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兔子四部曲”中简妮丝“逃跑”之探析

2016-07-16郭丽英辽宁师范大学辽宁大连116000

名作欣赏 2016年26期
关键词:哈利兔子家庭

⊙郭丽英[辽宁师范大学, 辽宁 大连 116000]

“兔子四部曲”中简妮丝“逃跑”之探析

⊙郭丽英[辽宁师范大学, 辽宁大连116000]

约翰·厄普代克是美国当代文坛最有影响力的作家之一,创作了许多广为人知的经典作品。自1960年以来,厄普代克以“兔子”哈利·安斯特朗为主角,陆续创作了“兔子四部曲”,内容涉及广泛,有人称之为“美国断代史”。但不得不提的是,在其第二部《兔子归来》中,作家一反常态,为我们塑造了一个崭新的女性形象——哈利之妻,即简妮丝。本文力图聚焦在对哈利之妻简妮丝的“逃跑”分析上,主要就其逃跑的原因、逃跑背后的心路历程、逃跑的意义等三方面进行阐释,以期能对她的逃跑行为做出较为清晰的分析和评判,从而挖掘20世纪五六十年代美国人普遍面临的生存困境。

逃跑原生家庭自我寻找精神困境

美国当代文坛最具影响力之一的著名作家约翰·厄普代克用他的如椽巨笔为我们记录了美国自二战后近四十年来的社会风貌,创作了其经典的系列小说“兔子四部曲”。第一部名为《兔子跑吧》,正如其名,作家以极其细腻的笔触为我们刻画了20世纪50年代一个典型的“逃跑者”形象。主人公哈利就像兔子一样极具逃跑天赋,反反复复如推石上山的西西弗斯般竭尽全力地在跑。但在第二部《兔子归来》后,他的妻子简妮丝却不经意间加入了“逃跑”的行列当中。那么究竟是什么使得简妮丝也开始逃跑了?

在小说《兔子归来》伊始,我们不禁诧异,自己没有看错吧,这还是那个唯唯诺诺、忍气吞声的简妮丝吗?确定这不是作家有意塑造的和她同名同姓的而又不同性格身份的新女性吗?一点点读下去时,我们便确定了这确实是简妮丝但又非彼简妮丝。

简妮丝出生在一个三口之家,她是个独生女。按理来说,她从小应该是娇生惯养,还多少该带点公主病的。其实不然,她长得矮不说,五官也不出众,人说女孩子“一白遮百丑”,她却黑得像个意大利人。父母不在乎她,更谈不上理解她。母亲嫌弃她不活泼,不漂亮。父亲觉得她嫁给一贫如洗的哈利是件耻辱的事。在这个三口之家的原生家庭里,她没有什么值得父母骄傲的,更没有得到女生应有的骄傲与自信,跟随她的只有漠视和讥讽。

正是在这种原生家庭环境下才造就了昔日的懦弱的简妮丝。所谓原生家庭,就是个人出生后被抚养的家庭,是个体情感经验学习的最初场所。其中的关键则是个体与父母的关系。原生家庭主要通过两个动力结构来影响个体的自我分化水平:三角关系(triangling)和家庭投射过程(family project process)。①简妮丝最初或多或少地深受这两个动力所害。所谓的家庭投射过程是指父母将自己的不成熟与缺乏分化的状态投射到子女身上的过程,从而影响孩子的自我分化过程。②第一部中的简妮丝始终如一个还没破壳的小生命,无论是从三角关系还是从家庭投射动力来说,都严重影响了她的破壳而出。父母不在乎她,直接投射到简妮丝身上的反映之一便是极度不自我。“原生家庭在一定程度上为个体的人际关系奠定了基础。个人在心理上的冲突常是来自个人的原生家庭,而后持续在当前的亲密关系中不断地表达出来。”③原生家庭中没有完成自我分化的简妮丝,在其走出家庭后继续深受其害,使得简妮丝更不在乎自己。因此在与哈利的两性世界里,她一直都扮演着待嫁新娘的角色,期望着能有自己的家。她跟哈利原本是同事,两人未婚先孕,典型的奉子成婚,然而这时候她想到的是“一切都过去了,她终于和什么人在一起了”④。多么卑微啊,“终于”把自己“嫁”出去了,再也不用待嫁了,自己对自己来说是一个多么大的包袱,此时终于卸下了,抛出去了。让她高兴的并不是终于和“他”(理想对象)在一起了,她选择另一半的标准极其低,与他是个什么样的人无关,更与爱情无关,只要有这么个人就行,不管是谁,目标仅限于有个人。在她的世界里,没有自我可言,极度地缺乏自我认同,没有自己独立的声音,为自己呐喊,为自己争取。她还是个没有脱离母体的婴孩,没剪断脐带。因为没有脱离母体,所以她害怕孤独,她还不会与自我相处,就只能向外拓展,尽力听从父母,顺从丈夫。

又如,在哈利再次逃跑后,她首先想到的是,怎么才能让邻居不笑话妈妈。妈妈就是自己,自己就是妈妈,甚至妈妈比自己更重要。自己的丈夫抛弃妻子,离家出走,她首先想到的不是自己有没有面子,别人会不会笑话自己;潜意识里想的是妈妈,就好像妈妈的丈夫逃跑了一样,这时候还在“感同身受”地为母亲考虑。在不小心淹死出生不久的小女儿时,她脑海里出现的竟然是爸爸,“她好想抓住一个高大的第三者的膝盖,那人的名字是父亲、父亲,撞击着她的脑袋,就像在对她施以老拳。”⑤这就好像是她母亲淹死了母亲自己的孩子,爸爸一气之下对妻子施以暴力,而简妮丝因为没有脱离母体,与母亲同体,她也就相应地承受了妈妈所受到的惩罚。所以在《兔子跑吧》中,简妮丝是逆来顺受的,还没有“逃跑”的意识。

然而《兔子归来》,十年后简妮丝以一个职业女性的身份闪亮登场。结婚前,她确实也曾在商店工作过。二战时,广大男性奔赴前线,社会上号召女性走出家庭,走向工作岗位。战后,由于工作岗位有限,又鼓励女性回归家庭,女性当时只是男性的替代品、男性的附属品。但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就又是一番新天地了。女权运动大行其道,女性意识随之觉醒。简妮丝紧跟时代潮流,再次回归工作岗位,并且这次回归不再是作为替代品出现的,而是为自己为女性代言。简妮丝如新生儿一般终于脱离了母体,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而存在,对一切充满好奇,跃跃欲试。

女儿不幸夭折后,哈利把所有责任都推给了简妮丝,认为她罪大恶极,长期对她施以冷暴力。彼此间树立了一道心墙,谁都无法走进彼此的内心去,婚姻形同虚设。简妮丝每天就像是在守活寡,没有婚姻爱情可言。然而此时作为职业女性,经济上的独立使她不再依赖哈利,慢慢也使得她有了自我存在感。同时她又是一个有血有肉的人,哈利既然不能使她的感情得到宣泄,她就只能通过婚外情来疏导自己的感情。在哈利眼里,简妮丝不是贤妻又非良母,邋遢笨拙,没什么魅力,哈利对她一再否定,使得她没什么自我、自信可言。恰恰相反,在与斯塔夫洛斯的交往中,她不断地发现了自己重新构建了自我。斯塔夫洛斯的一次次肯定,让她惊喜于一无是处的自己原来还有这么多骄傲的地方。斯塔夫洛斯对她不但非常体贴还能轻而易举看到她身上的许多闪光点。给了她作为一个人、一个女性的尊严,让她感受到了生命的冲动与意义,开启了构建自我之旅。因此,简妮丝经历了缺乏自我认同到自我构建的心路历程。

所以说,简妮丝“逃跑”恰恰是因为她开始缺乏自我认同。而在《兔子归来》后的逆袭恰恰是一个自我构建的过程,如新生婴儿生机勃勃。

相比于哈利那么漫无目的跑,简妮丝有自己明确的目标。“我正在努力想老老实实研究一下我,想弄明白我是谁,我该往何处去。……我正在寻找一个健全的本体,我建议你也来寻找一个。”⑥她开始了对自我身份的诉求,追寻自我存在的意义。她不仅自己去追寻,她还试图说服哈利也能去追寻。简妮丝不想在了无生气的婚姻里把自己闷死,她要为自己呐喊。她跑得更积极了。而哈利则像个无头苍蝇,四处乱撞,想要跑但不知道该往哪儿跑,口号在心里喊得响亮,行动上却迟缓。

然而,无论是哈利还是简妮丝,我们都能从他们身上看到当时社会的面貌。作品不单单是对他们个人经历的记录,更是对五六十年代全部美国人民所面临的困境的写照。他们是两次世界大战的见证人,同时也是受害人,忍受着战争的后遗症。战后人们传统的价值观和信仰体系遭到了前所未有的颠覆,丧失了自己曾经深信不疑的东西。尽管物质生活极大丰富,但他们却遭受了精神上的危机,成了“孤儿”,被孤零零地抛在一个陌生的异化的甚至是敌对的世界里。在精神荒原中,他们孤独无助,体会不到生活的意义,更体会不到自我存在的价值。兔子也好简妮丝也罢,他们代表了现代人的苦恼,他们所做的都是在挣扎,都在试图寻找和解救自我。只不过哈利这类人越挣扎越失望,于是由原来的主动来代替失望后的被动;简妮丝这类人在逆来顺受后重新构建自我,复活后能做好转化,融入社会。但他们企图能逃离精神荒原的本质是一样的,他们是一群呼唤自我的现代畸形人。

①Gerlad Corey:《心理咨询与治疗的理论及实践》,石林等译,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4年版,第289页。

②③黄华:《原生家庭对婚姻关系的影响:基于Bowen理论的探讨》,《经济与社会发展》2006年第25期。

④⑤约翰·厄普代克:《兔子跑吧》,李力、李欣、王康译,重庆出版社1987年版,第348页,第364页。

⑥约翰·厄普代克:《兔子归来》,罗长斌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8年版,第114页。

[1]约翰·厄普代克.兔子跑吧[M].李力,李欣,王康译.重庆:重庆出版社,1987.

[2]约翰·厄普代克.兔子归来[M].罗长斌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8.

[3]董文胜.“兔子”:现代西西弗斯——论《兔子,跑吧》中的“兔子”形象与小说结构[J].外国文学评论,1996(4).

[4]GerladCorey.心理咨询与治疗的理论及实践[M].石林等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4.

[5]黄华.原生家庭对婚姻关系的影响:基于Bowen理论的探讨[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6(25).

作者:郭丽英,辽宁师范大学2014级在读硕士,研究方向: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

编辑:张晴E-mail:zqmz0601@163.com

猜你喜欢

哈利兔子家庭
赌局的智慧
哈利·波特在中国的20年
哈利的花毛衣
家庭“煮”夫
兔子
恋练有词
守株待兔
想飞的兔子
可爱的兔子
寻找最美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