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工商管理类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研究①
——以中南民族大学为例

2016-08-07中南民族大学毛忞歆

中国商论 2016年25期
关键词:调研民族专业

中南民族大学 毛忞歆

高校工商管理类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研究①
——以中南民族大学为例

中南民族大学 毛忞歆

工商管理类专业在全国各个民族院校均有开设,毕业生的就业率及就业质量近年来都呈下滑趋势。本文通过对中南民族大学最近五年毕业的工商管理类学生进行访谈和问卷调查,根据现存问题,提出了民族院校基于能力培养复合型管理人才的对策。

民族院校 工商管理类 能力培养

1 调查方法

本次调研采用典型调查和抽样调查相结合的方式。典型调查的对象是2006年~2010年各届毕业生中曾经担任过管理学院学生会主席一职的学生。因为他们对于各届毕业生了解较多,自身能力素质也较高,与同学交往密切。对他们进行访谈,并通过他们来发放问卷。有10位对象接受了深入访谈,访谈内容主要包括:个人就业能力、个人在学校提升能力的方式、企业对工商管理类学生能力的要求、学校对工商管理类学生能力提升的途径、工商管理类学生培养方案的相关问题、提高工商管理类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方式等方面。通过对访谈资料的整理,编制工商管理类毕业生能力培养调查问卷。问卷主要对个人情况、工商管理类学生能力要求及提升方式、工商管理类学生培养方案施行情况、工商管理学生综合能力培养改革等内容进行调查。

抽样调查的对象是2006~2010各届毕业生,每个年级获得有效样本50个。抽样调查采用问卷调查法。每个年级找一个联系人,负责问卷电子版的发放、回收与有效性初审,最后汇总得到250份有效问卷。

2 调查结果分析

2.1 个人情况分析

(1)被试学生性别

本次接受问卷调研的250名毕业生,其中男性136名,占总人数比54.4%;女性114名,占总人数比45.6%。

(2)被试学生年级分布

本次调研按照抽样要求,每个年级各调研50名以上同学,在联系人的努力下,2006、2007、2008、2009、2010各个年级选取有效样本50个。

(3)个人在课外提升能力的方式

调研数据显示,同学们在课外提升自我能力的方式选择中,各个选项的频数与百分比分别为:兼职(189,占75.6%);参加社团活动(202,占80.8%);担任学生干部(176,占70.4%);书籍(104,占41.6%);技能培训(133,占53.2%);实践经历(151,占60.4%)。

(4)个人就业的优势

认为自己在就业中的优势表现频数与百分比如下:理论知识(150,占60%);执行能力(186,占74.4%);分析能力(168,占67.2%);团队合作(204,占81.6%);吃苦耐劳(197,占78.8%);抗压力强(211,占84.4%);其他(26,占10.4%)。

2.2 工商管理类学生能力要求及提升方式

(1)企业在选择工商管理类大学生时的要求

调研数据显示,企业在选择工商管理类大学生时所看重的各方面素质的频数和百分比如下:专业知识(188,占75.2%);实践能力(221,占88.4%);心理素质(200,占80%);沟通协调能力(213,占85.2%);团队合作能力(204,占81.6%);学习能力(198,占79.2%);其他(50,占20%)。

(2)学生适应职场与岗位的关键因素

从调研数据来看,工商管理类学生若能迅速适应职场、达到工作岗位要求的关键因素频数与百分比为:工作态度(231,占92.4%);专业技能(201,占80.4%);自身能力(211,占84.4%);人际关系(200,占80%);操作能力(195,占78%)。

(3)适应职场的校园生活方式

调研数据显示,工商管理类学生认为在校园生活中,能够帮助自己更好地适应职场的方式有:学习专业课程(168,占67.2%);参加实训(133,占53.2%);担任学生干部(179,占71.6%);参与学校各种协会和组织(198,占79.2%);参与各种比赛(155,占62%)。

2.3 工商管理类学生培养方案施行情况

(1)对职业发展最有帮助的课程类别

数据显示,不同学生对于各类课程喜欢不一,归因也不一,他们认为对职业发展最有帮助、最实用的一类课的选择频数与百分比分别是:基础平台课(50,占20%);公共选修课(57,占22.8%);专业必修课(77,占30.8%);专业选修课(66,占26.4%)。

(2)影响学风的主要因素

调研数据显示,已毕业的工商管理类学生认为当前学风不好,主要的影响因素是:教风不好(56,占22.4%);教学方法和手段落后(79,占31.6%);课程设置不合理(49,占19.6%);学习动力和兴趣不足(66,占26.4%)。

(3)专业和课程设置的合理性

从调查结果来看,工商管理类学生认为学校的专业和课程设置与社会和实际工作岗位要求相符程度如下:非常符合(68,占27.2%);比较符合(82,占32.8%);一般(56,占22.4%);不符合(44,占17.6%)。

(4)学校对学生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培养

调研数据显示,民大工商管理类学生认为通过学校的培养,自己对所学专业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掌握情况如下:很好(79,占31.6%);较好(97,占38.8%);不好(44,占17.6%);很不好(30,占12%)。

(5)教学内容与社会发展形势相符性

在被调查的工商管理类学生认为学校开设课程的教学内容与社会发展形势是否相符情况中,选择的频数与百分比分别为:是(169,占67.6%);否(81,占32.4%)。

(6)教师教学水平

调研数据显示,被调研学生回忆曾经授课的教师,认为教师的平均教学水平情况如下:很好(39,占15.6%);较好(105,占42%);一般(90,占36%);不好(16,占6.4%)。

2.4 工商管理类学生综合能力培养改革途径

(1)提升工商管理类学生综合能力的关键环节

调研结果显示,要提高工商管理类学生的综合能力,从培养方案上需要作出相应的改革,其中学生选择的关键环节频数和百分比为:教学理念(31,占12.4%);专业设置(20,占8%);课程设立(39,占15.6%);教学方式(60,占24%);管理模式(55,占22%);师资队伍(45,占18%)。

(2)与复合型管理人才相比的能力差距

调研数据显示,工商管理类学生在对自己和复合型管理人才比较时,发现差距在于:领导力(11,占4.4%);行业经验(43,占17.2%);创新能力(66,占26.4%);统筹规划(48,占19.2%);技术技能(34,占13.6%);行动力(21,占8.4%);个性特征(18,占7.2%);其他(9,占3.6%)。

(3)提高工商管理类学生综合能力培养的建议

综合问卷上各位同学填写的建议内容,大致可以归纳为四个层面。

第一,课程选择灵活性。建议加强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意识,在必修课和基础课之外,增加实效性强、需求大的选修课的设置比例,并由学生自行选择课程。

第二,增加实践课程。建议重视实操,设置一些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实践课程,并将具体案例融入到实践课程的教学之中。

第三,实习实践基地建设。建议学校方可以通过与相关企业单位联合建立相对固定的大学生专业实习和社会实践基地,促进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有机结合,让学生及早全面了解一个企业单位的运作及对技能的要求。

第四,教师对教学的热情。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提到需要增加教师的教学热情来增强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很多同学希望能得到老师在管理实践中的指导。

3 工商管理类学生能力培养对策

3.1 以学校定位为核心,构建复合型管理人才培养模式

学校定位是指一所学校在适应社会发展过程中对办学方向、办学特色、角色定位、办学理想和办学价值的追求。不同高校承担的任务、服务功能不同,其定位也有差异。民族院校是要培养少数民族人才,为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服务。民族院校在人才培养方面的定位是:以少数民族学生为主体,充分考虑到各民族学生的特点,统筹兼顾,培养应用型专业技术人才、复合型人才及民族类等特色学科开发型和创新型人才。民族院校在培养工商管理类学生时,改革过于专业化的人才培养模式,以学校定位为核心,构建“三位一体”复合型管理人才培养模式。在学校定位、地区定位、社会定位的基础上,综合使用课堂教学与实践指导,以加强与民族地区的企业合作,培养集知识、技能、素质能力于一体的复合型管理人才。

3.2 以能力培养为基础,整合多元化教学模式

工商管理专业是应用性极强的专业,工作中尤其侧重考察相关能力。民族院校对学生能力培养的目标性不明确,重视程度还不够,有必要从课程体系和教学方式上做出改进。针对工商管理专业学生在能力培养方面存在的不足,学校应借鉴国内外的教育经验,优化传统课程体系,拓宽专业口径,以调整、改造、重组现有专业为思路,增强学生的适应性。在课程的设置上打破课堂体系壁垒,重视文、理、工、管相互交叉、渗透,在以人文社会科学为主的课程体系中加入一定比例的自然科学,拓宽专业口径,加大对不同产业经营的学习投入。同时,将通识教育为重心转向以专业教育、应用教育为重心,加强特色课程的学习,按照特定的方向培养,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行业经验和统筹规划能力。面临现代教学技术发展与学生特性的变化,有必要通过教学方式改革来保障教学效果。针对工商管理类专业的教学特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积极推行案例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探究式教学法、情境教学法、互动教学法、兴趣教学法及推理教学法等创新手段,从而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扩充课堂教学的信息量,提高教学效果。

3.3 以实践体验为支点,建立课程内外整体创新模式

民族院校工商管理类专业的理论教学体系比较成熟,而实践教学体系则处于相对落后的状态。课堂中应注重学生思维训练,在课后与企业加强合作,建立实践体系。通过将课外实践活动纳入总体培养方案,实行课内外必修学分计划,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鼓励学校与地方特色企业合作,使学生在大学四年的教育过程中有机会把所学到的工商管理知识真正与企业实际相结合,达到提高素质、增强创新能力的目的。尤其是与民族地区的企业建立战略伙伴关系,加强实训基地建设,为民族地区输送管理人才,也可以让学生学以致用,提高创新思维与能力。除此之外,鼓励学生参加科技创新活动,让学生在“挑战杯”竞赛、创业设计大赛、科技作品竞赛及其他社团活动中提升创新思维与知识的运用能力。

[1] 杨胜才.民族院校定位:找准位置,方能走对路子[N].中国民族报,2007-5-1.

[2] 余晓钟,苑霞霞.基于行业适应性的工商管理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现代管理科学,2011(7).

[3] 刘友金,廖湘岳,向国成.经管类本科创新型应用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教育研究,2012(3).

[4] 刘焕阳,韩延伦.地方本科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定位及其体系建设[J].教育研究,2012(12).

[5] 乔万敏,邢亮.开放式教育: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新视角[J].教育研究,2010(10).

F272.92

A

2096-0298(2016)09(a)-189-02

湖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高校绩效工资背景下的“校—师—生”三方和谐关系研究”(2014B030);中南民族大学教改项目“文化创意产业复合型管理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YX12015)。

毛忞歆(1981-),女,江苏南京人,华中科技大学博士,中南民族大学管理学院讲师,主要从事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研究。

猜你喜欢

调研民族专业
我们的民族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人大到基层调研应做到“三不”
专业降噪很简单!
专业化解医疗纠纷
调研“四贴近” 履职增实效
多元民族
更聚焦、更深入、更专业的数据分析
求真务实 民族之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