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未来之屋

2016-07-09多丽丝·诺伊鲍尔黄金湖

海外文摘 2016年7期
关键词:集体生活特曼房车

多丽丝·诺伊鲍尔++黄金湖

几代人住在同一屋檐下,每天一起体验生活,分担工作……进入20世纪,个性化以及工业时代中增长的孤独感已逐渐消退,目前人类正经历一个全新的生活复兴时代。越来越多的人寻求小家庭或单身生活的集体共性。本文作者多丽丝·诺伊鲍尔在奥地利四处探寻后发现了一些有意思的未来居住计划。

“老人是可怕的,他们无惧未来。”

这句话挂在维罗妮卡·克里策·贝格家的门上,它源于爱尔兰剧作家萧伯纳对一张有趣图片的评论,图上3位老妇人坐在公园长椅上。维罗妮卡一头金发,穿着紫色短裙,她笑言:“我身上有用不完的能量。”的确,身边的人也能感受到这一点。退休之后,这位63岁的理疗师从萨尔茨堡搬到维也纳,目的就是参与一个“世代共居计划”。毫无疑问仅仅靠微薄的退休金她根本无法拥有更大的房子,然而如今她说道:”现在我不仅有自己的私人空间,还有800平米的公共面积。在这里我生活得很好,可以做许多自己感兴趣的事情。”此外,她在参与维也纳共居计划中也建立了良好的社交关系,并且找到了一份全新的工作:她与其他8个创意达人共同经营着一个生态食品商店。这样维罗妮卡再也不必担心未来的生活了。

“居住生活是个人的事情。”

建筑师英萨·卢茨卡和埃克哈特·费德森在书中写道:“居住生活既是个人的事情,也是集体共同的经历。人们对居住方式的态度体现了对社会关系的看法,这种看法会随时间不断发展变化。”如今各种居住形式的发展已经远远超过了从前,因此相比一直流行的传统家庭类型,即“夫妻与小孩共同居住生活的方式”,到21世纪出现了更多新型生活模式。仅仅在维也纳就有三分之一的小孩成长在完全不同于出生时的家庭环境中。夫妻间的伴侣关系换来换去,如今组合家庭已十分流行。针对这一现象,奥地利日常文化研究所的莱蒙·古特曼先生解释说:“现代社会中集体生活关系的频繁更换已成常事,因此人们能以不同的态度适应各个人生阶段,当然这也会对住房需求产生影响。”

从人口发展学的角度来看,像维罗妮卡这类老人的数量的增多也给现代工业社会带来了特殊的挑战。中欧的人均寿命每天增长6小时,与30年前相比,现在不仅有3倍多的80岁老人,而且他们个个精神矍铄。他们退休之后又积极开启了自己精彩的“另一段人生”。这也导致了多样化居住模式的产生:从疗养所到老年公寓,现在已经不缺少创新的居住想法和具有代表性的居住类型了。

“我们像一个大家庭一样一起生活。”

康苏珊娜·思科莲茨特琳与她的丈夫和3个小孩生活在一栋旧办公楼的二楼,“爷爷奶奶们”住在一楼。这些爷爷奶奶与康特琳一家并没有血缘关系,而是6位有意建立新型家庭关系的老人。

在德国还有许多类似但规模更大的共居项目。例如在名为“帮助与居住”的项目中,大学生们只需支付便宜的租金就能住在老人家中,他们需要适当帮助老人做家务,例如清洁窗户、购物等。这类以社交和生活护理换得住所的理念在弗莱堡的老人院中获得成效,以至于那里的年轻大学生都纷纷搬进老人家中,人们对老人的住房需求量一下子大幅度提高。调查证实,老人们有了这样的社交关系后生活得更加健康快乐。

“世代共居是人们一直追求的目标。”

“但同时也存在过渡阶段。”莱蒙·古特曼先生如此认为。许多80岁老人不愿意长年接触幼儿,他们需要安静的私人空间,同时又不愿意与外界隔绝,希望能拥有正常的生活圈子。

这种考虑了多方面需求的共同生活模式也是维也纳共居项目的一个特征。维罗妮卡提到:“我们这儿的辈分界限逐渐模糊。”在年纪从0-69岁的67个成人和25个儿童之间并非只存在年龄界限这个挑战。古特曼一直致力于研究集体生活这一课题,他也认为,相比年龄,受社会和教育因素影响的社会差异更为明显。他不仅探究已经发生改变的老年人形象,而且研究不同种族和组合家庭的相互融合。维也纳的共居项目就是一个最好的例子:在这里生活的人说着20种不同的母语,在40个不同职业领域里工作,有同性或异性的恋爱方式,以单人、双人或多人合住的方式生活。除了生活空间以外,他们还共享活动室、公共厨房、儿童游乐园、工作间、图书馆、桑拿馆、屋顶草坪等,一切都井然有序。

“一个人找不到房子。”

这句话出自非洲谚语。其实不仅在非洲,在欧洲集体住房也已不再是一件新鲜事。早在1820年,法国就出现了第一个集体公寓,它能提供俱乐部活动室、集体膳食以及儿童看护等服务。紧接着苏维埃共和国也有了自己的集体住房,以色列出现了基布兹集体农庄,维也纳在这样的住房背景下也产生了各种集体设施。各式各样的共居项目背后几乎都隐含着同一个想法:人们一起建房、买房,每个人都拥有平等的资产。这不仅能节省开支,而且有利于建立集体生活中积极的友邻关系。为此古特曼认为,这一目标的达成需要相应的活动空间作为基础设施,另一方面也得有配套的软件服务: 儿童设施必不可少,另外还要能为几代人提供沟通交流的可能。

然而对于集体生活而言,仅仅建造适当的公共空间是远远不够的。它还与许许多多个体的社交能力和参与投入有关。

“个性化VS集体和团结”

古特曼先生说:“一方面每个人都非常独立自主,另一方面对集体归属感的需求又似乎在不断增长,这是我们时代的一个矛盾现象。”但个体自由能与集体合作相统一吗?芭芭拉用经验告诉大家:“如果有相应的个人交际能力,两者的协调共存就会比人们想象的简单得多。”59岁的芭芭拉是来自上奥地利州的一名社工,1995年以来她一直在研究小家庭集体生活模式问题。她在上奥地利和施泰尔马克州参与创建了两个集体项目,2007年她又自建了“生态农庄有限公司”,自那以后她一直积极从事集体居住项目的咨询和联网工作。芭芭拉感叹:“达到意见统一的过程的确非常辛苦,有时人们根本不喜欢合作。”2013年她与奥地利民主中心一起成立了一个机构,以帮助想过集体生活的人们解决这类问题,其中就涵盖了维也纳的这个共居项目、奥地利南部的波马利生态居民区以及维也纳莱辛的根萨雷项目。

“让所有居民参与到共居项目中来。”

波马利居民区的居民和合作发起人卡迪·莱西塔勒说:“现在我们面临的最重要的课题就是工作组的问题,工作组需要自主预算,自主决定。所有决定都需通过内部平台做到公开透明,这样才能树立信任,每个个体不必担心或者参与考虑各类琐事。”每个成员需对自己份内的工作负责,倾听他人意见,不忽视每一个需求。

芭芭拉·施特劳赫对这里过去几年的工作非常满意。“最重要的就是人口的变化:老人的数量上升了。他们丰富了这里的集体生活,因为50岁以上的这代人不仅思想更加成熟稳重,而且更加乐于资源共享。当然年轻人对集体住房的兴趣也在快速增长,因为追求个性生活的成本太高,而集体生活不仅开销少,还能学到团结与民主,也不用再独自解决各类问题。这正是共居项目的吸引力所在。”施特劳赫坚信,随着人们对集体住房需求的增加,社会足以应对这一变化。

“为了更好地生活,我到底需要什么?”

集体居住生活还有什么样的优势呢?例如如果波马利的居民共享自行车或小车等交通工具,就既能减少开支,又能降低资源空置率。

企业家克里斯蒂安·弗兰塔尔称:“我们有许多东西可以用来建房。”夏季他在维也纳郊外买了一块绿地,用来种植水果、蔬菜等,为了过夜还买了一辆房车。克里斯蒂安问自己到底需要多少居住空间,很快他便找到了答案。他表示,就生活质量而言,25平米的房车就完全够了。因此他像一个自学者一样与团队伙伴一起手工组建了一辆独一无二的移动房车,其大部分材料由当地居民提供的木头制成,使用光伏发电以及二次水来洗澡和冲厕所,连地板也是用陈旧的木板铺的。弗兰塔尔指着窗户和阳台补充解释道:“我们想把生活空间从内部延伸到外部,这样就能与大自然融为一体了,还能拥有自由和个性。”当然,这也是为了探求新的居住可能性。如今人们思考着:为什么不用房车来创造一个房车村呢?在房车村里,大城市的人们能够“练习”过集体生活。

“如果人们意识到,这些居住模式在实践中完全可行,他们会非常愿意做出改变。”

古特曼先生赞成这样的尝试。现在他正试验能让两个或三个不同党派成员共居生活的模式。他们可以从两个门分别进入房间,有自己单独的卧室、卫生间,以满足每个人不同的生活需求。

维也纳郊区的“未来进化房”正是在这样的共居方案基础上建立的。研究者欧那与马提亚斯·霍克斯4年来亲身试验未来住房模式,创建了父母房、会客厅、儿童房以及办公室等不同模块。这些模块按需搭配使用。一个和妻子、孩子住在一起的成年人,如果又想让自己的父母、祖父母、亲戚或好友住进来,也可以随时扩展房间空间,增加新的房间模块。

人们可以用技术、设计或生态理念试验自己的想法。欧那说:“我们一直想建一座产生的能量多于其消耗的能量的房子,多出的能量可以用来出售或者储存到公共电网中。一座房子就像一个小发电厂,我想这才是建筑师们未来几年应当探索的道路。”霍克斯一家一直在探寻建筑的社会功能对生活感受的影响,以及怎样才能给日常生活带来便捷。欧那提到她最喜欢的设备之一: 一个神奇的沸腾水龙头装置,3升全真空隔离箱可以将水龙头的水转化成沸水,节约了大量能源,缩短了煮茶时间和烹饪时间,简单且实用。

霍克斯一家的经验与古特曼专家的观点一致:基础设施是第一基础,因此在房屋规划和建造的过程中技术很重要。“然而当人们住进房子中后,技术则逐渐失去了其重要性,居住的满足感更多源于生活中的‘软因素。”居住的意思很简单,就是要自己感觉舒服。每个个体对舒适感的看法和需求完全不同,这也就意味着未来会继续产生各种各样的居住模式。

[译自奥地利《道路季刊》]

猜你喜欢

集体生活特曼房车
“残奥会之父”古特曼医生
用有“温度”的产品 实现房车智慧出行愿景
最美的一推
最美的一推
契约精神在人才培养群体生活中的重要作用探究
体育课堂中融入礼仪的重要性
第13届中国(北京)国际房车露营展开幕
第12届中国(北京)国际房车露营展览会召开
2015第十届中国(北京)国际房车露营展览会盛大开幕
部门集体氛围和员工的工作满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