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初中语文“分段分层”的再认识

2016-06-18鲁显云

新课程研究·教师教育 2016年5期
关键词:认识理解运用

鲁显云

【摘 要】文章在分析分段分层利弊的基础上,对分段分层教学提出了一些合理化建议,旨在提高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效果。

【关键词】分段分层;认识;理解;运用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6)15-0109-02

一、“分段分层”被冷落的原因

“分段分层”被作为语文教学程式化的罪魁祸首而饱受诟病,这种教学方式已经慢慢淡出教师的视线。在教学中否定“分段分层”的教师,大多把著名语文教育专家刘国正先生的话当作自己的理论依据,他认为现存的程式化倾向主要表现在不问学生的思想和生活,每讲一篇课文,大都按照解词、分段、概括段意、概括中心思想、做练习这几个步骤进行教学。这样的教学枯燥乏味,弊多利少,会失去语文教学的感染力,有害无益。其实,刘先生的其他著作已经明确指出“分段分层”训练的必要性,这表明刘先生是不反对分段分层的,他反对的是把每一篇文章都“分段分层”。遗憾的是,他的见解被某些教师断章取义或者有意歪曲了。“分段分层”真的没有存在的价值了吗?笔者认为并非如此!

二、对“分段分层”教学功能的再认识

在过去的语文教学大纲中,分段、概括段意是中年级的训练重点。但《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新课程标准》基本没有涉及“段落”这个概念,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改变呢?这是因为过去的段落训练容易把教学引向繁琐分析的桎梏,它过分追求结论、答案的统一,而忽视阅读中的情感体验,压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违背阅读规律。笔者认为,在阅读教学中,段落是不可能完全回避的,关键在于要把分段、概括段意作为把握内容,体会思想感情的一种手段来看待。

文章一般由多个自然段组成。所谓“分段”,就是把几个意思密切相关的自然段组合成一个整体,它的表现形式为“组合”;而“分层”,就是把一个自然段按表达意思的层次划分成多个部分,它的表现形式为“割分”。划分段落和划分层次虽然表现形式不一样,但它们的功能相同,就是要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段落是句子的集合体,是构成文章的基本单位。段落间的关系能清晰地表现思维进程中的间歇、转折、强调,清晰地反映文章的内在层次和文章构成的顺序。因此,划分段落是理解文章的必经过程和重要手段。

“分段”本身并没有错,错的是把“分段”当成阅读目的而非手段。笔者认为,“分段”有以下作用:一是理清课文结构,把握作者的写作思路;二是理解课文内容;三是便于教学;四是适应语文考试的需要。现代文阅读考核的一个要点就是分析能力,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是其中一项重要的考查内容。前两种是分段的根本目的,后两种是现实的需要。

精读一篇文章,除要了解文字意义之外,还要把文字所含的思路条理和语言条理印入脑中,成为熟套的一部分……(形成熟套后),上句没完,下句便脱口而出,语言的熟套已经印入脑中,拿笔就不会不知如何表达了。这是从写作的角度来说的,通过熟悉课文的思路从而形成学生写作思路的熟套。叶圣陶说过,大凡读一篇文章,摸清作者的思路是最要紧的,按作者的思路去理解,理解才能透彻。“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这是从读的角度说明如何通过把握文章的思路来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文章的思路,即文章的脉络,它主要体现在段落结构上。读,通过段落的分析把握文章思路;写,通过安排段落体现自己的思路。

三、对“分段分层”规则的再理解

曾经有功于文章理解与思路表达的分段,为何会被当作语文教改的“头号敌人”?关键原因就是,很多教师给分段错误定位,他们常常把分段分层当作教学的根本目的,忘记了分段分层只是一种手段。他们把分段分层当作训练重点,忘记了分段只是把握或体现文章思路的一种方法。

如何给课文“分段分层”呢?分段分层必须把握两个规则:一是按内容分。文章段落,依据其功能的不同,可以分为内容段、过渡段、总起段、总结段。分段既然是理解课文内容的一种手段,就应该依照文章内容来划分。根据结构来划分的段落,对理解文章内容的帮助不大。二是划分段落时要有统一标准,要找到合适的标准,最关键的是要抓住文章中“变”的因素。例如,教学高尔基的《海燕》时,可以将不同天气状况作为划分文章段落的标准。其实,前人总结的划分方法——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分,按位置变换顺序分,按时间的先后顺序分,按事情的性质归类分段等,其中的时间、空间、性质往往也是文章中的变化因素。

四、对“分段分层”在教学运用中的再建议

在语文教学中,如何运用“分段分层”呢?笔者以为,分段分层是理解文章内容、把握文章思路的一种手段。基于这一定位,在教学运用时,应该把握好以下几个尺度:

1. 该用则用,不该用则不用

例如,毛泽东的《中原我军解放南阳》,整篇新闻就只有一段,不划分层次,学生很难抓住重点。如果要求学生按照新闻的结构划分段落,就会发现这篇新闻没有主体,大多数笔墨都属于背景介绍。想一想,毛泽东为什么把笔墨费在背景介绍上?如果解决了这个问题,对毛泽东写这篇文章的意图就会有全面的理解——南阳面积不大,如果重点写怎样夺取南阳,对老百姓及解放军所起到的鼓舞作用非常有限。相反,把笔墨放在夺取南阳的意义分析上——得南阳者得天下——读者的感受则非同一般。这样,通过对结构的分析,既让学生懂得要根据写作意图安排文章的主要内容,也让学生感受到毛泽东不拘一格的伟人气概。

2. 划分段落不应追求“唯一”

在课堂教学中,切忌在段落层次的划分上纠缠不清,尤其应注意不可纠缠在可上可下的过渡段上。其结果可能会把分段分层当成语文课的根本内容,只要能体现文章大致思路的分法,都可以认同。

3. 提供分段标准,使学生有“章”可循

分段之难,难在找对标准。有些难度较大的课文,如何划分段落,有时教师还要借助参考书才能略知一二。如果只是单一地要求学生分段,没有给出相应标准,学生的回答可能五花八门,其结果是,对课文的理解难以到位,影响对文本的欣赏。所以,对一些难度较大的课文,可以让学生按照标准划分段落。这样就能有效地指导学生细读课文,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学生在与文本进行最亲近的交流中,还能品味到“发现”的快乐。例如,宗璞的散文《紫藤萝瀑布》,无论是作品所反映的时代还是文章的层次结构,在理解上都有难度。分段时,笔者提示学生:面对一树繁花,作者的态度怎样,有没有变化?这篇文章可以按照作者的态度变化来划分段落。学生明确标准后,不仅划分出段落,而且理解了作者情感的变化。

4. 总结分段标准,运用于写作实践

经过一定量的练习后,每学期末,如果能对段落层次划分的标准进行总结。指导学生掌握其中最常见的方式,并要求他们以这些标准形成作文思路,安排好文章的段落层次,对先写什么后写什么,如何开头和结尾,都能做到“心中有数”。将积累付之于实践,由“读”延伸到“写”,既锻炼了学生读的能力(读创作者的思路),又指导了学生写的能力(表达自己的思路),可以说是“一举两得”。

无论什么教学方法、教学手段,都要深入地把握其本质特点,了解它的基本规律,这样才能在教学实践中运用自如。

参考文献:

[1] 程振理.活语文学习基本主张与实践价值[J].新课程研究(上旬),2016,(4).

[2] 李贞祥.关于段落及其教学[J].咸宁师专学报,1995,(2):60.

(编辑:易继斌)

猜你喜欢

认识理解运用
谈科学故事促进学生对科学本质的理解
尹雪艳,永远的上海梦
偏远地区高三英语学习方法探究
试论会计规范研究方法的剖析与回归
“赞赏发现”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程整合摭谈
浅谈如何做好新时期的信访工作
游戏教学法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巧用插图,注入课堂活力