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索中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方式创新

2016-07-11韦昌海郑维莉

求知导刊 2016年14期
关键词:隐性课程教育方式核心价值观

韦昌海+郑维莉

摘 要:隐性课程强调受教育者通过主动接受、认同、内化等心理过程达到转变思想观念,以实现价值观教育的目的。本文在分析隐性课程对核心价值观教育作用机制基础上,探求隐性课程对中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功能的实现。

关键词:核心价值观;教育方式;隐性课程

中图分类号:B018

文献标识码:A

一、隐性课程概念的提出

隐性课程就其内涵而言,并不是一种具体的课程安排,而是借用课程以表达在学校教育中除传统课程之外还存在其他因素。美国教育思想家杜威(J.Deway)对此有明确深刻的见解。他认为,学生学习的不只是学校课程标准安排下的正规课程,而是在学校学习生活过程中还学到了正规课程之外的东西。由此提出了“附带学习”(Col-lateral Learning)的概念。他认为这种“附带学习”可能是更为重要的,因为其中所形成的情感态度对于未来的价值是更为根本的。此后,有学者对隐性课程做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对其内涵也做了不同阐释,学者们所下的定义,如“无声课程” “内含课程” “无字课程”等。

二、显性课程在核心价值观教育中存在不足

1.显性课程以教授学科知识为主要价值追求

这虽然符合学校发展的功利性需要,也迎合了社会对人才培育的需求。但是,从长远来看,这并不符合培养学生健康成长的要求。价值观扭曲或缺乏高尚品质的个体,难以承载社会对真正人才的期待。另外,这更不符合追求个体全面发展的马克思主义价值目标要求。

2.显性课程教育方式难以适应中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需求

从显性教育的特点看,在显性课堂教育过程中,教育者主要采取说教式、灌输试的教育方法方式,形式单一,内容枯燥乏味,难以起到教化学生心灵的作用,反而令其生厌。“说教式教育过程中教育者常以训话者的身份面对学生,这种居高临下的教育姿态容易让主体意识较强的高中生产生逆反心理,在交流中筑起心理屏障,使得教育无法走入高中生内心深处。这不仅不利于高中生接受主流价值观的教育,也无法实现价值观教育的指导性作用。”这也是思想政治课课堂低效的重要原因。

三、隐性课程的理论基础及其作用机制

德育专家柯尔伯格认为,“隐性课程能够更好地促进学生的道德成长,能够为学生选择自己的价值观提供众多机会。”也就是说,隐性课程由于其处于意识之外而间接地发挥价值观教育影响,往往能够在潜移默化中起到更好的教育效果。

已有的研究表明,价值观教育必须得到受教育者的内心认同才能达到教育目的。隐性课程的作用机制恰恰在于强调通过人的心理变化来实现目的。我们可以通过价值认同理论和社会学习理论来了解这个机制发挥作用的原理。

1.价值认同理论

西方的认同理论是价值认同的深厚土壤,价值认同只是其中一脉。其核心观点认为,个体潜意识、自发地遵循自我之外的价值、规范。“人们在自己的社会实践活动中能够以某种共同的价值观念作为标准规范自己的行动,或以某种共同的理想、信念、尺度、原则为追求目标,并自觉内化为自己的价值取向。”简言之,即个体把自己与他人视为一体,与之同化。认同的对象既可以是静态的具有约束力的规章制度或具有导向的价值观,也可以是外化的行为表现。当意识到对某种观念的遵从或行为的效仿会产生积极意义时,他就会自觉依从这种观念,模仿这种行为,经过内化,对其产生认同。可见,价值认同具有主体的自主性、过程性等特征。

舆论作为一种无形的力量,可以驱使人们遵从或认同集体规范,在学校中,班风、校风形成的集体舆论作为一种隐性课程,通过学生的认同作用,影响价值观的形成和发展。因此,正确的集体舆论可以引导受教育者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受教育者一进入学校、班级,即进入特定的舆论空间,这个空间既有的气氛、规范就成为强大的集体舆论。受教育者起初会感到某种压力;但当他对集体舆论产生认同感后,他就会把把这种压力消解,进而内化为信念,以达到行动的自觉目的。

2.社会学习理论

20世纪60年代班杜拉、沃尔特斯等人提出了社会学习理论,其核心思想在于强调通过观察、模仿把别人的行为习惯和特征迁移到自己身上。也就是说,个人行为的学习与其他社会性学习一样,也是通过模仿学习实现的,模仿学习是通过直接观察他人的行为而习得新行为的过程,因此树立榜样示范就显得尤为重要。

就高中生核心价值观教育而言,学生的榜样是在他们校园生活中观察发现树立起来的,由学生以其自主的观念理想去参与比较,最终发现榜样的优秀品质,并以此为其行为模仿对象。可见,学生对榜样的学习是从其内心的需要出发的,是一种由自发到自觉的过程,避免了传统说教教育引起学生出现排斥心理,可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动性。

四、隐形课程对中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启示

1.重视校风、班风对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作用

校风、班风对学生的价值观形成具有重要的引导作用,要在高中学生中培养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两风”的作用不可忽视。因此,应做好以下工作。一方面要努力提升学校发展理念、育人理念、管理规制等价值取向和规范在学生中的认同度,从而使学生自觉接受教育,以实现教育的作用。这就要求学校在编制制度、规章的时候要考虑其价值方向 ,即要符合社会核心价值观要求,并贯之以学生乐于接受的形式。另一方面,在班风建设中,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如在具体制订班级管理规章制度时积极引导学生参与,既可发挥集体智慧的力量,又可以通过学生亲身参与加深其对制度规则的认可。在班级管理实践中努力形成积极的、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要求的集体舆论,使学生浸染其中,达到潜移默化的效果。

2.重视教师在核心价值观教育中潜在的引领作用

古人云:“经师易得,人师难求。”教学在本质上是具有价值取向的,它不仅是授业的过程,更是一个价值表达的过程。教师的言行中本身含有核心价值观理论成分,对学生有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实如学者所指的“教师会带着一定的价值体系进入课堂,而你的学生也必定会或多或少地受到影响 。”因此,教师应当自觉承担起引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职责,在日常言行中,做到积极正面地提供示范作用。

3.重视学生交往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影响

“有人在教育研究中得到这样的不等式:教师影响+家长影响<同龄共振。”虽然此结论不可普遍适用,但却在提醒我们:对中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可以把教育对象作为教育资源加以挖掘,发挥学生间相互模仿借鉴的作用。学生的事即身边的事,积极向上的行为具有很强的可学性。以同龄人作为榜样,能提高受教育者学习效仿的积极性;还因为学习对象就是身边的真人真事,与受教育者有相似的年龄心理特征,所以容易达到“信其师”而“亲其道”的教育效果。这里需要注意的是,学生间负面的、消极的示范应极力避免。

参考文献:

[1](法)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M].董果良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8.

[2]洪 谦.现代西方哲学论著选辑(上册)[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3.

[3]陈章龙.论主导价值观[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 ,2006.

猜你喜欢

隐性课程教育方式核心价值观
校企合作开发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隐性课程的优势与机制研究
中国古代教育对高职院校隐性课程的启示
浅析隐性课程对中学生道德教育的影响
农业院校环艺课程教育方式与考核改革的构建
高中英语的高效作文教学法之我见
论小学隐性课程的德育功能
基于应用语言的英语文化导入教育方式
浅析高职院校数字图书馆建设中用户信息素质教育
煤企关注大学生员工心理成长的现实意义
国产喜剧电影的核心价值背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