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本·读者·地方:英国文学旅游的演进轨迹

2016-07-16李领娣山东旅游职业学院济南250200

名作欣赏 2016年26期
关键词:英国文学故居作家

⊙李领娣[山东旅游职业学院, 济南 250200]

⊙刘 英[南开大学外国语学院, 天津 370001]

文本·读者·地方:英国文学旅游的演进轨迹

⊙李领娣[山东旅游职业学院, 济南250200]

⊙刘英[南开大学外国语学院, 天津370001]

文本、读者、地方三者关系是探讨英国文学旅游发展演进的一个切入点。本文依据文本、地方两个主要变量的变化,可以将其划分为孕育成长期、成熟期和兴盛期,并借鉴福柯的凝视理论,通过不同阶段三者关系的分析,认为三者互为双向互动,形成一种权力结构关系,是推动英国文学旅游发展的内驱力。英国文学旅游的发展演进也是读者的空间实践史,折射出文本的消费、读者的流动和地方的变迁。

文本凝视地方文学旅游

在西方,文学旅游(literarytourism)历久弥新,作为非常古老的文化现象,近二三十年来,成为英美学界方兴未艾的跨学科研究领域。“旅游与文学:旅行,神话和想象”(2004)、“文学旅游与19世纪文化”(2007)等国际会议先后在英国召开,对该领域的发展举足轻重。关于其定义,斯夸尔认为是通过“游览与作家或作品相关的地方”①体验文化的过程;沃森主张通过参观作家和作品相关地方,“品味文本、欣赏地方及两者之间的相互关系”②。可见,“地方”与作家和作品相关,学者们主张以文学为本位,围绕地方,从旅游视角展开研究。

目前,集中于西方学界的相关研究可归为以下三类:(1)作家中心式文学旅游研究,以墓地游和故居游研究为主。专注墓地游研究的韦斯托弗近年崭露头角,他提出亡灵浪漫主义概念,并从作家“影响焦虑”和读者朝圣角度进行解读,指出作家生前关注墓碑、墓志铭及其死后声名,实际是“焦虑墓地是否能成为旅游景观的命运”③。故居游研究以亨德里克斯、沃森等为代表,主张“作家故居是作家及其创造性的纪念碑,而不是文学档案”④。(2)文本中心式,围绕某位或某个时代的作家群作品中的地理景观与旅游的关系展开,主张地方是灵感源泉,文学建构了地方,塑造了旅游景观,而“文学旅游与空间和时间的社会文化建构紧密关联”⑤。事实上,在实践和研究中,上述两种形式往往相互交织,不可分割。(3)有关读者/文学旅游者和文本的研究,例如文学旅游动机研究,结果表明,朝圣、好奇、真实性追求、读者——作家关系焦虑、致敬、追求愉悦等是读者/文学旅游者的主观动因。⑥另外还有聚焦现代文学旅游指南、文学旅游杂志等文本的研究。

综上所述,现有研究紧扣“地方”概念,认同读者、地方两者作为凝视主体和被凝视客体的二元划分,探讨了作家、读者、文本与地方的互动关系,这准确地看到了文学旅游发展是多要素的合力,但是现有研究往往关注某一要素与地方的关系,研究相对分散。英国文学旅游从星星之火发展至当今繁荣之势内因到底何在?

本文借鉴福柯的权力观和凝视理论,对文本、读者、地方及三者关系进行探究,梳理了英国文学旅游发展的演进轨迹,并通过分析文本、地方两个主要变量的变化,将其划分为三个阶段:(1)1832年之前是孕育成长期,以作品、传记为主媒,以作家墓地游为源始,拓展至故居游。1832年,英国文学旅游的“先驱”⑦司各特逝世,与此同时,“读者群逐渐停止嘲讽,游客们因为受华兹华斯诗作的感染而来到他获取灵感的地方观光”⑧,文学旅游焕然一新。(2)1832—1931年是其成熟期,在此期间,英国文学史上众多已故著名作家的故居集中建成博物馆,1931年拜伦故居开放为博物馆,以后其数量趋于稳定;现代文学旅游指南诞生,同时许多作家描绘的地理景观成为热门旅游目的地,初步勾画了一幅“文学英国地图”。(3)1931年至今是其兴盛期,传统文本和虚拟文本并存,经典作家与大众作家旅游景观并置,“地方”幻化出文学主题公园、文学之都等新形态。

一、从墓地到故居:英国文学旅游凝视的孕育、成长

英国文学旅游始于对作家墓地的凝视,后缓慢发展至作家故居游,凝视对象的变化背后是文本的吸引力和读者凝视权力的共同作用。权力是福柯提出的一个重要概念,它无处不在,存在于一切差异性关系中。“权力不是压制性的,而是生产性的,它不是压抑着什么,而是不停地造就着什么。”⑨在福柯看来,“权力运作离不开凝视力学……凝视在权力结构的建构和维持中扮演了重要角色”⑩。权力建构可以通过将凝视对象客体化来实现,具体到文学旅游则是作家墓地和故居逐渐被视作符号,其原有的内在属性被置换,“人们去作家墓地不是为了哀悼,而是参观,不是带着鲜花,而是拿着相机”⑪。作家故居不再是居住和创作的空间,而是游览目的地,成为休闲、娱乐、学习的场所,这刺激了更多文学旅游者参与凝视。其次凝视客体会被看为被迷恋之物,即相关物品转化为一种附魅的对象,把它当作偶像加以崇拜,例如司各特的书桌、莎士比亚的椅子、奥斯汀的“声响之门”等,这也促使自1760年代起,斯特拉特福就有了最早商业出售的文学旅游纪念品。

文学旅游凝视自古有之。公元前4世纪,亚历山大大帝发动隆隆战车,东征西讨,围攻底比斯时,下令不许损毁古希腊抒情诗人品达(Pindar)的故居,尽显对作家的崇敬。去那不勒斯朝圣维吉尔的墓地是意大利由来已久的传统,1375年,彼特拉克去世后,位于阿克瓦(Arqua)的墓地成为圣地,朝圣者络绎不绝。在英国,1400年乔叟安葬在威斯敏斯特教堂的诗人角,成为第一位长眠于此的英国作家,1599年,斯宾塞也安葬在此,为英国墓地旅游拉开帷幕。17世纪时,诗人角已经成为外国旅游者到访伦敦的必行之地。时至今日,一百二十多位作家、诗人、艺术家安息在此,诗人角已化身为英国文学旅游的重要符号,到英国的文学圣地朝圣,墓地将会是必定驻足之地。

“作家的住处(房屋、家、农舍、公寓)最被广大读者认为是源始之地。”⑫作家出生地在文学圣地中居于首位,但是在英国,对作家诞生地和故居的关注经历了长期缓慢的发展,到18世纪时才逐渐兴起。西方有朝圣宗教相关人物出生地的传统,但极少将斯特拉特福和伯利恒相提并论。约翰逊博士对于游览作家故居的行为困惑不解,“传记作家可能是出于无意识的尊敬:作家逗留过的每一个住所都被记录,因为作家的存在给某个地方带来荣耀,若是忽略不提,貌似就成为一种伤害。”⑬作家故居游的兴起,除了作品的吸引力,首先要归功于传记文学文本的出现,传记对于作家生平创作的详细描述引发了读者的强烈好奇。约翰·奥布里(JohnAubrey,1626-1697)的《名人小传》历来被奉为西方传记文学的圭臬,文本涉及两百多位人物生平,对约翰·弥尔顿的诞生描写最为具体,“约翰出生在伦敦面包街的斯普里德-伊格尔,那是他父亲的房子。他生于1608年12月9日,星期五,早上六点半”⑭。传记文本对地方的明确标记吸引英国和欧洲的仰慕者们,“看看他出生的那座房子和卧室”⑮,这也成为英国关注作家故居最早的实例。

另一方面,从读者视角透视,源于读者对于作品文本施加限制的强烈不满,他们希望突破文本空间和想象空间,通过身体亲历旅行,分享作家对现实世界的洞察和领悟。1769年9月6日到8日,斯特拉特福莎士比亚诞辰周年纪念活动(ShakespeareJubilee)成功举办,标志着近代英国文学旅游的诞生。华盛顿·欧文曾到斯特拉特福游览,在《见闻札记》中写道:“我是到斯特拉特福来对诗人做一次朝圣旅行的。我首先参观的是莎士比亚诞生的那所房子……这附近整个乡间确实是充满诗意的地方,每件事物都使人联想到莎士比亚。见到每一所旧茅舍,我都想象成是他幼年常去之处,他在那儿获得了对乡村生活见习的体悟见识,听到了许多传说故事和荒诞神奇事物,然后像变魔法似的把他们编织进他的戏剧中。”⑯1799年,彭斯去世仅三年后,位于苏格兰艾尔郡阿洛韦镇的彭斯小屋就成为文学朝圣地,吸引着众多热切的读者跋山涉水。

在英国文学旅游发展史上,沃特·司各特可谓先驱。自1811年至1824年,他将在苏格兰购买的农场(ClartyHole,150英亩)扩建成了阿博茨福德庄园(Abbotsford,700英亩),将自己小说中真实存在的梅尔罗斯修道院的废弃砖瓦用于庄园整修,并精心规划设计了私人空间和公共游览空间。虽然作家主动建构了景观,但庄园这一“地方”仍是首要凝视目标,作家为自己设计了“隐形在场”的私人空间。在修建接近尾声时,参观庄园已经正规化,到访的旅游者需要提前告知,参观时有专人引领,标识周边线路的方向指示牌也竖立起来。这一时期,读者主观诉求和作品、传记文本的指引相互作用,凝视以追求作家最初的、最真实的地方为主。

二、多样文本·读者焦虑·文学疆域

在见证了诗人角的发展斯特拉特福的崛起,彭斯小屋、司各特的阿博茨福德庄园成为文学朝圣地之后,英国文学旅游快速发展,走向成熟。1832—1931年,英国文学史上大多数著名的、已故作家的故居先后建成博物馆,成为英国宝贵的文学遗产。技术的进步缓解了读者对于作家亲密关系的焦虑,使得凝视“地方”范围拓展,向更远、更广阔的乡村、原野、村镇、城市空间扩展,华兹华斯的英格兰湖区、狄更斯的伦敦、勃朗特姐妹的豪沃斯、哈代的威塞克斯等作家建构的文学疆域成为主要的凝视地方。相关文本文类增多,数量成倍增长,读者/文学旅游者数量增加,流动性增强。

自19世纪中期起,英国作家故居呈现出博物馆化或神圣化的特点。“景观作为值得保存的文物从相似物体中分隔开来,便是景观神圣化的首要”⑰,作家故居受到特别关注,与其他建筑分割开来,在帝国政府的主导下,开发、建成博物馆,私人空间和公共生活融合展示。斯特拉特福莎士比亚故居博物馆(1847)、彭斯故居博物馆(1881)、弥尔顿故居博物馆(1887)、华兹华斯的鸽舍(1891购买,1932年开放)、位于约克郡豪沃斯的勃朗特姐妹故居博物馆(1893)、位于切尔西的托马斯·卡莱尔故居博物馆(1895)、位于利奇菲尔德的约翰逊博士故居博物馆(1900)、位于朴次茅斯的狄更斯故居博物馆(1904)、位于伦敦的狄更斯博物馆(1925)、位于诺丁汉的拜伦故居——纽斯泰德庄园博物馆(1931)等先后对公众开放。游览作家故居博物馆的国内外游客每年数以万计,作家故居博物馆群也成为帝国辉煌和荣耀的象征和英国历史的英雄史诗。据参加2004年哈罗盖特“旅游与文学”会议的学者凯伦·史密斯统计,“英国近期又有54位作家故居已对外开放。”⑱

19世纪,随着各类便携式书籍的批量印刷,大众阅读时代到来,读者对于与作家之间的亲密关系受到侵蚀产生焦虑,愈加渴望通过阅读文本之外的方式与作家建立起更加私人、更加密切的关系。除了故居游览、墓地致敬,文学作品描绘的地方也逐渐构建成读者与作家建立纽带的物化空间,无论真实的,还是亦真亦幻,或是想象的地方,文学作品中的地方既是客观现实存在地方的反映,也是想象构建的结果。“文学之地通过虚构的世界在头脑中被创造,旅游者更加关心的是什么激起了他们的想象力,激发了他们的游览兴趣,而不是虚构和现实之间的区别。”⑲虚构事件的真实场景往往定格在作品中的时空中,时代变迁,作品中的真实场景原貌也随之变化,但这并未影响文学旅游者追寻的热情。

狄更斯在小说中常常将19世纪初期的伦敦作为故事背景,逼真地展现了一幅伦敦社会生活画卷,亨利·詹姆斯在游记《英伦印象》中写道:“我魂牵梦绕的是狄更斯笔下的伦敦,痛切地感到好像那个伦敦仍然能够重现”⑳。乔伊斯在《尤利西斯》中对都柏林的城市风貌进行了详尽描述,这种完全写实的叙写、对客观存在的再现,使得《尤利西斯》被解读为都柏林的旅游指南,事实也是如此,主人公布鲁姆的行走路线和时间(6 月16日),如今已是都柏林最著名的文学旅游线路和节庆(布鲁姆日)。

19世纪时,视觉文化,即展示、生产、消费绘画、乡村风景、建筑等视觉对象的文化,大大影响了人们观看自然的方式。工业化、城镇化发展激发了人们对乡村、大自然的怀旧情感,首次出现了城市居民到乡村的旅游。伴随浪漫主义的兴起和发展,英国乡村风景成为主要的旅游凝视对象。“风景旅游(scenictourism)出现了,对美丽和壮观的体味更为私人化,更富含激情。”㉑华兹华斯用浪漫主义诗歌和散文,将英格兰湖区地理景观的画境美、壮丽美和诗人的想象、情感融合,赋予深刻意境,超越了其客观主义存在。例如在散文《湖区指南》开篇,诗人明确指出是为注重审美趣味和喜欢风景之人的心灵提供一本指南或手册。自1810—1859年,该书共再版十次,成为名副其实的湖区旅游指南,19世纪中期时,国内外游客乘坐新开通的火车,寻访“好似闲云般孤独漫游”的诗人和他的湖区景观。旷野广袤的豪沃斯也在勃朗特姐妹的小说虚构和伊丽莎白·盖斯凯尔的《夏洛蒂·勃朗特传》中一起成为文学朝圣地,正如伍尔夫评《简·爱》和《呼啸山庄》,“再没有什么东西比书里的荒原更经久”,“一提起荒原,飒飒风声、轰轰雷鸣便自笔底而生”㉒。哈代通过威塞克斯小说系列,重新虚构了真实存在的威塞克斯地区,例如多切斯特变成了卡斯特桥,索尔兹伯里变成了梅尔切斯特等,为此作家甚至还手绘了一幅地图,形象地展现虚实结合的威塞克斯,使该地区更有画面感。通过系列小说和手绘地图,可以说,威塞克斯成为首个作家刻意创造和营销的地方和旅游者可以游览的地区。有时作家还会完全虚构一个地方、一个世界,热切的文学旅游者常常会追根溯源,在现实中找到虚拟地方的蛛丝马迹,例如《爱丽丝漫游仙境》中的白兔洞口。作为小说主角原型的小女孩爱丽丝·莉迪尔,曾和家人于1861年在威尔士的海边小镇兰迪德诺(Llandudno)度过复活节,小镇从此成为白兔洞口的爱丽丝梦游仙境中心,每年吸引超过两万名游客。

这一时期,除了作家作品、传记文本等产品和媒介对文学旅游的促进作用,还出现了文学旅游指南、专门杂志等各类文本。“1836年,随着英国出版商约翰·默里出版《欧洲旅行手册》,他发明了一种新题材:现代旅游指南。”㉓与19世纪流行的Baedeker、Black’s、托马斯·库克旅行指南相比,默里的旅游指南更具文学性,更加关注作家的足迹、作家的欣赏视角和情感、作品对景观的描摹和再现等,大量引用名家作品片段,例如华兹华斯和拜伦的诗歌等。默里旅游指南系列也因此更具文化性和美学启迪性。1849年,英国作家威廉·豪威特(WilliamHowitt)发表了《英国最杰出诗人的家和常去之地》,史无前例地以带绘图的、大部头两卷本书籍形式关注了41位作家及与他们相关的地方,如他在书中所言,“这是一部关注诗人居所的作品……我一直思索的问题是,这些诗人同他们的居所有什么关联呢,为什么居所有着非同寻常的吸引力?”㉔1891年,英国文学杂志The Bookman创刊,瞄准文学市场,每期提供作家故居、住所、墓地、成长环境等相关文字介绍和图片,网罗了当时耳熟能详的几乎所有英国作家,杂志销售火爆,成为助推文学旅游发展的全新力量。

文类多样的文本赋予地方意义和情感,引人依恋,在各类文本中,英国的地理空间被重新编码,赋予社会意义,进行了文化建构。至20世纪初,英国初步形成了围绕作家墓地、故居、作品地方的“文学旅游地图”。通过文学旅游实践,读者“不断变化的社会经验,即流动的情感结构”㉕得到塑造,英国读者/文学旅游者体验了家的归属感,也增强了作为民族国家一员的主体意识、民族身份和文化认同。

三、文本/虚拟文本·后现代读者/旅游者·景观并置

20世纪以来,随着有声电影、电视、计算机、互联网等先后发明,“文本”这一概念超越上述两个时期提及的各类书写或印刷媒介,涵盖基于英国文学作品改编的电视剧、电影、文学旅游网站、手机软件等虚拟文本。后现代语境下,读者/文学旅游者不再拘泥于经典文学景观和高雅文化,而是追求愉悦至上,同时不必远离家乡,就可享受虚拟旅游凝视。“地方”演变为经典作家与大众作家景观并置的文学旅游空间。三者联系更为密切,互动更为深入,推动英国文学旅游走向兴盛。2008年,全球最大的旅游资讯网站猫途鹰(TripAdvisor)编列出全球十大文学旅游目的地乔叟、弥尔顿、济慈、狄更斯的伦敦,斯特拉特福,司各特、柯南道尔、史蒂芬森的爱丁堡位列前三,文学巨匠辈出的英国在世界各国中独占鳌头。

英国文学旅游发展在全球遥遥领先,这与文本/虚拟文本对旅游凝视的建构和强化密切相关,约翰·厄里(JohnUrry)认为,“人们会选择要去凝视的地方,因为他们对强烈的愉悦感有着期待,特别是通过幻想产生期待。这种期待是被建构起来的,并且通过各种各样的非旅游的东西加以维持,如电影、电视、文学作品、杂志、录音和录像等,这些非旅游的东西建构了旅游凝视,并且强化着它。”㉖罗宾逊主张文学旅游的发展归根结底依赖于“文本的生产、传播和消费”㉗。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的世界文化报告中,1996年统计数据显示,作品被翻译成它国语言频率最高的作家中,英国作家数量最多,五人上榜,分别是阿加莎·克里斯蒂、莎士比亚、芭芭拉·卡特兰、艾尼德·布莱顿和简·奥斯汀。英国广播公司(BBC)自1922年成立以来,不断将英国文学名著拍摄成电影和电视剧,数量之大,各国难望其项背,而且通过互联网,全球读者皆可观看,成为近几十年来推动英国文学旅游发展的最强力。例如,英国林肯郡的斯坦福德,作为乔治·艾略特小说《米德尔马契》的电视剧拍摄地,很快成为文学旅游景观,虽然该地和艾略特及小说没有任何联系。同时,文学旅游网页、手机App等虚拟文本提供了想象游览、虚拟游览的新方式。世界各地的读者都可以手机下载软件MapVilleLondonApp,跟随英国文学史上150多位诗人、小说家、剧作家,随时随地虚拟游览与他们相关的近300处伦敦景观。文本/虚拟文本的生产,跨国界、跨文化的流通和消费,增强了其全球性影响力,为英国赢得了更多来自全球的文学旅游者。

20世纪中期以来,大众旅游市场兴起,文学旅游更加民主化、大众化。“事实上,文学旅游现在是‘新’教育的一部分。如同旅游者,公众可以通过有导游带领的旅游、文学博物馆、遗产中心、节庆活动、主题公园、有文学典故的酒店、庞杂的相关商品等接触到作家和作品。”㉘出现了文学地图、文学之都、文学之路等最新形式,“地方”空间更为广阔。“英国旅游局在1983年出版了‘文学英国地图’,包括斯特拉特福、勃朗特姐妹的故乡约克郡、英格兰湖区等,这些文学旅游胜地均已名满全球。”㉙2004年,爱丁堡成为全球第一座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命名为“文学之都”(UNESCOCityof Literature)的城市,司各特、柯南道尔、罗伯特·路易斯·史蒂芬森等作家故居、雕像等与苏格兰作家博物馆、诗歌图书馆等“打包”成为新的凝视地方。2007年位于英国西南部萨默塞特郡的柯勒律治步行路(Coleridge Way)对旅游者开放。柯勒律治于1797—1799年居住于此,创作了《古舟子咏》《忽必烈汗》等名篇。㉚同年,在狄更斯曾经生活过的英国肯特郡查塔姆市,以狄更斯作品为主题创立的“狄更斯世界”文学主题公园正式投入运营。公园囊括了狄更斯笔下的经典人物,再现了19世纪英国社会风貌,广受欢迎。

在后现代主义语境下,经典作家与大众作家的界限趋于模糊,传统的经典文学旅游景观和新兴的景观并存,当今英国的“文学旅游不再仅局限于那些在文学殿堂中赢得一席之地的经典作家和作品;在文学旅游中,‘伟大’或者‘受欢迎’也不再局限于过去”㉛。同时,后现代读者/文学旅游者“一方面,不受高雅文化的约束,另一方面,他们无止境地追求快乐原则。”㉜伦敦贝克街221B已有旅游标识,建成福尔摩斯博物馆,虽然福尔摩斯于1881—1904居住于此时并不存在221B号;凯瑟琳·库克森笔下的英国南泰恩赛德区已日渐崛起为热门旅游目的地;英国作家J.K.罗琳笔下的哈利·波特魔法世界也于2014年建成主题公园。经典作家与大众作家景观并置的文学旅游空间,正是空间重组的现代性工程。

四、结语

文本、读者和地方是复杂的意义系统,三者之间互为对象,互为双向互动,形成一种权力结构关系,自内部造就了英国文学旅游的发展。读者/文学旅游者的空间想象和旅游凝视,在文本的媒介作用下构建起来。读者和文本一起,促进了文本想象的空间到现实地方空间的转换。英国文学旅游的演进也是一部空间实践史,数世纪的实践描绘了一幅“文学地图”,它是英国文学和地方信息的载体,将英国的文学遗产融为一体,重新表征了英国文学景观,重塑了人们的文学空间意识和空间想象。麦肯奈尔将“旅游景点的吸引力界定为旅游者、景观和标识物(有关景观的信息)之间形成的一种实证关系”㉝,在此意义上,文学旅游景观的吸引力正是基于读者、地方和文本之间的相互关系,这也是英国文学旅游从诗人角发展到文学英国的不竭动力。

① ㉙Squire,S.J.TheCulturalValuesOfLiterary Tourism.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1994,21,p104,p107—108.

②㉓Watson,Nicola J.Literary Tourism and Nineteenth-C entury Culture.Basingstoke:Palgrave Macmillian,2009,p2,p106.

③⑦Westover,Paul.Necromanticism:TravelingtoMeet the Dead,1750-1860.Basingstoke:PalgraveMacmillan,2012,p10,p171.

④Hendrix,Harald.Writers’Houses and the Making of Memory.New York:Routledge,2008.

⑤㉗㉘㉛Robinson,M.and Andersen,H.C.Literature and Tourism.London:Continuum,2002,pxv,p65,p73,p28.

⑥⑲Herbert,David.LiteraryPlaces,Tourismandthe Heritage Experience.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2001,28(2),p325—327,p318.

⑧Alain de Botton.The Art of Travel.南治国等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15年版,第143页。

⑨赵一凡等主编:《西方文论关键词》,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5年版,第443页。

⑩Cavallaro,D.Critical and Cultural Theory.张卫东、张生、赵顺宏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第126—130页。

⑪Berghoff,Hartmut.The Making of Modern Tourism:The Cultural History of the British Experience,1600-2000. Basingstoke:Palgrave Macmillan,2002,p256.

⑫Zemgulys,Andrea.ModernismandtheLocationsof Literary Heritage.Cambridge:Cambridge UP,2008,p21.

⑬Santesso,Aaron.The Birth of the Birthplace:Bread StreetandLiteraryTourismBeforeStratford.English Literary History,2004,71(2):p384.

⑭⑮Aubrey,John.BriefLives.王宪生译,北京时代华文书局2014年版,第266页,第266页。

⑯Irving,Washington.,The Sketch Book.伍厚恺译,四川文艺出版社2014年版,第188—211页。

⑰㉝MacCannell,Dean.The Tourist.Berkele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99,p47,p41.

⑱Watson,NicolaJ.TheLiterary Tourist.Basingstoke:Palgrave Macmillan,2006,p213.

⑳James,Henry.English Hours.蒲隆译,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15年版,第26页。

㉑㉖㉜Urry,John and Larsen,J.The Tourist Gaze3.0. London:Sage Publications Ltd,2011,p6,p4,p114.

㉒Woolf,Virginia:《伍尔夫读书笔记》,黄梅、刘炳善译,译林出版社2015年版,第93页。

㉔Howitt,William.HomesandHauntsoftheMost Eminent British Poets(1849).Whitefish:Kessinger Legacy Reprints.2010,p472.

㉕Williams,Raymond.Marxism and Literature.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 Inc,1977,p133.

㉚Hawkes,Lesley.WalkingtheColeridgeWay:Using CulturalTourismtoChangePerceptionsofSomerset after the Foot and Mouth Epidemic of 2001.Social Alternatives,2012,31(3).p21—24.

作者:李领娣,文学硕士,山东旅游职业学院讲师,研究方向:英美文学、文学旅游;刘英,文学博士,南开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美国文学、性别研究。

编辑:康慧E-mail:kanghuixx@sina.com

山东省高等学校优秀青年骨干教师2015年度国内访问学者项目;2015年山东省青少年和青少年工作重大研究课题项目(编号:15SAQ128)

猜你喜欢

英国文学故居作家
文化观念流变中的英国文学典籍研究:殷企平教授访谈录
作家的画
作家谈写作
卫立煌故居
作家现在时·智啊威
在宜兴徐悲鸿故居
黄显声故居纪念馆
中世纪晚期英国文学中的农民写作
英国文学欣赏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大作家们二十几岁在做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