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即墨古城 光华再现

2016-08-15孙红蕾

山东档案 2016年3期
关键词:学宫城墙古城

文·孙红蕾

即墨古城 光华再现

文·孙红蕾

即墨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是青岛文明的历史源头。早在战国时期,即墨就物阜民丰、繁华富庶,可与当时的国都临淄媲美。早期货币“齐刀”的面文中已发现有“节墨法化”“节墨之法化”等字样。据《钟鼎彝器款识》解释,商周铭文中的“节”通“即”,“化”通“货”。这说明当时的即墨能够发行货币,且货币流通范围较广,即墨当时在经济贸易上的地位可想而知。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设郡置县,即墨始定为县,属齐郡。清同治版《即墨县志》载:在秦当名县。西汉时,即墨县与壮武县同属胶东国,不其县与皋虞侯国属徐州琅琊郡,即墨城址当时在不其县内。隋开皇十六年(596年),重建即墨县于今址,沿用旧名。清时,即墨县属山东省登莱青道莱州府,全县沿用明时区化。1949年全县解放以来,经过数次县界变动,逐渐演变为今天的界域:北邻莱西市和莱阳市,东北隔丁字湾邻海阳市,西北以大沽河为界临平度市,西邻胶州市,南邻城阳区,东临黄海。

自隋朝建城至今,即墨古城已有1400余年的历史,恢弘的建筑,给即墨人民留下了许多美好的记忆。

即墨古城,城墙四角皆为圆形,城墙剖立面呈梯形,外墙砖砌、陡立,内墙筑土坡,顺墙间有砖砌下水道,为城墙顶部排水用。整座城墙筑有17个堡垒式台城(外城凸起的小城墙);城楼高居内门之上,城楼外侧砌有雉堞。据清同治版《即墨县志》记载,知县吕俊土筑,周四里(2000米),高一丈六寸(9.1米,不包括城墙上雉堞的高度),厚一丈二尺(6.6米,城墙中部的厚度)。

历史上,即墨古城墙经过多次修葺加固。其中明万历六年知县许侹、县丞杨元国重修,砖砌三门,城堞埤墙,皆极整固。万历二十八年,倭寇屡警,知府龙文明檄委知县刘应旗,易土以砖。至清咸丰九年,先后修整了十次,城墙的高、厚和护城河的宽、深皆有所增加。

元至正十一年(1351年),即墨古城设三门。除北城墙不设城门外,东、西、南各设一座城门。为了便于防御,三座城门都设有半圆形的瓮城。古城三门均有题额,东“潮海”,西“通济”,南“环秀”。东“潮海门”朝正东方向,瓮城门朝东北方向,角门位于东城门南侧;潮海门上筑有楼阁,建筑雄伟华丽,如龙首昂云。西“通济门”设内外两层,中有瓮城,呈圆形;通济门朝正西方向,瓮城门朝西南方向,两门交错相斜对。南“环秀门”朝正南方向,瓮城门朝东南方向,城门外墙基到壕沟距离六米,可以站岗,拐出个弧,壕沟较宽,至少八米。

城中正北处便是即墨县衙(知县署)。古县衙在隋代建于今址,元代曾一度废置,元至正十一年恢复建置,系县尹董守中所建。经历了元、明、清以至民国600年间的时间,均为县之治所。

古时候,即墨县衙里清正廉明的官员有很多。“童恢训虎”的佳话至今仍被广大墨城百姓所传颂。

话说很久以前,山脚下住着一对母子,母亲年事已高,儿子每天以进山砍柴为生,日子过得清贫而祥和。后来有人说,山上出现了吃人的老虎。听到这事后,母亲劝儿子别再上山打柴了,不要碰见老虎。儿子应着了,但是孝顺的他为了不让母亲跟着自己挨饿,就瞒着母亲又上了山,可是这一去就没再回来。年迈的母亲站在山脚下等啊等,叫啊叫,一天过后,还是不见儿子的踪影。她心里害怕极了,拄着拐杖上山去找,终于在一处离家不远的空地上发现了一堆白骨,还有儿子被撕破的血衣。老太太悲痛欲绝,老泪横流。有人建议老太太去把吃人的老虎告官。几天后,这位可怜的老人到即墨知县署击鼓鸣怨。

县令童恢坐在高堂上听过下面的诉状后,决定受理这一千古奇案,并派了千余人一起上山抓老虎。抓到老虎后的第二天,两只大老虎被抬上公堂,接受庭审。

童恢惊堂木一拍大声喝道:“天生万物,惟人为贵,虎食六畜,不能食人,如今食人,违反律条,你们食人者当伏法,无罪者可鸣冤。”大家齐刷刷地盯住两只带着枷锁的老虎,刚开始还没有动静,听完县令的话,一只老虎俯首认罪,另一只老虎昂首鸣冤。最终,童恢令人杀掉了吃人的老虎,让另外一只老虎伺候老太太,给她送终。老虎在童恢面前吓得像只猫一样,按照他的吩咐每天都送来猎物;老太太吃不了这么多便拿到集市上去卖,日子过得还不错。

出了县衙大门向东走,便到了学宫。学宫又称为“学署”,是县级地方官学,也是在科举制度下的一级基础学府。即墨学宫始建于南宋咸淳六年(1270年),元邑人吕瓒暨其弟珪构讲堂、斋舍。自明初开始,学宫有了固定生员和廪膳名额。明洪武九年,县丞杨大中重建。正统年知县周礼、冯时举相继重修。明宏治元年(1488年),知县张闻增修明伦堂五间,左仓房、右厨房、经义门、井亭,后为萃英邱、飞虹池,北为起秀亭,斋后为教谕、训导宅三所。清初,即墨县学额定廪生、增生各20名,岁、科两试各进取附生15名。乾隆五十二年,知县叶栖凤重修明伦堂、仪门、大门、照壁。同治九年,重浚飞虹池。

学宫西侧紧邻文庙。文庙始建于元至元七年(1341年),邑人吕瓒暨弟珪以己田易邻壤,捐钱五百缗,创建殿庑斋舍。嘉庆十五年,邑御史蓝田修棂星门,易以石坊,题曰“圣门”。同治十年(1871年),知县林溥重修文庙大成殿及其它附属建筑,宏观外起,严于中构。文庙主体由南向北有圣门、棂星门、大成殿、启圣祠四部分建筑;院落内高耸着十余株松柏,绿荫蔽天,古碑林立,碑文楷、隶、篆、草多种字体,各具神韵。文庙圣门十分壮观,石坊上题有明御史蓝田的“圣门”二字,是即墨最有特点、最著名的建筑工艺之一。大成殿内供奉着孔子像位及七十二弟子牌位,启圣祠内供奉至圣先师五代王位,配以先贤四位、先儒五位。

即墨古城中的文庙与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公车上书”事件有着十分微妙的联系。1898年1月,侵占青岛的德国士兵入占即墨城;他们把指挥部设在文庙,将孔子塑像四肢损伤,并将先贤仲子塑像的双目挖去,对神庙任意作践,直至二月方撤离。德军对圣象的欺辱引起了墨城人民的极大愤慨。即墨举人黄象毂联合103名会试举人上书朝廷,揭发此事。康有为闻讯后,抓住此时机,联合各省两千多名举人上书朝廷,此事件就是我国历史上有名的“公车上书”,这次上书最终推动了维新变法。

城隍庙东接文庙,西邻书院,规模宏伟,建筑精巧,香火鼎盛,在境内诸庙中可谓上乘。据载:即墨城隍庙始建于明洪武二十年(1387年),弘治二年(1489年)、嘉靖九年(1530年)、清道光十八年(1838年)经过三次重修。城隍庙坐北朝南,共有两道门。大门呈发碹拱形,门前两个石狮子,隔街对面有一座高大照壁,其上有一对蓝色“狮子滚绣球”浮雕。进了大门,走过长约80米、宽约3.5米的城隍庙胡同便是二门。二门旁立有两根镌有楹联的石柱,门上方匾额为“不由人算”,匾额上方悬一比门扇还大的算盘,与匾额相烘托。二门通道两旁的木栅内分塑有“哼”“哈”二将神像,高约两米。沿石阶而下,为一大院落,院内古木荫蔽,清新优美。院落东侧间有钟楼,西侧为住有道士的八间厢房,正中为戏楼。戏楼坐南朝北,正对城隍庙大殿;前台飞檐斗拱,上方匾额为“勿作戏观”。城隍殿内的阁龛内祀城隍坐像,正殿后面的城隍寝宫内塑有城隍“夫妻”坐像。旧时,每年农历正月二十二日、五月十三日为“城隍爷爷”“城隍奶奶”生日,清明节及七月十五、十月初一为城隍出巡日;届时全城都会有一番不同形式的庆祝。

真武庙是即墨城在封建时代最重要的一个庙。相传,明朝永乐皇帝以一个藩王的身份夺取了皇位,在当时属于叛逆造反。为了在老百姓中树立威信,便说是君权神授,权力是真武大帝授予的。他在全国各地整修真武庙,各县各州各府都要修真武庙,并且要修在最高点上。

即墨古城中的真武庙坐北朝南,从南向北而上,共有四层。第一层离地有两尺多高,是个土台。土台中间有个大门,两边开有侧门,大门过道两侧塑有高大的神像,左青龙、右白虎。第二层高出第一层两尺,清末时在真武庙大殿前建有吕祖阁,阁上供奉吕洞宾,阁下是王灵官殿,祀王灵官,阁后黑石金字书“威震北海”,颇为壮观。第三层高于第二层三尺左右,下面是院子,院子当中有烧香烧纸的塔炉。第四层高于第三层四尺左右,上有大雄宝殿。大殿分为三部分,正殿是真武大帝像,两边站着雷震子、雨师、风师、闪母四尊神像。偏殿东面是送生娘娘庙,西面是疹痘娘娘庙。真武庙是全城最高的地方,其中大殿有一半超过城墙的高度。

即墨古城历经千余载风雨洗礼,昔日典雅考究的古城建筑在今天显得沧桑而又陈旧。古城内基础设施也极不完善,片区居民生活很不方便。为传承即墨文化,彰显即墨特色,改善古城居民生活质量。 2013年2月,即墨市委、市政府全面启动古城片区改造项目。古城项目改造范围包括蓝鳌路以南、墨水河以北、大同街以东、东关街以西的围合区域。总占地98公顷,涉及经济开发区和通济街道14个村4959户、1.6万余名居民,项目分为安置区和核心区两部分。核心区规划建设占地43公顷,总建筑面积37万平方米,地上17万平方米,地下20万平方米。

参照史书及县志记载,依据国家文物局“修旧如旧”的文物保护原则,重建即墨古城。由北京华清安地建筑设计院设计,规划“一城、两街、十景、十三坊”的整体格局。包括古城墙、三门四阁、学宫、文庙、城隍庙、真武庙等公共建筑,并重现了与墨城百姓有着深厚情结的多所庙宇和牌坊街,真正使即墨古城获得新生。

重建的古城墙东西长600米,南北长500米,周长2200米,这些城墙砖全部取自西安临潼。为重现古城墙的原貌,城墙砖的尺寸完全按照原即墨古城挖掘出来的城墙砖尺寸一致。城墙基础部分为了达到效果,全部采用搜集的民间老石头,使城墙更添历史韵味。

新建的学宫占地面积7296平方米、建筑面积1786平方米,以苏州园林南方设计手法,结合北方建筑结构,设计的穿梁枋式仿清建筑。学宫全部为实木,为了重现古代高超的建筑工艺,新修学宫的过程中没有使用一根钉子,而是采用榫卯构造,通过榫卯咬合的方式,实现木构件之间的相互连接。

学宫展示馆承重构件采用的都是木材密度高、使用年限较长的花旗松,其中最大的一根大梁重达2.5吨。整个学宫用木1300余方,最高处约12米,跨度约16米,是国内单体建筑用木最多、跨度最大的民用建筑之一。因此学宫在修建的过程中难度大、要求很高;参观者们可以通过学宫一窥匠人高超精妙的建筑技艺。

新建的文庙前牌坊在古城建设指挥部的统一要求下,按照“尊重历史、依据照片、设计复原、雕工精湛”的原则,由清华提供尺寸比例,中央美院具体细节设计,曲阳负责雕刻制作。采用优质青白石作为原材料,运用现代的雕刻手法结合传统的石雕技艺,图案采用线刻浮雕、深浮雕相结合的雕刻表现手法,即简洁大方、又传统古朴,体现出石雕艺术的阳刚之美。 “棂星门坊”、“德配天地坊”和“道冠古今坊”的题额字体采用了曲阜孔庙的牌坊原字阳刻而成,“斯文正路坊”题额选用了颜真卿字帖集字,都有字出名门、原汁原味的书法艺术感觉。

新建古城所有楹联匾额由即墨古城规划建设指挥部与中国楹联学会合作,经76位国内楹联大家参与内容创作,国内知名书法家书写。并由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非物质文化遗产“东阳木雕”代表性传承人黄小明担任总设计师,设计制作而成。

在修筑古城建筑的同时,即墨市委、市政府坚持古城文化与现代经济的融合发展。在古城内规划修建了院落式商业、沿街商业和城墙商业等多种特色商业形式,设立婚庆一条街、酒吧咖啡一条街、古玩字画一条街等,在举办财神节、城隍出巡、开笔礼、成人礼等传统民俗活动的同时,在老酒馆、麻片作坊等地举办体验性展示展演活动,全面引进地方名吃、山东特产和老字号餐饮,在古城内兴办酒店与宾馆,真正使人们能够“吃在酒馆”“住在客栈”,在古城历史味道中添入现代生活气息,将即墨古城打造成具有即墨地方特色和文化内涵的精品商业街区。

即墨古城,可谓光华再现。

(作者单位:即墨市档案局)

猜你喜欢

学宫城墙古城
中国最早的“大学”稷下学宫遗址确认
通海古城缀记
阳江学宫与高要学宫出土的“敬一箴”石碑比较浅析
良渚古城
讲台
《节孝祠部文碑》考释
我有两个童年,一个古城一个江边
翘街古城
女真人修筑的城墙
残破的城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