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齐物论》中的处世观

2016-08-04魏玮

陕西教育·高教版 2016年5期
关键词:庄子

魏玮

【摘 要】庄子作为道家的代表人物,总是给人们一种“逍遥、洒脱”的形象,这与庄子的处世性情是难舍难分的,而《齐物论》则重点显示了庄子的处世态度。本文从“齐物”与“齐言”两方面对庄子《齐物论》中的处世观进行分析,从而对当今人们的现实生活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获取个人人格更大的提升。

【关键词】《齐物论》 庄子 处世

如果说《逍遥游》是庄子人生观的集中体现,那么《齐物论》则重点显示了庄子的处世态度。一般而言,庄子沿袭了老子的思想,并在一定基础上阐释了自己的处世理论。

《齐物论》中主要提出的是“齐同物论”的概念,提出万物平等,认为世界上乃至宇宙中的一切事、物、人,都是齐一的。宇宙万物在“道”面前也就无分有无,高低,贵贱,你我。于是成亏、爱憎、是非、彼此也就失去了对立的意义。《齐物论》不是单一的解说和讲述,它在于突破人们认识的局限性,不但论述“齐物”的观点,还提出“齐言”的理念。这些,都深含着庄子在形形色色的生活实践中摸索、总结出的处世哲学。

“齐物”,不分彼此差异

《庄子·内篇·齐物论·第一》说:“南郭子綦隐机而坐,仰天而嘘,荅焉似丧其耦”,是说在楚国的南郭有个高人叫子綦,有一天他倚靠着几案静坐着,头仰天缓缓地吐着气,就像是丢了魂忘记了自己的形体一样。庄子在这里就给人们展示了一个很有意味的状态,那就是“丧其耦”,也就是丧我、忘我的状态。这就是庄子所期许的人的心态,是对待纷繁世界的态度,也是庄子处世态度的基本要素。

庄子坚持事物没有彼此之分,宇宙万物皆是由一而生,其本源是“道”。万物由“道”始发无差无别又何须分别呢?庄周梦蝶的故事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周与蝴蝶,则必有分矣。此之谓物化。”(《庄子·内篇·齐物论·第十三》)意思是不必去追究是庄周在梦里变成了蝴蝶,还是蝴蝶在梦里变成了庄周,他们必定是有分别的,这就叫作物我幻化。实际上,他们在本体源初上无分别,其根本就是万物化而为一了,后来都是道的物化形式而已。

联系到当下社会现实,可见得我们人类太过执着于财富、功名、成就、升迁等。实际上,这一切追求的背后,就是对彼此、差别的追求。人们忘记了彼此之间在本真状态的无差异性。现代社会,人们无论财富多寡,地位高低,都觉得不幸福、不舒畅。究其质,问题在于人们追求差异,攀比成风。这样的结果就会抹杀了人与人之间的平等性,最终因为差异感的强化而导致仇恨与不安。当然,人们需要努力奋斗去追求更美好的东西。倘若这种追求是依据自己的本身能力,在自我实现的道路上阔步前进,而不是与人寻找差异的攀比,那么会自乐其中,逍遥舒坦,无比幸福的。

《庄子·内篇·齐物论·第三》中言到“物无非彼,物无非是。自彼则不见,自知则知之。故曰:彼出于是,是亦因彼。彼是方生之说也。虽然,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方可方不可,方不可方可;因是因非,因非因是。是以圣人不由而照之于天,亦因是也。是亦彼也,彼亦是也。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果且有彼是乎哉?果且无彼是乎哉?彼是莫得其偶,谓之道枢。枢始得其环中,以应无穷。是亦一无穷,非亦一无穷也。故曰:莫若以明。”这段是说所有的事物都没有绝对的彼,也没有绝对的此,都是依据所处角度不同而产生分别的。在彼的立场看不到这一点,从此的角度来讲也许就能明白这一点的。所以说,彼产生于此,此又缘起于彼。这就是彼与此相依相对产生的学说。庄子的重点在于“无分”、“自然”,不进行分别,事物自有其道,自有其然。在庄子看来,世上是没有绝对的东西的,只要能够超越对事物的界限就是圆满而幸福的。对立的存在其实就是不存在,是虚妄的,因为一切皆归于“道”,这也就是“道”的关键。一旦领悟到“道”,就会明白是非对立是多么的荒唐。

“齐言”,不分争论是非

“大知闲闲,小知閒閒;大言炎炎,小言詹詹。其寐也魂交,其觉也形开;与接为搆,日以心斗。”(《庄子·内篇·齐物论·第二》)有才智的人豁达广博,有小聪明的人斤斤计较。大言论就像烈火一样气焰凌人,小言论则琐碎没完。他们睡觉时神魂交构,醒来后形体不安。和外界相交合,整日勾心斗角。庄子批判这种以持己见、相互攻击的局面。认为在纷争之时反而应当冷静,以不言应万言。无休止地争辩又有什么意义呢,言与不言能怎样?结果自然会在岁月的洗刷中呈现。“夫言非吹也。言者有言,其所言者特未定也。果有言邪?其未尝有言邪?其以为异于鷇音,亦有辩乎?其无辩乎?道恶乎隐而有真伪?言恶乎隐而有是非?道恶乎往而不存?言恶乎存而不可?道隐于小成,言隐于荣华。故有儒墨之是非,以是其所非而非其所是。欲是其所非而非其所是,则莫若以明。”(《庄子·内篇·齐物论·第三》)意思是说人的言论和吹风是不一样的,讲话的人滔滔不绝也下不了定论,该说他们讲了篇大道理还是说等于没讲呢?人们都认为自己的言论有道理且不同于鸟叫声(喻不同言论),可这两者之间到底有区别吗?还是没有区别呢?庄子依据当时学术环境而述说此段,并发表了自己的看法,认为人们总是站在自己的立场阐述自己的观点,甚至去攻击他人的观点,这些都是由于没有认清彼此,执着己念造成的。儒家修身,道家修性,佛家修心。修性是修身的发展也是修心的基础,它交结于身、心之间,又是营造精神境界的关键。

参考文献:

[1]冯友兰:《中国哲学史新编(上)》,人民出版社,2004。

[2]范勇毅:《庄子全集》,海潮出版社,2008。

作者单位:陕西学前师范学院 陕西西安

猜你喜欢

庄子
庄子之论
《樗树·社栎(读〈庄子〉)》
《庄子 逍遥游》
《庄子说》(二十七)
《庄子说》(二十三)
《庄子说》(二十二)
《庄子说》(二十一)
《庄子说》(二十)
《庄子说》(十八)
《庄子说》(十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