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胃肠间质瘤的临床病理特点和外科处理

2016-07-18长沙市中心医院湖南长沙410000

中国医药指南 2016年11期

罗 明(长沙市中心医院,湖南 长沙 410000)



胃肠间质瘤的临床病理特点和外科处理

罗 明
(长沙市中心医院,湖南 长沙 410000)

【摘要】目的 探讨胃肠间质瘤的临床病理特点和外科处理方法,以供参考。方法 选取2013年10月至2015年1月于我院就诊胃肠间质瘤患者30例为研究对象,采用回顾性分析法观察所有患者的一般资料,分析胃肠间质瘤的临床病理特点和外科处理。结果 研究中得出,30例胃肠间质瘤患者肿瘤危险程度很低患者占5例,肿瘤低度危险患者占15例,肿瘤中度危险患者占8例,肿瘤高度危险患者占2例,数据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胃肠间质瘤具有种类多、形态复杂的特点,在诊断时利用其病理学特点可以很好的提升诊断效率及准确度,且通过手术治疗的方式取得显著的临床效果,缓解了患者的病痛。

【关键词】胃肠间质瘤;临床病理特点;外科处理

胃肠间质瘤(GIST)是一种病发于胃肠道间叶组织的肿瘤[1],是胃肠道最常见的间叶源性肿瘤。该种疾病好发于中老年人群[2],40岁以下的患者较为少见。在男性女性之中均会发病。一般胃肠间质瘤发生在胃、小肠、结直肠、食道等部位。病发时常伴随着胃肠道出血,患者吞咽困难,给饮食带来巨大不便,严重影响患者的正常生活。此时患者需要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否则会导致病情的持续恶化。胃肠间质瘤的临床病理已引起临床医师的的广泛注意,我院特研究胃肠间质瘤的临床病理特点和外科处理方法,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2013年10月至2015年1月于我院就诊的胃肠间质瘤患者30例为研究对象,均符合临床医学上关于胃肠间质瘤的诊断标准。所有患者均存在不同程度的腹痛、吞咽困难等临床症状。所选患者年龄52~70岁,平均年龄(58.56±5.6)岁;其中男性患者18例,女性患者12例。且所有患者均采用外科手术进行了治疗,其中16例患者进行了完全切除手术,10例进行了局部切除手术,4例进行了不完全切除手术。

对比所有患者的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良好的可比性。

1.2 方法

1.2.1 病理特点统计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法对所有胃肠间质瘤患者的一般资料进行分析研究,并且结合随访如电话、信件、门诊等方式,定期与病患进行沟通,获取更多的有效信息。

1.2.2 外科处理方法:所有患者均实施外科手术进行治疗。且手术前均为患者做CT、胃镜等检查,并分析判断肿瘤的位置、大小、形态、类别及属性。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选择最佳的手术方案进行治疗。患者的肿瘤位于空、回肠位置的采用系膜及肠管切除术,患者的肿瘤位于胃部的采用胃大部切除术,患者的肿瘤位于十二指肠升部的采用十二指肠、空肠切除术。

1.3 评价标准:根据临床医学上关于胃肠间质瘤的诊断对所有患者的病症进行分析总结。将所有患者肿瘤的危险程度分为以下四种:很低、低度危险、中度危险、高度危险。

1.4 数据处理:均采用SPSS17.0软件对研究中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计数资料以率(%)表示,进行卡方检验比较。计量资料采用(±s)表示,进行独立t检验,P<0.05认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所有患者的临床病理特点:所有患者的肿瘤大小形状不一,范围1~15 cm。其中<2 cm患者3例,2~5 cm患者4例,5~10 cm患者16例,>10 cm患者7例。根据肿瘤主体位置可分为腔内型,壁内型,哑铃型,腔外型和腹内胃肠道外型。且肿瘤都呈膨胀状态生长,边界明显,切面灰红,中间部分有出血、坏死现象。胃肠间质瘤患者中包括梭形细胞型患者22例,上皮样细胞型患者5例以及梭形和上皮细胞混合型患者3例。

根据免疫组织化学原理,分别用CD117、CD34、DOG1、Nestin标记胞膜或胞质和胞质,在检测中CD117阳性率为93.3%(28/30),CD34阳性率为80%(24/30),DOGI的阳性率为90%(27/30),Nestin的阳性率为86.6%(26/30),数据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所有患者的肿瘤危险程度:在外科手术进行时,通过诊断判断出30例胃肠间质瘤患者的肿瘤危险程度,具体见表1。且通过手术治疗,大部分患者病情均呈稳定状态。30例患者仅有4例死亡或肿瘤转移。

表1 所有患者的肿瘤危险程度

3 讨 论

胃肠间质瘤是消化道内最常见的肿瘤。往往因为胃肠道内环境复杂,常被误诊为平滑肌源性肿瘤或神经源性肿瘤[3]。临床症状主要有消化道内出血、肠穿孔等。若不早期治疗,对患者的生理及心理会产生极大的影响。临床上常用CT和胃镜[4]等方式对患者肿瘤的大小、位置、形态、性质等进行判断。在对待该病的治疗上,传统方式以手术治疗和靶向治疗为主,手术治疗是直接将肿瘤摘除或进行局部的切除,靶向治疗主要是通过生物标志物来识别是否存在某种疾病特定的控制肿瘤生长的基因或基因谱,而后确定针对特异性靶点的治疗方法。通过本次实验得知,胃肠间质瘤的大小不一,呈膨胀生长,边界清楚,切面灰红,中心部分有出血、坏死等现象。在对胃肠间质瘤进行病理性分析时,可使用CD117、CD34、DOG1、Nestin进行免疫标志,根据其阳性率判断肿瘤的特征,由数据可知,用CD117诊断胃肠间质瘤的特征时,其敏感度更高。且通过手术治疗,能有效的控制患者的病情。

综上所述,胃肠间质瘤具有种类多、形态复杂的特点,在诊断时利用其病理学特点可以很好的提升诊断效率及准确度,且通过手术治疗的方式取得显著的临床效果,缓解了患者的病痛。

参考文献

[1] 耿振宏,孙希印,魏超,等.24例与癌并发的胃肠间质瘤临床病理分析[J].中国肿瘤临床,2014,41(21):1368-1373.

[2] 宁思全.胃肠间质瘤的外科治疗与重建[J].中国实用医药,2013, 8(10):104-105.

[3] 哈英娣,高小莉.肠道胃肠间质瘤的临床病理改变[J].现代肿瘤医学,2011,19(7):1360-1363.

[4] 王刚,张汝鹏,赵敬柱,等.132例胃的胃肠间质瘤治疗及预后分析[J].中华胃肠外科杂志,2010,13(7):492-496.

中图分类号:R73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194(2016)11-013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