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英语谚语中性别歧视的文化探析

2016-08-12曹润霞西安文理学院外国语学院陕西西安710065

新丝路(下旬) 2016年5期
关键词:社会性别性别歧视谚语

曹润霞(西安文理学院外国语学院 陕西西安 710065)

4.社会分工



英语谚语中性别歧视的文化探析

曹润霞(西安文理学院外国语学院 陕西西安 710065)

摘 要:语言作为人类文化的一面镜子,能够真实地反映社会习俗和价值观念。而作为语言中的精华-谚语更是浓缩了文化的内涵。因此,语言和文化中所体现的性别歧视也在谚语中有所展现。本文以社会语言学视角下的社会性别为理论基点,从文化的角度探讨了英语谚语中存在的性别歧视。

关键词:社会性别;性别歧视;谚语

【DOI】10.19312/j.cnki.61-1499/c.2016.05.048

一、英语谚语中的性别歧视

根据《辞海》的定义,谚语“是熟语的一种,流传于民间的简练通俗而富有意义的语句,大多反映人民生活和斗争的经验”。英语谚语源远流长,覆盖了人类文化的方方面面。作为西方文化的载体之一,英语谚语中同样承载着性别歧视,诸如:

1.A horse,a wife and a sword may be showed but not lent.

2.The foot on the cradle and hand on the distaff is sign of a good housewife.

3.Many women,many words; many geese,many turds.

4.Women in state affairs are like monkeys in glass shops.

5.Women are the snares of Satan.

…….

由上面的谚语可知,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中,人们对男人和女人在家庭、社会中的地位有着不平等的看待。认为女性智力低下,头发长见识短,因此,只配在家里做做家务、照看孩子,她们的社会地位远低于男人;此外,长舌妇、话多、嘴碎、唠叨之类的歧视语也成为了女性的代名词。

二、社会语言学视域下的社会性别

作为一个新的研究领域,社会语言学主要探究语言和社会的关系。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早期,社会语言学家开始了关于社会性别和生理性别方面的研究。根据英国社会语言学家Anthony Giddens的定义,社会性别指的是男性和女性在心理、社会和文化方面存在的诸多差异。此外,Lewontin也指出,社会性别的形成、发展与社会化进程紧密相连。即从出生那一刻开始,男性和女性被贴上不同的性别标签,为了习得这些被社会化的性别角色和对生理性别所固有的传统理念,男孩和女孩从小就要学习不同的东西以及形成不同的行为方式。由此可知,社会性别和性别歧视都是社会化的产物,是社会和文化因素所造成的。

三、英语谚语中性别歧视的文化因素

1.父权制

父权制是一种男性占统治地位的社会制度。在这种社会体制下,女性处于从属的地位,而男性则为家庭和社会的主宰者,处于绝对权威的地位。父权制给了男性支配、控制女性的权利。女性被视为毫无社会价值的附属品,被歧视为社会的二等公民。在西方文化中,父权制倾向于将男、女性生理方面的差异作为男性统治女性的依据。认为男性和女性生来就是不一样的。男性强健的体魄生来就是权力和强大的代名词,而女性柔弱的体质使得其被冠以无能和愚蠢的标签。因此,男性应该积极参与社会事务以做出尽可能多的贡献,而对于女性,她们的职能就是处理家务和养育孩子。为了巩固男性对女性的绝对统治地位,父权制竭力通过各种方式去丑化女性的形象,体现在语言中,女性常被视为troublemaker等。在英语谚语中,也有大量相关的性别歧视,如:If the husband be not at home,there is nobody.

2.宗教信仰

宗教信仰是西方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部分。作为基督教的经典著作,《圣经》被认为是西方文化的精华。作为一定时代的产物,《圣经》也被烙上了时代的印记。因为它是由一位男性创造于男性处于统治地位的历史时期,因此,不可避免地体现了男性的意志和想法,是为男性的权利而代言的。自然而然,《圣经》中的男性常被描述为有影响力的和成功的。他们身上体现的是巨大的精神力量。而女性因被描述为由男性的一根肋骨所造,故需要依附于男性,她们的存在是无社会价值可言的。因此,西方文化中所存在的性别歧视与《圣经》有很大的关联。在一定程度上而言,是《圣经》给予男性统治女性的理由。

3.社会习俗

社会习俗指的一种经过时间和历史沉淀并已经内化为人们习以为常的惯例。它的魅力和强大在于人们已视其为自然而然的,是不需要究其所以然的。拿称呼语来说,西方人已习惯称呼“Mr.and Mrs.Smith”而不是“Mrs.and Mr.Smith”,但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称呼方式,他们不愿去研究。同样,在结婚庆典仪式的最后,牧师会宣布夫妻双方“husband and wife”而不是“wife and husband”。因此可见,传统习俗同样体现着男、女性别方面的不平等。

4.社会分工

在西方传统文化中,女性被认为是不可以甚至是完全禁止外出工作的。她们唯一可以和应该呆的地方是家里,而且她们的社会分工就是做家务和养育孩子。作为社会上的弱势群体,女性的价值只有通过她们的婚姻才可能体现出。这种男主外、女主内的社会分工方式不仅阻止了女性施展才能的机会,而且使其成为男性的附属品,在家中失去了话语权。因为男性需要外出工作、养家糊口,因此,很多词汇都是男性语言,例如“历史”的英文词为history,则为:his story。而女性因呆在家做一些在男人们看来似乎是无关紧要的杂事,所以一些关于持家育儿之类的词汇常与女性联系在一起,这也是性别歧视在英语中的体现,例如The foot on the cradle and the land on the distaff is a sigh of a good wife.(脚踩摇篮手纺纱,一定是个好当家)。

参考文献:

[1]蒋桂红.谚语视野里的性别歧视[J].广西梧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3).

[2]杨青,余祥越.英语谚语中的性别歧视探源[J].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9).

[3]杨永林.性别歧视在谚语中的表现[J].外语教学与研究,1987(2).

猜你喜欢

社会性别性别歧视谚语
说说谚语
《心是孤独的猎手》中的社会性别研究
中国梦与社会性别平等问题探微
我国就业中的性别歧视问题探究
对当代大学生国际时事关注度的社会性别分析
人力资源管理中的性别歧视现象
社会性别视角下的健康公平性探析
泰政客因批副总理“性别歧视”遭起诉
谚语趣画(一)
24节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