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系统论视域下高校体育衔接机制教学模式探析

2016-08-04李卫星

陕西教育·高教版 2016年5期
关键词:系统论高校体育教学教学模式

李卫星

【摘 要】文章结合自己的大学体育教学经验,在系统总结当前高校体育教学衔接机制所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深入分析了系统论视域下高校体育教学模式的构建方式,由此为制定和实施高校体育教学模式提供必要的借鉴。

【关键词】系统论 高校体育教学 衔接机制 教学模式

高校体育教学衔接机制存在的问题

1.各学期体育课独成单元,教学体系缺乏衔接性

当前,各高校虽然也按照教育部要求,将大学体育设为公共基础课,一至四学期每学期通过选修课的方式安排32个课时和1个学分进行体育教学活动,然而各个学期独成教学单元,缺乏系统性。

2.各学期体育课重新归零,教学内容缺乏衔接性

当前,各高校体育课如果能够在每个学期重新自由选课和分班,尊重学生体育学习自主性的情况下,保证整个教学体系内各体育项目教学内容的层层深入性,使学生在前一学期所学内容的基础上,或者是重新选择新的运动项目,或者是能够继续学习以前的运动项目,进一步提高自己对于该项目运动技能的训练和应用,也可以提高学生的运动素养。然而实际情况却是,当前高校体育课随着每个学期重新选课和分班,各项目教学内容也呈现出“归零”特征。

3.各学期体育课自由安排,教学方法缺乏衔接性

当前,部分高校缺乏对体育课重要性的认识,虽然严格制定了各学期体育课学时和学分以及选课方式和开课内容,但基本上都是由各个体育教师自由安排课堂内具体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教学计划。由于缺乏有效的监督和严格的考评,从而造成部分体育教师疏于对体育课教学方法的选择和应用,完全凭借着自己的主观认知和体育教学经验。其教学方法则很难与特定教学内容形成有效搭配,造成教学内容与所应用教学方法衔接性不强的问题。

4.各学期体育课评估单一,教学评估缺乏衔接性

当前,我国高校体育课教学评估存在明显的评估内容与评估方式单一的问题,也即是评估内容主要是以学生的课堂表现以及对于特定运动技巧的掌握情况为主,尤其是以体育教师对学生的主观评价为主,既缺乏严格的标准,同时也缺少对理论知识内容的关注;而评价方法则主要是以教师评价为主,而缺少学生自我评价情况。这直接造成高校体育课教学评估不系统、不严格、不规范的问题,很难有效监督学生课堂学习行为,无法准确把握学生学习质量和效率。

系统论视域下高校体育衔接机制教学模式建构策略

1.着眼于大学六个学期,制定系统化的教学计划

当前,普通高校体育教学主要集中在大一、大二的一至四学期,时间有限,不利于特定体育项目教学内容的展开。文章建议各高校应将大学体育课安排在大一、大二、大三的一至六个学期,每个学期1个学分、36个课时(除第六个学期外),遵循循序渐进、前后贯通的原则将理论课与实践课、选修课与必修课结合进行。第一个学期应安排4节健康专题课、18节田径类课程和14节必修运动项目(各学校可以根据师资资源、场地环境、学生性别情况设定篮球、足球、羽毛球、乒乓球之类的必修运动项目);第二个学期应安排5节健康专题课、16节上学期所选必修运动项目和15节自选运动项目(每个学生所选项目迥异于必修项目);第三个学期应安排5节健康专题课、31节自选运动项目(可以重选,也可以延续上学期所选项目);第四个学期应安排4节健康专题课和32节自选运动项目(可以重选,也可以延续上学期所选项目);第五个学期应安排36节自选运动项目(可以重选,也可以延续上学期所选项目);而第六个学期则考虑到学生实习情况,安排18节自选运动项目(可以重选,也可以延续上学期所选项目)。这既尊重了学生的学习意愿,同时又保证了课程内容的系统性。

2.立足于国家政策,为各项目设定完善的教学目标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中为高校体育教学设置了“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五项目标。这为高校体育教学目标提供了明确指导。基于此,各高校应以此为基础,一方面设定高校体育教学“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五个方面的整体目标,不可出现偏废、疏忽之类的问题;另一方面则应根据各体育项目在一至六学期之间循序渐进的内容设置特征,为各个学期制定明确的教学目标。

3.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制订模块化教学内容

笔者建议高校体育主管部门应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对第一学期至第六学期任何一项体育项目教学内容进行模块化设计,以篮球项目为例,第一学期的教学内容涉及到熟悉球性,传接球技术,设置目标,运、投技术,基本规则,行进间上篮技术,防守技术,发展身体素质,抢、打、断球技术,专项素质,合作体验。第二学期教学内容则更进一步,涉及到球性练习,传接球、投篮技术,篮球游戏,篮板球技术,欣赏赛事,突破技术,情感体验,测试与评价,教学比赛。第三学期教学内容包括体育游戏,知识专题,进攻组合技术,情感体验,身体素质练习,防守组合技术,专项素质,评价学习,知识专题,体能训练,教学比赛。第四学期教学内容包括组合技术,个人技术,身体素质,自我评价,战术配合,对抗练习,实战应用,组织比赛,实战能力等。第五学期则包括素质练习,战术练习,教学比赛,分析赛事,安全教育,比赛评价,知识推广。第六学期涉及到挡拆配合,突分配合,半场2对2(突分配合),防守脚步,3人一组,3线快攻,三线快攻练习,全场2打1,全场3打2等。其他项目也可按此设置教学内容。

4.结合模块教学内容,设置标准化教学方法

当前,高校为体育教师留有较大的空间,由其结合教学内容、教学对象情况,选择和实施教学方法有其存在的合理性,但考虑到有很多体育教师缺乏工作责任心或者是存在经验不足的问题,无法有效地设置和实施教学方法。因此本人建议各个学校在为第一学期至第六学期设置模块化教学内容的时候,可以结合特定学期体育课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情况,为其安排统一化、标准化的教学方法,同样以篮球项目为例,第一学期至第三学期可以采用教师讲解、示范,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运动技术,通过各种练习方法,提高学生的运动技术水平,利用各种练习手段发展学生的体能及自我锻炼的能力,培养学生自主、合作及探究性学习的能力;而第四学期至第六学期则在加强教师讲解、示范和学生模仿、练习的同时,应增加全场2打1、全场3打2、半场3人配合练习、半场3对3之类的实战训练,由此巩固学生所掌握的运动技能,提高学生的实战能力。

5.将课堂评估与学期评估相结合,制定系统化的评估方式

加强对学生评估是激发学生参与体育课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的关键手段。当前,各高校应从课堂评估与学期评估两个方面,展开对学生的监督。首先,课堂评估应设定明确的评估内容和评估方式。以篮球项目为例,第一学期评估学生的行进间上篮,第二学期评估学生的行进间接球、运球和投篮,第三学期评估学生的掩护与突破配合能力;第四学期评估学生的传接配合能力,第五学期评估学生的挡拆配合能力,第六学期评估学生的突分配合能力,而且各节课都是24%的成绩、36%的技评、40%的课堂表现及考勤等。另外,学期末考评则应体现出综合性的特征,可以是知识素养10分、技评成绩30分、达标20分、考勤20分、课堂表现10分、学生自评5分、学生间互评5分、加分10分,由此获得学生最终的体育课成绩,实现对学生体育课学习成绩的综合评估。

总体来说,高校体育课不仅能够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和身心健康水平,而且能够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提升其运动水平,为将来继续进行高水平、高质量的体育运动奠定基础。各个学校应深化对体育课重要性的认识,将体育课教学视为一项系统工程,加强对各个学期教学计划、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评估方式的研究,增强相互间的衔接性与系统性,由此实现我国教育部所设定的普通高校体育教学“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五个方面的目标。

参考文献:

[1]赫忠慧:《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教学案例精选》,中国标准出版社,2013,4。

[2]郭英:《普通高校体育课学习评价指标体系及方法的研究》,《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4年第1期。

[3]李首一:《普通高校体育课内外一体化建设研究》,《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14年第4期。

[4]杨静:《普通高校体育课质量评价体系的研究设计》,《体育与科学》2015年第3期。

作者单位:榆林学院 陕西榆林

猜你喜欢

系统论高校体育教学教学模式
群文阅读教学模式探讨
关于高校体育教学组织形式的相关分析
浅析网络技术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的应用发展
试论多媒体网络教学平台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的推广策略
基于模糊评判理论构建高校体育教学评价体系的可行性研究
“一精三多”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2016年第20届系统论,控制和计算国际会议
系统论在故障定位中的应用
“导航杯”实践教学模式的做法与成效
数字电视经营系统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