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重大海洋灾害事件处置能力建设重点内容

2016-07-14高强谷文凯中国海洋大学管理学院山东青岛266100

安徽行政学院学报 2016年2期
关键词:应急救援预警机制

高强,谷文凯(中国海洋大学管理学院,山东青岛266100)



重大海洋灾害事件处置能力建设重点内容

高强,谷文凯
(中国海洋大学管理学院,山东青岛266100)

摘要:我国是一个海洋灾害多发的国家,各类海洋灾害在我国每年都有发生,给人民生命财产造成巨大损失,给经济社会带来重大的影响,所以加强海洋灾害重大事件处置能力建设十分迫切。但是,当前我国没有成熟的海洋灾害应急处理机制,鉴于此,文章首先阐述了海洋灾害处置的原则和参与主体的职责,然后从预警机制、应急救援、灾后重建三个方面对处置能力建设重点内容提出了创造性建议。

关键词:海洋灾害;预警机制;应急救援;灾后重建

一、我国海洋灾害总体情况分析

为了对我国海洋灾害的发生有一个直观的认识,本文搜集了2000-2014年的海洋灾害数据(见表1)。从统计数据中可以发现以下特点:第一,统计数据不够全面,信息搜集能力不完善;第二,灾害种类众多,各种灾害发生也没有规律,但是每年都有一种主导性灾害;第三,有人类活动引起的海洋生态灾害所造成的损失有不断上升的趋势,比如赤潮和绿潮。

表1 2000-2014年主要海洋灾害经济损失统计表亿元

续表1

图1是2000-2014年主要海洋灾害所造成经济损失的折线图,可以看出经济损失的波动幅度非常大,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海洋自然灾害发生的不规律性。从图中我们也可以看出海洋灾害所造成的经济损失有不断上升的趋势,虽然上升得非常缓慢,但是却是不容忽视的。

图1 海洋灾害经济损失折线图

针对我国现阶段应对海洋灾害的能力不足的现状,加强海洋灾害重大事件处置能力建设刻不容缓。

二、海洋灾害重大事件处置能力建设原则和主体责任

(一)海洋灾害重大事件处置能力建设原则

1.坚持统一领导,综合协调,分级负责,属地管理为主

本原则是《国家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的工作原则之一,也适用于海洋灾害能力建设。沿海各地各部门要在中央一级的防灾减灾部门的统一领导下,针对海洋灾害的特点和海洋灾害的实际情况积极协调合作,明确各级本门的责任,确保防灾减灾的顺利进行。

2.预防为主,科学预警,防治结合

要坚持“多一分预防和预警投入,少十分直接损失,避免百分间接损失”的思想,加强预防和预警系统建设,减少甚至避免海洋灾害造成的损失[1]。从历史数据看,我国是一个海洋灾害多发的国家,而且我国人口多集中于东部沿海,致灾因子的多样性加上承载体的易损性,导致每年由于海洋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巨大,常常以百亿计,海洋灾害造成的生态损失更是难以估量。对于风暴潮、赤潮、绿潮等发生和发展到形成灾害需要一段较长时间的慢性海洋灾害,其发生发展的规律比较容易掌握,可以对它们的发生机理进行研究,采取相应的措施预防它们的发生。对于突发性海洋灾害事件比如海啸、溢油等,其从发生到形成灾害也有一段时间,高效的预警系统可以利用这段宝贵的时间及时发出警报,使灾害影响范围内的群众及时采取避灾减灾措施减轻灾害的影响[2]。

3.全民参与,以人为本,自力更生

政府应该将海洋灾害处置机制由原先的以政府为中心转变成以人为本,人民群众作为海洋灾害的直接影响对象,应该主动参与到海洋灾害的预警、应急以及灾后重建的各个环节中来,政府应努力激发出人民群众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使人民群众由原来被动的防灾减灾变成主动防灾减灾[3]。另外,还应该增加人民群众的风险知识,加强人民群众的自救能力,在灾害面前自力更生而不是只依靠政府救济,这样一方面可以降低灾害损失,另一方面可以加快灾后恢复和重建,迅速恢复生产生活。

4.区划合理,重点突出,能力全面

我国海岸线较长,从南到北气候条件和水文条件变化较大,各种海洋灾害事件出现的几率不同,可以在对历史数据进行深入分析的基础上,根据不同海域海洋灾害事件程度或特点进行对所有海域进行划分,更加清晰地反映海洋灾害的空间分布规律与地区差异,从而确定合理的海洋灾害区划,明确沿海各省市的重点海洋灾害,在此基础上,不同的省市以重点海洋灾害的处置能力为重点建设内容,辅之以其他海洋灾害处置能力的建设,形成“重点突出,能力全面”的海洋灾害处置能力体系[4-5]。

(二)海洋灾害重大事件处置能力建设参与主体的职责

发展和实施有效的海洋灾害处置体系需要不同个人与组织的投入和协调,参与海洋灾害重大事件处置体系的个人与组织及其职责主要包括[6]:

1.社区

社区是指那些最有可能受到灾害影响的地方,特别是那些最为脆弱的社区是应该重视的地区。沿海社区主要分为两种,一种是沿海渔村,另一种是沿海城区,两者对海洋灾害风险的敏感度和所受的影响明显不同,但是他们都应该积极参与到海洋灾害重大事件的处置中来,及时提供信息,并在灾害来临时采取行动,使损失降低至最小。

2.地方政府

地方政府在处置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平时负责预警体系的建设和维护,灾害来临时要及时收集、发布预警信息,灾害发生后还要负责应急救援和灾后重建,所以地方政府的担子重。对此沿海十三个省份应该明确各部门、各单位的责任,加强海洋灾害风险知识的宣传教育,做好防灾减灾工作。

3.中央政府

中央政府有关部门是海洋灾害处置体系最高机构,其负责预警信息的收集与发布,指导地方政府防灾救灾,并在遭遇影响范围十分广的海洋灾害时统筹协调各地方政府的工作。

4.非政府组织

非政府组织也是灾害处置体系重要参与者,特别是与海洋生态灾害有关的非政府组织,由于他们对海洋生态灾害和污染关注较多,而且他们通常拥有十分专业的知识,所以这些非政府组织能够提供更加专业和详细的灾害预警信息。

5.私营部门

私营部门可以发挥各种各样的作用,从事海上生产经营活动的企业或组织可以随时提供监测信息,媒体在改善大众的灾难意识和发布预警信息方面发挥重要作用。私营部门还有为预警体系提供技术服务的巨大潜力,而且在灾害发生后还能提供捐助。

6.科研机构

灾害处置是个世界性难题,海洋灾害处置体系建设是一个浩大的工程,建设过程中肯定会应用到一些尖端技术,这些科研机构的专业知识在分析社区所面临的海洋灾害风险,支持设计科学的监测和预警系统,支持数据交换,向面临危险的群众传播警报以及指导应急救援等方面是十分重要的。

7.国际机构

一些海洋灾害重大事件影响范围巨大,在多个国家成灾,或者发生在公海,单一国家没有能力解决,此时,为了能及时对这些灾害进行预警和处置就需要广泛的国际合作,国际机构在其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国际机构能够为国际合作提供国际协调、标准化和资助,并鼓励个国家和地区之间数据和知识的交换与共享。

三、海洋灾害重大事件预警能力建设

作为防灾减灾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完善的灾害预警系统对于保护任命生命财产安全、减少经济损失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历史经验也告诉我们建设高效可靠的预警系统的重要性,2004年的印度洋海啸是人类历史上的大灾难,在海啸形成之前中国、美国等多个国家的地震台网都监测到了地震大发生,但是东南亚国家没有完善的预警体系,而且缺少国际联合预警机制,导致信息没有及时传播到受灾地区所以才造成了这么严重的后果。

(一)海洋灾害应急预案编制

应急预案是标准化的灾害应急反应程序,可以使应急救援活动迅速有序的按照计划和步骤来进行。为了编制具有指导性的海洋灾害应急预案,应急预案中应包含以下要素:

1.情景

设想灾害发生时可能出现的状况,设想的情景尽量详尽易懂、贴近现实,为预案的编制创造逼真的环境,我们可以根据海洋灾害区划,明确对本地区危害最大的海洋灾害事件,首先设想该类灾害的情景,为其编制预案,在为次要灾害编制预案,以此类推。

2.客体

客体是预案的实施对象,也是海洋灾害事件发生后直接或间接受影响的对象,在确定应急预案客体时应遵循人、物、环境的顺序,首先要想到人,其次是仪器设备,最后是环境,所以,海洋灾害应急预案客体首先是渔民、游客、当地居民、海上作业工人等,其次是海上平台、船舶、网箱等,最后是海洋生态、近岸环境等。

3.主体

预案主体是指预案实施过程中的决策者、组织者和执行者等,主要有国家海洋局、防灾减灾、民政、交通电力、海渔局、警察军队、高校院所、工厂企业、新闻媒体、相关个人等。预案应该明确各个主体的权利和责任,做到“纵向到底,不留空白,横向到边,不留死角”。

4.目标

预案的编制根本目标在于预防海洋灾害事件的发生,或是尽可能减少海洋灾害事件所造成的损失,要针对不同的情景确定不同的目标,比如对于赤潮绿潮等灾害最主要的目标是减少海水养殖以及海上旅游业的损失,对于风暴潮主要目标是减少近海居民的生命财产损失,对于溢油主要是减轻对海洋生态的破坏。目标为预警、抢险救援提供了方向,也为灾后应急救援效果评价提供了标准。

5.措施和方法

措施和方法是在预案实施过程中采取的手段,这是海洋灾害事件处置能力建设的核心,也是灾害预案的重点内容,主要有海洋灾害处置的组织与决策方法、预警体系建设方法与措施、应急响应措施、应急保障措施、灾后恢复与重建措施等。

明确了上述要素之后,有关部门要组织专家按照应急预案的理论框架编制海洋灾害应急预案,为海洋灾害事件处置提供指导。

(二)海洋灾害重大事件预警体系的总体设计

1.海洋灾害重大事件预警系统与省级灾害综合预警体系的关系

灾害综合预警体系是灾害预警的发展趋势,海洋灾害重大事件作为灾害的一种其预警系统理应包含在综合灾害预警系统中,但是海洋灾害中既有自然灾害又有事故灾害,如何划定海洋灾害所属的灾害种类对于预警体系建设十分重要。本着因地制宜的原则,沿海省市在建设预警体系时可以适当变通,将在海上发生的灾害单独进行预警,图2是海洋灾害重大事件预警系统与省级灾害综合预警系统的关系图。

图2 海洋灾害重大事件预警系统与省级灾害综合预警系统关系图

从沿海地区收集的海洋灾害信息传输到海洋灾害预警系统,一方面,经过海洋灾害系统处理后的信息又通过各子系统之间的内部连接系统传输到各子系统,这些信息可以为其他灾害的预警提供决策支持,另一方面,海洋灾害系统也可以首先发布粗略预警信息。综合系统将所获得的信息进行归纳整理后,一方面要及时发布预警信息,另一方面马上将信息上传至国家级灾害预警系统,为国家防灾减灾机构的决策提供支持[7]。

从图中可以看出,省级灾害综合预警系统是一个国家灾害预警系统的核心,在沿海省市,海洋灾害预警系统作为省级灾害综合预警系统一个子系统而存在。为了建设海洋灾害预警体系,我们要完成好三个方面的任务:建设一个可靠快速的海洋灾害风险信息搜集体系;建设一个科学、高效、准确的海洋灾害风险信息分析能力;建设一个可靠的海洋灾害预警信息发布系统。

(1)信息搜集能力建设。海洋灾害预警系统要充分实现自身的功能首先要获取可靠全面的海洋灾害风险信息,海洋灾害信息主要有海洋气象信息,比如风暴潮、海冰、海浪等信息,海洋生态灾害信息,比如赤潮、绿潮等,海洋污染信息,比如沉船、钻井平台溢油以及近海污染物排放,以及海啸信息。

海洋气象信息可以通过国家气象局以及地方气象局有关部门获得,这些信息的获得要求有非常强的互动能力,这一能力的建设可以在灾害综合预警系统中完成,海洋灾害预警系统要做的就是建立一个信息端口,负责信息的接受与传输。海洋生态信息获取的方式比较多,一方面可以通过海上作业的渔民获得,由于渔民以海为生,对绿潮、赤潮等灾害的发生比较敏感,所以在这报告海洋生态灾害方面有天然的优势,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GIS系统获得,通过GIS获得的信息能使分析员对灾害发生的整体情况有直观的感受,但是GIS在获得早期信息方面有缺陷,这一点可以通过渔民提供的信息进行弥补[8-9]。海洋污染信息比较难获得,为了获得溢油信息,我们要获得过境的油轮运载量、船型、船龄等有关信息并对其进行实时的监控,对于海上钻井平台也是如此,以便发生溢油事件时,及时获得溢油地点、溢油量等数据[10]。其他污染源的信息主要还有沿海工厂排污和河流入海口污水排泄,这些信息可以从当地环保部门以及环境保护组织获得。海啸信息可以通过国家地震局获得,海底地震发生后有关信息要及时从地震局获取相关信息,这也要求各个预警系统之间有很强的互动能力。

(2)数据分析能力建设。收集到的数据传输到海洋灾害预警系统中后,要争分夺秒地对数据进行分析,及时发布准确的预警信息,所以数据分析能力建设的要求就是“又快又好”,为了实现这个要求,海洋灾害预警系统应该加强与海洋科研机构和高校院所的合作,从这些科研机构和高校院所遴选出具备专业知识和丰富经验的专家组成专家团,所获得的信息交由相关的专家团进行评估[11]。为了保证数据分析工作的顺利进行要做到以下几点:一是一种灾害成立一种专家团,避免不一致意见的出现;二是要建立先进的电视电话会议系统,保证专家团成员能够进行实时交流;三是要求专家团成员随时待命,保证能够随时联系上他们。

海洋灾害预警系统还可以建立一个历史灾害数据库,将搜集到的信息输入到数据库中找到与本次灾害特征相类似的历史数据,为此次灾害预警提供借鉴经验。

(3)预警信息发布能力建设。海洋灾害预警系统作为灾害综合预警系统的子系统,其预警信息会整合到灾害综合预警信息中进行发布,但是为了能够更加快速直接的使沿海受灾群众收到预警信息海洋灾害系统也承担着预警信息的发布职能。

海洋灾害预警系统发布的预警信息其目标对象是沿海地区直接受海洋灾害影响的个体和组织,不包括非沿海地区的居民,而且发布的预警信息只包括海洋灾害事件本身的信息,不包括海洋灾害可能造成的次生灾害的预警信息,更全面的信息会由灾害综合预警系统在更广泛的区域内发布。

预警信息发布体系要高效可靠,保证预警信息能够在任何时间传输到任何地点任何有需要的人那里。为了达到这一目的我们需要进行媒体选择和平台建设,媒体选择要广泛,防止单一发布媒体失效造成预警信息无法发布,用于预警信息发布的媒体可以是报纸、电视、广播等传统媒体,也可以是手机、移动客户端、社交媒体、门户网站等新型媒体。信息发布平台要将所有的媒体包含在其中,同时将预警信息以规范的描述方式传递到各种媒体,有的媒体涉及节目的转换,此时平台需要向媒体发送指令进行节目的转换[12]。

图3是海洋灾害预警系统图,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出该系统很好地完成了上述三个任务,为了更好地完成这三个任务应该对省级海洋灾害预警系统进行信息化建设,从而保证各种信息收集、处理、传输、发布及时高效。

图3 海洋灾害预警系统图

四、海洋灾害应急救援能力建设

(一)响应机制建设

海洋灾害事件响应机制是从灾害发生后响应启动到灾害影响消退应急结束的整个过程应急救援活动的协调机制,主要职能是信息的收集与发布,协调各有关部门的活动。所以,响应机制建设重点在于信息获取、辨识能力建设。

风暴潮、海啸等灾害的发生可能会使一些传统的信息收集方式失效,为了在灾害发生后及时获取灾害的有关信息应建设先进的“3S”信息获取系统。遥感系统(RS)可以快速的传导、接受、处理和提取大量与海洋灾害有关的信息,可以从空中大面积的对灾害进行直观的监测研究,地理信息系统(GIS)可以在计算机软硬件的支持下,对空间数据进行采集、存储、管理、运算、分析、显示和描述。全休定位系统(GPS)能够快速、高效、准确地提供点、线、面要素的三维坐标及其他相关信息。“3S”信息获取系统要通过合适的将三个系统中不同类型的信息整合起来,形成一个海洋灾害三维可视化信息,使灾害信息更加直观。这些信息形成后可以借用灾害预警信息系统传输到专家系统,进行灾害辨识,确定响应级别,然后启动海洋灾害响应,各部门各就各位,各司其职,进行海洋灾害的抢险救灾[13]。在海洋灾害处置过程中,一方面要通过“3S”信息获取系统实时传输信息,另一方面要及时收集实地监测的信息,通过对这些信息的分析为灾害救援提供决策支持,当灾害影响消退时及时发布信息及时结束应急响应。灾害结束后要根据所有的信息对本次灾害的总体状况进行评估,将评估结果发布出去,并将本次灾害信息输入到灾害历史数据库中,为下次灾害预警与处置提供借鉴经验。

(二)避难迁安能力建设

风暴潮、海啸等海洋灾害对建筑物的破坏是十分巨大的,当重大风暴潮、海啸等灾害来临时,为了保护沿海居民生命安全应该引导他们到安全地点避难。要合理建设避难场所,沿海地区在城市规划中应该选择地势较高,地质结构较稳固的地方建设重大灾害避难工程,最好是建成公园,平时供休闲娱乐,灾时作为避难所。另外,一些广场、体育馆等也可以作为避难场所。这些避难场所要合理布局,保证所有受影响居民都能及时找到避难所,平时要加强宣传,使居民十分清楚避难所的位置以及逃生路线,灾害发生后城市相关部门,居委会要积极引导居民避难,合理疏散人流,避免拥堵,减少伤亡。

(三)抢险救灾与保障能力建设

不同的海洋灾害事件涉及不同的部门,下面就不同的灾害来论述抢险救灾与保障能力建设。

对于赤潮、绿潮等海洋生态灾害其影响范围主要集中于海上,可能的危害是造成海水养殖减产,在赤潮、绿潮形成后受影响的渔民应积极开展自救,在赤潮和绿潮造成严重损失之前,抢收已经具有经济价值的水产品,幼苗等可以在可接受的成本范围内进行转移,由于赤潮、绿潮主要是通过减少海水含氧量使水生动物窒息死亡,所以渔民也可以向海水中充氧,增加海水含氧量,减少损失。渔民自救只是救援的一部分,政府救援才是核心,赤潮、绿潮发生后政府相关部门应积极采取措施减弱灾害影响,海洋与渔业局、国家海洋局、环保部门等部门应及时在海上设置围栏等限制或减缓赤潮、绿潮向海岸的行进速度,并且投入人力物力及时清理赤潮、绿潮降低其密度。对于溢油海洋污染灾害,其处置程序与赤潮、绿潮处置相似,但是溢油对海洋生态的影响十分深远,其危害会持续几年甚至几十年,所以溢油的处置能力要求更高,不仅要组织力量对原油进行清理,还要持续对受污染海域进行监测,对可能出现的生态灾害进行监控治理。

对于风暴潮、海啸等灾害,其影响范围不仅局限于海上,还会对陆上的建筑物、居民造成危害,所以其处置涉及更多的部门,灾害发生后,民政部门要及时运送储备物资到灾区,这就涉及物资储备和配送能力建设,沿海地区救灾物资储备库要选择地势较高的地方,防止被风暴潮和海啸引起的洪水淹没,民政部门还要管理好社会各界爱心人士的捐助,保证捐助物资能及时运到灾区。为了保证物资运送道路通畅,交通部门要组织力量及时抢通道路,并且要在灾区修建临时停机坪,供直升机起落,提高物资运输的效率。卫生防疫部门要及时派出医疗救援组赶赴现场对受伤群众进行救治,并且派出专业疾病防疫队伍防止疾病的出现和蔓延。港口航道部门要及时组织力量对港口进行维护,保证船舶能够正常停靠,并且及时修复受损的海岸防潮堤,防止海水倒灌。海警部队要加强海上巡逻,一方面搜救海上遇难的人员,另一方面要维护海上治安,防止不法分子趁乱实施走私和偷渡等不法行为。另外,在必要时也可以请求部队支援抢险救灾[14-15]。

此外,要成立纪律监察部门,对于灾害救援过程中的好人好事要进行宣传、奖励,对于以下违法乱纪的人员要进行严厉惩处,保证抢险救灾依法有序进行。

(四)应急救援日常管理能力建设

应急救援活动都是突发性活动,但是应急救援效果受日常管理的影响十分巨大,应急救援日常管理主要有防灾减灾工程建设、应急救援知识宣传教育、应急救援队伍建设与培训等。

防灾减灾工程主要有港口工程、海岸防潮工程、人防工程等,建设这些工程要高标准严要求,定时检查,防患于未然。国家海洋局、海洋与渔业局要联合新闻宣传部门定期举办相关活动,加强灾害自救知识宣传,提高群众的灾害意识。另外,国家海洋局、消防等部门要定期面向公众开展救援、逃生技能培训,增强居民的自救能力。另外,环保部门要加强海洋环境监测,减少海洋污染物的排放,加强海岸生态工程建设,减弱海洋灾害对陆地的影响。

为了加强海上救援的专业性,沿海地区应该成立一支专业海上救援队伍,海上救援队职能包括赤潮、绿潮以及溢油的清理,风暴潮、海啸以及海上事故造成的伤亡、失踪人员的搜救工作[16]。这支救援队应该掌握所有海洋灾害的特点以及救援所需技能,平时要加强培训和训练,使其能够熟练掌握所需要的技能。

五、海洋灾害灾后恢复重建能力建设

(一)基础设施恢复与重建

城市建设部门在灾害应急结束后马上开始着手受损基础设施的恢复与重建,民政部门要及时拨款支持恢复与重建工作。恢复与重建工作要以保障人民正常生活为首要目标,将重心放在居住点的恢复与重建,居民居住点的建设要听取人民的意见,然后决定是在废墟上重建还是择址另建,重建时一定要使建筑物符合防灾抗灾的标准,尤其是抗震防洪能力。在此基础上,辅之以水、电、气、暖、道路等基础设施的恢复与重建。

(二)海洋渔业经济恢复

受海洋灾害影响最大的部门当属海洋渔业部门,一是由于其直接暴露在海洋灾害之下,二是由于其本身的脆弱性。而且海洋渔业部门自我恢复能力较弱,所以应该采用自我恢复与政府援助恢复相结合的策略。当地政府应拨出赈灾款项对当地渔民和企业给予资金支持,并且海洋与渔业局、水产技术推广站等机构应及时派出专家组奔赴灾区,指导渔民以及渔业养殖企业迅速恢复生产,另外,保险公司应该快速开展理赔工作,将工作地点放到灾区,简化程序加快理赔速度,使灾民及时获得赔偿金,为恢复生产提供资金。

(三)环境恢复

赤潮、绿潮以及溢油等海洋灾害严重危害海洋环境,尤其是溢油,所以在灾害结束后应该根据不同的灾害采取不同的措施来逐渐恢复海洋环境。沿海地区环保部门要建立起一个海洋环境监测网,实时监测海洋环境,全面掌握海洋环境的状况,也为灾害治理效果提供反馈。

总之,海洋灾害重大事件处置能力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众多的主体,而且海洋灾害发生没有规律,加之我国海洋技术比较落后,进一步加大了海洋灾害重大事件处置能力建设的难度。本文根据海洋灾害重大事件发生、发展和消亡的一般规律,按照合理的逻辑把海洋灾害处置能力建设分成海洋灾害预警能力建设、海洋灾害应急处置能力建设和海洋灾害灾后恢复、重建能力建设三个部分,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对海洋灾害重大事件处置能力建设进行了论述,涉及海洋灾害重大事件处置能力建设的方方面面,当然,研究过程中也有疏漏,期望在接下来的研究中进一步完善,为我国海洋事业的发展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姚国章,袁敏.干旱预警系统建设的国际经验与借鉴[J].中国应急管理,2010(3):43-48页.

[2]袁本坤,曹丛华,江崇波,等.海区预报中心海洋灾害预警报服务模式创新探索——以北海区为例[J].海洋开发与管理,2014(1):26-29.

[3]姚国章.日本自然灾害预警运行体系管窥[J].中国应急管理,2008(2):51-54.

[4]于宁,于建生,吕振波,等.山东海域赤潮灾害特征及预警报管理[J].生态学杂志,2012(5):1272-1281.

[5]黄崇福,张俊香,陈志芬,等.自然灾害风险区划图的一个潜在发展方向[J].自然灾害学报,2004(2):9-15.

[6]张继权,刘兴朋,严登华.综合灾害风险管理导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436.

[7]姚国章.应急管理信息化建设[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313.

[8]高晓慧,王娟,孟庆凌.赤潮快速预警研究[J].海洋开发与管理,2011(7):74-77.

[9]李雪丁,曾银东,任在常,等.福建省赤潮预警系统研究与应用[J].海洋预报,2014(4):77-84.

[10]姜独祎.海洋石油平台溢油在线监控预警集成系统研究与开发[D].青岛:中国海洋大学,2014:111.

[11]杜立彬,王军成,孙继昌.区域性海洋灾害监测预警系统研究进展[J].山东科学,2009(3):1-6.

[12]张雅丽,喻忠义,刘心,等.重大突发事件处置的应急通信响应机制研究[J].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3):47-51.

[13]魏延亮,张建辉.基于GIS的海洋渔业应急救援系统建设研究[J].测绘与空间地理信息,2013(2):56-58.

[14]袁国清,秦金星.论建立部队抢险救灾“三位一体”后勤保障模式[J].军事经济研究,1999(2):75-76.

[15]张俊勇,吴义龙.必须加快建立军地一体的抢险救灾指挥机制[J].中国国情国力,2002(4):45-46.

[16]熊志强.中国海油应急救援队伍建设[J].劳动保护,2009(12):17-18.

[责任编辑:张兵]

●公共管理

The Construction of Capacity Handling the Serious Marine Disasters

GAO Qiang,GU Wen-kai
(School of Management,Ocean University of China,Qingdao 266100,China)

Abstract:China is a marine disaster-prone country. Almost all kinds of marine disasters occur in our country every year which cause huge loss of lives and property,and bring significant economic and social impact,so it is very urgent to strength⁃en the ability to deal with the construction of major marine disasters event. However,China is lack of mature marine disaster emergency response mechanism at present. In this article,we firstly discuss the principle of disposal and participants respon⁃sibilities,and then give some creative suggestions of three aspects of the construction of capacity handling the serious marine disasters.

Keywords:marine disasters;early warning mechanisms;emergency relief;reconstruction

中图分类号:D630.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638(2016)02-0054-07

DOI:10.13454/j.issn.1674-8638.2016.02.010

收稿日期:2015-12-13

基金项目:国家海洋软科学项目“海洋灾害重大事件处理能力建设”(OSS2014-21);海洋发展研究会重点项目“我国海洋生态安全标准及预警机制研究”(CAMAZD201403)

作者简介:高强(1966-),男,陕西绥德人。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农业经济,海洋经济;谷文凯(1991-),男,山东莱芜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海洋经济。

猜你喜欢

应急救援预警机制
考虑灾民感知满意度的突发事件应急救援人员派遣模型
浅谈高中学校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应急机制研究
高校群体性事件预警机制研究
“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中的风险考量与管控
突发事件下应急救援最短路径问题的研究
新常态背景下PPP模式系统性风险预警机制研究
武警院校应急救援学科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广播机房环境监控系统预警机制的研究与应用
基于社会稳定视角的网络舆情预警机制构建的思考
关于提升武警部队应急救援行动中网络舆情应对能力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