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地方高校精神文化建设的研究与实践

2016-08-15方雨禾

求知导刊 2016年15期
关键词:价值观核心大学

方雨禾

摘 要:大学精神文化是一所高校在其价值体系、文化传统和教育理念等方面的整合与结晶。而随着高等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地方本科院校借着这股势头在数量上逐渐壮大。但地方本科院校由于建校时间短,并且盲目地照搬重点高校的办学模式,忽视了高校文化内涵的建设与发展,特别是忽视了高校最具传承性的精神文化建设,从而使得自身的发展并未收到预期的效果。本文通过实地调查、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地方高校精神文化建设的构建和完善,从理论与实践两个层面对其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探讨。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地方高校;精神文化建设

一、高校精神文化的内涵及其重要意义

大学精神文化就是大学精神,是校园文化的核心与灵魂,也是一般意义上精神文化的个性化和具体化。高校精神文化可分为价值层面和实践层面两种。价值层面包括大学精神、校训、办学理念等精神文化元素,这些元素是一所大学在价值诉求上的重要体现;实践层面则是校风、学风、管理作风等精神文化元素,是高校教育工作者如何去实现高校价值诉求的根本途径。精神层面和实践层面的大学精神文化密不可分,相辅相成。

高校精神文化作为丰富广大师生精神生活的形式,是一种潜在的教育力量,也是一种无形的精神力量。高校精神文化形成之后,就会建立起自身的价值取向、行为准则和规范体系。它可以通过引导群体成员的行为和心理,使其在潜移默化中接受共同的思想引导和人格塑造,进而产生巨大的感染力、向心力和凝聚力。这不仅仅影响学生个体的言行举止,而且从深层次影响全校师生的理想和信念,对形成开拓进取、团结有序、和谐宽松的育人环境无疑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时,高校精神文化建设水平也是衡量一个学校德育教育成败的重要标志。高质量的高校精神文化能够有效调节和激发全校师生的集体意识和集体精神,较好地保证学校的长期稳定发展。

所以,大学精神的建立对一所大学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应该成为每一所高校的自觉追求。它应该植根于民族的优良传统价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之中,传承本校的校园文化发展历史之精华,在潜移默化中使本校师生受到大学精神的濡染。

二、地方高校精神文化建设的现状探讨

1.大学精神与办学理念

大学精神体现了大学这一学术共同体的价值诉求与伦理准则,其要义是学术自由。唯有学术之自由,才有探究之动力,才有“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的氛围。而办学理念则体现了对大学的认识,对大学治校原则的认识,是校风的集中展示,是一所学校有别于其他学校的最具特征的校园文化,是一所大学的灵魂。对一所大学而言,大学精神与办学理念是大学精神文化的核心范畴。[1]

近些年来,地方高校大学精神文化建设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果,但面临的困境仍然很多,形势比较严峻。与重点高校相比,地方高校建校时间都比较短。本文经研究发现,地方高校有两个普遍特征:第一是坚持以地方或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为主要服务目标,根据地方经济、产业结构的特征和特殊的文化资源来筹划学科建设,确定专业设置,从事课程开发;第二是办学定位是教学型大学,重点任务放在了培养生产实用型人才方面。地方本科院校强调服务市场的办学理念本无可厚非,但受利益驱动而一边倒的市场化倾向,就会阻碍大学精神和正确理念的形成,也将会影响地方院校的长远发展。

长期以来,地方高校存在不顾所在城市的经济发展现状而盲目追求高水平、高规格的乱象,不潜心研究地方经济对人才知识、能力、素质的新时代要求,仅仅满足高等教育系统内部的排名需要。也有一些地方院校忽视了现代大学“创新”的本质要求,在学科发展、人才培养等方面无法自觉按照现代大学精神的要求来确定自己学校的价值诉求,甚至把大学等同于行政机关和企业来管理运行。没有正确的大学精神和办学理念,高校只会沦为普通的教育机构和单纯的盈利工具。

地方本科院校的发展与高校精神文化的建设息息相关,好的高校精神文化有利于科学规划学校的办学定位和发展思路,加强学校的思想内涵建设,最大限度地发挥地方高校的专业特色,更好地培养人才,提高科研水平,强化社会服务功能,使地方高校在重点高校、高职高专院校等的夹缝中稳健地成长壮大起来。

2.人文教育与公民教育

人文教育的实质是人性教育,核心是培养人文精神。人文教育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两者存在天然的联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依据马克思列宁主义、以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对广大人民群众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树立正确的、科学的、符合社会需要的价值观或思想认识。人文教育的根本是为了解决人性问题,而这靠的是对人思想认识的教育。显而易见,人文教育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许多共通的地方,尽管人文教育的范围和深度都要大于后者,但两者都是为了解决人的认识问题,教育的核心都是以人为本,两者存在紧密联系。

人文精神蕴含在人文社会科学中,是对人类生存意义和价值的一种关怀。而大学人文教育的缺失,却是一个世界性的话题。1984美国人文学术研究基金会在当年发表的《美国高等教育人文教学研讨报告》中曾提出:高等教育中人文教学受到轻视,导致大学生对文化传统极其陌生。

爱因斯坦曾说:“我们切莫忘记,仅凭知识和技巧并不能给人类的生活带来幸福和尊严。人类完全有理由把高尚的道德标准和价值观的宣扬置于客观真理的发现者之上。”地方高校在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下,盲目追求招生率、就业率,将大学定位于经济之中,为市场服务。学校过分关注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的建设,但是对教师、学生精神层面的文化关注很少,学校往往注重的是建了多少大楼、聘请了多少厉害的教授,而对实际的效果置若罔闻。虽然我们一直在倡导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去引导高校的建设,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学校趋向于功利化、形式化。人文之于大学,就像水之于鱼一样不可或缺。大学不能纯以物质来衡量,不能把大学降低到市场经济的手段和附属地位,忽略了对人文精神的培育。

现代社会由具有独立意识和能力的现代公民组成,现代公民要具有健康理性的、自主的独立意识和自觉的、理性的社会责任意识。青年人是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大学生作为其中的优秀代表是国家建设的中坚力量。但我们在调查中发现,相当一部分大学生的公民素质还不是很高。地方高校作为培养优秀公民的重要基地,目前对公民教育还未引起足够的重视。一套科学的、完备的、系统的公民教育课程体系尚未在高校建立起来,大学生对社会实践活动的意义还比较模糊,分数决定学生好坏的标准太过于单一,而且学校的校园环境和文化氛围还有很多不利于培育大学生公民意识的因素。部分学生存在错误认识,认为大学是玩乐放松的地方,对学业要求不高,缺乏坚定的理想信念,缺乏社会责任心,缺乏诚信意识,这是导致一些地方高校学风较差现象的原因之一。[2]

3.网络文化与大学精神文化

随着网络的快速发展,互联网正在以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广度融入大学校园,网络对广大师生的影响尤其对思想意识的影响是深远的。互联网正在改变着大学师生的学习方式、行为模式、思维方式、心理发展乃至生活方式,从而给大学精神的培育与凝练带来了不可估量的影响。网络文化的复杂性、不确定性很容易造成大学生出现思想混乱和价值观的偏移。

网络的无限性,也带来了网络的无序性。网络垃圾已经成为严重影响大学生健康成长的“精神鸦片”,较为严重地污染了大学生的视听感知。尽管各高校都从制度上、技术上加大网络道德教育的力度,但是要完全消灭不良网络文化的影响,提高大学生的网络道德水平不是一蹴而就的。目前各高校都有自己独立的校园网,但真正意义上能充分利用网络并使之为校园精神文化建设服务的却不多,学校网站中宣传的主题仍然是学校,宣传学校精神文明建设成果的内容较多,但缺少对“人”的关注,师生无法融入校园网络文化建设中,更谈不上师生之间、师生与学校之间的沟通和交流。

三、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地方高校精神文化建设的可行性路径

1.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强化高校精神文化建设的价值认同

传统与现代并存,东方与西方汇流,形成了今天价值观冲突的现状。价值观的多样性是社会进步的一个典型特征,但社会的发展仍然需要在核心价值观上达成共识,才能有序地维持社会的正常运转,才能动员集体的力量,才能够形成真正意义上的社会凝聚力。[3]校园其实就是一个小型的社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第一层面便是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在这样的思想引领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仅能为高校建设的各个方面提供方向性的指导,更能彰显校园精神的号召力。但其基础和前提是必须在全体师生员工中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识。

首先地方高校的师生要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学习者和践行者。新形势下,广大师生员工必须提高认识,统一思想,全面透彻地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知识,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武装头脑。在实践操作中,学校应大力培养一批马克思主义的研究者作为思想政治课的骨干力量,这批老师不仅自己要有坚定的社会主义信念、丰富的马克思主义学识,还要有对课堂的把握能力,这样就能将本来枯燥乏味的思想政治教育转化为生动有趣的课堂教学,实现教书与育人的双重结合。而大学生要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下不断调整自己的前进方向,增大了解自己与社会的视角,成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最积极的群体。

在强化学习与践行意识的基础上,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教材、进教室、进头脑,构建“一课”“两课”相结合的实践育人体系,为学生实践搭建好平台,积极开展社会调研,文艺演出,公益服务等活动,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在社会实践中去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真正含义,去接受大学精神教育,逐步培育和完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地方性本科院校更要注意学校质量与特色的培养,努力挖掘自身的潜能,设立自身发展的支点,使自己在竞争中能独树一帜。

2.明确办学理念,建设充满个性化的校园精神文化

地方高校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办学理念中,最重要的是要重新审视“为什么办大学”和“怎么办大学”这两个问题。根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刻内涵,我们既要注重提高高校的办学水平和质量,又要注重精神文明建设,既要办一所为当地经济文化建设添砖加瓦的好大学,又要把学校办成一所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大学。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对高等教育提出的要求是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而明确办学理念、把握大学自身的发展方位,是高校内涵式发展的前提。办学理念是大学精神的一种具体体现。结合学校自身特点,培养既具体又丰富的大学精神是地方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任务。大学有很多种类型,每一类大学都发挥着自己独特的作用。地方院校要突出其为地方发展服务的特点,发挥其经济功能,同时也不能摒弃大学的文化功能和研究功能。确定办学理念,才能做到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的统一,更好地发挥精神文化的内化力量。地方高校大多以应用为向导,精神文化特色体现出教育性、传承性和地方性特征。

首先要把教学传统与地方特色相结合,让本土文化发挥它的地区优越性,营造健康、接地气的高校文化。在传承文化的同时要通过文化创新引领地方的思想动态,推动地方经济的发展,提升地方的文化水平与品位。其次,我们要通过特色的校园文化活动来培育独特的校园精神文化。校园活动的设计和开展要充分考虑一所高校的分类定位、历史传统、优势专业、地域特点等。嘉兴学院在加大校园文化建设的工作上做出了很多努力,以省级高校文化校园建设试点工作为抓手,着力建设一批校园文化项目,大力塑造“求是、求真、求正”的校风和富有历史传承、地域特色与学习个性的大学文化,进一步发挥校训、校史、校歌和杰出校友等文化元素的育人作用,提高校友整体的文化品位。

精神文化建设是地方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灵魂,只有具有统一的办学理念与大学精神,才能使校园环境的规划、建设以及校园活动的开展都能围绕这一理念执行。其实这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一所学校的一种具体表现,也符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所强调的“落细、落小、落实”要求。

3.重视人文教育,凸显高校精神文化的育人功能

人文教育始终要围绕人本身去开展,人文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必须放在人性和人的思想认识这两方面。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下,抓好高校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是一项十分必要和紧迫的任务。高校加强人文素质教育的关键在于知行合一,在日常教育教学的各个方面分层次、有重点、多形式地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达到“文理兼修”的目的,最终为“中国梦”的实现培养更多全面发展的人才。

首先,高校师生要自觉提高社会实践的参与意识、参与能力,在参与中体会竞争、协作、合作等公共精神和公共责任,同时在参与中感受大学开放、包容、自由、和谐的精神,在潜移默化中提升自身的思想境界,为培养健全的人格奠定坚实的基础。其次,要改革课程体系。地方高校在课程结构的设置上大多以应用为导向,大学教育的专业化、职业性特征比较明显,科技教育的比重明显大于人文社会教育。但我们在培养大学生时目光不能短浅,不能完全听命于市场,不能以短期效益取代学校的长远发展。地方高校要在全校开设人文类和自然科学类通识课程,开拓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精神层次。

嘉兴是一个人杰地灵的地方,历史上出现了许许多多的文化名人,嘉兴学院依靠这样的优势,让学校师生去学习名家们的经典著作,这样不仅宣传了本地文化,同时,更提高了师生的精神素养。以经典作为核心通识课程,是传承文化价值的有效方法——应该为知性与理性迈向成熟的大学所共享。最后,学校要经常举行高水平的系列讲座和各类文化活动,使其成为学校的品牌。嘉兴学院近年来在这方面做了十分有益的尝试,学校开办了“省身讲堂”,邀请了一大批各行各业的精英来学校开讲。在讲堂里师生能够接触到各个学科的前沿知识,聆听大师的教诲,目睹大师的风采,沐浴科学和人文之光。[4]

在各个层面渗透人文精神的教育,帮助在校师生不断提升人格、气质、修养等内在品质,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导向,端正他们的价值观、世界观,引导他们正确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大自然之间的辩证关系。

4.利用网络文化,开辟高校精神文化发展的新阵地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加强和改进网络内容建设,唱响网上主旋律。加强网络社会管理,推进网络依法规范有序进行。”如何充分利用和发挥网络文化优势,努力规避网络文化的弊端,优化校园网络环境,提升校园网络文化的品位,是构建和谐高校的一项重大而艰巨的任务。网络文化存在问题的关键不在于网络本身,而在于人们如何对其加以把握和使用。

一是要加强思想引导,高校要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校园网络文化,主动占领意识形态领域的网络阵地,把握校园网络舆论的正确导向,弘扬主旋律,传递正能量。二是要形成品牌特色。高校要紧密结合区域特点和学校特色,建设具有显著优势,能够发挥示范引领作用的校园网络文化品牌,形成可总结、易实现、能推广的网络文化成果,探索辐射和引领高校网络文化建设的机制和办法。三是积极利用网络平台积极传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网络技术具有信息量大、内容直观、形式新颖等特点,较传统方式更有利于吸引学生,如运用微博、微信、QQ等社交软件定时地推送活泼且不失严肃的宣传内容,以此来提高师生的政治修养和觉悟。

大学是一个倡导自由、民主的地方,当我们一再呼吁学术自由、鼓励创新的同时,其实也可以大胆地将学校的网络交给学生来管理,当然前提条件是遴选的这一批网络管理者必须是中国共产党党员,因为他们比其他普通同学受到党的熏陶更多,感受更深刻,而且他们比学校的教职员工更懂得什么才是大学生真正需要的,什么才是大学生真正感兴趣的,也更懂要以何种方式去宣传中国共产党的理念和学校的精神。我们还可以设立专门的留言板和聊天室,不定期地开展热门话题的大探讨,在网络上让学生学会自我管理与约束、自我服务与教育。

参考文献:

[1]白仲敏.论大学精神文化的基本要素[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4).

[2]丁 钢.大学:文化与内涵[J].镇江社会科学,2007,(4).

[3]陈章龙.价值观研究[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83-84.

[4]黄俊杰.大学理念与校长遴选[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猜你喜欢

价值观核心大学
我的价值观
价值观(二)
价值观(一)
至善
一图GET“党务公开”核心点
以问题为核心上好初中几何复习课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
每月核心经济指标
参考答案
中国最美的十所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