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消费长效机制下新型消费品流通体系构建及完善

2016-06-27徐桥猛

商业经济研究 2016年11期
关键词:供给侧改革

徐桥猛

中图分类号:F724 文献标识码:A

内容摘要:2016年是我国经济发展进入“十三五”时期的第一年,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形势对政府部门的宏观调控提出了新要求和新任务,作为主旋律的“供给侧改革”提出“消费成为生产力、优化流通结构、实现消费品不断升级、以内需导向型经济替代出口导向型经济”等新经济发展思想。本文诠释和分析了消费长效机制的内涵和建立障碍,通过指出新型消费品流通体系对消费长效机制的内在需求,有针对性的给出消费长效机制下我国新型消费品流通体系完善策略。建立消费长效机制、建立新型消费流通体系能够顺应“十三五”时期“供给侧改革”的现实需求,对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

关键词:消费长效机制 流通体系 供给侧改革

消费长效机制与消费品流通体系的界定

“建立扩大消费需求的长效机制”是“十二五”期间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针对当时国内外经济发展的特点而提出的消费经济发展思想,实施并贯穿于“十二五”期间,并在“供给侧改革”思维中占据更加重要的位置。消费长效机制是基于扩大居民消费需求、增加消费对于经济增长的贡献而提出的一整套具有长期规范性的制度和组织体系的集合,在“十三五”期间继续沿用消费长效机制,体现了拉动消费不是我国应对全球经济低迷的权宜之计,而是将其作为一项利国利民的长期战略举措,从居民消费意愿和有能力支付两个方面下功夫,利用消费撬动经济,牵一发而动全身。

消费品流通体系是基于物流、信息流、资金流和自然人流共同组成的、介于生产者和最终消费者之间的商品流转综合功能体,包含流通基础设施、流通主体、流通渠道、流通制度等多种软硬件单元,是从中观层面考察和架构消费经济的构成部分,同时也是建立长效消费机制的直接执行系统。“十三五”期间提出“建立新型消费品流通体系”是相对我国传统消费品流通体系综合流通效率低下、不适应新型流通需求而做出的现实选择,功能完善、效率优良、信息化程度高、具备国内与国际业务综合服务水平的消费品流通体系的建立是作为杠杆的消费经济能够走路和奔跑的“腿”,是消费长效机制能够长期发挥作用的保障。

2012年,我国流通经济学家丁俊发先生提出“促进消费与流通渠道建设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的学术观点。他认为,扩大消费长效机制、建立新型消费品流通体系要“改革消费体制、提升消费能力、调整消费政策、夯实消费基础、改变消费观念、优化消费环境、研究消费周期、培育消费热点”,这八点思路也构成了本文的研究初衷和基本点。

三维度决定下的消费长效机制建立障碍

建立消费长效机制需要需求端和供给端协同发力。在需求端,消费长效机制的建立需要建立在居民有能力支付和建立消费预期的基础上;在供给端,需要实现与居民消费需求相匹配的有效消费品供给。我国现阶段消费长效机制建立的障碍也要根据需求和供给的不同性质而一分为二的看待,如表1所示。

(一)支付能力决定的消费长效机制建立障碍

从宏观经济学基本理论可知,消费具有收入增长的边际效应,伴随居民收入增长的支付能力增长对消费具有支持作用,然而我国过去一个时期由于国情决定的“国进民退”收入和分配格局决定了低收入水平下的低消费支出现象。

由图1可见,我国近15年来人均可支配收入环比增长水平始终保持较低水平,与同期以GDP增幅为代表的通胀水平相比并不占据优势,人均可支配收入环比实际增幅非常小;另一方面,在收入差距极大的现实国情下,人均收入增长并不具有代表性。由图2可见,我国居民收入基尼系数常年保持在0.45以上,高于国际基尼系数警戒线,高收入人群的边际消费递减效应和低收入人群恩格尔系数较高的情况决定了我国平均消费水平低下的现实国情。

(二)消费预期决定的消费长效机制建立障碍

消费长效机制的建立依赖于居民的消费预期,我国现阶段由于社会保障体制的缺失,居民不仅面对“无钱可花”的现状,而且还普遍存在“有钱不敢花”的社会现实,直观表现就是全社会较高的储蓄率,国家社会保障体制的不完善、低水平、结构失衡、地区失衡、覆盖面狭窄和低收入人群面对的就业难、看病难、住房难、上学难、养老难等都是造成这一现象的重要原因,政府公共支出总量低下和利用效率低则加剧了居民消费预期的滑坡,消费短效机制的作用影响远高于消费长效机制。

(三)有效供给决定的消费长效机制建立障碍

居民消费层次和消费升级进入加速期时,相应的产品供给也应随之优化升级。我国进入二十一世纪的前十年是社会消费品供给在种类和数量上急速提升的十年,2010-2015年期间,一个愈发严峻的经济现实则是“产能过剩”,这种社会消费品在供给与需求上长期错位的现象显然不利于消费长效机制的建立,新中国成立以来“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在局部地区、局部领域已经不再适用,新时期社会供给和需求的矛盾是动态的,消费长效机制的建立需要寻找二者的契合点。

完善新型消费品流通体系以适应消费长效机制的需求

(一)流通市场

我国消费品流通市场的建立经历了计划经济体制下“一二三零”体系向自由流通市场转变的过程。2015年,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00931.00亿元,相比2014年增长10.68%,如此庞大的消费品零售规模需要同样强劲的流通市场做支撑。以批发零售行业为例,2014年,批发零售行业商品销售总额541319.8亿元,而同期我国GDP规模为635910.20亿元,流通市场可谓国民经济的支柱,消费长效机制的建立则可以保证流通市场的持续繁荣,为流通市场的发展提供动力和源头保障。

(二)流通渠道

我国消费品流通渠道在跟随消费品流通体制改革不断推进的过程中,已经逐渐形成企业自销渠道、批发经营、零售经营等多渠道共存的渠道体系。据Wind数据统计,2014年我国亿元以上商品交易市场数量为5023个,摊位数3534757个,营业面积29567.92亿元,成交额100309.90亿元,其中批发市场成交额86323.67亿元,零售市场成交额13986.23亿元,商品流入与流出环节的生产企业和零售企业对于渠道的控制力都有所加强,长效消费机制可以对流通渠道的畅通、集中以及商品综合吞吐的经济效率提供保障。

(三)流通方式

消费品流通方式受益于现代流通技术的进步和新型流通商业模式的应用而获得极大发展,在传统的批发零售流通方式之外,电子商务的大力发展使得点对点的消费品流通日益占据流通经济的主导地位。B2C和C2C等电子商务对于物资流通的需求倒逼消费品流通方式改革,我国民营物流公司从种类、业务类型到服务对象等多门类的建设反映了这一社会现实,长效消费机制的建立有利于在更加广阔的地理空间内加强买家和卖家的联系,加速社会物资流转,并与流通技术的进步形成良性互动。

(四)流通环境

这里的流通环境主要指消费品流通的基础硬件条件,我国流通基础设施的建设速度和规模有目共睹。2014年,我国总货运量为4386800万吨,货物周转量185837亿吨公里,其中铁路货运量381334万吨,周转量27530.2亿吨公里;公路货运量3332838万吨,周转量61016.6亿吨公里。四通八达的铁路网、公路网、内河航道、具备多功能和强大吞吐能力的港口码头等流通环境的完善都是建立在需求倒逼的基础上,长效消费机制对流通基础硬件环境的完善不仅形成外部逼迫,同时也受益于流通环境完善带来的外部效应溢出。

消费长效机制下新型消费品流通体系完善策略

消费长效机制下新型消费品流通体系完善策略应与消费品流通体系对消费长效机制的需求点相结合,即发力点应着眼于市场、渠道、流通方式以及流通环境,如表2所示。

(一)流通市场策略

从市场层面看,消费长效机制的建立依赖于市场主体和消费类流通业态体系的丰富,新型消费品流通体系的完善要在拉动内需的思想下充分调动消费人群参与其中,这就需要扩大消费的地理限制,利用信息化平台统筹城市消费品市场、农村消费品市场、生活消费品市场以及工业消费品市场,通过增加活跃的市场主体来保障长效消费的可持续性;同时,新型消费品流通体系也要利用商品经营结构、店铺位置、店铺规模、店铺形态、价格政策、销售服务等业态来迎合消费人群,通过丰富的业态体系吸引消费者。

(二)流通渠道策略

在上文的分析中,我国虽然建立了层次分明、各司其职的流通市场渠道体系,但不容忽视的一点是,流通渠道的行业集中度极其低下,渠道的规模经济优势无法得到发挥,过度分散的流通渠道力量不利于整合长效消费机制需要的连续化和规模化需求,这就要求新型消费品流通体系的建立将渠道的行业整合作为重要发力点,削减中间渠道环节,改革生产商和批发零售商渠道“多对多”的传统格局,形成行业龙头对零售终端商户“小微经营”的“一对多”流通渠道模式,从规模化效益上保证长效消费。

(三)流通方式策略

优化流通方式对于长效消费机制的保障主要着眼于效率的精进。新型消费品零售体系需要对物流行业进行存量改革投入,而不是增量规划和投资。具体而言,针对目前物流行业混业经营的现状,通过政策引导和经济自发调控,以市场手段淘汰成本过高的存量物流,同时规划和优化具备长期经济效益优势的存量物流,物流投入主要流向存量改革,改观我国消费品流通环节成本过高的历史现象。同时,通过自建和引进具备先进流程管理效率的物流科学技术,新型消费品流通体系可以享受技术进步带来的福利增进。

(四)流通环境策略

在避免进行重复投资、过度投资以及减少重资产运营方式的现代消费品流通体系建设思想下,从完善流通环境领域寻求保障长效消费还要依赖科学有力的流通经济政策的引导和支持,流通监管体系是在商品生产者、消费者、中介之外的第四方力量,《国务院关于深化流通体制改革加快流通产业发展的意见》中确立我国流通市场监管的基本原则是“坚持发挥市场作用与完善政府职能相结合”,市场与政府“看得见得手”、“看不见得手”相结合的管理思想有利于新型消费品体系发展与长效消费机制形成依存共荣的良性循环。

参考文献:

1.邵素军.透视“供给侧改革”反思“互联网+”[J].商场现代化,2015(9)

2.李骏阳.建立扩大消费需求长效机制的流通业再造[J].中国流通经济,2014(6)

3.丁超勋.扩大消费长效机制的消费品流通体系研究[D].上海大学,2014

4.王波.中国扩大个人消费需求长效机制的研究[D].辽宁大学,2014

5.李安渝.社会共治与长效机制是实现放心消费的重要途径[J].中国工商管理研究,2015(9)

猜你喜欢

供给侧改革
浅论经济新常态下产业结构调整
房地产去库存有何妙招
中国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研究:起源、核心、内涵、路径
人才领域也需“供给侧改革”
韩媒:抓住中国“供给侧改革”新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