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本科生科研导师制实践初探

2016-06-22缪燕平范广洲曾胜兰

课程教育研究·中 2016年5期
关键词:本科生高等教育激励机制

缪燕平++范广洲++曾胜兰

【摘要】成都信息工程大学大气科学学院设计和实施了科研导师制,并建立了培训、支持和激励等相关机制,使科研导师制能真正地发挥其功能、效益,为把本科生培养成为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探索了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

【关键词】高等教育 本科生 科研导师制 激励机制

【课题项目】本文系成都信息工程大学教育教学研究与改革项目“基于导师制的人才培养模式构建”(项目批准号:Y2013034)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5-0253-01

我国高等教育因为持续扩招,已从精英型快速转向大众型,而僵化的教育模式和未匹配的师资支撑,使得本科生应对高速发展的社会、经济、科技发展适合能力不足,学生就业难度加大[1-2]。为了加快本科人才培养模式转换,培养创新型、复合型高素质人才,成都信息工程大学大气科学学院根据本科生培养的特殊性,建立了以精英教育模式为基础的科研导师制,探索一种符合本科生学习规律的教育模式。

一、实施本科生科研导师制的必要性

1.本科生科研导师制是学分制的自然选择:目前在实行学分制的过程中,学生选课呈现盲目性。实行本科生科研导师制,可以让学生在科研导师的指导下,进行有针对性、目的性的选课,有利于构建合理的知识结构[3-4]。

2.本科生科研导师制是提升人才素质的有效途径:目前教育体制下大学生学习主动性和学习能力较弱,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科研能力都有待提高。而我院辅导员管理学生人数众多,学科背景基本为非本学科专业。在此种情况下引入科研导师制度,旨在提升本科生的学习能力、科研能力。

二、本科生科研导师制的实施

1.建立导师与学生的双向选择制度:双选制度尊重教师和学生的个人兴趣和意愿,充分调动双方的积极性,真正体现管理的人性化。我院制定了符合学院实际、可行性强的科研导师双向选择制度及实施细则,实施细则里包括导师指导学生人数规定,导师公布简介、研究方向和科研情况的途径,学生选择导师的方式,导师遴选学生的方法,学生更换导师的工作流程等。

2.选择导师时间的考量:我院在科研导师制实施的时间节点上曾经做过几次探索。初期我院在学生大学二年级下学期选择导师,由于存在时滞性,导师真正指导学生是在三年级的第一学期。此时因为学生入学已两年,学习习惯、思维方式基本上已比较固定,在短时间内要改变比较困难;而且,因为参加科研导师制的学生基本上都是比较优秀的学生,他们大都有留学考研的想法。这部分学生在大三第二学期就开始为考研考托做准备,到大四第一学期基本全力以赴考研和进行出国申请。这样,学生开展科研工作时间较短,起不到较好效果。

3.建立科研导师的培训机制:在科研导师制最初的实施过程中,我们出现过两种问题。一是年轻教师带学生做科研的经验不足,二是有经验的硕士生导师习惯于带硕士生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在给大学二年级的本科生布置科研任务和进行科研指导时,通常没有细分任务,学生承担起来很困难,工作进展也很缓慢。因此,我们定期请有经验的科研导师进行经验介绍,培训年轻老师,启迪硕士生导师,取得较好效果。

4.建立支持体制:在科研导师制实施的过程中,我们注意提供支持的环境。一是提供教师学生科研讨论的场所,提供会议室、小型工作室等场所;二是在实施实验项目过程中,提供经费支持教师和学生购买试验所需仪器;三是支持导师带领学生外出调研,鼓励学生外出参加学术会议,学院提供差旅费、会务费等经费支持。

5.实施激励机制:学院制定科研导师制奖励细则,对导师指导本科学生参加科研活动,参加科技竞赛获奖,指导学生写作和发表科研论文,申请专利等给予实施激励制度。一方面,对导师按成果等级给予物质奖励,同时还在教师评奖评优上给予优先考虑。另一方面,学生参与科技活动、科技竞赛获奖、论文发表均可获智育、德育加分,在参评奖学金和各项荣誉评选中凸显优势,同时学校和学院还给予物质奖励。

三、小结

现在社会正处于日新月异的知识经济时代,本科生在校期间学到的应当不仅仅是书本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自主学习、研究和不断创新的能力。科研导师制的实施是基于“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学生通过参与导师的小会研讨、科研课题或工程项目设计,综合能力得到很大的提高,从而有利于培养成为具有科研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创新人才。

参考文献:

[1]徐才千.本科生导师制面临的问题及对策.学术探索·理论研究 2011(5)

[2]裴长安.浅析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理论研究与实践.中国电力教育 2010(21)

[3]雷艳虹、张艺、曹小华、张康华.地方本科院校导师小组制教育模式的实践探索.九江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1(2)

[4]王丽萍、杨博涵、袁云岗.推行本科生导师制存在的问题、原因与对策. 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Vol9.No1.Mar.2008

作者简介:

缪燕平(1971.5-),女,汉族,四川简阳人,研究生毕业,毕业于西南财经大学,现为成都信息工程大学大气科学学院党总支副书记,研究方向:教育管理学。

猜你喜欢

本科生高等教育激励机制
浅谈学校管理中的激励机制
能为与应为:从本科生成绩单看绩点制的功能
“Without Contraries is No Progression”: Contraries in William Blake’s “The Sick Rose”
An Analysis of the Absence of Maternal Care in The Bluest Eye
本科生论文流于形式
关于应用型计算机专业培养方案的研究
基于Flash+XML技术的护理技能虚拟教学平台设计与实现
中国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研究:起源、核心、内涵、路径
高等教育教学中的重与轻分析
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缴费激励机制及其实施效果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