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农村经济与农业生态环境协调发展水平评价

2016-07-23马迎霜陈芳王庆

江苏农业科学 2016年5期
关键词:协调发展农村经济

马迎霜++陈芳++王庆

摘要:为推动湖北省黄冈市农村经济发展,保护农业生态环境,促进农村经济与农业生态环境协调发展,以2003—2012年黄冈市统计数据为依据,利用熵权法、协调度和协调发展度模型对黄冈市农村经济和农业生态环境的协调程度进行分析。结果显示,2008年之前农村经济滞后于农业生态环境发展,从2008年开始农业生态环境滞后于农村经济发展,表明当前农业生态环境已经成为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障碍。并提出在发展农村经济的同时应采取有效的措施保护和治理农业生态环境,努力实现农村经济与农业生态环境优质协调发展。

关键词:农村经济;农业生态环境;协调发展

中图分类号: F327;X22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1002-1302(2016)05-0597-03

农村经济与农业生态环境之间是对立统一的关系。一方面,农业生态环境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资源,是发展农村经济的基础;另一方面,在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随着资源消耗的增加,给环境带来了不利影响,农业生态环境系统的失衡将会严重制约农村经济系统的发展[1]。因此,农村经济与农业生态环境协调发展是实现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之一。本研究利用协调发展度模型对2003—2012年黄冈市农村经济与农业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水平进行定量分析评价,以寻求促进二者协调发展的路径。

1研究区域概况

黄冈市地处湖北省东部、大别山南麓、长江中游北岸,地理方位为114°25′~116°8′E、29°45′~31°35′N,现辖1区2市7县和1个县级龙感湖农场,版图面积1.74万km2,占湖北省总面积的9.4%。全市总面积中平原占12.2%、岗地占10.3%、丘陵占43.3%、山地占34.2%,黄冈市地处暖温带和亚热带的过渡地带,是长江、淮河两大水系的分水岭和南北气候的交汇区,四季分明,光照充足,雨量充沛,无霜期长,生态优良,地势自北向南逐渐倾斜。

黄冈市总人口750万人,其中农业人口581.8万人,占总人口的77.6%,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农业大市,是湖北省的“米袋子”、武汉市的“菜篮子”,是湖北省3大粮棉油和水产品生产基地之一。黄冈市始终把强农作为兴市之基,增收作为“三农”之本,农业增加值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稳步提升。坚持用工业化理念谋划农业,用城乡统筹的思路发展农村,突出农业特色化发展,初步形成了以“一县一特”为基础的双低油菜、沿江水产、大别山南麓板栗、优势水稻和速生丰产林等五大优势产业带,以及蔬菜、花生、蚕桑、生态茶、中药材、小龙虾、蛋鸡、三元猪、牛羊和奶业等十大特色板块[2]。

在农村经济稳步发展的过程中,生态农业循环经济示范园区建设稳步推进,农业面源污染初步得到有效控制和治理,但农业生产过程中仍然存在着畜禽粪便和农作物秸秆等农业废弃物利用率低,化肥、农药过量使用,湖泊水体污染严重,耕地质量逐年下降,农业发展面临着重污染、高耗能、低效益的问题。

2评价方法

2.1运用熵权法确定评价指标权重

熵权法能准确反映农村经济系统和农业生态环境系统评价指标所含的信息量,可解决农村经济系统和农业生态环境系统评价指标信息量大、准确量化难的问题,其应用步骤如下。(1)数据标准化处理。查找统计年鉴的相关数据[3],获取农村经济、农业生态环境影响因素的相关数据,对m个评价指标、n个评价年度的原始数据xij(1≤i≤m,1≤j≤n)进行归一化处理得到rij(1≤i≤m,1≤j≤n),计算比重fij,即:

fij=rij∑nj=1(i=1,2,…,m)。(1)

(2)熵值计算。在有m个评价指标、n个评价对象的评价中,第i个影响因素的熵值ei为:

ei=-k∑nj=1fijlnfij(i=1,2,…,m)。(2)

式中:k=1lnn,当fij=0时,令fijlnfij=0。

(3)定义熵权。在熵值计算的基础上,将第i个指标的熵权定义为wi:

wi=1-eim-∑mi=1ei。(3)

式中:0≤wi≤1,∑mi=1wi=1。

(4)计算综合评价指数。第t年度的综合评价指数 f(t) 为:

f(t)=∑mi=1wi×ri。(4)

式中:ri为第i个指标的无量纲量化值。

2.2协调度C(t)和协调发展度D(t)模型

协调度是度量系统或要素之间协调状况好坏程度的定量指标,是利用综合评价指数计算的离差系数[4]。以f(1,t)和f(2,t)分别表示农村经济系统和农业生态环境系统在t年度的综合得分,在参考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本研究给出农村经济系统和农业生态环境系统在t年度的协调度C(t)为:

C(t)=f(1,t)×f(2,t)[f(1,t)/2+f(2,t)/2]2k。(5)

式中:k为变异系数,一般取k≥2,本研究k取值为2。C(t)的取值范围为[0,1]。

协调度C(t)=1,表示农村经济系统与农业生态环境系统处于最佳协调状态;协调度C(t)越小,表示农村经济系统与农业生态环境系统越不协调。

协调度反映的只是农村经济与农业生态环境的协调状况,对整个研究区域来说,难以反映区域的整体发展实力状况及发展水平[5],而协调发展度可以衡量农村经济系统f(1,t)和农业生态环境系统f(2,t)协调发展水平的高低。因此,农村经济系统与农业生态环境系统在t年度的协调发展度 D(t) 为:

D(t)=C(t)×F。(6)

式中:F=αf(1,t)+βf(2,t)。本研究认为经济与生态环境处于同等重要的地位,因此待定权重α=β=0.5[6]。

3黄冈市农村经济、农业生态环境综合评价指数测度

3.1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本研究依据系统性和科学性原则,对黄冈市农村经济和农业生态环境的发展现状进行了实地调查分析,在参考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构建了农村经济系统与农业生态环境系统评价指标体系(表1)。

系统一级指标二级指标指标类型农村农村基本要素投入乡村从业人数(千人)正向经济耕地面积(×103 hm2)正向系统现代农业要素投入农村用电量(×106 kW)正向农业机械总动力(×106 kW)正向有效灌溉面积(khm2)正向农业产出效率粮食作物单产(kg/hm2)正向农业增加值(×106元)正向农民生活水平农村居民人均居住面积(m2)正向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元)正向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逆向农业自然生态年降水量(mm)正向生态森林覆盖率(%)正向环境人类驱动农用化肥施用量(t)逆向系统农用塑料薄膜使用量(t)逆向农药使用量(t)逆向生态环境响应耕地退化率(%) 逆向土壤质量达标率(%)正向灌溉水水质达标率(%)正向农田大气质量达标率(%)正向

3.2黄冈市农村经济综合评价指数测度

本研究农村经济系统的数值主要来自《黄冈统计年鉴》《湖北统计年鉴》,时间跨度为2003—2012年(表2)。

依据公式(1)至式(3)计算出各评价指标的权重,依据公式(4)计算得出黄冈市2003—2012年农村经济综合评价指数(表3)。

3.3黄冈市农业生态环境综合评价指数测度

本研究农业生态环境系统的数值主要来自于《黄冈统计年鉴》《湖北统计年鉴》《湖北省水资源公报》等,时间跨度为2003—2012年,计算过程与农村经济综合评价指数测度过程相同,计算得出黄冈市2003—2012年农业生态环境综合评价指数(表3)。

3.4黄冈市农村经济、农业生态环境综合评价指数结果分析

由图1可知,在2003—2012年这10年中,黄冈市的农村经济呈现出线性上升的发展趋势。而农业生态环境却出现了一些波动,2003—2005年处于上升趋势,2006—2008年处于下降趋势,2009—2012年处于缓慢上升趋势。并且自2008年开始,农业生态环境综合评价指数落后于农村经济综合评价指数,农业生态环境发展滞后主要归因于在农村经济快速发展过程中,农用化肥施用量和农药使用量逐年增加,农村污染不断加重,而生态治理投入并没有明显增加。

总体而言,2003—2012年农业生态环境的综合评价指数的增长趋势明显慢于农村经济的综合评价指数,因此可见农村经济与农业生态环境之间的协调发展程度仍需提高,图1也提示黄冈市应该继续加强农业生态环境建设,努力提高农业生态水平。

4黄冈市农村经济与农业生态环境协调发展水平度量

4.1协调发展水平度量标准

本研究在借鉴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将农村经济与农业生态环境协调发展关系划分为10个等级(表4)。

4.2农村经济与农业生态环境协调发展度计算

根据公式(5)和公式(6)计算得出农村经济与农业生态环境协调发展度(表5)。

4.3农村经济与农业生态环境协调关系分析

依据表5的协调发展度计算结果和农业经济与农业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分类体系及判别标准,得出黄冈市农村经济与农业生态环境协调关系(表6)。

5结论

由本研究可以看出,黄冈市农业经济与农业生态环境在2008年之前都属于农村经济滞后型,因为自2003年以来虽然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增长较快,但由于黄冈市农业基础薄弱,农村经济发展一直处于艰难的爬坡阶段。随着黄冈市在“十一五”期间提出“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主题,加强农业结构调整,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深化农村改革,发展劳务经济,落实农村政策,努力实现农业农村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发展”的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目标,自2008年开始出现了农业生态环境滞后型,说明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以及城镇化的加速,农业生态环境的承载力已经遭到破坏,环境受损程度加重将会影响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针对目前黄冈市农业发展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提出如下建议,(1)重点发展循环经济,建立生态友好型发展模式。在农业生产中应用废弃物综合利用和清洁生产技术,大力推广绿色农业和有机农业,使农村经济向生态化方向发展。(2)加强农业科技指导,促进农业生产科学化。通过农技指导改进农业生产工艺和技术,合理使用农药和化肥,加快农业生产固体废弃物的治理,减少面源污染,控制农业生态环境恶化趋势。(3)加大环境宣传力度,增强环保和生态意识。通过环境宣传,普及农业生态环境科学知识,提高农村居民对农业生态重要性的认识,增强其环保意识。

参考文献:

[1]贾士靖,刘银仓,刑明军. 基于耦合模型的区域农业生态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研究[J].农业现代化研究,2008,29(5):573-575.

[2]田安国. 黄冈市生态农业可持续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J].湖北农业科学,2013,52(15):3701-3703.

[3]李俊. 基于熵权法的粮食产量影响因素权重确定[J].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11):6851-6852.

[4]贾凤梅. 绥化市农业生态环境变化与农业可持续发展协调研究[J].黑龙江农业科学,2012(7):123-127.

[5]邵波,陈兴鹏. 中国西北地区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现状研究[J]. 干旱区地理,2005,28(1):136-140.

[6]贾凤梅. 黑龙江省绥化市农业生态环境与农村经济协调发展研究[J]. 水土保持通报,2012,32(5):56-60.

[7]梁伟,朱孔来,郭春燕. 山东省生态经济水平与区域竞争力的协调度及评价体系研究[J]. 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2(1):85-91.穆燕鸿,王杜春. 黑龙江省农村电子商务发展水平测度实证分析——以15个农村电子商务综合示范县为例[J]. 江苏农业科学,2016,44(5):608-611,619.

猜你喜欢

协调发展农村经济
重庆市微型企业发展现状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