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区多园”发展模式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2016-06-25冯甜甜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16年14期
关键词:模式

冯甜甜

摘 要 随着创新经济时代的到来,为拓展自身的发展空间,加大产业规模,加速区域经济发展,形成能够高效生产创新价值的产业集群,国内外高新区开始积极采用 “一区多园”的发展模式。2014年武汉市政府常务会审议通过了《关于依托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开展“一区多园”试点工作的实施意见》,计划在东湖示范区推行“一区多园”战略发展模式,但这种模式对高新区政府管理体制创新提出新要求。本文将以武汉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为例,探讨 “一区多园”的发展模式,对存在的普遍性问题进行剖析并提出对策建议。

关键词 一区多园 自主示范区 模式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随着创新经济时代的到来,为拓展自身的发展空间,加大产业规模,加速区域经济发展,形成能够高效生产创新价值的产业集群,国内外高新区开始积极采用 “一区多园”的发展模式。去年7月,武汉市政府在借鉴了北京“中关村”和上海“张江”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经验和做法后,出台了相应的“一区多园”政策,并确定江岸区的黄埔科技园、岱家山科技创业城等5大城区的7片产业园为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一区多园”的首批园。这批专业园可享受东湖高新的财政、税收、科技、产业、人才、金融等九大政策红利,在东湖高新的辐射带动作用下,提高生产创新积极性和动力,实现互补共赢的目标。虽然经过短短半年多的磨合与尝试,“一区多园”模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也在高新区协同创新机制、政府管理体制等方面提出了新要求。本文将以武汉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为例,探讨 “一区多园”的发展模式,对存在的普遍性问题进行剖析并提出对策建议。

1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一区多园”的现状分析

1.1区位优势明显,区域之间发展不平衡

武汉东湖高新区是国务院正式批复的第二个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是我国创新型国家战略进程中的重要布局。东湖示范区的发展不仅可以带动武汉市和周边城市的发展还可以辐射长江经济带乃至中部地区的全面发展,具有明显的区位优势。由于起步早和多年的整合改进,东湖示范区范围内的园区分布相对集中,已经形成了稳定的主导产业和具有上下结构特征的产业链。但全市范围内其他产业园区分布相对分散,各城区产业园区之间在企业规模、层次、产业功能、创新能力等方面存在发展不均衡的问题。作为武汉市有机组成部分的各城区、开发区及产业园区,如何借助这一机遇,用好这一品牌,积极融入东湖示范区的建设和发展中来,同时有效放大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政策红利、科技资源、辐射功能,是各城区、开发区及产业园区提升创新创业氛围的重要机遇,是当前必须积极研究并迅速作出决策的重大问题。

1.2产业基础牢固,产业空间关联度不高

东湖示范区经过“一次创业”的发展任务后,在光电子、生物、地球空间信息及应用服务等领域已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型产业集群,拥有光谷光电子信息产业园、光谷生物城、武汉未来科技城、武汉东湖综合保税区、光谷现代服务业园、光谷智能制造产业园、光谷中心城、光谷中华科技园八大产业园区,具有牢固的产业基础。纵观东湖示范区的“一区多园”发展,虽然有的园区已经出现产业集群雏形,但区域竞争力优势不明显,产业空间关联度不高。呈现出大分散、小集聚,空间有聚集,内部少关联的格局,空间布局有待整合,缺乏系统的产业指导,园区间产业定位重复,定位不清晰。没有形成园区间分工协作的产业网络,有的园区实际项目偏离原有产业定位,使园区的主导产业不明确;有的园区脱离自身发展条件和发展阶段盲目调整定位和转型发展,导致园区丧失产业特色,甚至陷入无序竞争。

1.3创新资源丰富,但机制不完善

东湖示范区内集聚了42所高等院校、56个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院所、80多万在校大学生和一批优秀的杰出人才,创新创业资源丰富。其在光通信三超领域、高端数控系统、植物提取人血清白蛋白技术、非粮生物质液体燃料技术等都处于世界领先水平。2015年东湖示范区大力发展众创空间,深入实施“青桐计划”,积极举办各类创业活动,大力推进创新创业,成为我国创新创业活动最活跃区域之一。东湖示范区虽然扩大了对 “五区七片”专业园的辐射效应,加强了产业、技术、人才等方面的输出,但各行政区域跨度较大,部门分割,协调不够,各园区之间尚未形成合力。特别是各区发展水平和阶段差异性导致对各园区建设诉求不同,严重阻碍了东湖示范区“一区多园”的深度融合,加之体制机制不够完善,缺少协调,资金有限,使得技术、人才等资源没有得到合理有效的利用;同时资源共享平台、公共创新平台建设也不完善,影响了科技创新的实力和效率。

2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一区多园”现存问题的原因剖析

2.1缺乏健全的产业集群服务体系

东湖示范区“一区多园”发展模式形成后,坚持加强产业化基地建设,促进产业集群创新发展,加快推动了光电子信息、激光、地球空间信息、汽车电子、信息安全等16个国家级专业产业化基地。可以说,已经形成了完善的服务体系,但还没有充分发挥其信息平台的功能,产业集群从整体出发挖掘特定区域的竞争优势不明显,各园区间具有竞争合作关系的企业、相关机构、民间组织等的协作不够紧密,并未完全根据市场发育程度和高新技术产业的需求来扩展园区的布局空间。各园区设立的服务中心、创业中心、行业协会等中介服务机构在园区发展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但由于其规模小、数量少、彼此独立运作,没有形成分工合作关系,造成园区服务体系的整体效率较低,没有充分发挥园区的孵化功能。

2.2缺乏完备的知识技术创新体系

虽然东湖示范区“一区多园”正在大力加强知识技术创新平台、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等,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开放型区域创新网络体系,但与国际上先进成熟的高新区比,还存在着差距,以科技企业孵化器为核心的知识创新服务链仍不尽完善。各个产业园之间欠缺长期、稳定、全方位的技术合作和交流。虽然东湖示范区内大中型企业的科研力量相对较强,但大多数属于封闭运行,而且这种合作多数是就单一产品或单个项目的短期合作,而在各产业园中,中小型企业数量偏多,高新技术产业规模较小,难以支撑高水平的技术研发,企业所属的科研机构一般只承担内部科研任务,不对外承接研发业务,那些没有自己的专门科研机构的中小企业得不到大企业科研机构的技术支持,既造成了科研资源的浪费,也不能形成高水平的整体合力。科技资源在各个园区分布不平衡,亟需构建科技创新公共平台,以实现“一区多园”内科技资源的共享共用,从而逐步完善企业孵化、技术服务等服务功能。

2.3缺乏有效的统筹协调管理能力

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 “一区多园”的发展模式,在政府管理方面是由管委会代表市政府全面负责园区基础设施、土地开发、招商引资和社会管理等工作。这种托管的形式在具体运作过程中涉及错综复杂的各方关系,管委会协调起来不仅难度很大,也会产生一些矛盾。 “一区多园”的重新规划,使“多园”区群成为“一区多园”整体布局的组成部分,其监管权逐渐向市级高新区管委会偏移,这样对所在地的各区级园区管委会来说意味着管理权限的削弱。更为重要的是,“一区多园”模式的整合与扩张将打破原有格局,园区决策权、管理执行权和经济利益支配权必然随之调整。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各个园区管委会作为独立实体,组织构成上与传统管理有较大差异,难免在某些具体功能定位、发展方向、利益分配等方面有冲突。另外,在“一区多园”模式中园区的财政税收政策也是市区两级政府利益冲突的焦点,直接关系到市区两级政府的财政支配能力,是双方竞争与博弈的焦点。这些利益上的冲突直接导致“一区多园”的管理难上加难。

3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一区多园”的对策建议

3.1加快优化产业布局,推进产业集群式发展

合理的产业布局和产业定位是“一区多园”产业机制高效运行、经济健康发展的前提。东湖示范区未来10年将形成“一心、一轴、五区、多园”的空间布局,当前要以产业园区为重点,加快优化产业布局,通过“一区多园”发展模式,促进产业与城市功能的融合发展。各产业园区之间应理顺科技研发、成果转化和产业化链条,优势互补,分工协作,进一步统筹优化“一区多园”的网络布局。继续推进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和创新型孵化器等一流孵化基地的建设,结合区域资源、发展基础和人口资源环境承载力,发展高端产业功能区、科研资源密集区、特色产业创新园、传统产业改造基地。以产业为纽带,打造重点优势产业集群,形成良好的产业链上下互动,通过有效整合园区资源提高产业关联度,促进土地等要素资源和产业发展的协调发展,突出产业集群经营的整体协调优势,全面提升东湖示范区“一区多园”产业集群的整体水平。

3.2建立完善的技术创新体系,推动企业走向中高端

近年来,东湖示范区“一区多园”在光通信、激光、地球空间信息、数控、3D打印、生物质能源等多个领域涌现出一批重大技术创新成果,专利申请量保持着36%以上的年均增速,可谓表现抢眼。产业的创新往往来自不同领域的融合,通过建立实体机构促进政府、企业、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国际组织、中介服务机构、社会公众等多个主体的充分合作,让多个专业园区在一个开发区内聚集,让不同产业在较近的空间内产生关联。强化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地位,优化企业创新的发展环境,完善企业孵化、技术服务等服务功能,通过健全的体制机制和系统化的运作,调动各方积极性,汇聚各方的创新资源,实现强强联合、优势互补、互利共赢,跟上全球产业发展的新步伐,加快实现把东湖示范区“一区多园” 打造成“有全球影响力创新创业中心”的目标。

3.3提供坚强的组织保障

坚持国家、省、市、区多方联动,把东湖示范区“一区多园”作为全市实施创新驱动发展的重点工作加以推进。成立由全市东湖示范区“一区多园”推进领导小组,统一指挥部署,研究决定重大事项,协调各项工作;建立共商机制,及时解决建设工作中的重大问题,形成促进示范区创新发展的新举措;成立东湖示范区“一区多园”建设专家委员会,对园区发展的战略方针、政策设计给予指导,提供智力支撑;成立政务服务局,统一多个事项归口,简化行政审批手续,优化政府服务环境。

3.4科学管理,实现高效能服务

在“一区多园”发展模式下,为提升区域内整体竞争力,协调市区政府职权与利益冲突,可强化市级政府对高新区整体的经济发展权,保留区级政府对所辖高新园区的行政管理权;市级政府重点铺路搭桥,区级政府充分挖掘利用优势资源,为所辖园区做好社会公共服务。淡化“一区多园”的政府规划性地理边界,放大招牌效应和政策资源,根据市场需求,自然扩展各园区的布局空间。采用先进的企业管理模式,创新高新区的组织形态,建立风险共担、收益共享的利益共同体;引进竞争机制,充分调动各方积极性和主动性,在紧密的互动与严格的监管机制下,实现高效能的政府治理与服务。

3.5建立动态考核体系

完善“一区多园”统计工作体系、指标体系和评价体系,对一区多园建设情况进行监测、分析、预警和评价。加强建设工作的动态跟踪管理和评价,分析建设过程中的问题,及时提出政策建议。将各专业园纳入年度综合考核评估,包括面积、企业、产值、发展规划等,考核不合格将实行退出制。

参考文献

[1] 李福.“一区多园”模式能否实现“1+1>2”[J].决策,2016(1).

[2] 刘鹰.太原高新区一区多园空间战略研究[J].科技创新与生产力,2013(7).

猜你喜欢

模式
关于师幼互动的文献综述
以市场为导向的经济管理模式转变分析
高端饭店业产学研模式研究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研究述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