脾胃在人体中的作用十分重要。脾胃虚弱使人体脏器出现病变, 且阴火上升、阳气受损, 进而引起阴阳失调、气血紊乱, 最终引发中风。

脾胃出现问题是中风病的前兆。中风患者以痰多为主要表现, 通常来说, 造成痰多主要是因脾虚。脾胃将食物转化, 为人体提供气血支持, 脾胃与血液有着密切联系, 当脾胃出现问题后, 易造成气血紊乱[3]。《临症指南医案·中风》中明确指出中风与脾胃有着密切联系, 脾出现问题则表现为痰多, 痰多组织经络运行, 致使精神模糊, 痰多可造成气血紊乱, 长此已久, 导致内火过盛[4]。脾胃出现问题引发气血紊乱后, 致使神经功能衰退, 最终导致肢体僵硬。因此, 治疗中风之根本是调理脾胃。

经脾胃论治中风病以豁痰开窍、平肝熄风、化瘀通络为主。本文以此为依据, 充分考虑患者实际病情, 采用不同药方治疗。药方中党参有补益气、中焦之功效;白术有燥湿、健脾之功效;茯苓有渗湿健脾之功效。痰多者加用半夏、胆南星, 肌肤麻木者加用当归、红花、全虫, 呕吐者加用竹茹、赭石。诸药合用, 有燥湿相济、升降相辅之功效。

健脾化痰法, 多用于预防中风, 用天麻、半夏及白术等药物, 起健脾化痰之功效。通腑泻下法多用于痰热证中风治疗, 中风急性期, 血随气走、气升火升, 易造成血液外溢;血热火盛、气火升腾, 易造成瘀血, 血脉中积聚瘀血, 阻滞了血脉运行, 进而加重出血。通腑泻下法, 有凉血化瘀、止血之功效, 加用潜阳平肝、熄风开窍等治疗, 可显著治疗中风痰热证。经络、中风恢复期患者予以补气活血药方治疗, 舌厚、胖大、暗红、僵硬, 肢体僵硬, 言语困难, 浑身乏力, 且伴有舌苔白滑、面色枯黄及齿痕者, 均采用补气血治疗。除上述治疗外, 患者需在饮食方面格外注意, 忌过甜、油腻食物, 同时, 控制好自身情绪, 忌大喜大悲, 以免加重病情。结果表明, 治疗后患者神经功能均显著改善, 所有患者均痊愈出院。

综上所述, 脾胃虚弱是引发中风病的关键, 针对患者实际病情, 采用针对性治疗, 可调理脾胃, 改善神经功能, 利于患者生存质量的提升。

参考文献

[1] 吴牵峰. 浅析从脾胃论中风病病机及诊治. 光明中医, 2014, 29(9):1870-1871.

[2] 武凤英. 从脾胃论中风病的病机及治疗分析. 基层医学论坛, 2014(16):2135-2136.

[3] 张丽平. 浅析从脾胃论中风病病机及诊治. 中医临床研究, 2014, 6(13):62-63.

[4] 叶玉霞. 浅析从脾胃论中风病病机及诊疗.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5, 9(16):238-239.

[收稿日期:2016-03-07]

猜你喜欢

中风病
经方化裁治疗中风后便秘验案2则
中风后痉挛性瘫痪的针灸推拿及康复治疗现状
中风病后期内风证候与简化mRS问卷的功能结局相关性分析
基于最大似然法的中风病常用中成药适宜人群经典判别分析
中药针刺综合方案治疗中风病急性期临床研究
中风病的临床中医康复治疗观察及探讨
补阳还五汤配合针刺治疗中风病恢复期的规范化研究
中风病针灸穴位的演变与思考
浅析中医中风病的病因病机
论“调畅中焦”与中风病的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