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能力导向下“3+4”衔接培养土木工程专业人才的课程体系建设研究

2016-08-11常州大学土木工程系朱平华张凤娥王新杰犟江苏武进中等专业学校徐志兴

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 2016年4期
关键词:课程体系阶段中职

常州大学土木工程系 朱平华 张凤娥 王新杰 耿 犟江苏武进中等专业学校 徐志兴



能力导向下“3+4”衔接培养土木工程专业人才的课程体系建设研究

常州大学土木工程系朱平华 张凤娥 王新杰 耿 犟
江苏武进中等专业学校徐志兴

摘要:能力导向下的课程体系对中职与应用型本科衔接培养人才的质量至关重要。以常州大学土木工程专业“3+4”项目为例,本文分析中职阶段与本科阶段对学生职业能力的要求,提出课程体系构建原则。课程体系应包括专业基本能力、专业专项能力与专业综合能力三大模块,要既保证中职与本科阶段课程的相对独立与完整,又体现综合能力在不同阶段的分步实施与衔接。

关键词:土木工程 应用型本科 中职 课程体系 “3+4”衔接

为推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发展,提升职业教育服务地方经济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能力,江苏省教育厅2012年颁布《江苏省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试点工作实施方案》,将中职与本科“3+4”衔接培养作为江苏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重点培养模式之一。2013年,江苏省教育厅颁发《关于继续做好江苏省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试点工作的通知》,强调在2012年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试点工作的基础上,2013年要继续推进实施相关试点项目,2014年进一步扩大试点学校和试点专业。试点工作的主要内容之一是中职与应用型本科“3+4”的分段培养,即3年中职、4年本科衔接培养。作为江苏省教育厅“3+4”项目的试点单位,常州大学联合江苏武进中等专业学校与常州建筑科学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共同承担土木工程“3+4”衔接培养的研究和实践。课程体系建设作为该项目的重点研究内容之一,主要探讨7年一贯制的课程设置与学生能力培养之间的关系。研究成果可为同类项目的课程体系建设提供参考。

一、“3+4”衔接培养的职业能力要求

课题组采用走访与问卷调查等方式,对中职阶段建筑工程施工及相关专业、本科阶段土木工程专业及人才能力要求进行调查,提出土木工程专业“3+4”项目对学生不同阶段的能力要求。

1.中职阶段能力要求

中职阶段的职业能力包括行业通用能力、职业特定能力和跨行业职业能力三个部分。

(1)行业通用能力

第一,应用土木工程力学知识,分析、解决生活和土木工程中的简单力学问题。第二,熟练运用建筑构造知识和计算机辅助技术,正确识读与绘制多层民用建筑的建筑施工图,整理或输出绘图文件。第三,熟练运用常用建筑与装饰材料及其制品的种类、规格、性能和质量标准等知识,履行建筑材料进场验收和保管职责。第四,运用常用构造知识,熟练识读与绘制多层民用建筑砌体结构施工图、多层多跨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施工图、钢结构连接节点详图和装饰施工图。第五,熟练运用常见工程施工工艺与操作方法,遵守工程质量标准和施工机具使用要求,协助编制施工方案,协助管理现场施工,协助控制与验收工程施工质量。第六,操作建筑测量仪器进行高程测定与引测、建筑物轴线定位、标高测设与控制等工作,初步具备建筑(构筑)物变形观测和地下管线及周边建筑的监测与保护能力。第七,编制招标工程量清单与施工图预算,确定单位工程造价,初步具有利用工程量清单计算分项工程量的能力,运用造价软件计算工程费用。第八,协助编写施工日志、施工记录等相关施工资料,参与汇总、整理、归档以及移交施工阶段的相关资料,协助编制建筑工程竣工图。

(2)职业特定能力

学生要能够对钢筋混凝土常用构件的钢筋进行翻样,操作钢筋混凝土构件常用钢筋的加工与绑扎,初步具备协助现场检查与验收钢筋工程的能力,砌筑常见砌体并进行一般抹灰,能够参与编制专项施工方案,协助组织实施安全教育和安全技术交底,参与安全事故的救援处理和一般安全事故的调查。

(3)跨行业职业能力

跨行业职业能力由三部分构成:适应岗位变化的能力,企业管理及生产现场管理的基础能力,创新和创业的基础能力。

2.本科阶段能力要求

“3+4”项目本科阶段将承接学生3年中职阶段学习的基础,突出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以及工程项目管理工作能力等。本科阶段的具体能力要求如下。

(1)学生要具有较好的人文社会科学素养、较强的社会责任感、良好的工程职业道德和团队合作意识。

(2)学生要掌握与土木专业相关的基础科学理论知识和工程技术基础知识,了解建筑与交通的基本知识,了解给排水、供热通风与空调、电气等建筑设备以及土木工程机械、土木工程智能化等一般知识。

(3)学生要掌握土木工程专业领域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了解土木工程专业的前沿发展现状和趋势,了解新工艺、新技术和新材料的发展动态。

(4)学生通过土木工程专业一系列的实验技能、工程实践、科学研究方法的基本训练,具有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的能力。

(5)学生通过工程实践方法和科学思维方法的基本训练,具有科学思维方法及综合运用科学理论和技术手段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具有清晰认识和界定问题的能力,具有分辨各方观点与利益关系的能力,具有应用适当的理论、实际方法分析和解决土木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

(6)学生要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和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相关信息的基本方法,具有独立获取新知识的能力。

(7)学生要了解与土木工程专业相关的施工技术、设计、研发、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方针、政策、法律、法规,正确认识工程对客观世界和社会的影响。

(8)学生要掌握基本的创新方法,具有创新意识和一定的组织管理能力、较强的表达能力与人际交往能力,具有终身学习意识和社会适应能力。

(9)学生要掌握计算机理论知识,能够应用土木工程常用软件模拟或分析计算简单的结构及施工技术问题。

(10)学生要掌握一门外语,具有较强的听、说、读、写能力,能查阅专业外文文献,较熟练地阅读本专业外文书刊,具备一定的国际交流能力。

二、能力导向下课程体系设置原则

职业教育的核心任务是培养学生在指定的职业领域具有从业能力,即在该领域完成一项目标或者任务所体现的素质。不同层次的职业教育,肩负不同的能力培养使命。“3+4”衔接培养的模式就是要打破长期以来中职教育与高等教育各自为政的局面,将人才能力培养目标统一起来,架设中职向本科的直通车,提升人才的培养质量。科学的课程体系要求将不同阶段的能力培养有机结合。为此,本文提出能力导向下课程体系构建的原则。

1.系统性

中职学校不同于普通高级中学,普通高级中学会在数学、物理、化学等基础课程上设置充裕的课时。中职学校也不同于普通高等院校,普通高等院校强调力学课程及混凝土结构原理等专业课程的理论性。实现中职直通本科的接轨,课程体系的系统性显得尤为重要。学生既要保证在中职学校毕业时具备准大学生必备的知识体系,为本科学习打下基础,又要保证作为中职毕业生具备必备的专业操作技能,还要保证在本科毕业时达到土木工程专业对本科毕业生的基本要求。因此,课程体系的系统性,既要强调中职教育自成一体,又要着重7年教育连续性的一体化。

2.完整性

完整性指在“3+4”项目中,无论是中职阶段的建筑施工技术专业,还是本科阶段的土木工程专业,课程体系自身要相对独立与完整,确保两个不同专业自身的完备性。但作为对接,两个不同专业之间又要相互融合,中职阶段的课程要为本科阶段奠定基础,本科阶段的课程不宜与中职阶段交叉重复。所以,课程设置上,要将重复的部分合并起来,将多余的部分予以删除。

3.层次性与递进性

在中职与本科两个不同层次之间,课程设置要具有递进性。例如,两个阶段均开设了土木工程材料、建筑工程施工技术、工程概预算、工程测量等专业的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只是课程名称有所差别。教学内容除合并其重复的内容外,更重要的是要保证其连续性与递进性。

三、7年一贯制能力渐进式的课程体系构建

根据以上原则,学校构建7年一贯制能力渐进式的“3+4”土木工程专业课程体系,如下图所示。

土木工程“3+4”项目课程体系图

3年中职阶段的课程体系由“基本素质课程+专业能力课程+素质能力拓展课程”组成。在核心课程设置上,中职与本科衔接课程包括:建筑力学与结构、理论力学、材料力学、结构力学、钢筋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建筑结构设计以及钢结构设计原理;建筑工程计量计价与土木工程造价;施工组织与进度控制,施工组织设计;建筑制图与画法几何;房屋构造与识图、建筑CAD与平法识图、CAD技术;工程法规与工程项目管理法规。

这几门课分别界定了中职与本科阶段的授课内容,能够使三年中职与四年本科阶段的课程内容很好地衔接、不重复。中职阶段着力奠定学科基础知识,本科阶段则是在广度与深度上进行提升。在本科阶段,学校不再为接受过相关教育的中职学生开设土木工程材料、土木工程施工技术、计量与计价、工程测量4门课程。

在该课程体系设置中,中职阶段的学分共202分,本科阶段的学分共180粉。其中通识教育包括中职文化基础课程和本科通识教育课程,共设必修课27门(中职11+本科15),学分为148.5分(中职84+本科64.5),中职阶段的语文、数学、英语3门课各占16、14和14学分。专业课程是培养学生专业知识的基础,也是专业的核心部分。专业课程设置的合理性、科学性关系到学生专业知识的扎实性以及专业知识技能的实践性。学校可以建设实训基地以及校外实习基地,按照教学计划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加强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灵活运用。

四、结束语

江苏省率先进行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改革,探索在中职与本科层次搭建全方位、立交桥形式的招生与办学模式,研究中职与应用型本科教育的衔接模式,实现了中职与应用型本科之间的有效衔接与贯通,对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推动中职教育层次的整体拓展和转型提升、实现职业教育飞速发展等方面有很好的理论和实践意义。以能力为导向的课程体系注重职业岗位的能力要求,能够培养符合企业需要的、专业基础理论适度的、专业实践技能强的高技能应用型土木工程人才。

参考文献:

[1]祁顺彬,刘凤翰,卢红琴.“3+2”高职与普通本科分段的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研究[J].职教管理,2014

[2]宣卫红,李明惠,左 熙,陈育志.“3+4”衔接培养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的探究—以金陵科技学院土木工程专业为例[J].金陵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

[3]付伟庆,汤爱萍,安英皓等.基于能力培养下的土木工程专业教改新模式研究[J].黑龙江教育,2014

[4]张 玲.土木工程专业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研究与实践[J].安阳工学院学报,2010

(本文系江苏省教育厅中高等职业教育衔接课程体系建设课题,项目编号:201542)

文章编号:ISSN2095-6711/Z01-2016-04-0259

作者简介:朱平华(1966-),男,湖北天门人,教授,博士,主要从事土木工程学研究

猜你喜欢

课程体系阶段中职
关于基础教育阶段实验教学的几点看法
高职Java程序设计课程体系建设思考
应用多媒体技术 创新中职德育课
在学前教育阶段,提前抢跑,只能跑得快一时,却跑不快一生。
“三位一体”课外阅读课程体系的实施策略
民法课程体系的改进和完善思路*——以中国政法大学的民法课程体系为例
加强青少年中医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及其课程体系构建
大热的O2O三个阶段,你在哪?
两岸婚恋迈入全新阶段
浅谈中职英语教育三部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