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职学校电子商务专业建设的问题与应对策略分析

2016-08-08林钢程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6年5期
关键词:电子商务中职专业

林钢程

(河源市职业技术学校,广东 河源 517000)

中职学校电子商务专业建设的问题与应对策略分析

林钢程

(河源市职业技术学校,广东 河源 517000)

随着时代的不断演变,网络经济价值不断显现,电子商务逐渐成为企业运营发展的关键性平台。随着社会经济网络化进程的日益加快,需要大批电子商务专业人才,中职学校教学改革已成为一种必然趋势。为此,需要全方位分析电子商务专业建设问题,采取各种有效的措施加以解决,以社会市场为导向,构建科学的电子商务专业教学体系,优化教学方法,不断提高电子商务专业教学效率与质量,培养高素质的专业电子商务人才。

中职学校;电子商务专业建设;问题;对策;分析

在知识经济时代下,我国不同行业、领域的持续发展,不断推动国民经济向前发展。就电子商务来说,在计算机网络技术作用下逐渐成为一种新型的经济模式,近年来已处于发展阶段的成熟期,产业规模日渐扩大,成为推动我国经济日益发展的核心力量。但就中职学校电子商务专业建设的现状来说并不乐观,各方面存在的问题不断显现,没有根据社会市场动态变化培养电子商务专业学生,导致他们毕业后无法顺利走向岗位。为此,需要多角度、多层次采取可行的对策,有效解决存在的问题,改变电子商务专业课堂教学现状。

一、中职学校电子商务专业建设问题

1.脱离电子商务发展主题

就电子商务发展而言,本质是改变计算机网络信息技术。当下,在计算机信息技术革新浪潮中,电子商务正处于持续发展中,要把重心放在如何创造商务价值上,需要不断创新、协调发展计算机信息技术、电子商务。但中职学校并没有以社会市场为导向,优化调整电子商务专业设置模式,专业建设两极分化现象严重;没有把实际电子商务建设巧妙地融入到技术、商务发展中,严重阻碍了电子商务建设;没有认清新时期电子商务发展主题,盲目地追求单一化的专业、技术,导致技术、商务专业度处于失衡状态,二者也处于独立状态。

2.学科基础建设滞后

就电子商务而言,和多门学科紧密相连,比如,计算机信息技术、法律、商务属于综合性专业学科。同时,在日益发展的浪潮中,电子商务涉及的领域不断增多,变得更加复杂。在知识经济时代下,不同行业、领域也需要不断优化创新,加强实践发展,电子商务也是如此。尽管很多专家、学者都对其不同方面展开了研讨、分析,但其探讨都属于表面的,不注重不同方面之间的联系,没有形成特殊的理论机制,导致电子商务学科基础建设具有其滞后性,无法正确把握基本规律、基本现象,不利于电子商务的持续发展。

3.违背企业所需人才发展需要

在中职学校中,大都开设有电子商务专业,主要是为企业、社会输送大批量的电子商务专业人才。但实际上,中职学校所构建的人才培养目标不能满足企业在这方面的客观需求,导致学生不具备企业相关工作岗位所需的技能,无法更好地胜任相关工作。对于电子商务专业来说,其课程要具备较强的综合性、实践性,必须具有相关的教学工具、教学条件,确保教学工作顺利开展。但中职学校电子商务专业课程建设仅仅局限在课本知识方面,理论和实践相脱离,学生进行实践操作的机会较少,缺乏丰富的实践操作经验,无法有效把理论知识灵活应用到实践中。此外,中职学校之间也缺乏必要的合作、交流,导致电子商务专业存在的各种问题得不到更好的解决,电子商务专业资源开发、利用率低下,影响电子商务专业教学质量、教育水平的提高。

二、中职学校电子商务专业建设应采取的措施

1.准确定位专业方向

当下,我国电子商务人才培养模式大部分都属于不同学科的拼凑,导致电子商务不像有机整体,更像大杂烩。但社会市场所需要的电子商务人才必须建立在行业本身基础上,比如,化工、旅游、贸易属于纵向而不是横向,需要建立在某一社会真实存在的行业基础上,才能确保电子商务的更好实施。在知识经济时代下,社会市场竞争日渐激烈,社会市场环境瞬息万变,技术、营销成为企业生存发展中不可或缺的关键性要素。根据汇总、整理网络公司招聘岗位,例如,阿里巴巴、百度、51job,其中2/3都属于商务类岗位,如客服人员、市场人员、渠道人员。而对于那些传统大、中、小企业来说,其招聘岗位也逐渐在向这方面倾斜,比如外贸电子商务员、网络营销员,尤其是在招收电子商务专业毕业生的时候,一半以上都属于商务岗位。

以“某地区财经类中职学校”为例,财会、营销等都是该院校的特色专业,但在硬件设置、师资等方面却存在问题。根据自身发展情况,该院校重新定位了专业发展方向,即电子商务专业向商务、营销方面靠近,还可以根据社会市场发展需求,设置一些新的专业,比如网站运营专业、外贸电子商务专业、网络营销专业,培养更多社会市场需要的多样化专业人才。

(1)网站运营方向

在新时代下,很多企业都开通了具有自身特色的企业网站,不断拓展网上业务,拓宽自身发展方向。而企业网站设计、架构很多都是专业的设计公司来完成的,并不是企业自身,它们需要负责的是网站运营、管理,需要一些专业化的人才,比如网站策划、宣传。该地区财经类中职学校需要结合自身发展情况,设置网站运营专业,准确定位该专业发展方向。在专业课程教学中,教师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的有机融合,引导学生了解企业网站功能需求,网络营销中经常需要用到的方法与技巧,电子商务运营以及操作需要经过怎样的流程,熟悉网站策划、运营等业务流程。在此基础上,还要灵活应用网站推广的多样化评估方法、技巧,掌握必要的电脑操作,比如基本的办公软件、图像处理、网页设计以及制作,还必须要具备较强的文字功底。

(2)外贸电子商务方向

在电子商务日益发展的浪潮中,企业纷纷走上对外贸易发展道路,借助自身的运营网站、阿里巴巴等电子商务型网站,构建全新的对外贸易平台,不断开展进、出口业务。在发展过程中,必定需要具备丰富的网络营销知识,具备商务英语基础,能够熟练操作网络的专业应用型人才,确保相关的业务工作顺利开展,比如网络营销、外贸询盘。

2.合理设置专业课程

就该地区财经类中职学校来说,必须把专业课程设置放在核心位置,在电子商务专业招生中就需要明确指出该专业发展方向、就业指导、学习侧重点。在第一学期,就需要围绕专业定位开设相关的专业课程,坚持“由浅入深”原则,构建具有特色的课程体系、重点课程体系,让学生明确专业发展方向,对自己进行准确的定位。在保持重要基础课程、电子商务核心课程的基础上,每学期都要开设一些能够体现不同专业发展方向特色的课程,使专业目标清晰化。比如,网络营销方向:《网络营销案例分析》《市场营销学》《网上创业》;网络客服方向:《客户关系管理》《商务礼仪与商务沟通》;网站运营方向:《网站推广》《网络信息管理》《网站编辑》。需要注意的是:在设置专业课程的时候,都必须把计算机基础课程、电子商务核心课程放在关键性位置,比如《计算机基础应用》《网上开店与创业》,还要以阿里巴巴认证的相关课程为基点,优化利用相关的网络平台进行必要的实际操作,比如C2C、B2B。院校可以根据该专业已有情况,开设一些实践性较强的课程,比如《体验电子商务》,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更好地体验网上购物,掌握电子商务的基本流程,对网上商店、电子支付等留下直观印象,使其逐渐对专业学科产生浓厚的兴趣。还要根据专业特点,优化创新人才培养方式,构建具有特色的课程模式。

图1“2—3—2”电子商务课程模式的结构示意图

3.提高师资力量

面向“生产、基层、管理、服务”的技术应用型人才,是新时期中职学校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的核心目标。而对于该专业教师来说,必须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知识、专业化的技能、丰富的工作经验,能够根据新时期电子商务企业发展的客观需求,优化调整教学方法,促使理论与实践教学巧妙地融合,不断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由于电子商务涉及到多个领域,涉及范围非常广泛,教师需要与时俱进,不断更新已有观念,注重自身技能的提高,不断提高教学水平。同时在招聘的时候,院校也要提高电子商务教师招聘要求进行必要的测试,合格者才能被录用,并进行必要的岗前培训,使其更好地胜任这份工作,要采用各种激励措施留住人才。以此,不断优化调整教师结构,提高师资力量。

总而言之,在知识经济时代下,电子商务正处于持续发展的重要阶段,市场需要大批电子商务专业人才。为了满足不同行业、领域的发展需求,电子商务专业人才的培养也被提出新的更高要求。对于中职学校来说,必须加强电子商务专业建设,全方位分析存在的问题,结合实际情况,准确把握电子商务专业发展方向,优化专业课堂教学,提高教师队伍整体水平,随时关注市场动态变化,注重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优化配置专业教学资源,不断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成为新时期市场需要的高素质综合人才。以此,不断推动电子商务持续发展,为我国国民经济注入源源不断的新鲜血液,促进其不断发展。

[1]赵冠.中职学校电子商务专业建设问题与对策研究[J].科教文汇(下旬刊),2015(6):98-99.

[2]许燕.中职学校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问题初探[J].新西部(理论版),2013(12):152-153.

[3]刘映春.关于中职学校电子商务专业建设的构想[J].电子商务,2010(9):63-65,71.

[4]龚燕玲.中职学校电子商务专业改革初探[J].科教导刊(上旬刊),2014(1):66-67.

G718.2

A

1673-0046(2016)5-0155-02

猜你喜欢

电子商务中职专业
2025年我国农村电子商务交易额达到2.8万亿元
新形势下中职生“工匠精神”的培养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应用多媒体技术 创新中职德育课
专业降噪很简单!
专业化解医疗纠纷
《电子商务法》如何助力直销
更聚焦、更深入、更专业的数据分析
关于中职土木工程测量教学改革的实践和探索分析
跨境电子商务中的跨文化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