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长三角区域新型城镇化建设进程中创建体育强市研究——以嘉兴市为例

2016-07-13浙江理工大学科技与艺术学院浙江杭州311121

运动 2016年4期
关键词:嘉兴市创建新型城镇化

陈 漩(浙江理工大学科技与艺术学院,浙江 杭州 311121)



长三角区域新型城镇化建设进程中创建体育强市研究——以嘉兴市为例

陈 漩
(浙江理工大学科技与艺术学院,浙江 杭州 311121)

摘 要:本研究主要使用文献资料法、政策文本分析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在中国知网和维普中文科技期刊以“新型城镇化”并含“体育”为关键词检索相关论文52 篇,选取核心期刊和创建体育强市研究内容相关的论文15篇,江苏省、浙江省的苏州市、无锡市、南通市、杭州市、宁波市等市“创建体育强市”规划等相关政府文件13份,对其进行了系统梳理,整理了有价值和具有代表性的资料,并从中汲取对本文写作具有指导价值的文献信息,为本研究的开展奠定理论基础。提炼体育事业发展对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影响因素和制约因素,从理论上思考长三角区域嘉兴市创建省级体育强市的可操作性政策制定和有效路径的拓展。

关键词:长三角;新型城镇化;嘉兴市;创建;体育强市

投稿日期:2016-01-08

1 创建省级体育强市的背景与意义

1.1 创建省级体育强市的背景

创建体育强市是基于目前长三角区域经济社会高速发展和社会需求的日益增多对体育事业发展提出新内在要求。2005年开始,浙江省启动省级体育强镇(街道)、强县(市、区)创建工作,并不断创新、完善做法,目前已经成为促进浙江省体育事业发展的有力抓手。目前,嘉兴市体育创强工作走在全省前列,并带动了嘉兴市群众体育工作的全面发展。2012年,浙江省全面启动体育强市创建工作,出台了创建标准及细则。嘉兴市2013年启动体育强市创建工作,力争“十二五”创建成功。嘉兴市位于长三角的中心区域,沪苏杭的核心地带,区位优势得天独厚,便于开展城市间体育赛事活动交流(图1)。嘉兴市创建省级体育强市,是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建设体育强省的重要举措,是提升城市综合实力的客观需要,是促进嘉兴市体育事业科学发展的有效载体,是满足全市人民群众健身需求的一项重要工作,将赋予嘉兴市群众体育、竞技体育和体育产业发展的契机。

1.2 创建省级体育强市的意义

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体育的地位和作用也越来越凸显,体育发展已经超越自身的一般功能,体育强市的创建在城市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意义。(1)创建省级体育强市是打造“健康嘉兴市”、构建“和谐嘉兴市”的重要内容;(2)创建省级体育强市是促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重要体现;(3)创建省级体育强市是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必要条件;(4)创建省级体育强市推动现代服务业发展和经济转型的重要途径;(5)创建省级体育强市是提升市民综合素质和增强人民体质的重要手段;(6)大力倡导市民健康生活方式,创造发展支撑条件。

2 创建体育强市的现实基础

2.1 城市化进程加快,为创建体育强市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

嘉兴市以“两分两换”为核心的统筹城乡发展综合配套改革,嘉兴市城镇化进程迈入新阶段,启动为期3年的市级小城市培育试点。目前,全市的城市化率已经达到53.3%,到2015年将达到60%。城市化是现代化发展的重要标志,通过推进城市化,调整优化结构,大大开拓了嘉兴市第三产业的发展空间。在城镇化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城乡居民的物质基础不断提高,健康理念不断增强,促进了居民健康生活方式的养成、消费观念的变革。

2.2 群众体育发展迅猛,体育设施不断完善

嘉兴市现有省级体育强县(市、区)5个,省级体育强镇、体育先进街道64个,国家级、省级体育先进社区71个,省级体育小康村583个,各级各类体育俱乐部35个,市、县两级体育社团126个,各级社会体育指导员5 793人。“十一五”期间,抓住承办第14届运动会的历史机遇,全市新建、改建12个体育场馆,形成了多元化的场馆运营管理模式。现有健身路径13 000多条、标准篮球场800多个、门球场90多个,全市人均体育场地面积1.37m2。市区已建成生态绿道524km,全市约2 000km,构建成生态化的健身休闲带。市区公园健身器材安装率达到100%,农村体育设施建设任务纳入城乡一体化建设之中,全市规划建设省、市级中心村全民健身广场和体育休闲公园18个、拆装式游泳池13个。学校体育设施加快向社会开放,农村体育设施得到较大改善。群众体育繁荣发展,体育场馆设施不断完善。

2.3 竞技体育实力不断增强,成绩稳中有升

嘉兴市竞技体育训练科学化水平逐步提高,竞赛成绩稳步提升,三级训练网络体系得到进一步加强。全市在训项目24项,常训人数达2 500余人,省级体育特色项目学校42所。国家、省级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含单项)各3个、省阳光体育后备人才基地6个,连续2次荣获省运会竞技体育贡献奖。2008年北京奥运会有3名嘉兴市籍运动员入选中国奥运军团,第16届亚运会上共获得3枚金牌、1枚铜牌;第12届全运会有嘉兴市籍47名运动员进入17个大项的决赛,共取得8枚银牌、9枚铜牌、总分203分。浙江省第14届全民运动会上,团体总分、奖牌数、金牌数均列全省第4名。

2.4 体育产业发展迅速,形成体育产业新气候

目前,嘉兴市体育产业已初具规模,呈现出以本体产业(健身休闲、竞赛表演、体育彩票、体育培训、场馆服务等)为核心、相关产业配套发展的发展格局。截止2012年底,全市体育产业总产出78.04亿元人民币,体育产业增加值比重为0.82%。体育健身市场快速发展,涉及游泳、乒乓球、羽毛球等20余个项目,活力多健身会馆、终极运动会所等较大规模和较高档次的健身场所步入品牌化、连锁化经营发展阶段。体育竞赛表演市场日趋活跃,社会投资体育的积极性增强,世界速度轮滑锦标赛、中国乒乓球超级联赛等国内外赛事初步培育了市场。体育彩票年销售额持续稳定增长,彩票公益金使用的社会效益也日渐显著。截止2013年10月,体彩销量4.38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38%,高于全省平均6个百分点。

3 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创建体育强市存在的主要问题

长三角区域的城市高度重视文化建设,始终围绕完善城镇功能、改善人居环境、提高城市品质、大力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目前,嘉兴市正处于经济社会发展的转型期,按照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和体育强市建设的目标要求,体育事业发展依然存在一些长期性、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

3.1 全民健身服务体系需进一步完善

3.1.1 社会对体育的重视和支持需进一步提高 社会团体管理网络不够健全,政府主导、体育部门组织协调、相关部门各负其责、社会力量积极兴办、群众广泛参与的全民健身工作格局有待进一步推进与提高。

3.1.2 体育行政管理机构需进一步健全目前,市级缺少管理和组织群众锻炼活动的公益性服务机构(市社会体育指导中心);体育行政管理职能较难充分有效的发挥,且工作力量相对薄弱,工作职责无法很好地与上级体育部门对接,不利于体育事业的发展和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

3.1.3 体育社会组织需进一步壮大 嘉兴市各类群体性体育社团组织在全民健身中发挥着独特的、不可替代的作用。近年来,嘉兴市各类体育社团虽有较快发展,但是体育社团的数量、质量、规模、结构和效果还不能很好的满足组织及指导群众科学健身的需求。

3.1.4 群众体育区域特色和品牌活动需进一步培育 目前,嘉兴市市民万人迎春健身跑、全国端午龙舟赛、全市3人制小康体育村篮球赛等具有一定规模和影响力的群众体育品牌活动已初步形成,但代表城市名片的精品赛事还没有,群众体育区域特色和品牌活动的大型赛事的吸引力、影响力和感召力还不够。

3.2 公共体育设施资源需进一步整合

“十一五”期间,嘉兴市的体育场地(馆)无论是规模、种类还是设施建设标准均得到较快提高。然而,对现有场馆的开发、利用还存在不足。广大市民身边的公共体育设施总体供应仍然不足,硬件设施标准不高,尤其是城乡基层社区健身设施规划落实不到位,特别是部分老居民小区因当时建设时没有预留体育用地用来建设相应的体育设施,存在现有或后建的公共体育设施被侵占、挪用及被改变使用功能的现象,公共体育设施不能很好地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健身消费需求。机关的企事业单位及学校体育场馆的开放度不高,部分场馆没有对社会开放,同时场馆利用率太低,缺乏有效管理。大部分公共体育场馆体制机制不够灵活,运营能力不足,公共体育设施为城乡居民健身服务的公益性体现不明显,经济社会等综合效益尚未得到充分挖掘。

3.3 竞技体育核心竞争力需进一步提高

3.3.1 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体系有待健全运动员升学难、高淘汰率和粗放型的发展模式,影响了社会、家庭和个人参与竞技体育的积极性。

3.3.2 竞技体育投入有待加强 市、县两级布局经费和市、县基地配套经费到位率偏低,根据2013年上半年全市业训调研统计结果,市、县布局经费到位率均距离省创强标准要求有较大差距。体育事业经费增长和高水平专业技术人员的需求与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和嘉兴市竞技体育发展的形势不相适应。

3.3.3 体制和机制建设有待完善 各县(市、区)体育与文化教育新闻广电合并,体育编制受限、人员不足,不能适应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需求。市级2个区在体制、机制上还存在一定缺陷。秀洲区有体校建制、有编制,但无实际从事训练工作的专职教练员,南湖区虽已命名为省级体育强区,但实际无体校建制、无编制、无专职教练员。

3.4 体育产业市场化程度需进一步提高

3.4.1 体育产业体系有待构建 体育产业在嘉兴市目前基础较弱,非公有制资本进入动力不强,国有体育资源配置效率不高,市内鲜见具有一定影响力的重大国内体育赛事、对经营者的主动性培育和扶持力度不够,体育产业相关的企业和产品较少,尚未形成体育产业市场体系。缺少促进体育产业发展的相关政权与法规,对健身娱乐、运动休闲、竞赛表演、体育消费品、体育中介等行业的政策支持力度不够。

3.4.2 体育场馆经营效益有待提高 体育消费市场有待进一步拓展与培育,体育市场管理的法制化、规范化有待进一步提高。体育人才远远不能满足体育发展的需求,现有的体育专业人才主要集中在体育教育和运动训练2个领域,体育法律法规、体育赛事运作和体育经营管理等方面的人才匮乏。

4 创建体育强市的策略与路径

围绕嘉兴市建设《创业创新城、人文生态城、和谐幸福城》的战略部署,以满足全市人民体育需求为出发点,以《创建体育强市、建设健康嘉兴市》为目标,以深化全民健身运动,提高全民素质和生活品质,努力构建惠及全民的体育健身、健康的支撑及服务体系为基础,以提高城乡体育公共服务水平为重点;实施体育品牌战略,不断完善体育服务业、不断提高体育产业竞争力为突破口,以创建省级体育强市为目标,采取切实有效的行政措施,加大推进力度,力争成功创建浙江省首批体育强市。

4.1 协同创新,树立创新理念和实施新政策

4.1.1 协同创新,加快转变政府职能进一步推行实施政社分开、管办分离、政企分开,加快推进体育行业协会与行政机关脱钩。利用现代数字技术创新现有体育场馆、运动器材设施的组织运营机制,推进现有体育场馆等方面的管理体制改革,引入和运用现代企业管理体制与制度增加公共服务场馆,提高现有体育场馆和运动设施的利用率。增强大型体育场馆复合经营能力,拓展服务领域,延伸配套服务,实现最佳运营效益。通过市场机制积极引入社会非公益的资本承办相关赛事。

4.1.2 确立公共体育服务新理念 确立行业道德至上新理念;确立资源共享、合作共赢新理念;确立崇尚“讲究效益、履行契约”新理念。围绕嘉兴市《推进转型升级提速、发展环境优化、民生福祉增进》的工作部署,确立《快乐体育、民生体育、和谐体育》的发展理念,使其成为推进嘉兴市体育发展方式转变、加快创建体育强市的内动力。通过创建体育强市这一载体,扩大城乡公共服务,提升城乡居民生活品质;诠释和弘扬体育精神,丰富文化内涵;改善发展城乡居民居住环境,树立城市形象。把体育与创建和谐社会统一起来,使创建体育强市的过程成为亲民、健民、乐民、利民的典范,使之成为人民群众创造、分享、提升幸福的生命体验过程。

4.1.3 实施积极性新政策 其一是确保必要的财政资金投入;其二是鼓励我国私有经济和民间资本积极参与体育场地的投资与建设,尽快制定相关政策,取消对私有经济和民间资本进入体育场馆建设领域的市场准入障碍;其三是积极盘活体育场地存量资产;其四是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国有资本和民营资本等其他性质的社会资本通过控股或参股等形式进行融合,实现各种资本优势互补,从而改善体育产业产权结构,建立规范的现代企业制度和市场化运作机制,提高整体经济运营效率。

4.2 加强公共体育服务体系与基础建设

建设和完善公共体育服务体系是政府的基本职能,是保障民生的具体体现。扩大城乡体育公共服务,重点是巩固、深化大、中、小学学校体育场地设施的开放成果,进一步提高现有各种体育场馆设施面向社会的供给率及使用率。积极完善国民体质监测制度,加速建设社会体育指导员网络管理系统,为城乡居民的科学健身提供“菜单式”指导服务。提高各级政府履行体育公共服务的能力。积极营造“政府主导、部门协同、全社会共同参与”的良好氛围。逐步实现公共体育服务覆盖城乡的各个区域,使城乡市民获得更多的体育参与机会。

4.3 加强全民健身服务,提高体育服务民生水平

城乡社区体育设施建设有所加强,全民健身工程(点)和村级体育设施遍布城乡,对改善全民健身条件,加快构建全民健身与服务体系,提高公共体育服务能力发挥了重要作用。建设公共体育服务体系,须处处以人的幸福为依归,以人的身心和谐发展为主旨。依法保障市民参加体育健身活动的权利,加快城乡一体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建设。

4.3.1 抓好“三项工作” 加强城乡基层社区体育设施建设,建好全民运动健身场地,为城乡居民就近健身活动提供便利;进一步健全与强化社会化全民健身组织与服务体系,不断提高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的整体素质;加强科学健身指导服务,开展常规性、社会性和服务性的国民体质监测活动,为不同人群科学健身提供指导,为制定公共政策提供可靠依据。

4.3.2 建立“三级网络” 建立并完善县(市、区)、镇(街道办事处)、村委会(居委会)三级社会化群体网络和数字技术管理体系。推进各类社会团体的广泛参与和管理网络建设。发挥社团作用,便于开展各类人群的群体活动。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应发挥体育总会和各级各类体育协会在群众体育活动中的桥梁、纽带及组织作用。鼓励与支持乡村、社区、公园、广场等地,群众自发形成的晨晚练健身站,并纳入社会网络管理范围。引导创建一批社区群众体育俱乐部。

4.3.3 突出“三个突破” 着重突出群众体育以学校体育为重点,确保学生在校内体育充足的活动时间,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健康观念,养成每天从事体育锻炼的健康生活方式。突出城市体育以社区为重点,开展争创全省城市体育先进的社区活动。突出农村体育以镇乡为重点,结合农村实际情况,积极开展农民喜爱的体育健身活动。因地制宜、小型多样化开展各式各样的民族传统体育活动,丰富农民余暇时间的体育文化生活。

4.3.4 打造三种体育文化品牌 大力推进健身活动生活化,形成“假日体育”“公园体育”“广场体育”“休闲体育”等城乡健身景观。开展嘉兴市“美丽乡村”全民健身广场(体育休闲公园)评定活动,打造既有江南水乡特色又有现代体育特点的全民健身活动精品项目和全民健身品牌。打造非物质文化遗产《掼牛》等武术项目体育文化旅游品牌,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种文化资源和文化资产,挖掘、保护好当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能够丰富其文化内涵、引领城市文化精神导向,而且对社会协调均衡可持续发展有重要的意义。打造独具特色的运河文化体育旅游品牌,以“月芦文杉”为核心,运河为纽带,水乡古镇为重点,建设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大运河古城景区的健身景观。在全市范围内形成时时有活动、处处有运动、人人常健身的良好氛围。建立“政府主导,部门推进,社会参与,运作流畅,充满活力”的全民健身推进机制,提高体育服务民生水平。调动社会公益力量,建立开放式的体育活动组织模式,吸引各级社会组织和群体参与到全民健身活动中来,开创建立民生体育新平台。

4.4 加快体育产业培育,推动体育产业市场化进程

4.4.1 加强体育产业规划布局,构建新型体育产业体系 体育良好的产业融合性使其成为经济转型及提升产品附加值的重要途径。随着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提高、健身健康观念的广泛普及,人们对于观赏娱乐和参与双重属性的体育产业的需求度正加速提升。因此,要加快发展健身服务业,鼓励和引导社会资金投资各种形式的健身服务业,建立多种所有制投资主体并存、高中低档健身休闲企业互补的健身服务网络。努力开发形式多样的体育竞赛表演市场,积极引入一些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国际性、全国性、区域性具有特色的体育赛事,积极引导规范各类体育竞赛和体育表演的市场化运作,打造国内外具有较高影响力、具有一定特色的品牌赛事。

4.4.2 加大体育市场培育,推进体育与相关产业协调发展 体育运营良好的回报率会使得更多的优质资源整合者参与到其中,并通过融合创新的方式提供高附加值的基于生命关怀的健身健康相关服务及运营。大力拓展运动休闲业,积极推进全国、省级运动休闲示范区(基地)的创建,形成布局合理、各具特色的体育旅游、运动休闲集聚区。争取举办各种体育比赛,整合全市体育、旅游、文化等各类资源,促进体育产业与其他产业的有机融合,实现资源的最佳效益。积极实施品牌带动战略,以创评浙江省体育用品制造业示范企业为抓手,重点打造以钓鱼器材、运动服装、健身器材为主的富有嘉兴市特色的体育制造产业集群基地,打造一批有影响力的体育产业品牌。

4.4.3 协调推进相关产业发展 探索相关产业与体育产业融合发展的合作模式和有效途径,努力实现体育与城乡环境建设、体育与旅游、体育与文化、体育与卫生等相关产业的良性互动发展,不断提高体育产业的辐射效应。拓宽现有体育产业平台,构建体育与运动康复、体育与创意文化业、体育与旅游业、体育与休闲业、体育与会展业、体育与影视和传媒等产业的交叉共建,不断提高体育产业的辐射效应和快速发展的能力。

4.5 抓特色,创新理念打造精品赛事

重大体育赛事的价值体现在它的溢出效应、辐射功能和拉动作用,许多城市都把重大赛事作为城市名片搭建经营城市、推广城市的重要平台。按照省体育局《一市一品牌、一县一赛事》的办赛目标,围绕嘉兴市建设体育强市的目标要求,努力培育大赛市场,提高市场运作化程度,积极承办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国内外大型赛事。坚持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双赢的原则,进一步活跃竞赛市场,促进体育消费。在管理方法上放飞思想,认真研究如何盘活体育场馆,扩大经营范围和社会影响力,切实做到为市民服务。在保证和提高群众基本体育服务前提下,多层次、多渠道开发全民体育运动健身市场,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多的多元化健身产品需求。

4.6 加强竞技人才培养,提升竞技体育综合实力

积极引进各类专业体育人才,强化科技强体,巩固发展优势项目,努力培育潜优势项目,建设好竞技体育的人才梯队,不断提升竞技体育整体竞争力。扎实推进“强县、强校、强项、强人”的“四强工程”,建立规模适度的全市竞技体育三级训练网络。进一步完善市少体校、县(市、区)少体校和学校单项训练基地(含传统项目学校、青少年体育俱乐部)三级训练网,逐步形成结构合理、规模适度、质量提高、效益明显的体育后备人才训练格局。深化体教结合工作,培育和发展各个学校的体育特色,推动实施《一校一特色》的发展格局,努力形成“资源共享、责任共担、人才共育、特色共建、成果共有”的体系。发挥体育比赛的影响和带动作用。高度重视体育比赛,特别是重大体育竞赛的综合功能,运用先进理念和运作方式,努力推进体育竞赛市场规范有序发展。

5 结 语

长三角区域城市群建设体育强市是建设和谐社会、提高城乡居民幸福指数、增强长三角区域城市群综合竞争力的需要,充分利用独特的区位、人文和资源优势,立足于城乡居民的体育需求;充分利用体育的本质功能,加强资源整合,嘉兴市已具备了率先实现体育现代化的基础条件,在新型城镇建设的过程中,应抓住发展机遇,把体育纳入民生工程。创新工作思路,通过完善公共体育服务体系、传承创新体育文化,提高体育赛事的品牌效应和经济效益、促进体育产业协调发展、构筑体育人才高地,使体育成为提升嘉兴市发展软实力的内在动力和强力支撑,实现嘉兴市体育强市的建设目标,以体育的新面貌为嘉兴市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参考文献:

[1]周婷婷,刁永辉.新型城镇化战略下生活体育设施建设的思考——基于CiteSpace可视化分析[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13 (6):27-30.

[2]体育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N].中国体育报,2011-04-01.

[3]曹彧,窦雨佳.“十一五”实现辉煌跨越“十二五”力争再创新高[N].中国体育报,2011-01-11.

作者简介:陈漩(1988~),助教。研究方向:社会体育。

doi:10.3969/j.issn.1674-151x.2016.04.069

中图分类号:G8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51X(2016)02-128-04

猜你喜欢

嘉兴市创建新型城镇化
嘉兴市公共关系协会被评2O19年度“示范会员单位”
嘉兴市南湖区美术教师作品选登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我国耕地保护的困境与制度创新刍议
新型城镇化是经典城市化的回归和升级
以协调的发展理念助推新型城镇化建设研究
农村基层团建工作如何变革
嘉兴市海盐县美术教师作品
The Current Issues of Chinese Film Classification Syste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