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李纯一先生印象“素描”

2016-08-13贺志凌

乐府新声 2016年2期
关键词:鲁艺音乐史考古学

贺志凌

李纯一先生印象“素描”

贺志凌[1]作者简介:贺志凌(1977~),女,沈阳音乐学院副教授、博士。

[内 容 提 要]李纯一先生是中国著名音乐史学家、老一辈音乐考古学家、音乐教育家,曾为东北鲁艺及东北音乐专科学校的发展辛勤工作、奉献智慧。为祝贺李纯一先生九五华诞,将先生在鲁艺、音专工作期间的点滴结合其学生心目中的印象勾勒成一幅“素描”,以表达学术后辈对纯一先生的敬仰。并借以向老鲁艺人致敬。

李纯一/九五华诞/东北鲁艺/东北音乐/专科学校

提起李纯一先生,大家往往会想到中国著名音乐史学家、老一辈音乐考古学家。其实,若没有后来的“潜心从研”,他很可能成为艺术高校杰出的思政、行政管理专家。建国后他长期在鲁艺音工团、东北鲁艺音乐部、东北音乐专科学校任职、任教,不仅担任数门专业课的教学,还作曲,甚至一度担任教务副主任、文艺思想教研组组长、图书馆馆长等数个行政要职,为鲁艺的音乐教育事业做出了一定的贡献。通过查阅老档案,发现纯一先生的人生阅历异常丰富,本仕途光明,却放弃一切专心走上科研之路。是先生本性使然,还是一如先生在研讨会答辞时连说的几个“来北京是个错误”?也许,答案就在这幅“素描”之中。

在档案记载中,李纯一先生1951年就已任东北鲁艺音乐部研究室副主任。当时的东北鲁艺音乐部是是个规模、建制都很大的单位。自1948年11月东北全境解放后,鲁艺在沈阳恢复办学,之前(1946年)划分的四个文艺演出团[2]四个文艺演出团:鲁艺一团——牡丹江鲁艺文工团;鲁艺二团——合江鲁艺文工团;鲁艺三团——松江鲁艺文工团;鲁艺四团——通话鲁艺文工团。的音乐骨干和全部东北音工团[3]东北音工团,1948年成立于哈尔滨,属中共东宣部直接领导,吕骥兼任团长。长春解放后,改编为东北军区政治部艺术大队三分队。沈阳解放后划归鲁艺,向隅任团长、李劫夫任副团长,改称鲁艺音工团。它对于东北地区的音乐创作、音乐展演做出较大贡献。催生了《咱们工人有力量》、《工人进行曲》、《生产忙》、《工人大合唱》、《东北好地方》等一批脍炙人口的歌曲作品。的人员统归于东北鲁艺音乐部。能在32岁的年纪就担任研究室副主任,足见李先生的个人努力及组织对他的信任和重视。1953年2月,音乐部扩建为东北音乐专科学校,同年9月纯一先生又被委以重任,担任东北音乐专科学校教务副主任[4]1953年9月,东北人民政府文化部批复教务主任-丁鸣、教务副主任-李纯一、校长办公室副主任-高梦柯的任命。(1955年2月再次公布其为教学负责人),时年34岁。一年后音乐专科学校与美术专科学校(由原美术部扩建今鲁迅美术学院旧址)不再合并办公、教学,搬至新校址(今沈阳音乐学院三好街校区所在地)。直至1956年调入中央音乐学院民族音乐研究所,先生一直在东北鲁艺和东北音专发挥着重要作用。虽没有机缘受纯一先生的耳提面命,但有幸得到秦序、方建军两位嫡出高足的教诲和帮助。也从他们口中听到不少对自己恩师的评价。就此,拼凑一幅李纯一先生的“素描”,虽笔触粗、淡,借聊以表达后辈的敬重之情。

1952年鲁艺部分领导与中共东北局宣传部领导合影(后排右4为李纯一)

1954年东北鲁艺音乐部第一届毕业生与全体教师合影(一排左9为李纯一、左10为李劫夫)

1954年东北音乐专科校第三届运动会开幕式(讲话者为李纯一)

1.博洽多闻 一专多能

在《鲁艺业务干部调查表》(1949年)和《东北鲁迅文艺学院干部级薪评议登记表》(1950年)中,看到先生丰富的学习经历和革命历练。1920年2月出生的纯一先生,1934毕业于河北省立第一中学,中学在读期间就已与J姓牧师学习作曲。1938年,他从天津工商学院经济系毕业,期间继续与R姓博士学习和声作曲。1941年,他在昆明西南联大心理系修课两年后肄业。1943年,在重庆国立歌剧学校二年级肄业,修理论作曲。学习间隙,他参加了大量的社会活动。如1939年6-9月参加湖北游击挺进队,担任宣传队队员;1940年6-10月,在重庆华铁工厂作钳工学徒;1943年9月在“中国学生集报”任编辑;1944年10月任“真报记者”等。再到东北鲁艺教员,先生经历了学生-宣传员-钳工学徒-编辑-记者-教师等不同的身份,有着丰富的人生体验。虽主业修读音乐,但在其他领域可谓是博洽多闻。

《东北鲁迅文艺学院干部级薪评议登记表》中呈现的另一个内容,令笔者对先生“音乐学家”的“线条勾勒”又有了填充。表中罗列了先生的创作成果:交响曲3部、管弦乐1部、管乐9首、弦乐四重奏2首、钢琴曲11首、声乐曲40余首、音乐论文2篇、翻译苏联音乐论文5篇、翻译苏联报告文学2本……虽然没有具体的作品名目,先生勤奋的背影已跃然纸上。可以说,丰富的阅历是其创作的源泉、多元的学术背景为其日后的科研工作打下了深厚的根基。

2.不慕权利为人低调

李纯一先生在鲁艺和音专时期,可以用“年轻有为”“前途无量”来形容。《提拔干部登记表》(1951年)中共罗列了12名提拔干部,其他多为“初中”、“专科”、“高小”、“初小”学历,纯一先生是为数不多的“大学”学历,足见先生在“干部提拔”上是有优势的。经过两年的考察、培养(《提拔干部登记表》1953年),先生在34岁时由讲师直接提任为“副教务主任”。同年,《东北音乐专科学校文艺思想组负责培养研究生的教师情况调查表》中,又记录先生还兼任“文艺思想教研组组长”“图书馆馆长”等职。这在“论资排辈”的年代是十分罕见的,鲁艺不乏资深“革命前辈”,没有任何五亲六眷的外来年轻人能站稳脚甚至官至数个要职,可见其优秀超然。

这些令现在人都十分耀目的光环,在先生看来却轻如鸿毛,甚至被看做是专业发展的桎梏。他更重视所担任的“普通乐学、音律史”(《教师担任课程》1952年)、“中国通史、史学、中国音乐史”(《东北音乐专科学校文艺思想组负责培养研究生的教师情况调查表》1953年)等课程的教学工作。正如他在工作中的体会和意见一栏中如是说“行政职务较多,只能用少部分时间培养研究生,我校图书资料甚少,只能一般地研究,不能深入。”也许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先生萌生了摆脱行政束缚的想法。充分说明了先生低调的人生观和不慕权利的真性情。其日后培养出的研究生,即前文提到的秦序教授、方建军教授,如今都已是学界权威。从这个角度看,纯一先生的毅然辞官、孑身进京实乃明智之举。鲁艺虽痛失了一位行政领导,却造就了几代专家学者,这也姑且算是鲁艺薪火的一种传承吧。

3.头脑清晰 思维缜密

2014年11月在厦门举办的第六届东亚音乐考古学国际研讨会中有一个板块,是先生对此次音乐考古学会议的致辞(播放视频)。年近期颐的老人一番流畅、缜密、清晰的表述,令笔者刻骨铭心。他在分享毕生学术经验的同时,对学科建设提出了高瞻远瞩的期冀和祝福,又饱含学术前辈对晚生的殷殷教诲。

李纯一先生明确提出三点:1.爱国敬业专心致志;2.找准方向自己亲验;3.切忌轻断厚积薄发。“做什么事,都是为了国家”“一定要对自己多提出些为什么”“做学问啊,就要慎之而又慎,要做到厚积薄发。”至今,这些尊尊之言仍萦绕耳畔。先生的气息是间歇的但语气无比坚定,语速虽缓字字铄金。作为一个年幼的学科,音乐考古学从出现、发展、壮大到现在的初具规模,是一代代前人不断积累、摸索而得。曾经饱受争议的多重论据法今已然成为古代音乐考证的必要途径。音乐考古学客观、直接、形象的论证手段和研究对象,为古代音乐史的探究开启了一扇崭新的大门。作为音乐考古领域的一份子、一个传承者,笔者无比骄傲和自豪,同时也觉得肩上责任的厚重。

4.老骥伏枥 谦虚严谨

李纯一先生的学术成果数量巨大、范围广博、内容钩深致远。自上世纪六十年代就活跃在学术前沿,到上世纪末仍笔耕不辍。

李纯一先生在2014年第六届东亚音乐考古学国际研讨会上致辞

所涉领域即有微观的个案性研究:如谈古代乐器[1]古代乐器的个案研究:《关于殷钟的研究》,《考古学报》1957年3期;《略谈周代琴的艺术》,《人民音乐》1962年3期;《試釋用、庸、甬并試論钟名之演变》,《考古》1964年6期;《关于歌钟、行钟及蔡侯编钟》,《文物》1973年7期;《汉瑟和楚瑟调弦的探索》,《考古》1974年1期;《说簧》,《乐器》1981年4期;《无者俞器为钲说》,《考古》1986年4期;《庸名探讨》,《音乐研究》1988 年1期;《考古发现先商磬初研》(李纯一、方建军)《中国音乐学》1989年1期;《研钟札记续二则》,《音乐研究》2000年1期等。的《关于殷钟的研究》、《略谈周代琴的艺术》、《試釋用、庸、甬并試論钟名之演变》、《关于歌钟、行钟及蔡侯编钟》、《汉瑟和楚瑟调弦的探索》、《说簧》、《无者俞器为钲说》、《庸名探讨》、《考古发现先商磬初研》、《研钟札记续二则》;如考证乐律学[2]乐律学的个案研究:《朱载堉十二平均律发明年代辨证》,《音乐研究》1980年3期;《<律吕精义>旧稿撰成的年代》,《中国音乐学》1985年1期;《雨台山21号战国楚墓竹律复原探索》,《考古》1990年9期;《<管子·地员篇>中的五行说》,《中国音乐学》1994年4期等。的《朱载堉十二平均律发明年代辨证》、《<律吕精义>旧稿撰成的年代》、《雨台山21号战国楚墓竹律复原探索》、《<管子·地员篇>中的五行说》。又有宏观的方法论研究:如音乐考古学[3]音乐考古学学科发展及方法论的研究:《关于正确分析音乐考古材料的一些问题》,《音乐研究》1986年1期;《中国音乐考古学研究的对象和方法》,《中国音乐学》1991年2期;《微观入手宏观掌握——音乐考古治学谈》,《交响》1999年4期等。的《关于正确分析音乐考古材料的一些问题》、《中国音乐考古学研究的对象和方法》、《微观入手 宏观掌握——音乐考古治学谈》;如音乐史学[4]音乐史学科发展及方法论的研究:《中国古代音乐史研究工作在飞跃發展》,《音乐研究》1959年5期;《音乐史界也应开展方法论的讨论》,《人民音乐》1964年7期;《谈谈音乐史研究的材料和方法》,《交响》1987年2期等。的《中国古代音乐史研究工作在飞跃發展》、《音乐史界也应开展方法论的讨论》、《谈谈音乐史研究的材料和方法》等。

科研处代表计晓华与李纯一合影

还有单一问题的系列研究:如关涉曾侯乙乐器[5]探究曾侯乙乐器的系列研究:《曾侯乙编钟铭文考索》,《音乐研究》1981年1期;《曾侯乙墓编磬铭文初研》,《音乐艺术》1983年1期;《曾侯乙墓编钟的编次和乐悬》《音乐研究》1985年2期等。的《曾侯乙编钟铭文考索》、《曾侯乙墓编磬铭文初研》、《曾侯乙墓编钟的编次和乐悬》;亦有断代及断代史研究[6]断代及断代史研究:《先秦音乐史研究的两种基本资料》,《音乐研究》1994年3期;《周代甬钟正鼓云纹断代》,《音乐研究》1996年3期;《周代钟正鼓对称顾龙纹断代》,《中国音乐学》1998年3期等。:如《先秦音乐史研究的两种基本资料》、《周代甬钟正鼓云纹断代》、《周代钟--正鼓对称顾龙纹断代》;又有区域性研究[7]区域性研究:《关于陕西地区的音乐考古》,《中国音乐学》1986年2期;《山东地区音乐考古及研究课题》,《中国音乐学》1987年1期等。:如《关于陕西地区的音乐考古》、《山东地区音乐考古及研究课题》;更不乏形而上的音乐美学及音乐思想研究[1]美学及音乐思想研究《孔子的音乐思想》,《音乐研究》1958年5期;《论墨子的“非乐”》,《音乐研究》1959年3期;《批判孔丘以“克己复礼”为中心的反动礼乐观》,《考古学报》1974年1期;《杨朱学派“为我”学说和音乐思想》,《中国音乐学》1992年2期;《宋尹学派音乐思想及其渊源初探》,《音乐研究》1992年2期;《邹衍学派神秘主义音乐思想试探》,《黄钟》1992年2期等。:如《孔子的音乐思想》、《论墨子的“非乐”》、《批判孔丘以“克己复礼”为中心的反动礼乐观》、《杨朱学派“为我”学说和音乐思想》、《宋尹学派音乐思想及其渊源初探》、《邹衍学派神秘主义音乐思想试探》等。

本刊代表姜楠与李纯一合影

最具代表性的莫过于《中国古代音乐史稿》、《先秦音乐史》和《中国上古出土乐器综论》等专著。先生因此被授予第九届中国图书奖、国家级“突出贡献专家”、享“政府特殊津贴”、获得中国音乐金钟奖“终身荣誉勋章”。在这些成果和盛誉面前,纯一先生是有资本以专家自居的。但是,在《中国上古出土乐器综论》1996年出版时,刊有先生自序(写于1990年),时年70岁的老学者谦虚的说自己“半路出家根底浅薄”、“认识还十分肤浅幼稚学历又十分有限”、“就我勉力做到的这部分说来,恐怕也存在着不少错误”……这种谦虚的态度令所有人钦佩、崇敬。当今社会,“专家”如雨后春笋,正是缺乏了这份谦谨和内敛,造成部分学者浅尝辄止、自我膨胀。如何修身、治学、养性,是要用一生去揣摩和修炼的。这方面,李纯一先生为我们做了很好的表率。

5.学高言端 为人师表

这个话题,先生的高足最有发言权。秦序教授曾在第六届东亚音乐考古学国际研讨会上宣读过一篇名为《学术自觉与学科自觉——李纯一先生音乐史学探索之旅的重要启示》的文章,尽显对恩师的敬仰之情。他用“高山仰止,景行行止”来形容李纯一先生。认为先生是“中国古代音乐史研究的巨擘”,对于创建“中国音乐史学研究的科学范式”和“创新发展作出重大贡献”。其“先秦音乐史和音乐考古学的开拓性研究”具有“学科奠基性成就”。表示从其“宁慢爬勿稍歇”的科学探索精神和坚持不懈的严谨治学方法中受益无穷。[2]秦序《学术自觉与学科自觉——李纯一先生音乐史学探索之旅的重要启示》载于《2014年中国博协乐器专委会年会暨第六届东亚音乐考古学国际研讨会》会议手册23页。

方建军教授在“庆贺李纯一先生九五华诞学术研讨会”上宣读了一篇名为《我随李纯一先生学习音乐考古学的几件事》的随笔,表达了对老师的感激之情。方教授在硕士毕业后一直与纯一先生保持通信联系,至今“仍珍存他写给我的一厚叠学术信函,并将其作为自己的精神食粮和学术动力,时常翻检诵读,以此激励和鞭策自己。”并在著作《商周乐器文化结构与社会功能研究》后记中这样写道“纯一师向以严谨著称,他做事、做学问的认真、从严和细心态度,对我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多年来,我们的师生之谊,就是这样维系于学术,并彼此以心感之的。”[3]方建军《商周乐器文化结构与社会功能研究》,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6年,315-316页。两位高足,今已是硕导、博导,对传道、授业、解惑都有了切身的体会,他们对纯一老师的共识和高度评价,为先生“为人师表”画上了浓重的一笔。

悠悠百年,李纯一先生勤奋、执着的走过了近一个世纪。用丰硕的学术成果为专业发展披荆斩棘,用言传身教为后人引领方向。吾辈也必须用严谨的学习态度、积极的学科发展观念、孜孜以求的研究精神,不断运用新资料、新发现,夯实学科构建,丰富对古人音乐生活的认知。尽薄力推动中国音乐史学和音乐考古学的深入。方能不负前人、无愧后代。在此,向李纯一先生学习、致敬,由衷的祝福先生松鹤长春、福寿双全!

[1]胡天虹、吴厚兴主编.沈阳音乐学院校史[M].春风文艺出版社,2008

[2]1949年鲁艺业务干部调查表.1950年东北鲁迅文艺学院干部级薪评议登记表.1951年提拔干部登记表.1952年教师担任课程(表).1953年提拔干部登记表.1953年东北音乐专科学校文艺思想组负责培养研究生的教师情况调查表.查阅于沈阳音乐学院档案室

[3]秦序.学术自觉与学科自觉——李纯一先生音乐史学探索之旅的重要启示.载于2014年中国博协乐器专委会年会暨第六届东亚音乐考古学国际研讨会,会议手册。

[4]方建军.商周乐器文化结构与社会功能研究[M].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6

(责任编辑 朱默涵)

J607

A

1001-5736(2016)02-0018-4

编者按:因为李纯一先生曾在鲁艺工作的机缘,《乐府新声》编辑部有幸成为"李纯一先生九五华诞学术研讨会"的协办单位之一。沈阳音乐学院领导对此次研讨会高度重视,责成院刊编辑部、科研处和教师代表带着刘辉院长的祝辞,亲临现场为纯一先生祝寿,并借以向曾在鲁艺工作过的前辈们送去祝福和敬意。愿鲁艺精神代代相传。

猜你喜欢

鲁艺音乐史考古学
延安鲁艺“小调大王”——安波
认知与传承:东西方考古学理论差异比较——以新考古学为例
辽代圹墓的考古学初步观察
鲁艺精神的写照——宋惠民
乌兰杰的蒙古族音乐史研究
——评乌兰杰的《蒙古族音乐史》
符号学家重返音乐史
延安“鲁艺”音乐系里的“广东仔”
“鲁艺精神”与鲁迅美院油画系
中国近现代当代音乐史的研究使命
浅析音乐考古学在音乐史研究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