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用主问题整合阅读教学,赢得高效

2016-06-24黄瑞香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2016年6期
关键词:主问题认识实践

黄瑞香

[摘 要]提问是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之一,是教师开启学生心智、促进学生思维、增强学生主动参与意识的基本控制手段。目前,语文课堂教学问题太多、太琐碎,不仅降低了教学效率,而且影响学生个性发展。因此,在具体的教学中,要根据文本的题目、联结点、特色和留白等,设计出能引发学生思考、讨论、理解、品析、创造的“主问题”,以促进学生素养的全面提升。

[关键词]阅读教学 主问题 设计 认识 实践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16-003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阅读教学是教师、学生、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通过对话,理解内容,体味情感,咀嚼方法,欣赏语言,学习表达。既然是“对话”,就少不了话题,就要在对话之前确定阅读话题。在课堂上,我们看到的现象是:教师提出问题,学生从文本中找答案;教师不停地问,学生不停地找。难怪有人戏称“小学的阅读课是问答课”。当然,阅读教学离不开提问。因为,提问是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之一,是教师开启学生心智、促进学生思维、增强学生主动参与意识的基本控制手段。但问题太多、太琐碎,不仅降低了课堂教学效率,而且影响学生自主的、个性化的学习。

请看一位教师执教《小松鼠找花生》(苏教版一年级下册)的教学片断:(这是一节校内研讨课,虽不具有普遍性,却具有典型性)

师:请同学们读第三段,看看有几句话?(出示第三段)

生:(读后答)两句话。

师:哪两句?说说看。

生:第一句是“从那以后,小松鼠每天都到花生地里去,看花生结果了没有”。第二句是“可是,直到金色的小花都落光了,也没看见一个花生果”。

师:第一句是写小松鼠每天都去哪儿?

生:去花生地。

师:去花生地干什么?

生:看花生结果了没有。

师:第二句写的是什么?

生:是写直到金色的小花都落光了,也没看见一个花生果。

师:第一句话应该怎么读?

生1:应该用高兴的心情读。

生2:应该用希望的心情读。

师:不对,应该用焦急的心情读。“焦急”是什么意思?谁能表演一下?(学生表演)

师:我们来读读第一句。

不到50个字的一段话,教师提出了7个问题,学生围绕这些问题讨论了10多分钟,而用于读课文的时间仅1分钟左右。课文被肢解了,学生读得七零八落,学得一头雾水,更谈不上把课文读流畅,对课文的整体把握了。用北京大学温儒敏教授的话说:这些问题是脱离课文的无“语文性”,缺少思维深度的“浅问题”。

温教授的话可谓一针见血。课堂教学没有重点,没有高潮,其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但最主要、最根本的原因可能是教师没有依据文本特点设计出能紧扣文本核心价值的大问题、主问题,并组织教学所致。

应该说,“主问题”设计是相对于课堂教学中过多、过细、过浅、过滥的应答式提问而言的,它在阅读教学过程中能起主导作用、支撑作用,能从整体参与性上引领学生深入阅读文本,引发学生思考、讨论、理解、品析,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核心问题。

一、“主问题”的概念界定

那何为“主问题”设计?“主问题”设计能不能不落入程式?能不能随课文的特点而彰显个性呢?

“主问题”设计,意味着引导课堂教学进程的问题应该是提纲挈领的,是可以指挥“千军万马”的,是能引起学生兴趣,覆盖面广、空间大的好问题。“提领而顿,百毛皆顺”说的就是这个道理。提出的问题要有质量,有思维的深度,要能牵一发而动全身。课堂始终围绕着主问题阅读、对话、思辨、交流,才会显得大气,显得简洁高效。

如,《慈母情深》(人教版五年级上册)一文,讲的是这样的故事:“我”一直想买一本《青年近卫军》,于是到母亲工作的地方和母亲要钱;看到母亲工作的条件,感受到母亲挣钱太不容易了,虽然不忍心,但还是说出了要钱的话,母亲把钱给了“我”;我攥着钱,鼻子一酸,跑了出去。王崧舟老师教学时,设计了这样一个主问题:鼻子一酸是什么感觉?在什么情况下会鼻子一酸?拿到了钱,明明是一件高兴的事,怎么还会鼻子一酸?接下来的阅读对话、情感体验、人文熏陶、语言训练都紧扣这个主问题、这个学习主线。

又如,《我和祖父的园子》(苏教版五年级下册),在学生初读课文后,教师提出这样一个主问题:“课文明明是写作者小时候的生活,可为什么还要写景物呢?又是怎么写景物的呢?”学生的阅读、圈画、批注、对话、交流,都由这个主问题牵引着。

从这些案例中,我们对什么是“主问题”,有了大致的认识:

“主问题”一定是兼顾文本的内容和形式,从整体入手,笼罩全篇的核心问题。

“主问题”一定是能触及教学核心目标,作为深层次课堂活动的引爆点、牵引机和黏合剂的突破性问题。

从时间维度上看,主问题不一定是教学的起始问题,即不一定是教师上课的第一句问话,而应是围绕教学展开的第一个最具张力的问题。

从数量上看,“主问题”不一定是数量上的“1”个,核心是一个“大”字,由这一问能引发一系列的问题。它“牵一发而动全身”,是课堂的统领。

“主问题”最终也不一定有答案。“主问题”其实是一种教学策略,是一条教学路径,是动态的,是师生共同学习、探索的过程。

二、“主问题”设计的关注点

我们怎样对不同的文章进行“主问题”设计呢?

(一)关注文章的题目

我们都知道,题目是文章的眼睛,甚至是文章灵魂的再现。一篇文章的题目往往体现作者别具匠心的构思。

如,《鱼游到了纸上》(人教版四年级下册),仅课题就足以引起学生极大的疑问:鱼怎么会游到纸上去呢?一位教师由“鱼本来是在水里游的,怎么会游到了纸上呢?”这一主问题切入,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语、句子细细品读课文。通过读、思、议,学生抓住了“举止特别”“鱼游到了心里”“忘我境界”“一丝不苟”“唯一”等词句,深刻体会到聋哑青年勤奋专注的品质。这样,使学生对“鱼游到纸上和鱼游到心里的关系”这一问题有了深入的理解,心灵受到触动,情感得到升华,与作者产生了强烈的共鸣。整个教学过程都是由这个主问题牵引,在问中理解,在读中感悟,学生自读、自悟、自解、自练,极大地发挥了他们的个人和集体的智慧,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充分体现了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意识,优化了课堂教学结构,这样使学生的各种语文能力在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中得到提高。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既感受到语言的魅力,又提高了阅读能力,提升了语文素养。

(二)关注文章联结点

在教学中,教师如能指导学生理清文章段落,把握课文的某些联结点,如一个中心句或一个过渡段,并围绕这些联结点去探究,就能有助于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把握文章的结构特点和写作思路,从而提高学生的分析理解和欣赏能力。

如,教学《轮椅上的霍金》(苏教版六年级上册)一课时,可抓住文中的“霍金的魅力不仅在于他是一个充满传奇色彩的物理天才,更因为他是一个令人折服的生活强者”这个过渡段,设计这样一个主问题:“课文是怎么写霍金的传奇色彩的?又是怎样表现他是生活强者的?”教师根据这两个主问题,引领学生朗读课文、品词析句、领会主旨、学习语用。

这种居高临下式的主问题,可以使学生充分把握文章的结构特点和写作思路,提高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的能力,利于学生对课文的学习与理解。

(三)关注文章的特色

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如果能根据文体特点设计主问题,并通过主问题引导学生体味作品的语言风格,赏析、品味、领悟作品的语言特色,那么,对培养学生良好的语言敏感能力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的。

如,《晏子使楚》(人教版五年级下册)一文,讲述了春秋末期,齐国晏子出使楚国,三次和楚王斗智斗勇,维护自己和国家尊严的故事,赞扬了晏子身上表现出来的凛然正气、爱国情怀和高超的语言艺术。课文有个明显的特点就是通过人物对话来塑造形象。文章按事情发展顺序,开头先写楚王想侮辱晏子;接着写楚王三次侮辱晏子,晏子机智对答;最后写楚王不敢不尊重晏子。文章首尾照应,思路清晰,行文紧凑,结构严谨。

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让学生从生动的故事中,体会晏子高超的语言艺术,感受晏子语言中透出的大义凛然和爱国精神;二是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人物的特点,了解作者通过人物对话来刻画人物特点的表达方式。

教学本课,我们可以围绕“晏子的话到底有什么样的威力,能化楚王对他的侮辱为尊重呢?”这一主问题,引导学生与文本、作者对话交流,使他们经历思考、探究、发现等多种学习过程,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不断感受到晏子机智巧妙的应答,有所感悟和生成。

(四)关注文章的留白

“留白”是中国画特有的一种艺术语言。俗话说:“三分画,七分白。”画面上的大片空白,给欣赏者予无限的遐想。

教材中的文本也有许多留白的地方。这些留白,给了学生无穷遐想和无尽感悟的空间。利用留白,可以诱发学生用灵动的思维对文本进行个性化的解读,深化对课文的理解。教学中,我们要以独特的视角、敏锐的悟性挖掘文本中的训练点,设计教学主问题,让学生的思维植根于课文,想象于书外,通过想象补白,促进学生语言能力的生长。

如,《检阅》(人教版三年级下册)一文,开头讲的是国庆节快到了,队员们碰到了一件非常棘手的事——博莱克左腿截肢了,让他参加检阅吧,影响队伍形象;不让他去,又让谁跟他说呢?又怎么跟他说呢?最后大家做出了决定,让他参加并排在第一排,结果队伍受到了观众的夸奖。而面对这个决定,博莱克和其他的儿童队员又会付出怎样的努力呢?这是文本的一个空白点。解读文本时,教师抓住这处空白,设计成主问题,请学生对他们的神态、语言、动作展开想象,进行情景再现。当博莱克拖着残疾的腿总是跟不上大家的步子时,博莱克

,队员们 ;当博莱克一次又一次地摔倒时,博莱克 ,队员们 ;当博莱克被拐杖磨破了皮,博莱克 ,队员们 。

在文本的补白中,学生感受到了“这个小伙子真棒!”“这些小伙子真棒!”。

对文本的补白,不仅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而且促进了学生的语言生长。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同的课文,会有不同的“主问题”;相同的课文也会因人们对课文的不同解读而“主问题”不同。

如,教学《李时珍夜宿古寺》(苏教版四年级上册),我们可以从不同角度设计“主问题”:

从文章题目上设计:李时珍怎么会夜宿古寺?他在夜宿古寺时做了些什么?从李时珍的言行中,你读懂了什么?

从重点词句处设计:李时珍写了举世闻名的《本草纲目》,他之所以能成功靠的是什么?请你到文章中找找关键词句谈谈你的感受。

从文章的留白上设计:课文结尾不是写寺内的人,而是写寺外的景,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你能通过想象,把寺内的人写一写吗?注意人物的神态、语言、动作这些细节。

更多时候,我们衡量“主问题”设计得好不好,一看教师的文本解读功底深不深,二看问题设计的角度巧不巧妙。

三、“主问题”设计的注意点

(一)要凸显语文的特点

我们的语文教学始终要做三件事:读好书、写好字、说好话,也就是读书、写字、表达。语文课要有语文课的特点,不能把语文课上成品德课、科学课或者别的什么课。

例如,同样是教学《司马光》,品德课和语文课的教学重点是完全不一样的。品德课的重点就是文本的思想内容。我们可以引导学生读故事,思考:司马光为什么敢砸缸?在讨论交流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学习司马光那种遇事沉着、冷静和妥善解决问题的智慧,从而汲取这个故事的思想内涵和教育功能。

而语文课的《司马光》教学重点则是文本的形式,即文本的字词句篇。司马光砸缸这个故事,仅仅是引导学生进行语文实践活动的凭借,是一个例子。教学中,我们要关注文本中的“语文元素”,引导学生识写生字、理解新词、读懂课文、了解课文内容,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阅读习惯;同时,我们还要引导学生探究发现课文是怎样运用语言文字来表达这个故事的,哪些词语用得准确,哪些句子写得生动。至于司马光那种遇事沉着、冷静和妥善解决问题的智慧,则是在听说读写的语文实践当中自然而然生成的,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浸染。因此,我们主问题的设计应该去除旁枝末叶,凸显真语文,这样才能真正起到应有的作用。

(二)要紧扣学段学习目标

落实学段学习目标,就是要在教学中增强课标意识、目标意识、学段意识,使所教的课是这个学段的,符合这一类课型的,符合这一种文体特点的。

教学目标是教学的依据,是一篇课文教学的起点和归宿,是教学活动的核心和灵魂。优秀教师的教学,都是根据教学目标来组织和推进教学进程的,学生也是在目标框架内去积累、去体验、去感悟的。因为,教学目标决定着教学内容的确定与安排、教学方法的选择与运用、教学效果的高低与优劣。所以,在准备教学的过程中,主问题设计,必须建立在准确把握语文新课程标准之上,必须建立在学生的学习需要之上,必须紧扣课堂教学目标。

(三)要有细节问题做支撑

教学中,如果只有主问题,而没有细节问题支撑,那教学就会显得苍白、空虚。如,教学《月光曲》(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教师设计了一个很好的主问题:究竟是什么打动了贝多芬的心,让他创作出传世名作《月光曲》?如果仅仅依靠这个主问题,显然还不能引领学生深入文本,感受贝多芬的伟大情怀。因此,还必须抓住文中的几个关键性细节,设计一些细节问题,使课的层次清楚。如,教到走进茅屋,可以设计“贝多芬到底受到了什么感动,才促使他走进茅屋?”在理解贝多芬弹了一曲后,又弹了一曲时,这时教师追问:“他受到了什么感动,又决定再弹一曲?”

在教学中,我们既要为苦苦寻觅一个能整体牵引文本的主问题而努力,也要为寻找一些能深挖文本的细节问题而奋斗。只有这样,主问题教学才有旺盛的生命力,课堂教学才会显得丰富、饱满。当然,需要明确的是,这里所阐述的细节问题与前文所述的“碎问碎答”有本质的区别,它是在主问题框架下的,对主问题教学有支撑、深化、提升作用的问题。

总之,教学中的“主问题”设计对牵动学生对文本的深刻理解,提高学生品读的质量,凝聚学生的阅读注意,加深学生思考的层次,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它能引领学生真正走进文本,实现与文本共舞。“主问题”教学应成为语文阅读教学追求的一种理想的境界之一。

(责编 韦 雄)

猜你喜欢

主问题认识实践
试论会计规范研究方法的剖析与回归
浅谈如何做好新时期的信访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