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高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面临的困境 与对策

2016-07-01欧阳辉纯

求知导刊 2016年13期
关键词:理论课困境道德

欧阳辉纯

摘 要:《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以下简称“《思修》课”)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培养学生思想道德修养方面起着重要作用,是塑造学生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重要方式。目前高校《思修》课教学存在大班授课、师资力量严重缺乏和对《思修》课教材认识不足等问题。极端功利主义的影响、道德追求和道德价值的边缘化以及教师缺乏专业知识和专业精神是导致《思修》课教学面临困境的几个重要原因。只有加强教师道德经典原著学习,提高教师思想道德理论水平;贯彻落实国家相关教育法律和法规,尊重高校思修课的教学规律;不断完善教师知识结构,重视《思修》课教师队伍建设,高校《思修》课教学才有可能走出困境。

《思修》课是我国高校四门思想政治理论课之一,在高校学生中具有广泛的影响力。该课程主要是为了培养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律观。在当前的《思修》课教学实践中,通过广大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思修》课教学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是《思修》课教学也面临一些困境。这些困境有哪些表现,引起困境的原因是什么,如何走出《思修》课的教学困境,这是本文需要讨论的问题。

一、《思修》课教学面临困境的表现

高校《思修》课教学面临的困境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大班授课带来的弊端

我国高校《思修》课基本上是大班授课。一般都有一百人左右。有的高校由于师资缺乏,一个班达到两百多人甚至更多。大班授课带来最大的弊端就是学生很难集中精力听课。玩手机、看所谓的“专业书”、在课堂上聊天、睡觉或者在课堂偶发的引人注意的小事中,故意哄堂大笑,甚至吹口哨,扰乱课堂纪律等现象,时有发生。这些现象在985高校或者211高校中也同样存在。但是,从总体上说,《思修》课大班上课带来的弊端比较多。这应当引起相关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学校和教师的高度重视。如果《思修》课采取大班授课,达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那就是形式主义,走过场而已。这样不仅浪费了教育资源,而且还会浪费国家和学校的投入资金,更重要的是浪费教师的宝贵时间和学生的青春年华。

2.思想认识不到位,师资力量缺乏

《思修》课是非常重要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之一。但是目前一些高校表面上非常重视,说起来认为它重要,做起来却并非如此。个别主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校领导,在教学会上大谈《思修》课如何重要,但真正实施起来,就忽视了《思修》课的价值。有些教师认为,只要是在校在岗的教师和教学管理人员,都可以上《思修》课,甚至有的教师认为,只要能识字的人,都可以上《思修》课。所以,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有些高校往往把教学效果不好、学生网评分数比较低的教师安排去上《思修》课。还有的高校领导、教育管理人员和教师,只注重所谓的“专业课”,认为《思修》课是公共课,是“副课”或者是“业余课”,因而不予重视。他们认为上《思修》课的教师本身要比上“专业课”的教师低一等、水平差一等。有的专业课教师甚至在教学大会上建议取消思想政治理论课(包括《思修》课),这是十分荒谬的。抱有这样教学管理观念、教学心态的高校领导,教学管理人员,对《思修》课不重视,高校的《思修》课的师资配备自然就不到位。

3.对《思修》课教材认识不够

高校《思修》课教材,是教育部组织教育专家集体编写的。教材凝聚了众多学者、专家和相关人员的智慧。教材中的每一章、每一节和每一句话,都是经过专家、学者认真研究和审阅过的。全国高校都统一采用的《思修》课教材,足见此教材的影响之大、使用面之广。然而,一些高校《思修》教研组和教师,对《思修》课教材理解不够深入透彻,或者由于知识面不够广博,在上课时容易形成说教式的教学、“填鸭式”教学方式,甚至有的教师照本宣科,上课开始就诵读教材,直至下课。这样的教学态度,自然就很难上好《思修》课。

总之,高校《思修》课面临的困境比较多,要改变这种困难局面,还需要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学校、教师和学生共同研究加以解决。

二、《思修》课教学产生困境的原因

既然高校《思修》课产生了如此多的问题,那么,引起这些问题的原因是什么呢?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点。

1.极端功利主义的影响

功利主义教学并没有绝对的错,学生上《思修》课,目的是为了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律观。但是极端功利主义就会引起诸多教学问题。极端功利主义,最大的问题就一切以“有用”或者“实用”为目的,只考虑眼前的利益,没有长远性、前瞻性和可持续性的眼光。一些教师(包括个别教师出身的领导)和一些学生认为上思修课,不能使教师得到丰厚的课酬,学生并不能找到好工作,所以认为该课不值得花时间去研究和学习。一些学生上大学的目的,就是为了将来毕业找份好工作,买套大房子,拥有高薪水。这些想法本身无可厚非。但是,如果把这种功利主义求学观念推向极端功利主义,就显得荒谬了。

大学教育是一个系统化的过程,学生在大学的求学过程中,需要接受专业教育,同时,也要接受通识教育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也就是说,大学教学需要接受专业必修课的教育,也要接受通识必修课和选修课的教育。这样的大学教育才是完整的。人本身是一个多元化的存在物,人的生活也是多面的,不是单一的。大学生毕业后尽管可以从事与大学填报的专业具有所谓“一致性”或者“专业性”的工作,但是这也不是单一的。比如,学文秘专业的本科毕业生,大学毕业后从事秘书工作,但秘书工作是不是仅仅是写文案呢?肯定不是的。那么,什么是秘书工作?秘书工作也是一个系统性的工作,不仅要有较好的口才、口德和文笔以及正确的思想引导和道德修养,还需要处理好领导、同事或下属单位之间的关系。而所有这些都与自身的道德修养密切相关。只有这样,才有可能做好秘书工作。如果一个秘书连基本的道德修养都没有,那如何做好一名秘书?而道德修养的提升,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不断学习和提升的过程。高校《思修》课本身就是提升一个人道德水平和道德境界的重要途径。如果这个重要的途径还流于形式,那么,对大学毕业生来说,就是莫大的损失。

总之,一切以“有用”或者“实用”为标准的极端功利主义观点,是导致高校《思修》课倍受冷落的重要原因之一。

2.道德追求和道德价值的边缘化

一些高校大学生过度追求物质享受,追求奢华的生活,他们无视做人底线和道德良知。这对周围的同学会造成不良影响,甚至还会扰乱《思修》课的课堂纪律,给《思修》课的正常教学秩序造成混乱。有些学生“去道德化”的生活作风,自然也不是一两天就形成的,而是长期缺乏道德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引起的。还有部分学生是“官二代”或者“富二代”,从小生活在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家庭里,或者是生活在集外公、外婆、爷爷、奶奶、爸爸、妈妈万千宠爱于一身的“6+1”家庭环境中;同时由于有的外公、外婆、爷爷、奶奶、爸爸、妈妈本身就不懂教育,认为只要满足孩子的一切就是“爱”,这种家庭出身的小孩,到了大学就容易形成以自我为中心的“个人主义”的性格,其内心深处,往往忽视甚至漠视他人的存在和价值。

笔者曾经在一次硕士研究生复试中,听到一个学生这样说:“我在所有复试学生中,是年龄最小的,希望大家能够照顾我,关心我。”这话出自一位本科毕业生之口,让人深感震惊。为什么有人会产生如此怪异的想法?为什么年龄最小的就应当得到大家的照顾和关心?而不是因为自己年龄最小应当向大家学习呢?可以这样说,高校《思修》课教学是大学生道德教育的重要途径,但是并非一夜之间就能把大学生培养成道德高尚者。道德教育是一个长期的、持续的过程,而一些学生由于在基础教育和中等教育中缺乏道德教育,所以在高校中学习《思修》课显得十分吃力,有的抱着混学分的态度去听课,人在课堂,心在课外。

3.教师缺乏专业知识和专业精神

高校《思修》课最好应由具有哲学、伦理学、政治学、法学或者是具有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背景的教师担任。但是,有的高校《思修》课教师教学水平参差不齐,一些教师自己本身就对教材不喜欢,对道德理解不深刻,对教《思修》课没有兴趣, 缺乏专业知识和专业精神。这样自然就很难达到《思修》课的教学效果。

高校《思修》课教师缺乏专业知识和专业精神,就很难把《思修》课的内容讲得透彻、深刻、全面。比如为什么表妹和表哥不能结婚,为什么我们要讲道德,道德的价值究竟体现在哪些方面,等等。诸如此类的重要的道德理论问题,如果教师不深入研究或者本身缺乏道德知识,就很难在课堂上讲清楚,更不用说让学生信服了。

高校《思修》课教材,表面上看,并没有所谓专业教材那么“厚重”,一般也就在17万字左右。但是,书中论述的观点,涉及道德方面的诸多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需要教师认真阅读,广泛查找资料,大量阅读相关书籍。不仅如此,还需要认真备课,做课件,研究教学方法和方式,或者召开集体教学研讨会、备课会、教学交流会,这样才有可能上好《思修》课。

总之,引起高校《思修》课面临教学困境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社会的因素、学校的因素、教师的因素,也有学生本身的因素。

三、如何走出《思修》课教学困境

高校《思修》课教学面临的困境固然很多,但是这些困境是可以解决的。那么如何走出高校《思修》课教学困境呢?笔者认为有以下三点值得思考。

1.加强教师道德经典原著学习,提高教师思想道德理论水平

教育哲学告诉我们,世界上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教师。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道德知识和道德理论水平,追求高尚的道德境界,是很有必要的。古今中外丰富的道德理论著作,为教师研修道德理论提供了丰富的资源。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如毛泽东的《为人民服务》、刘少奇的《论共产党员的修养》等;中国道德典籍,如 《论语》《孟子》等;西方道理理论经典, 如亚里士多德的《尼科马可伦理学》、罗尔斯的《正义论》等,这些都是非常著名的道德著作,需要教师花时间和精力去认真研读。同时,高校《思修》课教师还需要认真研读党的文献和文件,深刻领会党的教育方针和政策以及道德教育大政方针,不断提高教师自身的道德理论水平和教学水平。

道德教育与其他专业教育有相通的地方,但是更多地体现在不同的地方,因为高校《思修》教学不仅是道德和法律理论教育,更是实践教育。因此,教师要把教学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道德理论,在日常行为中运用道德理论解决实际问题。

2.要贯彻落实国家相关教育法律和法规,尊重高校《思修》课的教学规律

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要贯彻落实国家相关教育法律和法规,要尊重和重视《思修》课教师的教学建议和教学成果,要按照《思修》课教学规律来制定教学大纲,不能将《思修》课教学规律与理工科的教学规律混为一谈。学校在制定《思修》课教学大纲时,要充分考虑《思修》课的规律。有研究显示,学好《思修》课不仅要看考试成绩,也要看学生平时的表现。道德考试分数高,并不等于道德修养就高。如果一个学生只上了第一节和最后一节《思修》课,也许该学生通过背书,可以考出很好的成绩。所以,其平时的表现也应当纳入考试、考核的范畴。

3.要不断完善教师知识结构,重视《思修》课教师队伍建设

学校要不断加强《思修》课教师队伍建设,重视教师教学科研水平的提升,不断优化《思修》课教学环境和学术生态环境。不仅如此,担任思想政治理论课(包括《思修》课)的教师在待遇上应当要受到国家、学校和相关部门的重视。《思修》课教师和其他专业课教师一样,也是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承担者,承担着培养高校人才的重要任务,因此,他们应当得到相应的待遇。但是,有的高校为了发展专业课,在经费投入上就不太重视《思修》课教师的学科建设和教师待遇,甚至有的高校还存在挪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经费的现象,这样就必然会影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包括《思修》课)的积极性。因此,国家和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不断完善教育法律和法规,保证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权益,积极鼓励更多的人从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认同思想政治理论课,只有这样,才能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上课的积极性和职业荣誉感。

总之,《思修》课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国家、社会、学校、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参与、共同努力、共同学习,才能取得更大的进步和成绩。

参考文献:

[1]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2]本书编写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2015年修订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

[3]吴潜涛.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5.

[4]顾海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史(第四卷 1992年以来)[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5.

猜你喜欢

理论课困境道德
跟踪导练(一)
改革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践探索
跟踪导练(五)(2)
办好思政课铸魂育新人
辩证认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的“两个关键”
道德
道德认同感提高≠道德包容度提高
道德
安吉拉·默克尔能否解救欧洲的困境
A Boy and His Tr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