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师范生培养方式变革的动力、主题与条件

2016-07-04简文艳

广西教育·C版 2016年5期
关键词:培养方式主题师范生

简文艳

【摘 要】当前,师范生培养方式不足与基础教育发展变化之间的矛盾成为师范生培养方式变革的动力,构建系统的师范生培养新方案成为变革的主题。实现这一变革,需要具备改革招生考试制度、加强师范生培养教材的出版与管理、提高课程落实者的素养、建立MS-EEPO有效教育培训模式等条件。

【关键词】师范生 培养方式 变革 动力 主题 条件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05C-0136-02

当前,随着基础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各地中小学的教育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而在广西乃至全国的大学中,教师教育培养的未来教师很多不能满足基础教育改革的需要。因此,面对基础教育发展形势的变化,师范院校如何进行师范生培养方式的变革,更好地为基础教育培养新型师资服务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本文拟从师范生培养方式变革的动力、主题及条件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师范生培养方式变革的动力:师范生培养方式不足与基础教育发展变化之间的矛盾

基础教育由数量发展方式向质量发展方式的转变,无疑对师范生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要求师范院校必须重新考量自己的人才培养方式。目前,师范院校主要是通过“专业教育+教师教育+教育实习”的方式对师范生进行专门的教育与培养。显然,此培养方式存在不足之处,已难满足基础教育对教师素质的有效需求。首先,表现为在师范专业教育上,教师的注意力和精力主要用在专业课的教学上,对学生并没有进行相应的职业情感教育,也没能引导学生初步规划自己的职业前景,因而师范生对教师职业没有向往,没有计划,导致对教师职业缺乏认同感。其次,在课程设置上滞后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课程设置仍然是学科本位,壁垒森严,师范生所学的专业知识也是条块状的学科知识的细化,知识储备无法适应基础教育综合学科的教学;课堂教学的内容还是以理论为主,教学的形式是以教师讲解为主,学生的实践时间少,见习和实习时间有限,教学技能缺乏培养和锻炼的平台。培养方式存在不足必然导致师范生在进入中小学从事教育教学“临床性知识”的先天不足,难以适应基础教育对教师越来越高的要求,进而影响到教师的入职实践和专业成长。

由上可见,基础教育的改革促使我们反思现有的师范生培养方式,而原有方式的不足更让我们认识到变革师范生培养方式的紧迫性。可以说,师范生培养方式不足与基础教育发展变化之间的矛盾直接催生了师范生培养方式的变革。

二、师范生培养方式变革的主题:构建系统的师范生培养新方案

对师范生培养方式进行变革应该“不满足对系统的修补,也不是只需要消除和改变原来系统中不合适的或需要改变的方面,而是必须包含着重建的任务”。这意味着师范生的职前教育需要从学校内的基质、整体形态和常规的教育教学时间等方面进行根本的变化,构建系统的师范生培养新方案。

钦州学院作为新建本科院校,自组建教育学院以来,不断创新教师教育培养新模式,提出了“综合教育+全程实践+双向互动”的教师培养新方案。“综合教育”,要求课程的综合化,以培养知识、能力和素质全面发展的复合型师资为目标;“全程实践”,要求师范生“零距离”接触中小学教育教学,加强教学技能训练,以提高学生的职前教育教学技能,满足就业上岗的需求;“双向互动”,是坚持与基础教育互动、互融,在互动中达到双赢的目的。以下以钦州学院为例对如何构建系统的师范生培养新方案进行探讨。

(一)综合教育,实施课程模块教学。作为一所新建地方本科院校,钦州学院从2009年开始实施学分制。教师教育课程体系的基本架构为公共基础课程、学科专业课程、教育专业课程、自选课程及综合实践课程五大课程模块。公共基础课程主要目的是实现学生基本素质的培养要求,对学生正确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形成,从业基本要求的训练及专业课程的学习等起到基础作用。学科专业课程主要目的是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优化学生的知识结构,体现学科交融、专业互通、文理渗透的精神。教育专业课程主要是为师范生未来教育专业发展提供职前的教育训练。自选课程中每一个学生可按专业教育需要、个人志趣和特长选择规定学分的若干门课程。其主要目的是在对学生加强专业基础培养的同时,拓宽专业口径,以满足就业、进一步深造等方面的需求,增强适应性,发展学生个性。综合实践课程主要是通过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的有机结合,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科学研究能力和综合素质。

(二)全程实践,实践“4+0”模式。2009年,钦州学院开始在教育管理、小学综合文科等专业开始探索全程见习、实习模式——“4+0”模式,即大一到大四每年安排一次见习,大四安排顶岗支教或毕业实习。在这全程的实践过程中,学生每学期都到一线的教学单位进行学习观摩,在观摩中了解小学的教育管理和教学常规工作,以及教育教学的本质特点及发展变化,加深对理论知识的了解。同时,师范生入学后进行相关的语数英的中小学课程标准的讲座和课程安排,到高年级进行相关课程教学时也配备相应的中小学教材,而到中小学调研或助教活动等均有利于培养师范生的专业技能,为教育教学实践服务。

(三)双向互动,达成互利共赢。为了保持教师教育的连续性,实现有效提高师范生实践能力的目标,钦州学院通过成立“教师教育合作共同体”、建立实践基地、顶岗支教等途径为全程实践搭建全程性培养平台。教育合作共同体的成立为钦州学院与钦州市中小学之间搭建了“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建共享、相互学习、共同发展”的合作平台,又为师范生培养提供了更广阔的实践空间,使人才培养模式实现“量身定做”和“按需打造”,更加适应中小学对教师的要求。此外,钦州学院与中小学建立了一批互利双赢的教育实习基地,基地学校为钦州学院学生的教育见习、实习提供了支持,钦州学院结合高校的理论特长和中学的实践优势,也为基地学校教师的专业发展、科研和教学改革提供支持,实现了资源共享、优势互补。

三、师范生培养方式变革的条件:多元化、全方位的改革

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我国教师教育的教育形态正在发生变化,笔者认为,改革招生考试制度、加强师范生培养教材的出版与管理、提高课程落实者的素养、建立MS-EEPO有效教育培训模式将成为我国未来师范生培养方式的应然之路。

(一)进行招生考试改革。现在的人才培养方式不改革,不可能培养出创新型人才来。要培养创新型人才,创造一个好的环境和土壤至关重要。这就需要在招生制度上的突破来保障,建立起高校和中学联合培养个性化人才、经过科学选拔直接进入相应高校、专业就读的新机制。对于师范院校来说,必须真正构建起一条切实可行的特殊人才“绿色通道”,让部分热爱教师职业、思维发展较好的学生不再受到高考的限制而进入适合自己的师范院校学习发展。

(二)加强师范生培养教材的出版与管理。以教育部出台的《教师教育课程标准》为依据,开发课程资源、编写相关教材,出版教师教育课程教材及学科教育课程教材,帮助师范生进行师范职前教育,了解中小学的教育教学常规,为教育见习和实习的有效顺利实施提供帮助。同时,及时编写与基础教育对接的教材。另外,加强教材管理,实施教材选用认证制度,开展优秀教材评选奖励工作,加强对优秀教材编写的资助等。

(三)提高课程落实者的素养。目前,落实教师教育课程的师资,理论课主要由教育学院的教师承担,教育实习、微格教学等实践性课程则由所在专业的学科教学论教师承担。很多教师长期脱离中小学教育,对基础教育缺乏最基本的认知。加上其主要教学精力是集中于专业教学,对类似于“公共课”性质的“教师教育课程”并不重视,教学质量和效果并不能得到学生的认可。客观地说,很多学科教学论教师并不具备承担“教师教育课程”的专业素养和相关背景,如果不提高课程落实者的素养,师范生培养方式变革成效令人担忧。

(四)建立MS-EEPO有效教育培训模式。当前,我国多地的基础教育领域正在进行孟照彬教授创建的MS-EEPO有效教育实验。MS-EEPO有效教育代表着一种新型教育,以其自身的有效性、先进性、系统性、可操作性,为平衡理想的素质教育和现实的应试教育找到了切入点,尝试将素质教育中的“个性、创造性”和应试教育中的“知识性”有效结合,较好地处理了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关系问题。目前,广西、湖南、云南、贵州、广东、陕西、新疆、重庆、甘肃、内蒙古、浙江、辽宁、吉林、四川等省份已有多所校区参与MS-EEPO操作系统应用与研究,并大有发展的趋势。随着MS-EEPO有效教育实验的进一步推广,其已逐步成为中小学教学的主流方式,给基础教育学校内涵建设“革命性”变化:学校的管理理念、教研团队、校容校貌发生了变化;教师的教学方式、精神面貌、师生之间的关系发生了巨大变化;学生学习方式、精神面貌、生生之间的交往状态也有了根本性的变化。可见,MS-EEPO有效教育实验深刻地影响着基础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是教育方式的一场变革,使得多地中小学的教育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为使教育教学能与基础教育改革接轨,可以以MS-EEPO有效教育为突破口。在高校的师范职前教育与一线的基础教育改革接轨上,MS-EEPO有效教育可以起到衔接的作用。如果大学的师范教育能和中小学的基础教育互动,就能一改以往师范教育与基础教育缺乏沟通交流的局面。应发挥高校的文化引领作用,对师范生进行MS-EEPO有效教育理论和技术的训练,使其实习及就业时便能运用先进的理论和技术。为此,要积极推行双导师制,从知名中小学特级校长、特级教师中聘任基础教育特聘教授,从实习基地学校优秀指导教师中选聘熟悉MS-EEPO有效教育的省级专家兼任导师,负责安排和直接承担师范生教育见习、教育研习和教育实习的指导工作,为高质量的教师培养提供系统保障。

综上所述,基础教育的改革对师范生的职前综合素质教育的内容、培养方式等提出了新的要求,构建系统的师范生培养新方案不但需要具备改革招生考试制度、加强师范生培养教材的出版与管理、提高课程落实者的素养、建立MS-EEPO有效教育培训模式等条件,更需要教育决策者和一线的教育工作者在教育实践中不断反思和总结,结合基础教育的实情采取相应的措施。

【参考文献】

[1]顾明远.教育方式的一场变革[J].人民教育,2012(8)

[2]叶澜.实现转型:世纪初中国学校变革的走向[J].探索与争鸣,2002(7)

[3]王伦.树立科学的教师教育质量观,推进教师教育课程改革[J].中国高教研究,2006(12)

[4]冼秀丽.新建地方本科院校教师教育课程体系构建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2(3)

猜你喜欢

培养方式主题师范生
构建“两翼三维四能”师范生培养模式
高中历史教学中人文素养的培养
浅析流动儿童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方式
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对汽车服务顾问人才的培养方式
浅析古诗词教学中意象教学的策略
农村幼儿园“幼小衔接”的“五步走”
小学英语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师范生MPCK发展的策略
岩井俊二的青春片摭谈
近十年武侠电影主题的新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