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苦参对干酵母致大鼠发热模型解热作用的中枢调控机制研究

2016-08-09伍世恒广东省中医院药学部广州510120

北方药学 2016年8期
关键词:药组苦参悬液

伍世恒(广东省中医院药学部 广州 510120)

苦参对干酵母致大鼠发热模型解热作用的中枢调控机制研究

伍世恒(广东省中医院药学部广州510120)

目的:通过动物实验探讨苦参对大鼠发热模型(干酵母致)解热作用的效果及其相关机制。方法:选取30只Wistar大鼠作为本组研究的观察样本,所有Wistar大鼠均于背部皮下注射干酵母(20%,10mL/kg)混悬液,建立大鼠发热模型,并根据大鼠的基础体温将其分成空白组、模型组与给药组各10只;给药组在零点和4h分别用0.5g/kg苦参混悬液灌胃,并定期测肛温,30min/次,持续15h。结果:给药组大鼠的发热高峰值明显低于模型组,5h体温差及9h体温差均出现显著降低,TRI-15为(13.91±1.77)℃·h,明显低于模型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苦参对干酵母致发热大鼠模型具有明显的解热功效。结论:苦参对干酵母致发热大鼠模型具有明显的解热功效,其作用机制考虑主要是通过抑制内生致热源的生成来实现的。

苦参 干酵母 解热作用 机制

苦参是豆科槐属植物,性寒,味苦,归心、肝、肾经,具有清热燥湿、祛风杀虫的功效。近年来,大量研究证实[1]苦参具有良好的解热功效,本文中将通过动物实验探讨苦参对大鼠发热模型(干酵母致)解热作用的效果及其相关机制。

1资料与方法

1.1实验动物:选取30只Wistar大鼠作为本组研究的观察样本,所有大鼠由广东省中医科学研究院实验动物中心提供,均为雄性,体温36℃~38℃,平均体温(37.28±0.37)℃,体重220~260g,平均体重(239.16±32.94)g,试验前12h禁食水。并根据大鼠的基础体温将其分成空白组、模型组与给药组各10只;模型组与给药组Wistar大鼠均于背部皮下注射干酵母(20%,10mL/kg)混悬液,建立大鼠发热模型,给药组分别于给药时与给药第4h分别用0.5g/kg苦参混悬液灌胃,并定期测肛温,30min/次,持续15h。

1.2基础体温测定:采用人工测肛温法(剔除波动>0.5℃)。

1.3仪器设备:水银体温计,显微镊,开颅器、YP1201N型电子天平,离心机5415D,分光光度计ND-1000等。

1.4药物与试剂:苦参;干酵母(安琪酵母股份有限公司,批号:QS420528010005)。

1.5试剂配制:苦参溶液配置:参照成人剂量(5g/70kg)计算出大鼠用量0.5g/kg,按实际给药剂量的10倍即0.1g原药配置成10mL药液[2]。

1.6实验过程:根据大鼠的基础体温将其分成空白组、模型组与给药组各10只;模型组与给药组Wistar大鼠均于背部皮下注射干酵母(20%,10mL/kg)混悬液,建立大鼠发热模型,给药组分别于给药时与给药第4h分别用0.5g/kg苦参混悬液灌胃,并定期测肛温,30min/次,持续15h。

1.7统计学方法:记录5h、9h、发热高峰值体温与基础体温的差值AT(℃),并计算出大鼠给药15 h体温反应指数(TRI15)与体温反应指数(Temperature Response Index,TRI)[3];计量数据采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给药组大鼠的发热高峰值明显低于模型组,5h体温差及9h体温差均出现显著降低,TRI-15为(13.91±1.77)℃·h,明显低于模型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苦参对干酵母致发热大鼠模型具有明显的解热功效(见表1)。

表1预实验大鼠空白组、模型组和给药组体温变化参数计算(±s)

表1预实验大鼠空白组、模型组和给药组体温变化参数计算(±s)

注:*与空白组比较P<0.01;Δ与模型组比较P<0.05;®与模型组比较P<0.01。

组别  动物数 发热高峰值(℃)5h体温差(℃)9h体温差(℃)TRI-15(℃· h)空白组 10 1.09±1.02 -0.17±0.11 -0.25±0.21 -1.92±1.37模型组 10 2.17±0.25* -0.17±0.11 2.09±0.25* 17.84±2.42*给药组 10 1.76±0.18* 0.49±0.16*Δ 1.64±0.21* 13.91±1.77*

3讨论

发热(fever)是指机体的体温调定点(set point)在免疫系统和神经系统协同作用下上移而诱发的一种适应性反应,其作用机制是由于致热原的刺激使体温中枢调定点上移。苦参是蒙医的常用药材,主要药物成分为苦参碱、氧化苦参碱以及苦参醇、苦参丁醇等,主要用于热痢、便血、黄疸、赤白带下、湿疹、皮肤瘙痒等症的治疗,但是现阶段临床中针对苦参降温机制的研究较少。

研究证实,清热复方汤剂(药物组成:黄芩、金银花、连翘)在干酵母致发热大鼠的药物研究中,采用4g/kg灌胃能够明显提高下丘脑组织中AVP含量[4],抑制体温调节中枢解热介质AVP的代谢功能,从而实现对体温的负调节,从而起到解热作用[5]。另外,有研究将不同浓度的黄芩苷与内毒素混浴,发现黄芩苷对内毒素有明显的降解效果,而且降解的效果与黄芩苷的浓度与作用时间呈明显正相关[6]。

本组研究中,给药组大鼠的发热高峰值明显低于模型组,5h体温差及9h体温差均出现显著降低,TRI-15为(13.91±1.77)℃·h,明显低于模型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苦参对干酵母致发热大鼠模型具有明显的解热功效。

综上所述,苦参对干酵母致发热大鼠模型具有明显的解热功效,其作用机制考虑主要是通过抑制内生致热源的生成实现的。

[1]高远,唐伟,刘超,2型糖尿病与炎症的研究进展.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2010(9):p.1635-1638.

[2]加曼·沙俄,额尔敦朝鲁,纪月岭.脑膜炎奈瑟菌致蒙医未成熟热、成熟热期发热模型建立研究[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3):323-325.

[3]Ozcakar,Z.B.Anti-IL-1 treatment in familial Mediterranean fever,related amyloidosis.Clin Rheumatol,2014.

[4]唐晓峰,薛漫清,王晖.大鼠发热模型及发热机制的研究进展[J].广东药学院学报,2009(3):327-331.

[5]Liang,J,Role of interleukin-6 in differentiating interleukin-11 induced fever,early bacterial infection.Indian J Pediatr,2014,81 (9):871-875.

[6]屈原明,韩雪梅.王氏连朴饮加滑石、黄芩;茵达日-4味汤味汤体外抗菌作用及体内解热的实验研究[J].中华中医药学刊,2013 (8):1719-1724.

R259

B

1672-8351(2016)08-0112-02

猜你喜欢

药组苦参悬液
右美托咪定滴鼻和静脉给药对腹腔镜斜疝手术患儿的作用比较
苦参可缓解帕金森病症状
以苦参为主治疗心律失常的疗效观察
苦参生品及其炮制品的2种不同提取方法的抗菌药效研究
勘误
穴位贴敷联合布洛芬混悬液治疗小儿外感发热
输注不同量红细胞悬液对患者出凝血功能的影响
格列美脲联合胰岛素治疗2型糖尿病的临床效果观察
良药苦口话苦参
布地奈德混悬液致颜面与颈部潮红1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