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优质高淀粉甘薯新品种泉薯17的选育

2016-07-23余成章傅文泽何文中

江苏农业科学 2016年5期
关键词:特征特性甘薯

余成章++傅文泽++何文中

摘要:泉薯17是泉州市农业科学研究所于2005年以徐薯22为母本、泉薯148为父本杂交选育而成的优质高淀粉甘薯新品种。该品种薯干和淀粉的产量表现较突出,薯干产量在940~1 210 t/hm2,为对照种(金山57或广薯87)的99.0%~117.2%;淀粉产量在620~820 t/hm2,为对照的101.2% ~117.2%;薯块干物率和出粉率分别约为 31.0% 和21.0%,比金山57高5~6百分点,比广薯87高1~2百分点;蒸熟食用,质地细腻,味道香甜,综合评分高于金山57和广薯87;商品外观好;高抗甘薯蔓割病、中感薯瘟病;薯块耐贮性和萌芽性均较好。该品种适于鲜薯食用和淀粉加工,于2013年通过福建省农作物品种审定。

关键词:甘薯;泉薯17;复合杂交;杂交亲本;特征特性

中图分类号: S531.033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1002-1302(2016)05-0140-02

甘薯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主要用于淀粉加工和鲜食等[1-3]。泉州市农业科学研究所以市场为导向,适度调整甘薯育种目标,采用复合杂交的方法,育成了优质高淀粉新品种泉薯17。该品种具有食用品质优、淀粉含量高、抗病性好、适用性广等优良性状,适于鲜薯食用和淀粉加工,生产应用前景广阔,并于2013年通过福建省农作物品种审定,适于全省非重薯瘟地种植,截至2014年已在全省累计示范推广超过 1 333 hm2。

1品种来源及选育过程

泉薯17来源于2005年秋配制的“徐薯22×泉薯148”组合,其系谱见图1。

2006年实生薯株系选择;2007年多点选择和抗病鉴定;2008多点鉴定,2009年多点比较;2010—2011年福建省甘薯品种区试;2012年福建省甘薯品种生产试验。2013年通过福建省农作物品种审定。选育过程具体见图2。

2品种选育方法与措施

“九五以来”,泉州市农业科学研究所以市场需要为导向,确定育种的目标性状为食用品质优、高产、高干、抗甘薯蔓割病和抗薯瘟病。开展优质、中高干、抗病品种(系)的引进、鉴定与利用研究;持续选用优良中间材料作为亲本,通过多种有性杂交手段进行复合杂交,创新培育优良品种(系);加强杂种后代多点选择和性状早期鉴定[4]。

3主要特征特性

3.1产量表现

2007年参加多点选择鉴定,泉薯17(品系号为G646)早薯表现高产、结薯好,晚薯表现中等偏上的产量水平。2008年多点鉴定,早薯1个点次,晚薯2个点次,泉薯17均表现结薯好和产量高。2009年多点品比,早薯1个点次,晚薯2个点次,其中泉州市农业科学研究所早薯点鲜薯和薯干的平均产量分别为4 130、1 240 t/hm2,分别比对照种金山57增产 4.2%、13.7%;晚薯点鲜薯和薯干的平均产量分别为3 680、1 110 t/hm2,分别比对照种金山57增产3.3%、18.2%;泉港晚薯点鲜薯和薯干的平均产量分别为3 830、 1 180 t/hm2,分别比对照种金山57减产1.6%和增产 19.6%。

2010年参加福建省甘薯品种区试,平均鲜薯产量3 260 t/hm2,比对照品种金山57减产12.78%,达极显著水平,居第7位;平均薯干产量1 010 t/hm2,比对照增产4.65%,达显著水平,居第3位;平均淀粉产量670 t/hm2,比对照增产 11.51%,达极显著水平,居第3位。2011年省区试续试,平均鲜薯产量3 760 t/hm2,比对照减产17.11%,达极显著水平,居第8位;平均薯干产量1 210 t/hm2,比对照增产 7.19%,达极显著水平,居第2位;平均淀粉产量820 t/hm2,比对照增产17.22%,达极显著水平,居第2位。2010—2011年2年省区试平均鲜薯产量3 510 t/hm2,比对照减产 15.15%;平均薯干产量1 110 t/hm2,比对照增产6.02%;平均淀粉产量740 t/hm2,比对照增产14.57%。2012年参加福建省甘薯生产试验,宁化、莆田、惠安等3个点次,平均鲜薯产量3 810 t/hm2,比对照品种金山57减产17.39%。2014年参加国家甘薯品种南方薯区区试,平均鲜薯产量3 110 t/hm2,比对照品种广薯87减产7.19%,达极显著水平,居第7位;平均薯干产量940 t/hm2,比对照减产0.99%,未达显著水平,居第7位;平均淀粉产量620 t/hm2,比对照增产1.19%,未达极显著水平,居第5位。表1泉薯17产量表现

年份试验项目试点数鲜薯薯干淀粉产量(t/hm2)增产率(%)产量(t/hm2)增产率(%)产量(t/hhm2)增产率(%)2009多点比较33 8801.91 17017.22010省区试103 260-12.81 0104.767011.52011省区试103 760-17.11 2107.282017.22012省生产试验83 810-17.42013展示及示范53 650-5.12014 国家区试83 110-7.199.4-0.996.21.19注:国家区试对照种为广薯87,其余试验对照种均为金山57。

3.2薯块品质

2006—2010年多年多点试验,泉薯17薯块干物率和淀粉率分别约为31%和21%,均高于金山57;蒸熟食用,表现为粉、香、甜,明显好于金山57。2010—2011年福建省区试,平均薯块干物率和淀粉率分别为31.73%和21.24%,分别比对照(金山57)高6.27、5.45百分点;食味和外观评分均为81.5分,均比对照高1.5分。2014年国家甘薯品种区试,薯块平均干物率为30.26%,淀粉率为19.97%,分别比对照种(广薯87)高171、1.48百分点;食味评分73.3分,比对照高3.3分。

3.3抗病性

据2010—2011年福建省甘薯品种区试和2014年国家甘薯品种区试的抗病鉴定结果,泉薯17对甘薯蔓割病表现为高抗,对薯瘟病表现为中感到中抗,表明泉薯17对甘薯蔓割病具有较强、较稳定的抗性,不抗薯瘟病。

3.4贮藏性及萌芽性

泉薯17较耐贮藏,鲜薯于11~12月份收获后贮藏,至翌年3—4月份薯皮皱缩轻,烂薯率和薯质量损失率均较小,食味品质仍优。据2010—2011年福建省甘薯品种区试的贮藏性鉴定结果,综合表现均为好。薯块萌芽性好,埋种后1个月出苗,单薯萌芽量多,出苗齐,剪后快发。

3.5其他主要特征特性

泉薯17株型短蔓半直立,茎粗中等,成叶尖心带齿,叶片大小中等,顶叶、成叶、叶脉、叶柄和茎均为绿色,脉基色为淡紫;薯块下膨纺锤形,红皮淡黄肉,外观美。最长蔓长110 cm左右(90 d),单株分枝9条左右,结薯3~5个,平均单薯质量约180 g,大中薯率约82%,结薯整齐集中。

4栽培技术要点

4.1晚薯留种育壮苗

选择水旱轮作地作晚薯栽培,选留结薯整齐集中的单株,选用个头中大、薯形下膨、薯身光滑、无病虫害、无破伤的薯块作为种薯。泉薯17单薯出苗基数多,出苗后,宜视苗之疏密及时剪苗或掰芽繁殖,同时加强水肥管理。以茎蔓粗壮、节间距短和叶片肥大作为壮苗的主要依据。

4.2合理早插密植

早薯一般于4月中旬至5月下旬插植,晚薯一般于7月上旬至8月中旬插植。选用20 cm左右壮苗,斜插入土中2~3节,外露1~2节。泉薯17结薯个数较多,作鲜薯食用可适当密植以提高商品卖相,作淀粉加工用可适当稀植以提高大薯率,早薯一般插植约52 500株/hm2、晚薯一般插植约 60 000 株/hm2。

4.3科学管理

一般施纯N 165~195 kg/hm2,N ∶P2O5 ∶K2O比例为 1 ∶0.5 ∶1.5,基肥 ∶点头肥 ∶夹边肥比例为4 ∶1 ∶5。早施点头肥促茎叶快发,以速效肥为好,于插后7~10 d施用;结合中耕除草重施夹边肥利于中后期茎叶不早衰和保持较大的绿叶面积,于插后20 d左右犁畦除草,单边施肥,另一边经 5~7 d 晒白后施肥。施肥培土后应灌1次跑马水,以提高肥效和防暴雨冲刷。生长前中期,视土壤墒情和地上部生长状况,酌情灌(喷)水和喷施叶面肥,生长后期做好防涝排涝工作。斜纹夜蛾、红蜘蛛、白粉虱等食叶害虫的防治要点在于早(虫口基数较少时)和连续(每隔5~7 d喷施药3~4次)防治。甘薯小象虫以水旱轮作最为有效,此外,可通过清园、诱杀成虫、防止土壤龟裂等措施减少其危害。

4.4适时收获

泉薯17结薯较早,而生长后期仍有较高的薯块增产率,故宜适当早种以延长生长期,全生长期宜掌握在150 d左右,选择晴天或阴天收获。

参考文献:

[1]后猛,张允刚,王摇欣,等. 食用型甘薯品质性状变化及其与农艺性状相关性[J]. 江苏农业学报,2014,30(1):31-36.

[2]李元元,李洪民,唐忠厚,等. 甘薯钾素营养及其生理机制研究进展[J]. 江苏农业科学,2014,42(4):13-15.

[3]曾燕楠,程润东,王勇,等. 菜用甘薯品种光合速率测定及综合性状调查[J]. 江苏农业科学,2014,42(11):134-135.

[4]余成章,傅文泽,罗维禄,等. 优质多抗高淀粉甘薯新品种泉薯9号的选育[J]. 福建农业学报,2011,26(1):55-59.

猜你喜欢

特征特性甘薯
益生菌发酵甘薯汁的工艺优化
多管齐下 防好甘薯黑斑病
玉米杂交种金富36的选育经过及栽培技术
甘薯新品种徐紫薯1号的特征特性及主要栽培技术
丰农啤1号大麦的特征特性及高产栽培技术
甘薯抗旱鉴定及旱胁迫对甘薯叶片生理特性的影响
牛甘薯黑斑病中毒的鉴别诊断与防治
甘薯对不同形态氮素的吸收与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