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两种理念在“同课异构”中碰撞

2016-08-12魏小明重庆市万州江南中学

新课程(中学) 2016年5期
关键词:梁任公同课异构梁启超

魏小明(重庆市万州江南中学)

两种理念在“同课异构”中碰撞

魏小明
(重庆市万州江南中学)

前不久,笔者经历了一次“同课异构”形式的高中语文教研活动。在新课改形势下,我们试图作出大胆的尝试。在高考的现实环境中,我们又担心实际的教学效果。在这种背景下,课堂中两种理念的碰撞就在所难免。

以其中两堂课为例。课题是《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摘录两堂课的大致过程,以便后面的论述。

课例一

一、导入

“美哉,我中国少年,与天不老;壮哉,我少年中国,与国无疆。”这是中国近代一位伟人发出的历史最强音,激励着一代代人。他是谁?梁启超(生齐答)好,今天,我们就一起来通过一篇演讲再次领略他的风采。

二、投影课题

三、教学目标(投影)

1.了解梁启超和梁实秋。

2.学习通过旁注的方法了解人物形象。

3.学习写人物的方法。

四、介绍梁启超(投影)

五、介绍作者(投影)

六、解析课文

1.师:快速默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注意以下字词的读音:戊戌

2.探讨分析:

师:通过这篇演讲可以看出梁任公是怎样一个人?在课文中找出合适的词语或句子,并作好旁注。

后面的过程基本上就是教师讲解似的展示梁启超的特点。后用投影的形式将形象全部投出来!

七、总结

今天我们了解了作者梁实秋,也领略了梁启超的风采。训练了作旁注的方法。下去要学以致用。

八、布置作业

写一个你身边熟悉的人

课例二

一、导入

今天,我们通过一次演讲来了解一个人。

二、课题(投影)

三、教学目标(投影)

1.学习通过旁注的方法了解人物形象。

2.学习写人物的方法。

四、探讨分析

1.师:快速默读课文,学习用旁注的方法分析人物形象。注意确定主要段落。

例子(投影)“他的讲演是预先写好的,整整齐齐地写在宽大的宣纸制的稿纸上面,他的书法很是秀丽,用浓墨写在宣纸上,十分美观。”——办事认真,学问和书法的修养都很好。

学生自由探讨分析并作旁注。

2.投影补充课文中的几则资料(教师对原文进行了解释,降低学生理解的难度)。

3.学生展示,教师板书。

附板书:

4.总结刻画人物的方法(学生结合课文实际句子归纳)。

附板书:

正面描写:语言、动作、神态、细节等

侧面描写:听众的反应、作者的印象

五、写作小训练

1.要求:

选班上你最熟悉的,老师写一下他上课的场景。

让同学能够猜出来。

学习运用刻画人物的方法。

2.展示

六、课堂小结

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了《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感受到了梁启超大师的风采,也学习了梁实秋先生记人叙事的手法。其实,这个结果是大家努力得来的,我相信同学们在这个过程中也有很多的收获。希望同学们学会阅读,喜欢阅读。有很多的阅读体验,愉悦我们的人生。

(以上为课堂实录简录)

笔者认为,以上两种课例标题相同,目标一致,但在课堂流程上有很大的区别。前一课例主要采用教师带学生学的模式,教师讲得很精彩,拓展得很宽。学生也基本了解课堂的内容;后一课例省掉了前面介绍作者及梁任公的环节,把时间用在课堂分析和写作环节上。看似区别不太大的两堂课,却暗含两种理念的碰撞:教师讲解为主,还是学生研讨为主。教师讲,学生听,该传授的知识似乎也能传授,学生也可以从中学到写人的方法,感受大师梁启超的风采,得到美的享受。教师引导学生自学,教师适当的点拨,学生的参与度更广,收到的阅读体验更加真实。学生的阅读能力提高也会更加明显。也许,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从两堂课的效果来看,笔者认为后一种教学方法或者说是课堂形式更符合现在的新课程理念。

这篇课文放在必修一第三单元“写人记事散文”。单元目标是透过对人与事的细节描写,揣摩人物的言行、心理,体察人物的个性、情操。根据这些散文写片段、抒真情、章法自由、语言个性化的共同点,我们可以选取抓细节,理线索,品情味,学语言,悟精神的教学方向。所以,我们把课堂交给学生,通过自己的解读,解决具体的问题就具有可操作性。比教师讲学生听要轻松且有效果。

语文学习的最终目的是全面提高语文素养。这既包括精神的充实、情感的丰富与人格的提升,也包括读写听说能力的养成。语文教学受高考的影响,我们似乎把学生的阅读时间挤压,取而代之的是老师对课文程式化的分析与解读。专家称为“解读的暴力”。的确,我觉得学生的独立阅读实在太少。学生被教师牵着鼻子走,教师把别人的解读转述给学生,学生将别人的理解再咀嚼一遍,时间久了,学生就成了阅读过程中的“傀儡”,而课内的阅读感觉也被破坏。长此以往,学生的阅读能力得不到提升,更不谈美的享受。所以,在阅读教学中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大家有兴趣这一点很重要。

“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新课程理念正在让我们的教学变得与以往不一样,我们只有大胆地放手,充分相信学生的能力和智慧。调动其主观能动性,爱上阅读,爱上语文。新理念才能真正深入人心。许多老师也不会还在十字路口徘徊。大胆尝试吧,把课堂还给学生。请相信,学生会带给你意想不到的惊喜。

·编辑鲁翠红

猜你喜欢

梁任公同课异构梁启超
梁启超:成为一个不惑、不忧、不惧的人
十年饮冰,难凉热血
梁启超的开场白
梁任公身份的揭示
梁任公身份的揭示
基于多元与开放的同课异构教研模式研究
梁任公先生因何“痛哭流涕而不能自已”
有感梁启超之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