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高考历史材料题的解答策略
——以2016年全国卷Ⅱ高考历史试题为例

2016-08-11甘肃贺功斌

教学考试(高考历史) 2016年6期
关键词:人口迁移所学本题

甘肃 贺功斌

浅谈高考历史材料题的解答策略
——以2016年全国卷Ⅱ高考历史试题为例

甘肃 贺功斌

从近几年的全国卷Ⅱ高考历史试题来看,试题所给的情境材料更加平实而富于生活气息,题目的立意、考查明显同史学前沿、现实热点问题接轨,这在材料题上体现得尤为突出。在历史学科高考试题中,材料题能很好地考查学生的学科能力与核心素养,体现其“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表现能力和“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历史理解、历史价值观”等核心素养。以下以2016年全国卷Ⅱ高考历史学科部分试题为例,对材料题的解答策略做一简单分析,以就教于同行。

一、解答材料题的基本原则

近四年全国卷Ⅱ高考历史的基本题型主要有单项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大类,其中选择题12小题,非选择题3小题。材料型试题在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中均有体现。笔者总结出解答材料题的四条基本原则,亦是材料题解答的四个基本环节:第一,精析设问排干扰;第二,细读材料抓关键;第三,巧联教材印史实;第四,紧扣分值明要点。上述原则分别用四个概括出来就是“析”“读”“联”“扣”。下面以2016年全国卷Ⅱ高考文综历史试卷第40题为例简要说明。

例1(2016全国卷Ⅱ,40)

材料一

表 近代以来全球国际人口迁移

——据邬沧萍《世界人口》等编制

材料二中国的海外移民历史悠久,大致从1567—1840年是一个承前启后的时期,移民数量有所增加,1801—1850年中国海外移民数达32万人。近代中国海外移民的总数为1 500万人左右,其中90%移往东南亚,移民与祖国保持着密切联系,1862—1949年,华侨投资国内企业有25 510家,投资总额约63 271万元。新中国成立后,大陆地区很少向外移民。20世纪70年代以后,出现了一个新的移民潮。到2008年,移民人数达1 000万以上,主要集中于发达国家。

——摘编自曹树基《中国移民史》(第六卷)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以来全球国际人口迁移的基本趋势。(8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6世纪以来中国海外移民的特点及形成的主要原因,并说明华侨华人在中国近代史上的贡献。(17分)

1.析——精析设问明要求

面对任何考试题目,首先要分析设问,做到精析。精析答案来源,精析问题指向,精析方法要求,精析关键词语。通过以上四个方面的精析达到切实明确题目设问具体要求的目标。

以本题的两问为例,题目的答案来源均为“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这给学生指明了解答这两道题目要注意的答案出处,即以材料一、二为依托,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回答。本题的问题指向分别是“基本趋势”和“特点”“原因”“贡献”,学生精析问题指向后即可知道该题要求回答什么内容了。本题的方法要求也很清晰,分别为“概括”和“指出”“说明”,学生精析之后即可得出概括一般怎么进行,指出又怎么进行,说明该怎么进行。精析以上三个方面的设问细节后,该题目要求回答什么,从哪里入手、用什么方法回答便很清楚了。但究竟是关于什么的基本趋势、特点、原因和贡献还需要精析本题的关键词语,否则该题有可能回答得偏差过大。本题两问的关键词语分别是“近代以来”“全球国际人口迁移”“16世纪以来”“中国海外移民”“华侨华人”“中国近代史”,第一问中最关键的词应该是“国际人口迁移”,学生组织关于基本趋势的答案要始终围绕国际人口迁移来概括和思考。第二问中的关键词“中国海外移民”其实隐含了移民的输出地、方向等信息,精析到此,学生思考回答特点及成因等就有了中心突破口。

2.读——细读材料抓关键

在对设问进行精细分析之后,就需要仔细认真地阅读所给材料,在阅读材料的过程中抓关键信息,提取有效信息。

本题第一问要求回答近代以来全球国际人口迁移的基本趋势,关键词为国际人口迁移,而材料一也以列表的形式紧紧围绕16世纪初至21世纪初国际人口迁移的情况展开。仔细阅读,学生不难抓住以下关键信息:材料一分三个阶段重点从主要移民地出入的变化、人口迁移数量的变化等方面展示,通过对比凸显移民数量、移民范围的变化、主要移出地和移入地的变化、移民潮发生的原因及发展趋势等具体信息;材料二重点叙述中国16世纪以来海外移民的基本阶段及突出特征。抓住材料的这些关键信息,也就抓住了回答中国海外移民的特点及主要成因的核心要点。

3.联——巧联教材印史实

本题两问的回答表面上看与教材关系不大,学生在课本上根本没有大面积学到关于国际人口迁移的相关知识。正所谓高于教材,所给材料的内容与教材部分知识相关联,需要学生加以联系分析进而起到印证史实的作用。

本题材料一中有关黑奴迁移与学生所学新航路开辟、殖民扩张、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等史实相印证,学生据此可以提炼总结出近代初期移民的强迫性;材料二中有关中国16世纪以来海外移民的内容可以和学生所学近代史中“下南洋”、列强侵略掠夺劳动力、中国卷入世界市场等相关知识进行史实印证,学生据此可知中国海外移民的时代性与明显的阶段性。

4.扣——紧扣分值明要点

高考历史答题的基本规范要求考生答题必须注意做到要点化,即从几个方面对所设问题进行回答,并且要有明确的分类表达。在对题目进行了“析”“读”“联”的环节之后,需要通过紧扣分值来明确所答题目分为几个要点作答。

本题第一小题8分,第二小题17分,根据分值可以明确第一小题需要解答的要点至少在三点至五点之间,即至少要答三点,最好不要超过五点。第二小题需要解答的要点大致在八个要点左右。紧扣分值明确答题要点,可以让学生在答案组织取舍时尽量做到精选,也可以最大限度地避免答题累赘现象的发生。

二、不同类型材料题的解答技巧

上述四条基本原则在具体的解题过程中不能割裂进行,也不能单一地按照“析”“读”“联”“扣”的环节逐项进行,而是要融会贯通、综合使用。材料题的类型多种多样,无论选择题还是非选择题中都可以通过材料创设情境进行设问考查。笔者从近几年新课标全国卷Ⅱ高考历史试题中总结出四种基本类型:文字类材料题、比较研究类材料题、图片分析类材料题和情境类材料题。以下结合具体试题对这四种材料题的解答技巧做一分析。

1.文字类材料题的解答技巧

文字类材料题是高考历史试题中最主要的题型,这类题目通常从历史典籍、史学论文、名人语录等材料中截取部分文字作为载体而设计题目,主要考查学生阅读材料、提取信息、分析判断、综合认识评价问题的能力。这类考题的解答要重点运用上述“读”“析”“联”的基本原则。

例2(2016年全国卷Ⅱ,28)19世纪中期以后,中国市场上的洋货日益增多,火柴、洋布等日用品,“虽穷乡僻壤,求之于市,必有所供”。这种状况表明 ( )

A.中国市场由被动开放转为主动开放

B.商品经济基本取代自然经济

C.日常生活与世界市场联系日趋密切

D.中国关税主权开始丧失

本题首先要读懂引号内语句的中心意思,这句话说明火柴等日用品在穷乡僻壤之地亦有供给。然后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每个选项:A项说法有误,B项时间不符,D项和材料主旨不符。通过如此读、析、联环节,本题即可选出正确答案C。

例3(2016全国卷Ⅱ,30)抗战胜利后,国民政府将日伪纺织企业合并,成立了国有的中纺公司。政府高层解释称,商民在抗战之后,对于所接收之敌伪纱厂,“即便有人承购,事实上仍需由政府予以维持,等于仍由政府自行拨款接办,国库并不因出售纱厂而有大量之收入”。这反映了此时期 ( )

A.政府试图缓解民族工业困境

B.国家实行对轻纺工业的统制

C.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开始衰落

D.政府在经济中主导地位加强

本题极具迷惑性。因为材料内容是抗战胜利后,国民政府对日伪纺织企业的举措,学生很容易根据材料选择A或B选项。但在“读”材料后如果进行“精细分析”和“联系所学”后就可以发现错误。本题关键在于解读引号内材料的意思,从材料可以看出商民在抗战之后很少有人接收日伪纱厂,即便接收了也必须靠政府维持方可生产,所以国民政府在二战之后将纺织业国有化是迫不得已的,是为了能够统一进行生产,这是一种政府对经济的全方位干预,因此D选项正确。

2.比较研究类材料题的解答技巧

比较研究类材料题在最近两年的高考中集中体现在第41题上,而且两年题型一致。这类题目主要通过材料展示两个不同内容的历史事物,通过比较研究让学生进行归纳总结,得出史论结合、言之有理的结果来,主要考查学生史学研究的初步能力和历史阐释能力。

例4(2016全国卷Ⅱ,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玄奘西行与鉴真东渡路线示意图及玄奘、鉴真西行东渡情况介绍。(内容略)

解读材料,提炼出一个观点,并结合中国古代史的其他相关史实,加以论述。(要求:写出观点,观点合理、明确,史论结合)

本题所给材料简单朴实,凸显出近年来高考注重思想文化部分考查的趋势,也代表了近几年全国卷Ⅱ高考第41题的一贯思路——通过材料让学生比较研究相关历史问题,考查学生史论结合阐释历史的能力,可以归类为一道史学方法类试题。不过,这道考题的思维灵活度更强,以前比较研究的基本上都是相关问题的不同之处,模式为提炼观点+实施论证。而这道题目却是通过玄奘西行和鉴真东渡的对比,提炼出相同之处并结合其他史实进行论述。

解答本题,除了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初步了解和掌握了比较研究历史问题的基本思路和方法外,解答材料题的四点基本原则也要配合使用。由于材料平实,所以“读”的重点要落到题目要求上来。做好本题关键在“析”和“联”。要认真体会材料所蕴含的信息,分析题目的设问要求。要抓住的就是主要问题,忽略次要问题,所以把握的主线就是对比两者的主要共同点,得出结论中国文化与对外交往。可围绕着中国文化的贡献,或者中国与外国的往来。只要符合材料所叙述的基本内容,符合基本含义即可。如此解读材料、思考分析联系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本题就能解答到位。

3.图片分析类材料题的解答技巧

图片分析类材料题在近两年的高考中也屡屡出现,这类题目通常以历史图片、图示、漫画、地图、数据表格等材料为载体,主要考查学生观察图表,提取有效信息进行知识迁移转化、分析问题的能力。

例5(2016年高考文综新课标全国卷Ⅱ历史第24题)

下图为三国曹魏《三体石经》的残片,经文中的每个字均用先秦古文、小篆等三种字体刻写。这三种字体反映了 ( )

A.当时统一文字的努力

B.汉字演变的历史过程

C.当时字体流行的实际状况

D.汉字尚未形成完整的体系

本题需要读出图中重要信息:先秦古文(即大篆)、秦朝小篆和隶书。将三者结合起来即三国曹魏《三体石经》中三种字体分别为大篆、小篆、隶书,正好反映的信息就是汉字演变的历史过程。

4.情境型材料题的解答技巧

情境型材料题通过创设一定的情境,要求根据情境分析史实形成认识或者得出结论,主要考查学生对核心史实理解掌握的准度和深度,以及分析、辨别的能力。该类题型在近两年全国卷Ⅱ的高考历史试题中出现的比较多,而且以选择题居多。

例6(2016全国卷Ⅱ,32)公元前5世纪剧作家阿里斯托芬提到,雅典政府有时让行使警察职能的公共奴隶,用染成红色的绳子驱使公民去参加公民大会。若有人因此在衣服上留下红色痕迹,他将被处以罚款。这反映出在当时的雅典 ( )

A.公民大会形同虚设

B.民众失去政治热情

C.参政是公民的义务

D.政府丧失民众信任

本题属于典型的情境型材料题,此类题目的解答核心在于“读”“析”之后的“联”,因为读的过程能感受到的是一种情境,分析中学生往往会被所给情境迷惑进而理解出现偏差,所以需要把握一个基本解题原则——给的情境再多,始终掩盖不了所学的核心知识。在这个原则的指导下进行联系,运用所学知识去印证。题干主要是通过描述的方式说出了公元前5世纪时期雅典的场景:公民必须去参加公民大会。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雅典公民参与政治是一种必须的义务,否则会受罚,所以选择C项。其他选项均是根据情境而设立的与所学核心知识无关的干扰项。

例7(2016年全国卷Ⅱ,35)20世纪50年代中期,美国一位著名黑人爵士乐演唱家,在美国新闻署的资助和安排下,多次赴非洲等地巡演,赢得了大量歌迷,很多人通过他的演唱知道了美国。美国政府机构支持该演唱家海外巡演的主要目的是( )

A.争取国内黑人选民支持

B.展示美国的经济实力

C.抵制不结盟运动的发展

D.与苏联争夺中间地带

本题也同属于情境型材料题。按照上述解题原则和思路,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在20世纪50年代中期的某种背景(原因)之下,美国政府机构通过支持著名黑人演唱家向非洲等地宣传美国,以此来扩大美国在这些国家的影响力,核心词为“赢得了大量歌迷”“知道了美国”。那么,当时是哪种原因导致的呢?A、B项的说法显然过于简单,换言之为争取国内黑人选民支持也好,展示美国的经济实力也罢,完全没必要如材料所述这样含蓄隐晦。C选项错在当时不结盟运动刚刚开展,而且不结盟运动是国家层面的关系。所以,此背景就是美苏争霸,美国此举是通过文化渗透来达到争夺中间地带的目的,因此本题选择D项。

(作者单位:甘肃省岷县一中)

猜你喜欢

人口迁移所学本题
所学专业在工作岗位用不上咋办?
非所学
精选课本题改编练习
今天是几月几日
从“刘易斯拐点”谈“人口迁移与产业发展”专题复习策略
找规律
提高复习教学的实效性
一道课本题 几点新感情
“人口的空间变化”教学设计
“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内容详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