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儿童文学中“离家出走”叙事与儿童的精神需求

2016-07-16中国海洋大学山东青岛266000

名作欣赏 2016年26期
关键词:克劳小乔母题

⊙李 琦[中国海洋大学, 山东 青岛 266000]

文苑经纬

论儿童文学中“离家出走”叙事与儿童的精神需求

⊙李琦[中国海洋大学, 山东青岛266000]

“离家出走”叙事已成为儿童文学中常见的一种叙事意象,究其原因,可以看出“离家出走”的发生多和儿童的精神需求得不到满足有关。精神需求与物质需求相比是较为隐蔽的,因此较容易被持“成人本位”的成人所忽视,从而导致儿童精神世界的缺失性体验。本文将以儿童本位的视角,运用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去审视儿童文学中的这一叙事与儿童精神需求间的关系,并透视这一叙事的“成长”意味。

儿童文学离家出走精神需求成长

一、以“儿童本位”观看“离家出走”叙事

保罗·阿扎尔开创的以儿童为中心的研究思路,与Harvey Darton开创的以文本为中心的研究方法相向而踞。①在中国较早提出以儿童为中心的研究方法的是周作人,他的“儿童本位”观在新时期以后被越来越多的研究者重新重视和提倡。本文将以“儿童本位”观为出发点来解读儿童文学中一种常见的叙事意象——“离家出走”叙事。

儿童作为与成人完全“不同”的人,拥有其独特的存在感觉、价值观和人生态度。毋庸置疑,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已被广泛应用在成人社会的各个研究领域,但当我们以“儿童本位”的儿童观去凝视他们的“独特”时,便不难发现:儿童也有属于自己的精神需求,这种精神需求既有与成人的“共同”之处,自然也有与成人的精神需要截然不同的“特殊”地带。由于本文所分析的是儿童的精神需要,故将排除需求层次理论中的生理需要和安全需求中的物质安全需要,而主要涉及心理安全需要、爱和归属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以及儿童所特有的游戏和自由的需要五个方面。

儿童在成长的过程中并不是一帆风顺的,而当他们面对成长过程中的艰辛时,最常见的应对模式就是反抗,“离家出走”就是儿童最常选取的反抗方式。心理学上通常把儿童的反抗期划分为两个阶段,分别是四岁左右的第一反抗期和十三岁左右时出现的第二反抗期。纵观儿童文学中的“离家出走”现象,可以发现这些儿童的“出走”大多集中于这两个反抗期。保罗·阿扎尔在《书,儿童与成人》中对于儿童自己决定自己阅读的书籍时曾说“儿童并不会束手就擒地任人压迫”②,虽然这和我们今天讨论的问题不同,但他却精准地道出了儿童的反抗天性。

二、“离家出走”叙事折射出的儿童精神需求图景

(一)基础精神需求的缺失与儿童的“假反抗”

“儿童体验社会的第一步,一般而言是从作为社会结构的一个细胞家庭开始的。”③在这里,将心理安全需求和爱与归属的需求合并在一起来谈,并统称为基础精神需求,是由于儿童获得心理安全和爱与归属的途径——通过家庭和父母——相一致的,并且也是较为基础的。

心理安全的需要对于儿童来说主要体现在家庭的完整、和谐给儿童带来的心理上的安全感,而这种安全感常常会被父母离异导致的家庭结构变化所打破。陈丹燕的《我的妈妈是精灵》就很有代表性,小说中陈淼淼的离家出走显示了儿童对于即将破裂的家庭内心的恐慌所做出的主动反抗。陈淼淼在得知父母要离婚的噩耗后,求助于她的同学李雨辰,两人便想出了通过“变坏”“出走”等方式让父母忌惮,然而她们所策划的“出走”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出走”,而是想以此来挽救自己濒临破碎的家庭,这正是儿童在失去了心理上的安全感后做出的应对和反抗。

爱与归属的需要则偏重于家庭生活给儿童带来的心理上的温暖。朱自强教授曾在《经典这样告诉我们》一书中这样写道:“到了20世纪,儿童文学的家庭形象逐渐发生了变化。尽管物质生活有了极大的改善,但在精神生活方面,家庭却未必总是安全宁静的港湾……在不经意的时候,儿童已受到了深深的伤害。”④《拉蒙娜和妈妈》就是讲述了父母在无意之间的言行给幼小的拉蒙娜带来的心理上的伤害——让她误认为父母爱姐姐比爱自己更多,终于在积郁了多次的委屈和不满后,拉蒙娜决定“出走”“吓一吓”大人。从拉蒙娜的“出走”初衷我们就可以看出她的目标与上述陈淼淼类似,都不是想真正离开家庭,而是试图通过这种方式来获得她的精神需要。

(二)尊重需求的缺失与儿童的“真困境”

尊重不是成人独有的权利,一些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立于儿童的生命空间,生动地表现出了儿童对自尊和他尊的需求。前面提到,儿童的反抗期有两个阶段,处于这两个阶段的儿童对于尊重这一较高层次的精神需求有着强烈的要求,在这一阶段心理上发生的蜕变,使他们面临着成长中的真实困境。

绘本《阿尔菲出走记》就是讲述了一个处在第一反抗期的儿童出走的故事:阿尔菲有一双心爱的小红鞋,可是妈妈却要将它送给别人,因此不满妈妈做法的阿尔菲决定“出走”,但这场“出走”最终并没有真正的成功,而是以一场温情的“母子游戏”收场了。虽然这个故事的基调是温和的,但是我们应该警惕成人在以实用主义的价值观引导下,极易出现把儿童的某些要求看作是“不成熟”的从而加以否定的倾向。儿童的第二反抗期也是儿童建立自我同一性的关键期,在这一时期儿童的自尊和他尊意识空前增强,希望作为一个独立人得到应有的尊重。《我是我》以独到的视野进入了儿童的生命空间,故事中的秀一上小学六年级,正处于自我同一性确立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的儿童往往对于尊重和自我价值的需求很高,而母亲时常将他与哥哥对比、贬低他成为家常便饭的态度让他选择了以“出走”的方式来完成自我同一性的确立。

(三)自我实现与儿童的“英雄梦”

自我实现的需要是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中最高级的精神需求,而这种精神需求却没有因为其的较高层次而将儿童排除在外。通过对儿童这一层面的精神需求的分析,更加可以说明儿童不是成人的准备阶段,他们具有自己的独立人格,他们的需求不是低级和可以被忽略的。那须正干的长篇小说《我们驶向大海》就是儿童要求自我实现的一部感人肺腑的著作。在同伴中备受冷落的“耗子”多田嗣郎在造筏子中找到了存在的价值,期望通过这种方式得到同伴的认可,获得与同伴们平等的地位。在这个意义上,筏子在他的心中就不仅仅是出海玩耍的价值了,而是他走向自我实现的重要一步。于是在一个风暴天多田嗣郎看到筏子遭遇危险时完全忘记了自己的安危选择保护它,也就不是偶然和不可思议的了。以“儿童本位”的儿童观去审视多田嗣郎“保护木筏”和其他两个孩子最终“驶向大海”的选择,就不应该是一种简单的惋惜,而是对儿童自我实现的尊重,对儿童也有自己“梦想”的尊重。

(四)游戏与自由的需要与儿童的“玩天性”

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到“自我实现”这一级就已经结束了,当我们把这一广泛应用在成人领域的理论移植到儿童文学的研究时,就不得不考虑到儿童的精神需求的特殊之处。在刘绪源的《儿童文学的三大母题》中将儿童文学的母题分为:爱的母题、顽童的母题和自然的母题。⑤通过这一分类,我们可以意识到“游戏与自由的需要”是儿童与成人需求不同的特殊“地带”。儿童的自我中心主义使儿童文学中某些“离家出走”情节看起来似乎是没有正当理由的,也不能归类为上面的任何一类中,那么这类的“出走”往往和儿童对游戏和自由的需求有关。绘本《小乔逃跑了》中的小乔“出走”的原因仅仅是因为妈妈让他收拾自己的屋子,这一原因在教训主义的成人那里可能会被视为在主张儿童懒惰的合理性,当我们以“儿童本位”的儿童观去解读这部作品时,就能完全理解儿童对于自由的、休闲的需要,并相信儿童会在自己对生活的体验中找到开启“成长”大门的钥匙。《克劳蒂的秘密》中克劳蒂对于平淡无奇的生活产生厌倦而选择“出走”,在她获得了关于天使雕像秘密的承诺后,她感到自己变成了与过去不同的克劳蒂。游戏是有趣的、充满新鲜感的活动,克劳迪寻找“秘密”的“出走”虽不完全是一项游戏,却在一定程度上也具有游戏的某些特性。因此,通过对这两部作品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对游戏和自由的需求是儿童不可或缺的、独特的“精神需求”。

三、“离家出走”的解决与该叙事的“成长”意味

“离家出走”叙事除了带来对儿童精神需求的探秘外,还包含着对成长危机的解决,这一叙事有着浓重的“成长”意味。“离家出走”显示了儿童对现实的不满和反抗,用弗洛伊德的观点来讲就是:“儿童的快乐原则和现实原则发生了对立”⑥,然而这种对立带来的不是儿童与现实世界的相向而踞,而是儿童的成长。既然儿童的成长是其必然结果,那么儿童文学中对于这一反抗行为的处理就显得尤为重要了。朱自强先生在《经典这样告诉我们》中这样规定了儿童文学中对于反抗的处理:“以儿童为本位的儿童文学就是应该鼓励儿童向前发展,帮助儿童向上成长,与儿童一起直面成长道路上的各种各样困难的文学。”⑦因此,好的儿童文学作品中对于这一叙事的解决是向前发展的,在以上的例子中除了《我们驶向大海》的解决是悲剧的,其他作品中的儿童都获得了成长。

首先,儿童“出走”后的自我体验和父母“爱”的给予使他们主动化解了成长的危机。绘本《小乔逃跑了》描写了小乔在“出走”后寻找自己的新“卧室”而都纷纷失败的过程,而另一边的袋鼠妈妈则拒绝了一切来客,称“这是我的儿子小乔的房间”。重新回到家中的小乔对于收拾房间的态度发生了很大的转变,认为这与他在外面寻找的不合心意的房间相比,只是收拾一下那么简单了。我们可以说,这时的小乔是已经获得了成长的小乔,他的成长是自身体验的结果也是妈妈爱的结果。另外,这一化解模式在《阿尔菲出走记》《拉蒙娜和妈妈》《25教室》等作品中也有典型的体现。

其次,自我同一性的确立是儿童在反抗期的标志性心理,儿童通过“出走”完成了确立同一性的要求,也就化解了成长的危机。例如《我是我》中秀一在家中面对母亲的责骂、讽刺,几近面临埃里克森所说的“角色混乱”,而他弄假成真的“出走”却让他在夏代家那种宽容的环境中完成了自我同一性的确立。《克劳蒂的秘密》中克劳蒂“出走”的真正原因是因为她对琐碎无聊生活的厌倦,而这正是一个“我作为我自己有什么独特性”的问题。在她出走后开始对于天使雕像的秘密探寻,最终得到了弗兰克·维拉夫人关于秘密的承诺,这就使克劳蒂通过“秘密”将自己与他人隔离起来,形成了“自己与他人不同”的信念,也就确立了自我的同一性,从而解决了成长危机,获得了成长。

四、结语

本文以儿童文学本质论为出发点,试图将马斯洛的需求层次原理“移植”到儿童领域,并根据儿童与成人不同的特殊性尝试加入了“游戏与自由的需求”一项,对于儿童文学“离家出走”这一常见的叙事意象所反映出的儿童精神需求进行了层层递进的解读,并分析了这一意象背后的成长意味。文章到这里就结束了,但对于探索儿童精神需求和成长的“宝藏”的旅程来说这才只是一个开始。

①KimberlyReynolds:Children’sliterature:Averyshort introduction,the 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11.

②保罗·阿扎尔:《书,儿童与成人》,梅思繁译,湖南少年儿童出版社2014年版。

③④⑥⑦朱自强:《经典这样告诉我们》“动态成长的儿童与儿童文学”一章,明天出版社2010年版。

⑤刘绪源:《儿童文学的三大母题》,复旦大学出版社2015年版。

[1]朱自强.经典这样告诉我们[M].济南:明天出版社,2010.

[2]朱自强.儿童文学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3]刘绪源.儿童文学的三大母题[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5.

[4]KimberlyReynolds.Children’sliterature:Averyshort introduction[M].the 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11.

[5]保罗·阿扎尔.书,儿童与成人[M].梅思繁译.长沙:湖南少年儿童出版社,2014.

[6]刘雅萍.论儿童文学中的单亲家庭及父母离异[D].上海师范大学2007年硕士学位论文.

[7]赵霞.成长的秘密[D].浙江师范大学2003年硕士学位论文.

作者:李琦,中国海洋大学研究生。

编辑:张晴E-mail:zqmz0601@163.com

猜你喜欢

克劳小乔母题
济慈长诗《拉米娅》中的民间文学“母题”
基于《隐逸传》视角的艺术母题“在场”与主题“出场”的意义
外星人咕咚
培养思维能力
托马斯的一节课
“沉默面具”与“隐性叙事”——伍慧明《骨》中的“沉默”母题及“纸张”意象
念奴娇
念奴娇
比弗利吉娃娃
当内鬼遇到内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