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集中教学,课堂寻美

2016-06-24秦立婵

考试周刊 2016年45期
关键词:主问题

秦立婵

摘 要: 《云南的歌会》是沈从文的散文,学习此文,感受文章的内容美与语言美,提高审美情趣。老师抛出主问题,集中提问,学生围绕主问题,进行赏析美的活动,细细品味文字,进行表达,完成一场美的盛宴。主问题能带动整堂课,教学目标非常明显,解决问题较为透彻。

关键词: 《云南的歌会》主问题 集中教学 课堂寻美

《云南的歌会》出自现代作家沈从文之手,文章字里行间洋溢着对自然、对人、对艺术的品味与赞赏。学习这篇课文,不仅能学习叙事性文章的写法,而且能了解趣味盎然、生动丰富的民风民俗,从中得到美的享受。因此,在设计教案时,我让学生领悟本文表现的人物美、景物美、场面美,感受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美,并朗读体会,同时激发学生热爱民族传统文化的感情,培养学生的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能力。这个目标我是在第二课时落实的。

首先,复习导入。中国历史悠久,民俗文化深厚,作家沈从文有幸了解了云南的歌会,并对此作了详尽描述,发出了由衷的赞赏。文章写了云南歌会的哪几种形式呢?学生齐答“山野对歌,山路漫歌,村寨传歌”(板书)。

其次,学生“赏美”。我对学生说道:“有人说,不是我们身边缺少美,而是我们缺少发现美的眼睛,《云南的歌会》一文就是发现美记录美的文章,大家认同吗?(说完,我用眼睛扫视全班,静默片刻,没看到学生有反应)同学们,我们一起来细细品读文章,发现、感受文中的人物美、环境美、场面美、语言美吧,相信同学们能用美的心灵去感受,美的眼睛去捕捉,美的语言去描述,美的声音去朗读。请大家看课文,找出文中的美点,看谁找得既快又准。”在说这番话的时候,我特意用轻快的语调与自认为较为动听的声音娓娓道出,想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我再次扫视全班,只见学生全神贯注地看着我,并流露出若有所悟的表情。任务一布置,学生都忙着看课文,有的还大声地读起了课文。看着看着,有的学生拿出笔在书上写着什么,大概是已经找到了答案。五六分钟后,就开始有学生举手了,人数超出了平时课堂。一学生回答说:“山野对歌部分体现了人美。”我追问道:“你能把相关语句读一读,并具体说出人哪些方面的美吗?”结果学生找到具体语句并归纳了四个方面:智慧美、本领美、外貌美、性格美(其他学生有补充,还结合了山路漫歌部分女孩的淳朴,山寨传歌中老人们的智慧)。又有学生找到了山野漫歌中的景物美。我又追问道:“你能有感情地朗读下你认为最好的景物描写句吗?能说说喜欢的理由吗?”结果学生结合具体语句及词语分析出景物的特点:通过花、草、鸟、蓝天这些景物,运用恰当的细节描写及修辞手法,写出了和谐而充满生机的大自然景物热点,这些景物让人忘却烦恼,身心放松,用美的歌声回应大自然的声音……在这一环节中,我还引导学生分析景物描写与塑造人物的关系,明白云南为什么是诗歌的故乡。还有学生找到了村寨传歌中的场面美,通过具体语句总结出场面的热闹非凡,宏伟壮观。以上三种美,学生比较容易找出。当然,找出说出后,还要读出,因为运用恰当的朗读技巧朗读课文,可以增强语感,加深理解,积累词句,更好地感受本文所蕴含的美,而且学生在朗读中,会感情更集中地投入到课堂中。还有一种美,学生没有概括出,那就是文化风俗之美,这对学生来说有点难度,只有我引导学生了。我先让学生把握作者的感情,学生很快说出赞美之情。我立刻接下去:“其实作者赞美的只是这些单独的、景、场面吗?不是,他还赞美了在悠久岁月里,云南的人们在自然生活中所形成的风俗文化,这就是云南的歌会。云南的歌会是我们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风俗,它是历史的积淀,是中华儿女智慧的体现,是我们炎黄子孙的骄傲。所以本文的美,还包括文化风俗之美。”至此,本文的美点已赏析完毕。

最后,问题探讨,老师总结。(1)云南的歌会与现在的演唱会相比,云南的歌会有什么特色,作者为什么会对云南的歌会感兴趣?(2)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速,一些民间生活习惯都已消失,如果某一天云南的歌会消失了,那么你会感到惋惜吗?说说原因。对于这两个问题,学生纷纷发表见解。我趁热打铁,对本堂课作了总结。

这节课,课堂气氛很活跃。学生是课堂的主体,他们课堂上投入精力在思考表达并有所收获,那么这堂课也算一个小小的成功。那么本堂课取得小小成功的原因是什么呢?教学内容集中,教学思路较清晰。

王荣生教授说:“一堂好课的最低标准是教学内容相对集中。”没错,教学内容集中才能使学生在短时间内学得更透彻。纵观整堂课,我就讲了两个内容,一是感受并赏析文章内容形式之美,二是学会用正确的态度对待传统民俗民风,对待民族文化。

那么要做到集中教学,教师应注意哪些呢?

一是教师熟悉教材内容。熟悉教材是老师在备课时起码做到的,也是合理取舍教学内容的前提。“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教师要以不同的身份反复研读教材,如以学生的身份,普通读者的身份,执教者的身份,这样,老师更能明白教材精髓,确定教学目标,选择合理的教学方法落实目标。

二是教师了解学生基础。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是解决新问题的前提,老师所提出的问题必须是学生能力范围内对学生有所启发收获的问题。

三是所教内容立足文本。我们学习课文,解决问题,不能脱离文本,否则这堂课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成了空中楼阁不实在,学生也解决不了问题,锻炼不了能力。

四是所提问题引发学生兴趣。怎样的问题能引发学生兴趣呢?结合本堂课看,我认为有几点:

(1)起点低。起点低,学生就有能力解决,从而有兴趣解决。如本堂课让学生找美点其实起点较低。

(2)联系现实。现实生活是语文学习的基础,联系现实提出问题,能调动学生的生活积累,回答问题时能有感而发,因而学生兴趣较浓厚,并能回答出有所思考的答案。

(3)引发学生发散性思维或想象思维。学生的思维需要激活,教师应该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并要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鼓励学生对阅读内容发表独特见解,让学生自由选择最喜爱、感受最深的内容加以品味表达。

《云南的歌会》一文教学,让我真正懂得了一堂课设计主问题的重要性。学贵于勤,同样,当老师也要勤,并贵于用心,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教学中得以成长。

猜你喜欢

主问题
“主问题”设计:破解阅读教学碎问碎答现象的妙招
“主问题”有效性探析
小学低年级语文阅读教学中“主问题”的设计策略
“主问题”设计:课堂活动的牵引机
论初中语文教学提问设计的创新
主问题设计需“对症下药”
高中物理“主问题”设计研究
语文的路上,我们携手共进
设计主问题,课堂更简洁
用主问题整合阅读教学,赢得高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