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化和谐:武陵山片区跨域协作治理的特色与发展

2016-06-21郑代良

怀化学院学报 2016年3期
关键词:武陵山片区

郑代良

(怀化学院 1.法学与公共管理学院; 2.武陵山片区公共治理研究所, 湖南 怀化 418000)



文化和谐:武陵山片区跨域协作治理的特色与发展

郑代良1,2

(怀化学院 1.法学与公共管理学院;2.武陵山片区公共治理研究所, 湖南 怀化 418000)

摘要:文化和谐是武陵山片区和谐发展与跨域协作治理的文化要件,同时具有特色的各民族文化在创新发展中与现代文化相融合,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下不断为区域和谐与繁荣发展提供精神动力。武陵山片区和谐发展的最终目标是区域各民族在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上的文化和谐。

关键词:文化和谐;协作治理;武陵山片区

在世界经济全球化和区域发展一体化的时代背景下,跨域治理(inter-regional governance)或整体性治理(holistic governance)模式必然取代囿于传统行政区划的管控型模式。为探索跨省贫困地区经济协作发展的新机制、新途径、新模式,有效推进区域协调发展,国务院2011年10月以国函〔2011〕125号文件批复并原则同意《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2011—2020年)》,明确指出:“武陵山片区集革命老区、民族地区和贫困地区于一体,是跨省交界面大、少数民族聚集多、贫困人口分布广的连片特困地区,也是重要的跨省经济协作区”,“要建立武陵山片区发展跨省协调机制,打破行政分割,发挥比较优势,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促进交流合作”。武陵山片区的社会和谐与跨域协调发展,必然建立在片区多元主体(政府、社会、公民等)的真诚合作与良性互动基础之上,而民族地区多元主体间合作与互动的实现必然以民族间多元文化和谐为前提和保障。故文化和谐是武陵山片区打赢扶贫攻坚战和建成小康社会战略目标实现的基本保证和重要标识。

一、文化和谐:武陵山片区跨域协作治理的文化要件

对于何谓“文化和谐”,国内学者研究成果较为丰硕。雷莹、白显良[1]认为“文化和谐表征社会文化的存在状态和相互关系,与文化冲突与文化矛盾相对应”,因而“文化和谐有两重涵义:一是不同形态文化之间的和谐并存、相互借鉴、共同发展;二是文化结构自身的和谐,即各种文化资源、各种文化门类和各种文化要素之间统筹兼顾、协调推进”[2],故“文化和谐的本质应是对所属文化和他文化产生认同”,是“文化的互为主体性”(cultural inter-subjectivity)[3]。总之,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实践中,需在努力建设以和谐为核心价值理念的文化形态上,不断推进以和谐理念为指导的多元文化和谐;在多民族地区建立跨省协调机制与实现跨域协作治理,需多民族多元文化间的理解、尊重、包容、接纳和认同,统一于片区打赢扶贫攻坚战和建成小康社会的社会实践中。

武陵山集中连片特困区(简称武陵山片区)是我国内陆跨省交界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聚居区,也是国务院批准的作为14个集中连片特困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的试点区域,包括湖北、湖南、重庆、贵州四省市交界地区的71个县(市、区),有土家、苗、侗、仡佬族等30多个民族,其中世居少数民族9个;少数民族人口约占片区总人口的1/2,占全国少数民族人口的1/8。该片区虽集革命老区、民族地区和贫困地区于一体,但各民族和谐发展传统源远流长,也获得了国务院的肯定和表彰。如自1988年第一次“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表彰以来,湖北省来凤县已连续六次、湖南省龙山县五次获此殊荣。另外2012年中央宣传部、中央统战部、国家民委联合下发的《关于进一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的意见》以来,武陵山片区各地区、各部门牢牢把握“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主题,大力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涌现了一批典型代表(详见表1),发挥了示范引领作用,为区域协作发展、建成小康社会和构建和谐社会作出积极贡献。

表1 武陵山片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示范单位一览表

资源来源:根据国家民委2012、2014、2016年“关于命名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创新活动示范单位的决定”整理而成。

正如国家民委在《关于命名第三批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示范单位的决定》中所强调:“民族团结是我国各族人民的生命线”,坚持“各民族都是一家人,一家人都要过上好日子”的信念,引导各民族把智慧和力量凝聚到促进民族团结、共建美好家园上来,推进全面小康同步、公共服务同质、法治保障同权,不断增强各族群众的获得感。

总之,武陵山片区各民族在区域协调发展和协作治理过程中所呈现的民族团结,就是各民族多元文化和谐的现实写照;在建设成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区的战略定位指引下,该片区跨域协作治理已具备了文化要件——文化和谐,虽然该片区民族间的“每一种文化都存在不同的制度让人追求其利益,都存在不同的习俗以其渴望,都存在不同的法律与道德信条褒奖他的美德或惩罚他的过失”[4],但民族间各种形态的文化在和谐理念的指导下也能相互尊重、相互包容、相互借鉴、相互促进和共同发展,文化和谐得以在跨区域协作中实现。

二、文化和谐:武陵山片区跨域协作治理的民族特色

武陵山片区是“山同脉、水同源、地同性、人同根”,从而该片区各民族多元文化和谐在历史长河和时代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自身的民族特色,主要体现在以下4个方面。

一是文字语言的趋同性凸显。历史上,武陵山片区境内有30多个民族包括土家族、苗族、侗族、白族、回族和仡佬族等9个世居少数民族基本上都有自己特色的民族语言与文字,新中国成立后,随着武陵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等一体化快速发展,该片区少数民族的语言文字都发生了急剧变化。比如关于该片区土家语情况,徐世璇先生在2003年的《论语言的接触性衰变》一文中指出,土家语在1900年有40万人使用,1950年使用人数降到20万,而《龙山县·土家族》(1985)记载:现大部分杂居区已全使用汉语而不会土家语了;同时谢志民[5]认为在1986年湖南龙山县使用土家语的居民约67 000多人,是保留民族母语人口最多、最为集中的地区。而目前武陵民族地区只有极少数老人会说一些土家语或者单纯使用本民族语言交流,绝大多数人都使用汉语、汉文;同时目前该片区内的苗族、侗族、白族等民族语言也基本消失,基本上通用汉语。可见汉族语言文字已成为武陵山片区各民族通用的语言文字,民族语言文字出现了与汉语文字逐渐同一的发展趋势。

二是风俗习惯包容性交融性。风俗习惯的交融与包容是多元文化和谐最直接最具特色的体现。由于武陵山片区各民族长期处于“大杂居小聚居”共生共存状态,各民族间社会交往和经济互动日益密切频繁,风俗习惯也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相互借鉴和相互吸收,逐渐形成了“您中有我、我中有您”的交融格局,主要表现在服饰、饮食、建筑、婚姻、节日等方面共性逐渐增强,目前绝大部分少数民族在日常生活中与汉族的风俗习惯无太大差异,只有在各民族重大节庆时才体现本民族的传统习俗;同时在区域和谐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各民族文化能以开放、包容的姿态接纳其他民族文化。以湖北省鹤峰县铁炉白族乡为例,该乡是白族、土家族、苗族、汉族等多民族聚居地,在特色民居的改造过程中,政府要求所有的民居都按照白族建筑特色进行,而人数占据主体地位的土家族不仅没有怨言,反而能够积极配合,将自己的房子改造成带有白族风格的特色民居,房子的主体仍然保留土家族风格,形成了土家族、白族建筑文化融于一体的新型建筑特色[6]。

三是跨省协作联动机制形成。武陵山片区各民族各地区之间本着“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各具特色、共同发展”的原则,加强民族团结、促进边区繁荣、维护边区稳定,大力推进边区经济协作,实现各民族互惠共赢与协同发展。比如秀山县洪安镇、花坦县边城镇、松桃县迓驾镇的三镇交界地区以前因地界、用水等问题,经常引发矛盾纠纷,三镇交界地区被称为“三不管”、“景阳冈”,近年来三镇共同签订了《共同维护边区社会稳定协作书》,通过建立“联防”、“联打”、“联治”、“联调”四大联动机制,共同开展边界问题清理排查工作,解决边界矛盾问题。目前“三不管”成了“三家管”、“景阳冈”成了太平道,真正实现了民族间团结,有效促进跨域协作治理,这是民族间多元文化和谐的特色表现之一。

四是政府互动民间交流频繁。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由湖南省怀化地区行政公署倡议,为积极推动湖南、广西、贵州、重庆四省(市、区)毗邻地区的经济技术交流与合作,促进区域经济的共同发展,湘桂黔毗邻地区经济技术协作区于1990年12月正式成立(2004年更名为湘桂黔渝毗邻地区经济技术协作区),2004年以来,协作区又吸引了重庆市、贵州省、湖南省、广西省等部分地区等的加入,现有17个市州区县成员单位;2011年11月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试点正式启动实施以来,片区四省市在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文化旅游、社会事业、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积极合作互动。比如为加强武陵山片区旅游文化资源整合,凸显区域旅游文化特色和整体优势,实现区域旅游优势互补、互利共赢、共同发展、平等协作,由湖南省张家界市旅游局倡导,片区四省市71个市州县(区)决定共同组成金武陵旅游合作联盟并于2014年11月签订了合作联盟协议,有力地推进了片区各民族在新常态下的新合作新发展。这都有力说明武陵山片区各民族沟通合作与文化和谐的历史悠久。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在武陵山片区跨域协作治理中有力体现各民族文化和谐的代表是龙山来凤经济协作示范区。因独特的地理区位(一水接两县,县城挨县城,两省共一城),湖南龙山与湖北来凤两县政府间互动、民众间交往自古源远流长,两县合力在酉水河上修建的团结桥(1974)、龙凤桥(2005)与湘鄂情大桥(2014)就是最好的历史见证;同时据介绍,酉水两岸30%的家庭与对岸有婚姻关系,60%左右的人有亲缘关系[7],这是全国跨省两县中独具的人文特色景象,这从情感上促进了两县通力协作,并在“坚持政策同步、发展同步、资源共享,规划一体布局、产业一体发展、基础设施一体对接、公共服务一体化、就业保障一体统筹和环境保护一体建设”的思路下实现“龙凤共赢”目标。

三、文化和谐:武陵山片区跨域协作治理的创新发展

一方面文化和谐已是武陵山片区跨域协作治理的文化要件,虽然还存在一些不和谐的因素,如各民族文化与现代文化间的不协调、各民族文化内部的不协调、不同民族文化间的隔阂、自治民族与非自治民族间的不平衡、迁入早的民族与迁入晚的民族文化发展间的不平衡等[6],但和谐发展是该片区各民族文化的主流态势,各民族文化和谐统一于武陵山片区扶贫攻坚和建成小康社会的社会实践中。另一方面,武陵山片区多元民族文化的和谐发展在区域协作治理中还存在许多现实阻碍,主要体现在以下3个方面:

一是经济发展滞后,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由于自然、历史、民族和政治等多方面的原因与共同作用,该片区深陷“贫困陷阱”,经济发展水平落后,同时片区四省市经济发展不均衡。从区域分布来看,武陵山片区中重庆市、湖南省所辖的县市区经济发展水平较高,湖北省所辖县市区里除恩施市外,其他县市区经济发展较为滞后,贵州省所辖的县市区经济发展水平位居下游水平,经济发展水平严重滞后[8]。二是教育发展落后,各民族整体素质待提高。该片区由于长期的经济发展水平落后,导致该区域教育也相对落后,甚至出现了美国人类学家奥斯卡·刘易期(Oscar Lewis)所认为“贫困文化”现象并世代传递。同时在社会转型新时期该片区教育贫困呈现了新的特点:儿童失学原因呈现多元化的特点;满足劳动力市场需求的职业教育供应不足;师资力量短缺且队伍不稳定,人员流动频繁等[9]。三是文化基础建设落后,缺乏各民族文化交流平台。武陵山片区文化资源丰富,文化底蕴深厚,极具地域特色,如举世无双的稻作文化、古朴神奇的民族文化、独树一帜的和平文化、敢为人先的商道文化、风雷激荡的红色文化、砥砺不懈的名仕文化、浩然独行的蛮悍文化、独具神韵的生态文化等,但因地处偏远,发展滞后,公共文化基础设施较为落后,文化体制滞后,现有文化资源得不到有效利用,同时文化人才缺乏且队伍结构不合理,没有形成实力较强的品牌文化,特别是各民族文化缺乏强有力的交流平台,故片区内除了文化旅游产业和艺术品加工业与外界联系比较密切外,其他文化产业基本上是体内循环的封闭发展模式。

上述3方面不仅影响到武陵山片区各民族文化和谐发展,而且影响到片区协作治理的效能,更会影响到片区各民族建成小康社会的进程和共享社会主义公共文化服务,进而影响到各民族整体素质的提高以及和谐社会的构建,因此我们要加快推进武陵山片区在协作治理中的多元文化和谐发展与创新。一是加快片区社会协调发展,促进各民族观念的更新。片区和谐发展和小康社会的建成,不仅是区域经济的发展,而是社会全方位发展与进步,是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的全面协调发展;真正建立区域发展跨省协调机制,促进四省市全方面的交流与合作,让各民族共享区域发展和改革开放的成果;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建立和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逐步实现公共基础设施服务的均等化;逐步推进文化交流平台的建设,推进交流平台的均等化,开展多种多元的群众文化活动,促进区域内各民族间的文化交融,使各民族在区域协作过程中实现相互尊重、相互包容,实现各民族观念在发展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二是推进教育体制改革,培养高素质的少数民族干部和文化人才。片区政府应精准贯彻教育部等七部门联合发布的《关于实施教育扶贫工程的意见》,要提高基础教育的普及程度和办学质量,提高职业教育促进脱贫致富的能力,提高高等教育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能力,提高继续教育服务劳动者就业创业能力,从而在办学体制、管理体制、保障机制、师资队伍引进机制、人才培养模式、招生考试制度等方面对教育改革作出顶层设计;同时加快实施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为区域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培养高层次的少数民族干部和文化人才,相应地制定各种优惠政策与配套措施,形成留住高层次人才的良性循环机制,进而促进少数民族优秀文化的传播与发展,全力推动片区和谐社会的建设。三是保护和弘扬各民族文化,加快推进传统文化创新。文化是历史的沉淀,是一种根植于每个民族心灵深处的索求和修养,故任何国家和地区的社会发展必须在保护和弘扬各民族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进行文化创新。武陵山片区因自身地域特色和历史积累,多民族地域文化独树一帜,民俗民风浓厚,民间工艺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十分丰富,这就必须要求在区域协作发展过程中加强保护和弘扬优秀的传统民族文化;不断以现代化的方式增强传统民族文化的活力,使传统文化成为社会主义文化大繁荣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通过不同的方式对传统文化进行创新,包括对片区内各民族特色文化资源进行整合,实施传统民族文化“走出去”战略,搭建推进片区民族文化创新发展、扩大文化对外交流的国际平台。保护、弘扬和创新传统民族文化,是实现片区协作发展和社会稳定,促进区域社会经济文化发展,建设文明和谐、繁荣发展的武陵山片区的重要保障与前提基础。

四、结语

美国学者莱斯特·皮尔逊(Lester Pearson)曾警告,人类正在进入“一个不同文明必须学会在和平交往中共同生活的时代,相互学习,研究彼此的历史、理想、艺术和文化,丰富彼此的生活。否则,在这个拥挤不堪的窄小世界里,便会出现误解、紧张、冲突和灾难”[10]。上述观点让人警醒: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必须在各民族文化和谐基础上才能得以实现,武陵山片区的发展也不例外。所以武陵山片区和谐发展必须以各民族文化和谐为文化要件,积极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引领各民族文化的发展方向;同时在区域协作治理和推进区域繁荣过程中,具有特色的各民族文化应在创新发展中与现代文化相融合,激发各民族人们的文化创造力,不断为建设和谐区域提供精神动力。总之,文化和谐是武陵山片区协作治理的文化要求,武陵山片区和谐发展的最终目标是区域各民族在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上的文化和谐。

参考文献:

[1]雷莹,白显良.先进文化·和谐文化·文化和谐[N].光明日报,2006-5-16(009).

[2]李道中.和谐社会理论学习读本[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8:166.

[3]陈世联.文化认同、文化和谐与社会和谐[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6(3):117-121.

[4]王铭铭.人类学是什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116.

[5]谢志民.龙山县土家族双语情况调查[J].中南民族学院学报,1986(3):22-27.

[6]段超,王平.武陵山民族地区多民族文化和谐发展探析[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13(4):2.

[7]李述田.“龙凤配”闪亮登场[N].西部时报,2012-8-24(A1).

[8]何伟军,申长庚,李为.武陵山片区各县(市、区)经济发展水平的评价与分析[J].湖北社会科学,2014(5):57-61.

[9]刘璐琳.武陵山片区教育贫困新特点与对策研究[J].民族教育研究,2015(1):76-80.

[10]Lester Pearson.Democracy in World Politics[M].Princeton: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55:83-84.

Cultural Harmony:the Characteristic and Development of Cross-border Collaborative Governance of Wulingshan Contiguous Destitute Area

ZHENG Dai-liang1,2

(1.CollegeofLawandPublicAdministration;2.InstituteofPublicGovernanceinWulingMountainArea,HuaihuaUniversity,Huaihua,Hunan418000)

Abstract:Cultural harmony is the cultural element of the harmonious development and cross-border collaborative governance of Wulingshan contiguous destitute area.At the same time,the distinctive national culture and modern culture achieve integration in the innovation and development and under the guidance of the socialist core value system,the national culture continue to provide spiritual impetus for the harmonious development of the region.The ultimate goal of Wulingshan contiguous destitute area harmonious development is to achieve all ethnic cultural harmony in 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social progress.

Key words:cultural harmony;collaborative governance;Wulingshan contiguous destitute area

收稿日期:2016-03-27

基金项目:湖南省和平文化研究基地项目“和平文化视阈下武陵山片区多民族协作发展机制研究”(HPJD2014-4);湖北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项目“武陵山片区跨界跨区域协作机制的实证研究”(HMY201411)。

作者简介:郑代良,1975年生,男,土家族,湖南溆浦人,副教授,博士,法学与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武陵山片区公共治理研究所所长,研究方向:公共治理理论;区域发展与人才政策等。

中图分类号:G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9743(2016)03-0016-04

猜你喜欢

武陵山片区
武陵山片区多样化扶贫模式研究
基于全域旅游视角的武陵山片区旅游发展研究
武陵山片区教授工科专业制图课程的思考及改革建议
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筹资原则探析
论武陵山片区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
以学科竞赛促进武陵山片区电子信息类人才培养
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金融优惠政策配套机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