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赛加羚羊种群壮大的主要影响因素

2016-08-13王红军陈岩辉何志清赵建友张万福赵之旭国家林业局甘肃濒危动物保护中心甘肃武威733000

甘肃畜牧兽医 2016年11期
关键词:羚羊交配种群

王红军,陈岩辉,卢 伟,何志清,赵建友,李 岩,张万福,赵之旭(国家林业局甘肃濒危动物保护中心,甘肃 武威 733000)

我国赛加羚羊种群壮大的主要影响因素

王红军,陈岩辉,卢伟,何志清,赵建友,李岩,张万福,赵之旭
(国家林业局甘肃濒危动物保护中心,甘肃 武威 733000)

赛加羚羊自引入国内后,经过多年精心繁育,虽种群已表现出了良好的适应性和较高的繁殖率,但种群大小还未突破瓶颈。本文通过多年的研究,探索研究影响种群扩繁的主要因素除了赛加羚羊寿命短之外,场地承载容量、春季青黄草转换、交配期体能巨耗、疫病以及种源引入困难也是影响种群壮大的主要原因。

赛加羚羊;半放野状态;种群壮大

赛加羚羊(Saiga tatarica)其鼻子隆起,又名高鼻羚羊,寿命3~5年,隶属哺乳纲、偶蹄目、牛科、高鼻羚羊属。其尾巴短、跑动速度极快,曾广泛分布于中亚荒漠和半荒漠草原上。然而一个世纪以来,随着赛加羚羊栖息地大面积被开发成牧场或农田、过度捕猎等原因,使这一物种逐步丧失了赖以生存的栖息地,致使这一名贵的中药材资源急速下降,成为国际濒危动物。赛加羚羊主要分布区所在国家正在陆续开展研究和保护项目,并开展其国内赛加羚羊的保护和法律体制的完善及一系列保护措施。

我国的赛加羚羊曾分布于东经85°~100°,北纬40°~47°之间的荒漠、半荒漠和沙漠草原地带,新疆准噶尔盆地和甘肃北部为其主要多产区,但自20世纪60年代以后野外种群已绝迹。1988年国家林业局启动赛加羚羊重引入和人工繁育项目,先后从美国、德国等国引进赛加羚羊饲养于国家林业局甘肃濒危动物保护中心进行繁育。经过多年精心饲养与繁育,赛加羚羊种群由刚引进初期的11只逐渐壮大到100多只,同时对其生态行为、饲养管理、繁殖规律、适应性研究、疾病防治等多方面进行了研究。虽然赛加羚羊种群已呈持续增长趋势,但其种群数量目前尚还过小。本文通过整理总结影响中心赛加羚羊种群发展的主要因素,提出相应的防治保护措施,对我国赛加羚羊种群更好的发展提供科学参考和指导。

1 材料和方法

1.1研究对象

本研究对象是半放野于国家林业局甘肃濒危动物保护中心内的赛加羚羊种群。

1.2自然地理概况

“中心”(北纬37°52'45"、东经102°52'54")地处甘肃省武威市城东科技示范园区,全境均属腾格里沙漠南缘,总面积达14万亩,海拔1 480 m。地表以流动沙丘、固定沙丘、半固定沙丘和丘间洼地镶嵌分布。全年日照数为3 246.7 h,日照率达73%,年平均气温7.7℃,最热月(7月)平均气温27.7℃,最冷月(11月)平均气温-8.5℃;年降水量110~170 mm,年蒸发量在2020 mm以上,相对湿度40%。

1.3研究方法

收集和统计赛加羚羊种群数量变化所引起的因素,对场地承载容量的研究采用试验探索的方法,摸索适宜赛加羚羊生存的场地容量;对天气突然降温、春季青黄草转换、繁殖交配期间引起的种群变化和个例病变表现特征采用连日记录法记录种群数量和个体羚羊死亡的症状。

2 结果与分析

2.1场地承载容量效果研究

中心在引进赛加羚羊初期的1988~1992年,组建了人工驯养种群,对赛加羚羊饲养设施进行了试验研究,进行人工圈养繁育;1992年年中开始半放野状态下驯养繁殖。赛加羚羊饲养设施和效果见表1。

表1围栏结构和承载容量效果比较

由表1可见,发生过严重撞伤和撞伤致死的活动场长度多在12~30 m之间,从1992年6月份放入半散放场后,再未发生过擦伤和碰撞事故。经多年的观察研究和总结,这与赛加羚羊性情胆怯、应激反应强烈有着直接的关系,在受到惊吓后会立即逃跑、起跑,在开阔地跑出约70~90 m,即放慢速度或停下来观望,若发现危险已解除,则会在原地转悠或慢跑离开,所以较安全的半放野场地建设长度以大于90 m为宜,可消除碰伤的可能;而在舍养条件下,活动场地的长度以小于10 m为宜,因为场地过小,羚羊在准备逃跑时即发现墙壁,其速度尚未达到与墙壁猛烈相撞的程度,只可能会发生轻微蹭伤,一般无生命危险;到配种季节,雄性羚羊之间常为了争夺交配权会发生特别频繁和猛烈的争斗行为,常表现为追逐、驱赶,所以场地大小尽可能的超过羚羊逃跑时逃离的距离。2007年开始投入使用极大承载容量的赛加羚羊半放野场地,此处无人为活动的干扰,很少有其他动物与之争食,赛加羚羊可安静地栖息和繁殖,未发生有撞伤或死亡事件。且场地内设有80亩的饲料种植地,种植优质的紫花苜蓿,并设有完整的饮水补饲设施。

此外,场区场地不平,沟洞、渠道成为隐形隐患。中心现有赛加羚羊半放野场地地处开阔的丘间地,土壤为荒漠灰棕土,由于雨水冲刷,极少数地方形成塌陷的深坑和断裂带,加之存在的鼠洞、渠道等,个别羚羊在奔跑过程中失误踩空塌陷地而死亡。自半放野状态以来,因踩空塌陷地而创伤和死亡的羚羊有9只。因此,定期排查和填埋塌陷或断裂带是有效防止羚羊发生踩踏等事件。

2.2天气突变降温

除了围场的因素外,赛加羚羊的数量基本都由自然因素调节:天气、牧草和捕食者[1]。由于在天气不好的年份会产生高死亡率,而由于赛加羚羊较高的出生率,赛加羚羊在随后迅速恢复,其种群数量也因此产生波动[2]。经过多年记录和研究发现,在秋冬季节和初春季节,赛加羚羊死亡率偏高,主要是达到自然死亡年龄的雄性羚羊和未到1岁体质较弱的羚羊羔。对2012年和2013年两年的10~12月份死亡的17只羚羊统计发现,4~5岁龄雄羚羊死亡数占死亡总数的52.94%,0.5~1岁龄的羚羊羔死亡占35.29%。

经过对死亡羊只解剖化验及细菌培养分离鉴定,分析死亡的原因:秋冬、初春季节天气突变降温,使得场地内种植的饲草料极易结冻霜露,羚羊也出现食欲减退的现象,而许多羊的消化道平时就有腐败梭菌存在,当存在不良的外界诱因,尤其是抵抗力较差的年老体弱的雄羚羊和幼崽羚羊羔受寒感冒或者采食了冰冻带霜的草料,机体遭受刺激而难以适应,抗病能力下降,腐败梭菌即大量繁殖,产生外毒素,使消化道黏膜,特别是真胃黏膜发生坏死和炎症,同时经血液循环进入体内,刺激中枢神经系统,引起急性休克,使羊只死亡。

2.3春季青黄草转换

春季,青黄草转换:体弱的羚羊消化道一时难以适应,胃肠道出现疾病,抗力下降,引起多病感染发病死亡。当饲料过渡改变时,瘤胃里正常分解纤维素的菌群一时不能适应,大量未消化的淀粉颗粒经真胃进入小肠,导致D型魏氏杆菌迅速繁殖和产生大量的原毒素,高浓度的毒素改变了肠道的通透性,使毒素大量进入血液,引起全身毒血症,并损害与生命活动有关的神经元,发生休克死亡。

因此,在更换饲草料的季节,忌突然减少或增加某种饲料,投喂量要由少而多或由多而少,开始和结束时有6 d的过渡期,补饲数量要相对较少[3]。禁用发霉、污染的饲草料、保持饲草料清洁,特别是对于处在妊娠期的羚羊,以免引起流产。

2.4交配期雄性羚羊体能消耗巨大

赛加羚羊的交配期从每年11月底开始到12月下旬,交配盛期集中在12月18日至22日。经研究统计发现,自赛加羚羊散养于半放野场地内,在交配期,相比圈养条件,因争夺与母羊交配权而发生争斗引起的创伤率明显要低;而赛加羚羊的雄:雌交配比例为1:3~1:30,在交配期内雄羚羊体能消耗巨大,且雄性羚羊在交配前的1个月期间,为了控制要交配的雌羊群,减少了进食次数和进食量,极大降低了羚羊的抵抗力,尤其是4~5岁年老体弱的雄羚羊,2012~2013两年秋冬季死亡的4~5岁龄雄羚羊比例占到总死亡数的52.94%。

为了减缓交配期赛加羚羊的死亡,在交配期前一个月加强补饲,补充的精饲料主要是含热量较高的玉米粉和豌豆粉。为丰富赛加羚羊营养需求,除补充精饲料外,还需补充足量的维生素、矿物质及微量元素。

2.5疫病与防治

每年4月和11月份两月的前后是冬春之交季节和入冬季节,气候恶劣,常有突然降温和沙尘天气,风力可达7~8级,气温降幅可达8~10℃,也是家畜消化系统疾病和呼吸道疾病的高发季节,主要发生病为肺炎、腹泻,2012~2013年该类病发作的羚羊数占发病总数的13.64%。

密切注视和掌握当下流行的牛科动物传染病,并结合周围乡村动物疫情的发生、发展动态,及早采取防范措施,是避免羚羊种群感染传染病的有效办法。易感染的传染病有口蹄疫和肠道寄生虫病,采用定期免疫和紧急免疫相结合的办法,注射疫苗和消毒封锁等措施,以提高赛加羚羊对相应传染病的特异性抵抗力。此外,杜绝非工作人员和一切家养动物进入场区,消除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是预防感染的有效措施。必要的工作、学习和参观人员进入场区都必须严格消毒。

3 讨论

3.1宽阔的饲养场地有利于赛加羚羊的种群发展

克劳斯·波尔[4]对德国柏林泰尔动物园内饲养的赛加羚羊种群进行了研究报道,其饲养场地面积分三个围栏,为1 050 m2和1 800 m2的两个围栏用于饲养繁殖群,800 m2的用于圈养雄性羚羊。而不到几十年的时间,欧洲各动物园内饲养的赛加羚羊先后全部死亡。笔者认为,动物园内饲养赛加羚羊是不可行的:其一,游客对性情胆怯的赛加羚羊是致命的打扰;其二,动物园内有限的场地空间对“长跑健将”赛加羚羊来说并不适宜。

卡尔梅克野生动物中心(CWA)与21世纪初投入使用62 hm2的围栏,现驯养有100多头赛加羚羊,种群发展稳定,加上工作技术人员摸索出的喂养经验,最大地降低了幼年死亡率和受伤的概率。

3.2引入新种源避免近亲繁殖

中心自1997年后再无引入赛加羚羊新种源,虽然有研究表明,赛加羚羊能将更优秀的基因组合,可避免近亲繁殖的问题。但中心赛加羚羊刚引进初期的种源数量少,长期发展下去,种群必定会受到近亲繁殖的制约。成功引进的这11只赛加羚羊,都来自国外的动物园,虽然其先祖源自前苏联的野生种群,但它们都是历经多代、在动物园优越的生存环境中繁殖下来的人工饲养的种群。加之当初被引入各动物园时存在的引入数量少、分布较分散,本身应激敏感特质以及后来国际贸易公约的一些限制,使种源交换不畅,种群内近交严重,群体素质下降。

根据自然界中优胜劣汰的生存法则和遗传优化理论,尽快从野生种群中引进种源,则成为我国恢复和发展赛加羚羊这一珍稀物种的决定性措施。

[1]ViktorGavrilenko,Askanianova.半自然状态的赛加羚羊保护繁育中心[J].赛加羚羊通讯,2009,(09):25-26.

[2]种群波动[J].赛加羚羊通讯,2009,(09):20-21.

[3]王红军.半放野状态下赛加羚羊的饲养与管理探究[J].当代畜牧,2015,(4):4-7.

[4]克劳斯·波尔,安尼玩,罗宁,等.赛加羚羊的饲养与繁殖[J].干旱区研究,1992,(2):69-72.

(编辑:高真贞)

S864

A

1006-799X(2016)09-0078-03

王红军(1984-),女,甘肃白银人,畜牧师,主要从事野生动物研究与保护工作。

猜你喜欢

羚羊交配种群
山西省发现刺五加种群分布
基于双种群CSO算法重构的含DG配网故障恢复
不同交配方式对家蚕种性影响
二化螟的多次交配及其对雌蛾产卵量的影响
亚洲玉米螟交配率和交配次数与其日龄、性比和精巢大小的关系
梦幻羚羊谷
中华蜂种群急剧萎缩的生态人类学探讨
绝望中的羚羊
猎豹与羚羊
黑龙江省发现马铃薯晚疫病菌(Phytophthora infestans)A2交配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