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视域下中学生素质教育之审视与应对

2016-06-18刘梦李跃华

新课程研究·教师教育 2016年5期
关键词:中学生

刘梦 李跃华

【摘 要】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学说,为教育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指引。而素质教育正是以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皈依,是这种思想在新时期的具体落实和深化。文章就马克思主义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视域对中学生素质教育的现状进行审视并提出相应对策。

【关键词】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中学生;素质教育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6)15-0127-02

21世纪以来,素质教育受到业界的极力推崇,教育工作者在许多方面进行了探索和实践,也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教师的教育理念陈旧、方法落后、教育体系结构不合理等问题依然比较明显。因此,教师需要正本溯源,以马克思主义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理论审视和指导当前的中学生素质教育。

一、马克思主义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思想的教育学启示

马克思主义认为,自由是人们的理想和追求,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社会发展的最终目标。马克思也将人的全面发展和人的自由发展联系在一起,指出全面发展的人是先天和后天的各种能力都得到自由发展。而教育,尤其是素质教育,归根结底是一种培养人的活动,这种活动是有目的的,是为社会培养有用之才,使人能够摆脱现实中的各种束缚,奔向自由。因此,马克思主义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学说对素质教育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首先,受教育者的素质发展需要在有所侧重的同时兼顾各方。社会的发展需要建立在人们分工合作的基础之上,每个人都需要从事自己所擅长的工作,人们需要从事一个相对固定的职业,这虽然对提高社会的劳动生产率非常有利,但由于分工不一定完全出于自愿,难免会使人的自由受到抑制。因此,当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就应鼓励人们自由地发展各方面的才能,深化素质教育。

其次,受教育者的素质结构需要适应社会主义人才的培养。受教育者的自由全面发展,就教育而言,一般表述为有社会主义觉悟,有文化,有健康的体魄。教育目的中的全面发展其实是对受教育者素质结构的一种基本规定,这些方面都是社会主义社会人才素质不可或缺的要素,这些要素综合起来就构成了个体完整的素质结构。

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视域下中学素质教育现状之审视

1. 素质教育观念偏离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方向

长期以来,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观念根深蒂固,他们不重视子女的兴趣爱好,忽视子女的全面发展和健全人格培养,认为自己孩子应该什么都学、什么都会,这就导致了中学生不堪重负。一些家长将教学内容简单化,只注重生活上对孩子无微不至地关心和呵护,而在心理上却忽视了对孩子健全人格的培养。不仅如此,学校方面,一些学校打着素质教育的旗号,行的却是“应试教育”方法,开展各色活动也只是依葫芦画瓢,没有理解素质教育的真正内涵。

2. 片面追求升学率,忽视学生素质的提升

在学校,多数教师因为没有真正理解素质教育理念,在具体教学中往往只注重与“应试”相关的内容,而忽视了学生多方面知识的掌握与多种能力的培养。在这种情况下,学生片面发展,高分低能的现象屡见不鲜。这种“应试教育”的指导思想严重偏离了人的素质提高及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方向。

3. 学生课业负担过重,自由时间受到严重挤压

当前,学生课业负担过重是一个非常突出的问题,随之而来的是心理负荷也越来越大。自由时间的压缩、锻炼的缺乏导致“豆芽型”“肥胖型”学生随处可见。作业过多、睡眠时间不足加之学习紧张,严重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和自由和谐发展。

4. 教育结构一体化,学生特长很难得到发挥

一直以来,我国的教育结构单一,教学模式整齐划一。陶行知先生说过,“培养教育人和种花木一样,首先要根据不同的花木施肥浇花,也就是说要因材施教。”而教育内容的选择对于学生创造力的发展和特长发挥犹如肥料对花木一样,是非常重要的。否则,教育内容千篇一律,教育结构模式化,就只能培养出毫无差别的“标准件”“复制品”。此外,在兴趣班的选择方面,多数学生也无自主权可言,而是老师、家长说了算,致使学生的潜能得不到发掘,兴趣得不到有效培养,最终对学习产生厌倦。

三、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视域下中学生素质教育之策略思考

1. 创设开放性社会环境

当前,要实现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就应消除应试教育模式的弊端,使各个社会主体深入理解素质教育理念,从而为创设一个开放的社会环境做出自身的努力。对于现行的课程结构类型单一的问题,学校应该注重经验课程与学科课程、综合课程与分科课程的平衡,并有所侧重,从而为学生创设一个开放、多元的学校环境。同时,对于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思想,教师应通过和家长沟通加以正确引导,帮助家长为孩子创设一种开放、自由的家庭教育环境;而中学生本人则应自觉转变学习观念,明确学习目的,主动地、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潜能,实现高效学习。

2. 建立新的考试评价体系和人才评价制度

针对当前社会“重文凭、讲学历”的用人制度,国家要积极推进劳动预备制度,坚持实施“先培训后上岗”的就业制度,以正确的舆论引导求职者,使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同时,号召用人单位由“重文凭、讲学历”向“重能力、重实际业绩”转变,为考证热降温。

传统教学中的考试由于对客观、量化的过度追求,考试内容局限于对知识技能的评价,而很少涉及对能力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考查。要真正实现评价内容综合化,就需要重视知识以外的综合素质的发展,尤其是创新、探究、合作与实践等能力的发展,以适应人才发展多样化的要求。因此,需要从源头革除弊端,纠正错误理念,通过边摸索边前进,边实验边推广,建立一套真正适合我国教育国情和人才选拔的考试评价体系和人才评价制度。

3. 建立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随着时代的发展以及人才发展需求的变化,教师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也有了与时俱进的新要求。要让学生成为21世纪的有用人才,首先就需要建立高素质的教师队伍。素质教育只有通过教师才能真正落到实处,因此,教师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质量观、人才观,具备实施素质教育的自觉性。当然,教师要转变教育理念,真正具备素质教育的能力,还需要学校、教育主管部门建立起同素质教育相一致的评价体系来评价、认可教师的劳动,关注教师的个人素质发展。因此,建立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根本保证。

4. 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

与国外的同龄学生相比,中国的中学生不仅要完成沉重的课业任务,在课余时间还要参加各类补习班、辅导班,导致学生的课余时间非常少。而素质教育要求学生自由、全面发展,如果不给予学生更大的空间去挖掘自己的才能,自由、全面发展的目标就不可能实现。对此,教师应调整教学策略,增加学生的自由时间,让他们自己去思考自身的成长与发展,这样的学生时代才是完整的,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塑造一个自由、全面发展的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素质的新青年。

5. 创建优秀校园文化

优秀的校园文化对学生的成长、进步,乃至教师的工作效能,有着巨大的陶冶促进作用,并影响和制约着学生个性品质的形成。不仅如此,在第二课堂增设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也是校园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随着素质教育的提出,教师应带领学生走出课堂,走进校园,接触社会,回归成长,使学生不再只是学习课本知识的工具,还是创设优秀校园文化的主体。校园文化对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产生着潜移默化的深远影响,而这种影响往往是任何课程所无法比拟的。

总之,要实现学生的自由全面发展,就应探索一条适合学生年龄的教育发展之路,并从社会、家庭、学校等方面为学生发展创设良好的环境,通过因材施教,使学生找准自身长处,实现自身潜能的深度开发。

参考文献:

[1] 曲建英.人的全面发展思想的提出和发展[D].上海:上海交通大学,2004.

[2] 黄济等.现代教育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2.

(编辑:朱泽玲)

猜你喜欢

中学生
中学生原创作文精选
中学生原创作文精选
中学生原创作文精选
中学生原创作文精选
中学生原创作文精选
中学生原创作文精选
中学生原创作文精选
中学生原创作文精选
中学生原创作文精选
欢迎来到《中学生博览》大型团购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